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博物館藏元明清時期——掐絲琺瑯器賞析(上)

2020-12-17 搜狐網

原標題:遼寧省博物館藏元明清時期——掐絲琺瑯器賞析(上)

清 三足薰爐

掐絲琺瑯器俗稱「景泰藍」,在清人著錄中將景泰掐絲琺瑯與永樂剔紅漆器、宣德銅爐、成化鬥彩瓷器相提並論,贊其為明代四大名玩之一。琺瑯,又稱「佛菻」「佛郎」「拂郎」「發藍」,是一種玻璃質礦物材料,其主要原料為石英、長石、瓷土等。所謂琺瑯器,是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瑯釉料塗於金屬製品的表面,經過燒制所得到的複合性工藝品。

故宮明中期掐絲菊花紋四足爐

金屬胎琺瑯器是從外國舶來的工藝品種類,傳入中國分兩條路線,有三種工藝類型。第一條路線是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經陸路傳入中國,經過這條路線傳入兩種類型的琺瑯器,即掐絲琺瑯器和內填琺瑯器。掐絲琺瑯器即「大食窯」器、「景泰藍」,這種工藝由於深受明清帝王青睞而得到迅速發展;內填琺瑯器又被稱為「拂郎嵌」。第二條路線是清康熙時期由西方經海路從廣州貿易口岸傳入中國,經過這條路線傳入的是後來被人們稱為「洋瓷」的畫琺瑯工藝品。所以,琺瑯器依製作技法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掐絲琺瑯器、內填琺瑯器和畫琺瑯器三種類型。

故宮明晚期掐絲荷花鴛鴦紋圓盤

掐絲琺瑯器,俗稱「景泰藍」。在清人著錄中將景泰掐絲琺瑯與永樂剔紅漆器、宣德銅爐、成化鬥彩瓷器相提並論,贊其為明代四大名玩之一。掐絲琺瑯器的製法是先以銅絲盤出花紋圖案並粘固在金屬器胎上,再在花紋內填施所需的各色琺瑯釉料,在花紋以外填藍色或其他顏色的釉料為地,然後入窯烘燒,如此重複多次,待器表覆蓋的琺瑯釉達到需要的厚度時,再進行打磨、鍍金。由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採用的釉料產地不同,加上燒造的技術、環境和時尚風格的影響,掐絲琺瑯器在釉色、掐絲、造型和紋飾等方面有所區別,具有時代性特徵。

元 掐琺番蓮爐

元代的掐絲琺瑯器色彩明快,釉料中有顆粒,是燒造火候較低的表現。如掐絲琺瑯番蓮紋雙耳爐,口徑12釐米、底徑9.1釐米、高7.4釐米。器型簡樸,頸部稍內斂,腹部稍外凸。口沿、圈足和雙獸耳為素銅質,頸、腹部裝飾掐絲琺瑯圖案。掐絲熟練,銅絲細勻光滑,無粗細不均和毛茬、劈絲現象,多用短絲,往往一瓣一絲,只用單絲勾勒,不見雙鉤。頸部飾一周梅花紋,腹部施淺藍釉為地,飾六朵掐絲琺瑯番蓮紋,枝葉肥厚,展卷自由流暢,花朵肥大,花瓣較疏,僅十二瓣,花蕊為仰覆蓮形,莖上為了粘結牢固而附綴較多的渦紋掐絲。花朵分別為紅、白、黃和深綠色的琺瑯釉,白似車磲,淺藍如松石,黃如雞油,紅如辰砂,綠如碧玉。釉色鮮亮晶瑩,色彩明快,透明感很強。釉層肥厚,表面孔眼甚少。釉料中可見未熔化的晶體顆粒,透明的綠色礦石尤其明顯,是典型的元代製品。此器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元代銅胎掐絲琺瑯番蓮紋獸耳爐,從器型、掐絲、釉色到紋飾都非常相似。

