憂鬱的熱帶 | 密林深處的人類洞見

2020-12-21 澎湃新聞

憂鬱的熱帶 | 密林深處的人類洞見

2019-08-22 0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這是作為一位活躍在整個20世紀、聲名卓著的世界級人類學家,在他的人類學研究專著——《憂鬱的熱帶》一書開篇的第一句話。這本寫於50年代、4個月一氣呵成的500多頁的人類學著作,自問世以來,普遍地受到人們的好評。法國最著名的文學獎評委們甚至遺憾此書不是小說,否則應該授予它最高文學獎。一本研究亞馬遜河流域的土著的「人類學」著作,何以受到人們的讚譽與追捧?

「人類學」——從字義上看,就是研究人類的學科,這樣解釋無疑是一句廢話。可我們本來就屬於人類,所以這個學科聽上去總給人一種空洞和泛泛之感。就像「語言學」,我們人類每天所說的話就是語言,研究這個又有什麼用?其實,「人類學」只是一種概括籠統的、試圖包蘊一切的定義。如果拓寬它的定義,或者更清晰的給出一條研究的路徑的話,那麼「人類學」是一門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群。及至現代,「人類學」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拓展邊界——它是一門橫跨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大學科,研究領域主要分為四大類:社會人類學、體制人類學、語言學與考古學。(限於篇幅,這裡不作具體闡釋)。

談到「人類學」,就不得不提到「田野調查」。作為人類學學科的基本方法論,也是最早的人類學方法論,即「直接觀察法」的實踐與應用,也是研究工作開展之前,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的前置步驟。田野調查的範圍極為廣泛,只要是親身參與到實地的考察調研工作,都可稱為「田野調查」,大到一整套社會的組織、沿革、藝術、小到具體的個人的行為、語言、習俗,都可在其中建構出獨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通過體察、記錄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展示迥異於研究者自身文化系統的當地人的世界。他們如何生息繁衍、如何構成一個穩定的社會群落,如何在世界的多樣性文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而這種研究方法,也成為一個人類學家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說到底,能夠立志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學者,除了自身紮實的學科積累,對於人類的演化、社會的發展、世界的變革大概都有著一種深沉而寬厚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同理心。

基於以上角度的思考,或許我們便不難理解法國著名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何以選擇帶著他的研究團隊,深入密林、急流和猛獸險象環生的亞馬遜河流域,去探究最後的土著群落生活的陌生的世界。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的《憂鬱的熱帶》將探尋的目光停留在四個土著部族:卡都衛歐族、波洛洛族、南比克瓦拉族和吐比卡瓦希普族。無論是卡都衛歐部族的精美的陶器、富有原創性的身體彩繪花紋;還是波洛洛族奇特的陽具護套、耳環、垂飾;抑或南比克瓦拉族迷人卻無法理喻的婚姻制度、酋長制度和尚未普及的書寫制度,土著部族在一個個隔絕於現代世界之外的封閉世界生息繁衍,似乎也生活的「熱氣騰騰」。看到那些圖案錯綜而繁複的身體花紋,你很難不對它們生發出疑問:花紋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寓意?它象徵了什麼?是否與古老的文明有著某種對應?而史特勞斯將卡都衛歐族婦女的圖畫藝術歸結為一整個「社會的幻覺」,「因為她們沒有其他符號系統足以負起表達的義務」,她們在「用化妝來讚頌那個失落的黃金時代」;而面對南比克瓦拉族的充滿曖昧性的丈夫們與妻子們四肢交錯的緊緊擁抱在一起的畫面時,史特勞斯在隨身攜帶的小火炬之光的映照下,用細膩而感人的筆調將土著部落的此種家庭生活描繪成一種「龐大的善意」,「一種非常深沉的無憂無慮的態度」,「一種天真的、感人的動物性的滿足」,還有一種「可以稱為是最真實的、人類愛情的最感動人的表現」。「成雙成對的人們互相擁抱,好像是要找回一種已經失去的結合一體……」或許在史特勞斯的觀察中,這一幕情景也是他的研究歷程中一個罕有的、彌足珍貴的場景。

