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拜訪畢卡索,畢卡索:西方沒有藝術可言,真正的藝術在東方

2020-08-30 文史天下談

惺惺相惜,文人相輕。文人墨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群體,很多時候文人互相吹捧,有些時候也免不了口誅筆伐。

文人之間之所以互相詆毀,多數時候因為羨慕嫉妒恨,在名利之間選擇打壓他人。在中西文化藝術開始交流的現代時刻,中西文人之間也會發生很多摩擦,中國人普遍對外國文人比較青睞。

而外國人會先存一種傲慢的心態,在不了解中國文人之前免不了小看中國人,了解之後也會成為很好的朋友,張大千和畢卡索就是這樣成為朋友的,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關於他們的故事。

在中國,張大千和齊白石

在中國畫界,張大千和齊白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齊白石比張大千大30多歲,兩個人都是清朝末年生人。齊白石老先生和張大千一樣,都是白髯戴鏡的人,不過齊白石要更消瘦一些。

齊白石沒有張大千那麼瀟灑,張大千出生在書香門第,但齊白石也有他的底蘊,早年的齊白石從做木匠出身,一直到最後當上教授,他連當慈禧皇宮畫師的機會都推掉了。

齊白石遊山玩水,不過張大千的遊歷經歷要更豐富一些,兩個人都是畫家中的高壽者。兩人都是非常有趣的人,張大千是比較痴情的人,年輕時曾經因為髮妻出家為僧,而齊白石是個出了名的「摳門」之人,招待客人都用留了好幾年的「模式點心」。

兩個人在生前有一些交集,不過交集並不深,齊白石不是特別喜歡張大千。據說有一次張大千特意拜訪齊白石,但齊白石卻讓傭人回復自己不在,並直言自己不喜歡造假的人。

齊白石的很多繪畫品質都影響了張大千,張大千對齊白石也是一萬分的敬重,張大千成名後在巴西舉辦畫展,一位農場主用當地牛毛製成8隻特等毛筆給張大千,張大千將其中兩隻送給畢卡索

而另外兩隻送給齊白石,不過這次的贈送方式非常特別,因為齊白石已經駕鶴西去,張大千朝著祖國所在的方向,將兩隻毛筆燒掉了,由此可見張大千和齊白石之間的文藝聯繫還是非常深刻的。

張大千之所以敬重齊白石,其一,齊白石的人品是無人能敵的,畫作功力更是無人能及;其二,齊白石比張大千年長,齊白石也算是張大千的長輩,中華傳統文化自有這種尊敬師長的習俗。

其三,齊白石可以和張大千並重,兩人被合稱「南張北齊」,都是中國畫界的重鎮,他們之間對藝術有著共同的追求。不論怎麼說,兩個人的人生不太能相提並論,沒有哪個人,中國繪畫歷史都將有重大缺憾。

在西方,繪畫大師畢卡索

西方繪畫大師很多,比如梵谷、莫奈、達文西等等,我們小時候還學習過達文西畫蛋的故事,但畢卡索這個名字對我們更加熟悉。從年齡上看,畢卡索介於齊白石和張大千之間,最後畢卡索也活到了90多歲高壽,這也讓三人產生了聯繫。

追根溯源,畢卡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他的作品總計超過了3萬件,被稱為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之一。

其實畢卡索的繪畫天賦從幼年就已展現,鄰居們都為他的畫作和剪紙感到驚嘆,他時常在課堂上認真地發呆,漫無目的地觀賞窗外的美景。

雖然被老師和同學嘲弄,但是這成了日後畢卡索創作的重要生活來源。好在畢卡索的父親非常支持畢卡索進行創作,他一步步走入了藝術的殿堂。

畢卡索的畫之所以高超,因為每一幅都是他用心的結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的畫中流淌著我的血液」,可見畢卡索將他的畫作視作他的生命、他的嬰孩。

畢卡索始終是個敢於創新的人,他的藝術生命永遠是年輕的,他將神秘主義、立體主義、原始藝術、現代藝術充分結合,不論是抽象還是寫實都拿捏得十分精到。

畢卡索之所以成功,不能不歸功於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家庭是他前進的動力,一路都有家人的愛支撐著;其二,他的想像力沒有磨滅,他沒有被學校教育刻板規訓,自由成長是他的優勢所在。