故宮元掐絲番蓮紋爐

故宮明早期藍地葡萄紋爐

明代早期的掐絲琺瑯器與元代相似,也是色彩明快鮮豔,但製作上較為精細。掐絲琺瑯葡萄紋繩耳鬲式三足爐,腹徑13.3釐米、通高9.1釐米。器型為仿古代青銅器鬲的樣式,淺襠三袋足,束頸,寬平口沿上立雙繩耳。以掐絲琺瑯技法裝飾圖案,紋飾布局疏朗,釉色明快鮮豔,雅致亮麗。頸部飾一周黑地,掐絲填紅、黃、白三色如意紋,腹部施天藍色釉為地,飾掐絲填五彩葡萄紋。

遼博明早期掐琺葡萄紋三足爐

遼博明早期掐琺葡萄紋三足爐

器型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早期掐絲琺瑯番蓮紋繩耳鬲式三足爐相同;葡萄紋的樣式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早期掐絲琺瑯葡萄紋螭耳筒式三足爐的裝飾相似。因此,該器的主體為明代早期製作。但口沿、繩耳及足套的銅質、色澤都與主體不同,應該是後配的,口沿邊緣的「大明景泰年制」款自然也是後刻的。

遼博明晚期掐琺鶴塘紋盤

明代中期的掐絲琺瑯器掐絲較粗而且規矩,至明代晚期則釉色陰沉灰暗,掐絲細密,圖案繁複。掐絲琺瑯鶴塘紋盤,口徑27.7釐米、底徑21.2釐米。圓形,盤心以掐絲琺瑯技法裝飾鶴塘紋繪畫式圖案,以黑色琺瑯彩表示塘水,塘中有荷花、仙鶴及魚兒,空中有兩隻仙鶴在飛翔。此器琺瑯釉的光澤較弱,與元代和明早期瑩潤的釉質反差較大;色彩鮮豔,尤其是紅、白、黃色在藍、黑色地子的反襯下,更加醒目;裝飾圖案擺脫了番蓮紋單調重複的程式化模式,如繪畫一樣隨心所欲,反映出當時的掐絲工藝已經非常嫻熟流暢。內外盤壁及外底部滿飾掐絲琺瑯纏枝菊花紋,這是明代常見的裝飾紋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晚期掐絲琺瑯荷花鴛鴦紋盤的釉色及圖案風格與此非常相似,還有一件明代中期掐絲琺瑯四足爐上的菊花紋與之非常相似。綜合來看,這件掐絲琺瑯鶴塘紋盤的年代為明代中晚期。