當然,一想到土著,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立刻會浮現出衣不蔽體的野蠻形象,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人類的偏見古已有之。而史特勞斯並不避諱這種荒蠻,整部《憂鬱的熱帶》對於土著的著裝的描繪只佔據很少的部分,重要的是由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土著「奇觀」所生發出的文化意義和哲學意義上的思考。論及熱帶美洲由於完全無人居住或相當程度的人口稀少所享受到的歷史特權,史特勞斯精闢地指出:「自由不是一種法律上的發明,也不是一種哲學思想的徵服成果,更不是某些比其他文明更正確恰當的文明才能創造才能保有的東西。自由是個人及其所佔有的空間之間的一種客觀關係的結果,一種消費者與他所能應用的資源的客觀關係的結果。」

與其說史特勞斯的《憂鬱的熱帶》是一部標準的教科書式的田野筆記,不如說它是一本飽蘸深情和洞見的知行合一的研究範本。要想寫出血肉豐滿的研究筆記,實地前往是唯一途徑。任何研究都要付出代價,更何況深入與世隔絕的土著部族之中。而在進入第四個土著部落族群吐比卡瓦希普族時,史特勞斯又不無感慨的寫道:「對於一個人類學家來說,再沒有比將成為第一個到某個土著社會去的白人這件事更令人興奮了。」他將這種險象環生的經歷比作「無法比擬的獎賞」,在他看來,是為了重新體驗早期旅行者的經驗,藉由這種經歷,重新經歷現代思想的一個關鍵性時刻——大航海時代導致的結果是:一個相信自己是完整無缺並且是在最完美狀態的社會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只是一個更廣大整體的一部分。「為了自我了解,必須先在這面新發現的鏡子上面思考自己那不易辨識的影像。」而那些幾個世紀以來為人所遺忘的面貌,就要為他自己,而且只為他自己,映出它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影像。史特勞斯意識到自己的熱烈情緒在20世紀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他進一步指出:他永遠不能期望那些印第安人可能帶給他的衝擊足以和400年前那些人類學家第一次登岸巴西時所受的衝擊相比擬。「他們當時所看到的,再不會有西方的眼睛可能見到了。」史特勞斯不無悲傷的寫道:「……然而我們今天所能研究到的社會卻只不過是些能力已衰弱的社群和被傷害砍伐過的社會形式。今天我們研究的對象,其條件無法和400年前做比較,任何比較都是虛幻的。」這些調研筆記之外的深刻思考和深入內省,帶著永不止息的拷問精神,一次又一次的撞擊著高枕無憂的歐洲人。

究竟是怎樣一種力量在支撐著史特勞斯的探險生涯?他在《憂鬱的熱帶》的最後一章中也終於按捺不住,發起了牢騷:他以前的同事要麼沿著學院的階梯往上爬,要麼已經成為國會議員,不久就要當部長,而他自己,仍是「在沙漠荒原中踱來踱去,在跟蹤幾個病態的殘餘的人類。」史特勞斯不無沮喪的指出:「我的探險生涯,並沒有向我展現一個新世界,反而是造成把我帶回到原來的舊世界去的結果,那個我一直在找尋的世界在我的掌握之間消失於無形。」大概這就是人類學家,包括一切研究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的學者自身的矛盾之處,總是在自我否定和自我遊移的兩岸徘徊不定,總是瀕於自我危機之中。