其三,他打破了所有套路,可以說他沒有明確的老師,也沒有具體的弟子,他一個人在藝術世界裡精心地創造,他走過的路都是不可複製的。

其四,畢卡索的戀愛關係非常複雜,多變的愛情是他被人詬病之處,但一定也給予他畫作很好的靈感。這就是畢卡索,一個嚴肅深沉地凝視眾人的畢卡索。

當張大千遇見畢卡索

張大千晚年遊走西方,曾經多次登門拜訪畢卡索,都吃了閉門羹,不過1956年夏天,張大千終於叩開了畢卡索的古堡大門。

當時畢卡索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別墅中居住,佔地百畝而且環境優雅,在張大千夫婦踏入古堡時,開門迎接的畢卡索破例穿上了上衣和鞋子,在翻譯的溝通下,幾個人愉快地交談著。

不過在畫室內參觀時,畢卡索打開自己的一些畫作,張大千夫婦一見全是中國畫,不禁大吃一驚,更讓他們吃驚的是,畢卡索單刀直入地說:「這些都是我臨摹貴國畫家齊白石的畫作所得,你們二位看看怎麼樣?」

畢卡索從西方人的角度暢談,並沒有想到這觸犯了中國人的文化禁忌——在一個人面前誇讚他的對手。張大千夫婦聽後非常尷尬,張大千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還是夫人反應得比較快,連忙應和著說:「您畫得真不錯,真是出神入化」。

張大千也連忙笑著說:「真不錯,真的不錯」,畢卡索也點頭回應,這場尷尬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化為烏有了。

畢卡索就是這樣直腸子的人,看完畫冊之後,畢卡索非常不解地問道:「我非常不理解你們為什麼到西方來學習藝術,西方根本沒有藝術可言,真正的藝術都在東方——中國和日本。」

張大千被畢卡索的這一番話鎮住了,但同時張大千也感到欣喜和自豪,竟然有西方繪畫大師親口稱讚中國文化,而且還在臨摹中國畫家的畫作,他們對藝術理論的宏觀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最後共進晚餐併合影留念。

張大千遇見畢卡索是謀劃之事,但他們的談話卻是隨機而隨性的,坦坦蕩蕩的畢卡索知無不言,從談話中可見,中國畫家在世界藝壇的重要地位。

很多時候我們還不夠自信,總覺得文明存在於西方,而忘了我們世世代代留存的文化是瑰寶,畢卡索無疑點醒了張大千,也點醒了我們下一代,將中國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是當務之急。

口才,也是一種藝術

藝多不壓身,繪畫是一種藝術,而語言也是一種藝術。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是人會語言,可以將語言表達出去和記錄下來,而語言也是一把利劍,會說話的人惹人愛,不會說話的人討人嫌。

中國人也常說一句良言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用語言溫暖他人,也要學會用恰當的語言回擊那些傷害。

畢卡索和張大千的對話內容本無它意,畢卡索也只是顯示中國畫家的畫作有水平,但卻弄出了文化差異下的尷尬,好在張大千夫婦順水推舟地巧解尷尬,最終讓這個故事成為中西對談的佳話。不得不誇讚張大千夫人一番,有良妻伴身真是一件幸事。

每個人都有一張嘴,但張開嘴的回音卻不一樣,有些特別刺耳,而有些委婉動聽。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反覆練習的獨特藝術,說好了、說對了就是妙語連珠,大珠小珠落玉盤,否則能引起誤會和怨恨。

而我們練習說話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每天找一些散文進行針對性的朗讀,刻意背誦一些名人名句,或者多參加朗讀比賽或者辯論賽,和家裡人、陌生人都進行交流,打破自己的思維慣性,再者多學習名人說話的技巧也可以快速提升語言水平。

就像這則故事中的張大千夫婦,面對畢卡索張口閉口齊白石,沒有惱羞成怒,充分顯示了他們的語言藝術和人格修養,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如此地鎮定自若,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維護自身權益。

