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文人相輕。文人墨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群體,很多時候文人互相吹捧,有些時候也免不了口誅筆伐。
文人之間之所以互相詆毀,多數時候因為羨慕嫉妒恨,在名利之間選擇打壓他人。在中西文化藝術開始交流的現代時刻,中西文人之間也會發生很多摩擦,中國人普遍對外國文人比較青睞。
而外國人會先存一種傲慢的心態,在不了解中國文人之前免不了小看中國人,了解之後也會成為很好的朋友,張大千和畢卡索就是這樣成為朋友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關於他們的故事。
在中國畫界,張大千和齊白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齊白石比張大千大30多歲,兩個人都是清朝末年生人。齊白石老先生和張大千一樣,都是白髯戴鏡的人,不過齊白石要更消瘦一些。
齊白石沒有張大千那麼瀟灑,張大千出生在書香門第,但齊白石也有他的底蘊,早年的齊白石從做木匠出身,一直到最後當上教授,他連當慈禧皇宮畫師的機會都推掉了。
齊白石遊山玩水,不過張大千的遊歷經歷要更豐富一些,兩個人都是畫家中的高壽者。兩人都是非常有趣的人,張大千是比較痴情的人,年輕時曾經因為髮妻出家為僧,而齊白石是個出了名的「摳門」之人,招待客人都用留了好幾年的「模式點心」。
兩個人在生前有一些交集,不過交集並不深,齊白石不是特別喜歡張大千。據說有一次張大千特意拜訪齊白石,但齊白石卻讓傭人回復自己不在,並直言自己不喜歡造假的人。
齊白石的很多繪畫品質都影響了張大千,張大千對齊白石也是一萬分的敬重,張大千成名後在巴西舉辦畫展,一位農場主用當地牛毛製成8隻特等毛筆給張大千,張大千將其中兩隻送給畢卡索。
而另外兩隻送給齊白石,不過這次的贈送方式非常特別,因為齊白石已經駕鶴西去,張大千朝著祖國所在的方向,將兩隻毛筆燒掉了,由此可見張大千和齊白石之間的文藝聯繫還是非常深刻的。
張大千之所以敬重齊白石,其一,齊白石的人品是無人能敵的,畫作功力更是無人能及;其二,齊白石比張大千年長,齊白石也算是張大千的長輩,中華傳統文化自有這種尊敬師長的習俗。
其三,齊白石可以和張大千並重,兩人被合稱「南張北齊」,都是中國畫界的重鎮,他們之間對藝術有著共同的追求。不論怎麼說,兩個人的人生不太能相提並論,沒有哪個人,中國繪畫歷史都將有重大缺憾。
西方繪畫大師很多,比如梵谷、莫奈、達文西等等,我們小時候還學習過達文西畫蛋的故事,但畢卡索這個名字對我們更加熟悉。從年齡上看,畢卡索介於齊白石和張大千之間,最後畢卡索也活到了90多歲高壽,這也讓三人產生了聯繫。
追根溯源,畢卡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他的作品總計超過了3萬件,被稱為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其實畢卡索的繪畫天賦從幼年就已展現,鄰居們都為他的畫作和剪紙感到驚嘆,他時常在課堂上認真地發呆,漫無目的地觀賞窗外的美景。
雖然被老師和同學嘲弄,但是這成了日後畢卡索創作的重要生活來源。好在畢卡索的父親非常支持畢卡索進行創作,他一步步走入了藝術的殿堂。
畢卡索的畫之所以高超,因為每一幅都是他用心的結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的畫中流淌著我的血液」,可見畢卡索將他的畫作視作他的生命、他的嬰孩。
畢卡索始終是個敢於創新的人,他的藝術生命永遠是年輕的,他將神秘主義、立體主義、原始藝術、現代藝術充分結合,不論是抽象還是寫實都拿捏得十分精到。
畢卡索之所以成功,不能不歸功於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家庭是他前進的動力,一路都有家人的愛支撐著;其二,他的想像力沒有磨滅,他沒有被學校教育刻板規訓,自由成長是他的優勢所在。
其三,他打破了所有套路,可以說他沒有明確的老師,也沒有具體的弟子,他一個人在藝術世界裡精心地創造,他走過的路都是不可複製的。
