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遼寧省博物館藏元明清時期——掐絲琺瑯器賞析(上)
清 三足薰爐
掐絲琺瑯器俗稱「景泰藍」,在清人著錄中將景泰掐絲琺瑯與永樂剔紅漆器、宣德銅爐、成化鬥彩瓷器相提並論,贊其為明代四大名玩之一。琺瑯,又稱「佛菻」「佛郎」「拂郎」「發藍」,是一種玻璃質礦物材料,其主要原料為石英、長石、瓷土等。所謂琺瑯器,是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瑯釉料塗於金屬製品的表面,經過燒制所得到的複合性工藝品。
故宮明中期掐絲菊花紋四足爐
金屬胎琺瑯器是從外國舶來的工藝品種類,傳入中國分兩條路線,有三種工藝類型。第一條路線是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經陸路傳入中國,經過這條路線傳入兩種類型的琺瑯器,即掐絲琺瑯器和內填琺瑯器。掐絲琺瑯器即「大食窯」器、「景泰藍」,這種工藝由於深受明清帝王青睞而得到迅速發展;內填琺瑯器又被稱為「拂郎嵌」。第二條路線是清康熙時期由西方經海路從廣州貿易口岸傳入中國,經過這條路線傳入的是後來被人們稱為「洋瓷」的畫琺瑯工藝品。所以,琺瑯器依製作技法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掐絲琺瑯器、內填琺瑯器和畫琺瑯器三種類型。
故宮明晚期掐絲荷花鴛鴦紋圓盤
掐絲琺瑯器,俗稱「景泰藍」。在清人著錄中將景泰掐絲琺瑯與永樂剔紅漆器、宣德銅爐、成化鬥彩瓷器相提並論,贊其為明代四大名玩之一。掐絲琺瑯器的製法是先以銅絲盤出花紋圖案並粘固在金屬器胎上,再在花紋內填施所需的各色琺瑯釉料,在花紋以外填藍色或其他顏色的釉料為地,然後入窯烘燒,如此重複多次,待器表覆蓋的琺瑯釉達到需要的厚度時,再進行打磨、鍍金。由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採用的釉料產地不同,加上燒造的技術、環境和時尚風格的影響,掐絲琺瑯器在釉色、掐絲、造型和紋飾等方面有所區別,具有時代性特徵。
元 掐琺番蓮爐
元代的掐絲琺瑯器色彩明快,釉料中有顆粒,是燒造火候較低的表現。如掐絲琺瑯番蓮紋雙耳爐,口徑12釐米、底徑9.1釐米、高7.4釐米。器型簡樸,頸部稍內斂,腹部稍外凸。口沿、圈足和雙獸耳為素銅質,頸、腹部裝飾掐絲琺瑯圖案。掐絲熟練,銅絲細勻光滑,無粗細不均和毛茬、劈絲現象,多用短絲,往往一瓣一絲,只用單絲勾勒,不見雙鉤。頸部飾一周梅花紋,腹部施淺藍釉為地,飾六朵掐絲琺瑯番蓮紋,枝葉肥厚,展卷自由流暢,花朵肥大,花瓣較疏,僅十二瓣,花蕊為仰覆蓮形,莖上為了粘結牢固而附綴較多的渦紋掐絲。花朵分別為紅、白、黃和深綠色的琺瑯釉,白似車磲,淺藍如松石,黃如雞油,紅如辰砂,綠如碧玉。釉色鮮亮晶瑩,色彩明快,透明感很強。釉層肥厚,表面孔眼甚少。釉料中可見未熔化的晶體顆粒,透明的綠色礦石尤其明顯,是典型的元代製品。此器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元代銅胎掐絲琺瑯番蓮紋獸耳爐,從器型、掐絲、釉色到紋飾都非常相似。
故宮元掐絲番蓮紋爐
故宮明早期藍地葡萄紋爐
明代早期的掐絲琺瑯器與元代相似,也是色彩明快鮮豔,但製作上較為精細。掐絲琺瑯葡萄紋繩耳鬲式三足爐,腹徑13.3釐米、通高9.1釐米。器型為仿古代青銅器鬲的樣式,淺襠三袋足,束頸,寬平口沿上立雙繩耳。以掐絲琺瑯技法裝飾圖案,紋飾布局疏朗,釉色明快鮮豔,雅致亮麗。頸部飾一周黑地,掐絲填紅、黃、白三色如意紋,腹部施天藍色釉為地,飾掐絲填五彩葡萄紋。
遼博明早期掐琺葡萄紋三足爐
遼博明早期掐琺葡萄紋三足爐
器型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早期掐絲琺瑯番蓮紋繩耳鬲式三足爐相同;葡萄紋的樣式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早期掐絲琺瑯葡萄紋螭耳筒式三足爐的裝飾相似。因此,該器的主體為明代早期製作。但口沿、繩耳及足套的銅質、色澤都與主體不同,應該是後配的,口沿邊緣的「大明景泰年制」款自然也是後刻的。
遼博明晚期掐琺鶴塘紋盤
明代中期的掐絲琺瑯器掐絲較粗而且規矩,至明代晚期則釉色陰沉灰暗,掐絲細密,圖案繁複。掐絲琺瑯鶴塘紋盤,口徑27.7釐米、底徑21.2釐米。圓形,盤心以掐絲琺瑯技法裝飾鶴塘紋繪畫式圖案,以黑色琺瑯彩表示塘水,塘中有荷花、仙鶴及魚兒,空中有兩隻仙鶴在飛翔。此器琺瑯釉的光澤較弱,與元代和明早期瑩潤的釉質反差較大;色彩鮮豔,尤其是紅、白、黃色在藍、黑色地子的反襯下,更加醒目;裝飾圖案擺脫了番蓮紋單調重複的程式化模式,如繪畫一樣隨心所欲,反映出當時的掐絲工藝已經非常嫻熟流暢。內外盤壁及外底部滿飾掐絲琺瑯纏枝菊花紋,這是明代常見的裝飾紋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晚期掐絲琺瑯荷花鴛鴦紋盤的釉色及圖案風格與此非常相似,還有一件明代中期掐絲琺瑯四足爐上的菊花紋與之非常相似。綜合來看,這件掐絲琺瑯鶴塘紋盤的年代為明代中晚期。
遼博明晚期掐琺鶴塘紋盤
文章內容來自《藝術品》雜誌
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關注【文藏】官方今日頭條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