在整部著作的最後,史特勞斯仍然以一種鼓舞人心的「斯式雞湯」激勵著前僕後繼的學者,藉以告誡全人類:「人類並不是單獨存在於宇宙之中,當有一天人類所有文化所形成的色帶或彩虹終於被我們的狂熱推入一片空無之中,只要我們仍然存在,只要世界依然存在,那條纖細的弧形,使我們與無法達致之點聯繫起來的弧形就會存在,就會顯示給我們一條與通往奴役之路相反的道路。」那就讓我們一同期待吧,與礦石沉思一段時間,去聞一聞水仙花的深處散發出的味道,在充滿耐心、寧靜與互諒的短暫凝視之中。

關鍵詞 >> 人類學,憂鬱的熱帶,土著,書評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憂鬱的熱帶 》
    《憂鬱的熱帶 》是2005年06月01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
  • 好書推薦:《憂鬱的熱帶》
    書名:憂鬱的熱帶作者:(法)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著
  • 書評:列維·史特勞斯,《憂鬱的熱帶》
    書評:列維·史特勞斯,《憂鬱的熱帶》 2013-07-17 17:57 作者:楊海霞 來源:三聯生活網·燃Ran如他所說,去聞一聞一朵水仙花的深處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其香味所隱藏的學問,或許比我們所有書本全部加起來還多。 手頭有一本書,2005年版的列維·史特勞斯的《憂鬱的熱帶》,帶著它走過很多地方,每次翻開,首頁便是:結束旅行。旅行是什麼?
  • 列維·史特勞斯:熱帶承載了我們的憂鬱 致敬旅行家
    作為人類學家的史特勞斯和作為一個人類的史特勞斯之間有著一種深刻的斷裂,力圖被認可為科學的人類學所研究的對象從來都不是作為人類的自我,尋找他者的任務始終是一項必要的前提。正是這一點使列維·史特勞斯不得不正視籠罩在南美大陸之上的那種他不能迴避的憂鬱,也令他不得不寫下《憂鬱的熱帶》這本也許太過感性的書。
  • 去熱帶看食人生番——《憂鬱的熱帶》
    《憂鬱的熱帶》是我今年看得最好的書。書看完了,又拿起來,像捨不得放手的戀人的衣襟。(《反對闡釋》「作為英雄人類學家」),而朱天文的《荒人手記》中,李維史陀及他的憂鬱的熱帶貫穿始終。「沒有一個社會是完美的,每一個社會都存在著一些和他們自己所宣稱的規範無法並存的不純雜質,這些雜質具體表現成為相當分量的不公不義。」「人類除了在最開始的時候之外,從來沒有能創造出任何真正偉大的東西。
  • 憂鬱的熱帶
    它隱藏在有6萬棵桉樹的森林公園,球場內部雜亂,廢棄油桶隨意倒放,跑道上塑膠脫落,組成草皮的不是兩季型草而是熱帶的大葉草,場地內還不時有青蛙出沒。 球迷第一次「心疼」國足。住在市內最好的酒店,旁邊就有一家賭場,離球場不到10公裡,但當裡皮提前半小時出發趕去賽前發布會時,他還是遲到了。
  • 【讀書】|《憂鬱的熱帶》:不該被遺忘的世界
    如果人人都能像史特勞斯那樣,那麼憂鬱熱帶地區的一草一木、形形色色的原始族群也能夠同「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一般,與吾心同在。科學技術的進步,毋庸置疑,為人類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然而,與此同時,人類也忽略甚至失去了很多東西。
  • 森森森林丨憂鬱的熱帶vol .2
    森森森林丨憂鬱的熱帶vol .2 2020-04-21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幽暗的密林深處,你敢一個人走嗎?
    一個人待在這裡需要很強大的心裡素質茂密的樹林中三五個人正在聊天,如果換成你自己一個人會怎麼樣呢茂密的樹林,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出去,只能看到表面,不知道裡面會有什麼茂密的原始森林,樹上長滿了青苔,在這裡不光是人,就連動物都很少密集的樹木讓人很難在裡面奔跑,而且很容易迷失方向因為霧氣的原因,只能看到樹立尖上的一點點幽暗的密林深處