其四,畢卡索的戀愛關係非常複雜,多變的愛情是他被人詬病之處,但一定也給予他畫作很好的靈感。這就是畢卡索,一個嚴肅深沉地凝視眾人的畢卡索。
張大千晚年遊走西方,曾經多次登門拜訪畢卡索,都吃了閉門羹,不過1956年夏天,張大千終於叩開了畢卡索的古堡大門。
當時畢卡索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別墅中居住,佔地百畝而且環境優雅,在張大千夫婦踏入古堡時,開門迎接的畢卡索破例穿上了上衣和鞋子,在翻譯的溝通下,幾個人愉快地交談著。
不過在畫室內參觀時,畢卡索打開自己的一些畫作,張大千夫婦一見全是中國畫,不禁大吃一驚,更讓他們吃驚的是,畢卡索單刀直入地說:「這些都是我臨摹貴國畫家齊白石的畫作所得,你們二位看看怎麼樣?」
畢卡索從西方人的角度暢談,並沒有想到這觸犯了中國人的文化禁忌——在一個人面前誇讚他的對手。張大千夫婦聽後非常尷尬,張大千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還是夫人反應得比較快,連忙應和著說:「您畫得真不錯,真是出神入化」。
張大千也連忙笑著說:「真不錯,真的不錯」,畢卡索也點頭回應,這場尷尬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化為烏有了。
畢卡索就是這樣直腸子的人,看完畫冊之後,畢卡索非常不解地問道:「我非常不理解你們為什麼到西方來學習藝術,西方根本沒有藝術可言,真正的藝術都在東方——中國和日本。」
張大千被畢卡索的這一番話鎮住了,但同時張大千也感到欣喜和自豪,竟然有西方繪畫大師親口稱讚中國文化,而且還在臨摹中國畫家的畫作,他們對藝術理論的宏觀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最後共進晚餐併合影留念。
張大千遇見畢卡索是謀劃之事,但他們的談話卻是隨機而隨性的,坦坦蕩蕩的畢卡索知無不言,從談話中可見,中國畫家在世界藝壇的重要地位。
很多時候我們還不夠自信,總覺得文明存在於西方,而忘了我們世世代代留存的文化是瑰寶,畢卡索無疑點醒了張大千,也點醒了我們下一代,將中國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是當務之急。
藝多不壓身,繪畫是一種藝術,而語言也是一種藝術。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是人會語言,可以將語言表達出去和記錄下來,而語言也是一把利劍,會說話的人惹人愛,不會說話的人討人嫌。
中國人也常說一句良言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用語言溫暖他人,也要學會用恰當的語言回擊那些傷害。
畢卡索和張大千的對話內容本無它意,畢卡索也只是顯示中國畫家的畫作有水平,但卻弄出了文化差異下的尷尬,好在張大千夫婦順水推舟地巧解尷尬,最終讓這個故事成為中西對談的佳話。不得不誇讚張大千夫人一番,有良妻伴身真是一件幸事。
每個人都有一張嘴,但張開嘴的回音卻不一樣,有些特別刺耳,而有些委婉動聽。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反覆練習的獨特藝術,說好了、說對了就是妙語連珠,大珠小珠落玉盤,否則能引起誤會和怨恨。
而我們練習說話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每天找一些散文進行針對性的朗讀,刻意背誦一些名人名句,或者多參加朗讀比賽或者辯論賽,和家裡人、陌生人都進行交流,打破自己的思維慣性,再者多學習名人說話的技巧也可以快速提升語言水平。
就像這則故事中的張大千夫婦,面對畢卡索張口閉口齊白石,沒有惱羞成怒,充分顯示了他們的語言藝術和人格修養,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如此地鎮定自若,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維護自身權益。
文/文史天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