遼博明晚期掐琺鶴塘紋盤

文章內容來自《藝術品》雜誌

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關注【文藏】官方今日頭條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典雅雄渾、繁花似錦——明清掐絲琺瑯器精品賞析
    眾所周知,掐絲琺瑯器是中國獨有的藝術門類,堪稱中國工匠精神的代表。每件掐絲琺瑯器,必須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鎏金等複雜工藝,稍有紕漏,則前功盡棄。由於燒造難度大,生產成本高,明清兩代主要由皇室貴族使用。明末成書的《春明夢餘錄》將豔麗的景泰琺瑯與宣德銅器、永樂雕漆、成化鬥彩並駕齊驅,認為它們「精巧遠邁前古」。
  • 獨耀繁藝,匠心宮藏-故宮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賞析
    故宮博物院現藏金屬胎掐絲琺瑯器四千餘件,紛繁多彩,琳琅滿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國,各個時期的琺瑯作品大備於此,從中可一覽中國琺瑯工藝盛衰發展之狀況。我們從眾多藏品中選擇了歷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帶領大家領略和欣賞我國傳統工藝中的這一瑰寶。
  • 銅胎掐絲琺瑯器,被嚴重低估的收藏「寶藏」
    明朝開始,掐絲琺瑯器一直都由宮廷製造並使用。到現在的近700年間,掐絲琺瑯都是中國一項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說起來,在明清宮廷中,皇帝對銅胎掐絲琺瑯器是非常看重的,花重金從千裡迢迢地從阿拉伯地區進口進口材料,累死一群群的駱駝。還用製作錢幣的材料「銅」來打造器物胎體,且給做銅胎掐絲琺瑯器的匠師的工錢相當於彩瓷工匠的300倍。
  • 明清動物形琺瑯器的器型之美
    明清時期,象的形象在工藝美術品中常與瓶結合,取其「太平有象」的諧音寓意。清宮製作的此類琺瑯器中既有陳設品,也有實用品。清宮之中不僅製作掐絲琺瑯太平有象,還有以銅胎畫琺瑯和鏨胎琺瑯工藝製作的例子,如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乾隆鏨胎琺瑯太平有象。
  • 遼博珍品:精美,琺瑯器
    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金屬胎琺瑯器則依據在製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其中,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是起線琺瑯的重要品種,大約13世紀中葉從阿拉伯地區傳入;畫琺瑯在清宮被稱為「廣琺瑯」,大約17世紀由歐洲傳入。
  • 帶你解密元明清時期掐絲琺瑯工藝的歷史發展軌跡
    因明早期的洪武、永樂沒有署款的標準器,故在年代鑑別上有一定的難度與模糊性,但在實物中確有一些琺瑯器具有早於宣德而又不同於元代的特點風格,如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貫耳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甌式爐等。康熙時期掐絲琺瑯的風格,沿襲明代規範,掐絲細密釉色不及。當時的琺瑯器製作一般參考瓷器,造型、紋飾多效法瓷器。由於康熙把目光轉移到畫琺瑯的新技術上,以致於忽略掐絲琺瑯的製作,故當時掐絲琺瑯數量並不多,而且品種單調,以小型器物為主,而且質量不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雍正時期,雖然雍正朝的琺瑯作曾重新研製掐絲琺瑯技術,但效果不佳,因此,掐絲琺瑯的生產一直未能全面恢復。
  • 元明清掐絲琺瑯工藝的發展歷史
    《格古要論》是研究我國早期琺瑯器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獻。因文獻記載過於少而簡單,老一輩專家通過對現存掐絲琺瑯器的排比、分析與研究,推斷出我國最早的掐絲琺瑯實物為元代製品。:據考古發現,在12世紀,掐絲琺瑯器由阿拉伯地區直接或間接傳入我國。
  • 廣州寶城文物經營有限公司:明清掐絲琺瑯瓶
    廣州寶城文物經營有限公司訊 帶你一起鑑賞明清重器-明清掐絲琺瑯瓶。 明清掐絲琺瑯瓶 據考古發現,在12世紀,掐絲琺瑯器由阿拉伯地區直接或間接傳入我國。
  • "北京東方藝術品博覽會"開幕 清代掐絲琺瑯器將展
    銅鎏金掐絲琺瑯百鹿尊、銅鎏金掐絲琺瑯鳥籠、銅鎏金掐絲琺瑯荷塘盆景……第二屆「北京東方藝術品博覽會」定於7月3日至6日在北京展覽館正式開幕,主辦方推出極具代表性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宮廷御用掐絲琺瑯器專區,為廣大收藏家及社會各界帶來一場典雅的藝術享受。
  • 金屬胎掐絲琺瑯器 為什麼會俗稱「景泰藍」
    掐絲琺瑯工藝原為「舶來」之物,應是元明之際中國工匠借鑑阿拉伯半島的「大食窯」製作工藝並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清兩代,琺瑯工藝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明代御用監和清代造辦處均設有專為皇家製作琺瑯的作坊。於是,琺瑯工藝在中國發展的時間雖不長,卻很快地成熟起來,並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躍而成為宮廷工藝品之大類。