  • 清赫書屋|《憂鬱的熱帶》
    「研究這些野蠻人並不會使我們發現一個烏託邦式的自然狀態,也不會讓我們在叢林深處發現完美的社會;它只能幫助我們建構一個人類社會的理論模型,這個模型不和任何可以觀察得到的現實完全一致,不過借著它的幫助,我們也許可以成功地區分「在人類目前的天性中,什麼是始源性的,什麼是人為的; 取得關於一種狀態的知識,那種狀態已不存在
  • 冷雨夜、風雷動,密林深處,火箭軍某部夜訓正入佳境
    密林深處,夜訓正入佳境。
  • 讀一本書 |《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
    簡介《洞見作者將佛學中的哲學思想和現代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現代腦科學等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證,幫助我們認清基因載體、進化心理和人類自我意識之間的因果關係,將我們從自然選擇的局限視角中解放出來。以超然的視角,抵達更廣義的同情,洞見事物的真相,真正體驗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瑪雅遺址藏跡密林深處,雷射雷達揭其神秘面紗
    作為一名在藏跡古代瑪雅文明遺址的潮溼熱帶地區工作的考古學家,我熟諳前雷射雷達時代的調查技術,並做過幾千個小時的田野工作。在野外,我跟著一名手持大砍刀的當地男性,他會在林子中間開闢出一條條直線。在這樣創造出的網狀方格中,我們考古學家步行尋找可能存在的任何構築物。然後,在大砍刀的進一步作用下,古代建築的轉角、形狀和高度得以顯現,而我們也終於可以對這些結構進行測繪。
  • 廣西隆林隱匿大山密林深處的平流壯寨
    似乎曾經輝煌數千年的壯族幹欄式木樓,只寥若晨星在大山密林深處存在。
  • 密林深處竟藏著如此秘境
    密林只有一條狹窄逼仄的砂石路,旁邊是一條小溪流。林木茂密、遮天蔽日,只覺得光線昏暗。除了我們一車4人,再不見其他行人蹤影,更襯得流水聲潺潺不絕,縈繞耳間。車行一公裡後,砂石路到了盡頭,便無法繼續駕車前行了。於是四人停車,開始了秦嶺徒步之旅。此時,也到了松樹林的盡頭。
  • 一直以為哈薩克人的冬窩子,就是個密林深處的一個山洞
    轉場,一個全新的名詞有吸引了我,後來陸陸續續在從網上看到哈薩克族牧民在風雪中向森林深處轉場的壯觀場面,心裡一直在想,「冬窩子」是不是就是密林深處的一個個「山洞」?與父輩們一起遊戲在各牧場的孩子們,天真的臉上永遠都瀰漫著燦爛的、無邪的笑容。
  • 景邁山的密林深處都有什麼寶物?
    景邁山的普洱有獨特的濃鬱蘭香,但只有生態環境好、樹齡長、殺青揉捻恰到好處的茶才能顯現,因生長於深山密林之中,自然生養無人為幹預,還具有原始雨林的山野氣韻。
  • 洞見: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本書譯名定為《洞見:從科學到哲學,打開人類的認知真相》,這書名讓人一目了然,很符合我一直以來探究科學和哲學之間的關係的獵奇心理,迫不及待想看看一位普林斯頓大學專門研究進化心理學如何用現代心理學和進化心理學知識闡釋人類認知真相,如何科學地釋義玄之又玄的哲學問題。
  • 英國專家稱客機在柬埔寨密林 機身似有缺口
    英國專家稱,MH370客機殘骸位於柬埔寨密林深處。(圖源:Getty)海外網9月4日電 2014年3月8日,載有239人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客機在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途中失蹤。4年多過去了,客機仍下落不明。
  • 王銘銘:一個人類學家的憂鬱(組圖)
    王銘銘:一個人類學家的憂鬱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10 8:53:54 ·來源:新京報  《心與物遊》作者:王銘銘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