  • 遼寧省博物館珍品館開放
    看了個展【遼寧省博物館珍品館開放】11月27日,反映中國古代工藝類藝術品精華的@遼寧省博物館 「珍品館」正式對外開放。「珍品館」在內容上依託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特色,首批展品涉及商代青銅器、唐宋元時期陶瓷器、元明清時期琺瑯器漆器和竹木牙角器,以及單獨成組的古琴、如意、鼻煙壺。
  • 銅胎掐絲琺瑯也叫景泰藍,各朝發展中特色各不相同
    掐絲琺瑯工藝原為「舶來」之物,應是元明之際中國工匠借鑑阿拉伯半島的「大食窯」製作工藝並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清兩代,琺瑯工藝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明代御用監和清代造辦處均設有專為皇家製作琺瑯的作坊。於是,琺瑯工藝在中國發展的時間雖不長,卻很快地成熟起來,並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躍而成為宮廷工藝品之大類。
  • 馬繼東:被贗品毀掉的掐絲琺瑯市場
    在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上,掐絲琺瑯器已經沉寂兩年了——這項發端於元明,並深受清代宮廷鍾愛的藝術門類,是在金胎或銅胎上用金屬絲掐出圖案輪廓再依次填上各色進口珍貴琺瑯礦料的產品,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其珍貴性也可見一斑。
  • 香港佳士得將推出私人珍藏御製掐絲琺瑯器專場
    香港佳士得將推出私人珍藏御製掐絲琺瑯器專場香港佳士得將於 5 月 29 日呈獻「至尊華貴— 歐洲私人珍藏御製掐絲琺瑯器」專場拍賣,作為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春季拍賣亮點之一。中國掐絲琺瑯的製作,尤以 18 世紀為盛,而此次拍賣的歐洲私人珍藏掐絲琺瑯器,正是該時期的巔峰之作。藏品中涵蓋了數量可觀的陳設重器,如燻爐、瓶、尊及魚缸等,蘊含了歷史和藝術價值,亦是現代大型家居的完美點綴。珍品中較精細的器物,泰半為文房精品和雅玩,對於追求細節和做工者,實為不容錯過之精選。
  • 觀復博物館歷經三年造辦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
    8月25日,由觀復文化主辦,觀復博物館及觀觀傳媒協辦的「景泰藍前世今生——掐絲琺瑯基業長青杯」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 清代掐絲琺瑯現在市場收藏價值價格是多少
    9) 掐絲粗細不勻,掐絲末端多以迭接隱藏的方式處理。   一看特徵:琺瑯器的辨識首先看特徵。今天我們行內所說的真琺瑯器是指明清至民國這個時期製作的琺瑯器,目前市場中多見的琺瑯器多為清末、民國時期民間私家作坊製作的琺瑯器。明清時期宮廷御製琺瑯器是極為珍貴的,皇家專用,很少流向民間。
  • 掐絲琺瑯將是未來有待挖掘的潛力股
    數據顯示,從2005年開始,香港市場承續紐約、倫敦市場的琺瑯器拍賣熱潮,精品成交價邁上了千萬元大關,不論是掐絲琺瑯器,還是畫琺瑯器,價格都向上飆升。當年蘇富比春拍時,直徑10.1釐米的「『康熙御製』款銅胎畫琺瑯彩黃地牡丹雉雞圖蓋盒」以1972萬港元的價格成為了全球最貴的畫琺瑯拍品,掐絲琺瑯方面,佳士得秋拍一件乾隆時民族氣息濃鬱的蓮花紋酥油茶蓋罐以1076萬港元拍出。
  • 銅胎掐絲琺瑯當稱國之重器
    明清兩朝歷經百載,文化至今讓世人敬仰,其中誕生了富麗堂皇的景泰藍工藝文化,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   「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 遼寧省博物館藏明清書法作品概述 |【藝術品 · 典藏】
    |【藝術品 · 典藏】 文 / 張盈袖 書法,漢字的書寫藝術,發展至明清時期,異彩紛呈。 遼寧省博物館所藏明清書法作品,可以反映出明清兩朝書法發展的基本面貌。本文選取代表人物之經典書作,以時代及藝術特點為序列分為九個部分來全面解析、品鑑欣賞精彩紛呈的明清書法。 一.明初書法 明初的書法延續元末書風,大體上離不開趙孟頫與康裡巎巎二人的影響。
  •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彩收藏界的潛力股
    目前出現的明清景泰藍製品,金光燦燦,賞心悅目,稀少的存世量與廣闊的市場需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反差和增值空間。而且當今市場上所出現的晚清及其以前的景泰藍器皿,與同時代的景德鎮官窯瓷器相比較,價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潛質也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