文/文史天下談

相關焦點

  • 張大千拜訪畢卡索,畢卡索卻說:西方沒有藝術,我佩服齊白石!
    畢卡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這是畢卡索13歲時候畫的素描石膏作品,也就初一學生的年齡,水平已經超過很多的美術專業大學生了,至於後來變換風格,是他追求自己的藝術道路。
  • 畢卡索:西方沒有藝術,中國藝術是第一
    張大千和畢卡索被西方媒體褒獎為「分踞中西畫壇的巨子」。1956年夏,張大千在法國尼斯港拜訪畢卡索,他們共進午餐,切磋畫藝,互贈作品,合影留念,度過了一個融洽而愉悅的下午,此舉被西方媒體稱譽為「中西畫壇巨子的歷史性的會見」。
  • 張大千拜訪畢卡索,見面後卻一度尷尬,張大千是如何化解尷尬的?
    畢卡索畫技高超,是西方藝術界的大師。曾經,這兩位大師級人物正式會晤,堪稱是歷史性會晤。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當初是張大千主動拜訪畢卡索。而且張大千多次想要和畢卡索見面都沒有成功,所幸,畢卡索後來還是答應和張大千見面。始料未及的是,張大千和畢卡索初次見面後,場面一度尷尬,那麼張大千是如何化解尷尬的呢?
  • 畢卡索為何對張大千說:真正的藝術在中國?
    作為東西方藝術界在20世紀頗有代表性的兩位藝術家,畢卡索和張大千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一次零距離交流引發了廣泛關注。最為國人津津樂道的事,莫過於張大千對於中國繪畫藝術的嘆服。對此,有人認為畢卡索是由衷的感慨,有人卻認為他不過是自謙罷了,莫衷一是。
  • 美術研究|畢卡索:西方沒有藝術,中國藝術是世界第一
    張大千和畢卡索被西方媒體褒獎為「分踞中西畫壇的巨子」。1956年夏,張大千在法國尼斯港拜訪畢卡索,他們共進午餐,切磋畫藝,互贈作品,合影留念,度過了一個融洽而愉悅的下午,此舉被西方媒體稱譽為「中西畫壇巨子的歷史性的會見」。
  • 張大千登門請教畢卡索,而畢卡索的一段話,讓張大千沉默……
    張大千在日本畫家友人梅原那裡,聽到過很多畢卡索故事,讓他很感興趣,於是到處託人,他找到在法國很有人氣的華人畫家趙無極,希望他能從中引薦,不料,被趙一口回絕:別人的事情可以,唯獨他(畢卡索)的事不行,他名氣太大,就連法國總統先生都不一定隨時約見,你也是東方有名氣的畫家,萬一被拒絕,豈不非常難堪?
  • 張大千拜訪畢卡索,畢卡索說有了齊白石,我不敢去中國!
    1956年6月,張大千拜訪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三次而不得接見。張大千是一個不達 目的不罷休的畫家,最後還是設法見到了畢卡索。原以為,畢卡索作為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之一,備受西方畫壇頂禮膜拜,所以架子很大,倨傲而不可接近。
  • 張大千拜訪畢卡索,畢卡索說:我不明白你們為什麼來西方學藝術!
    早年張大千拜訪畢卡索,簡短的一下午會晤,畢卡索卻說,他最欣賞齊白石,這讓所有人很驚訝,畢卡索抬起頭盯住張大千的眼睛,認真地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何以要跑到巴黎來學習藝術!」張大千一驚,以為自己聽錯了,連忙示意趙翻譯。此時趙翻譯表情頗有自豪之感,他又接著翻譯畢卡索的話:「不要說法國巴黎沒有藝術,整個西方,白種人都沒有藝術!」
  • 藝術大師|中西方最有名的碰撞:當畢卡索遇見張大千!
    一位是西方繪畫的標誌性人物畢卡索,另一位是我國近代了不起的國畫大師張大千看似毫無關係的倆人,卻來了一場史詩般的會晤,可以說是中西藝術史的一次大碰撞:01畢卡索和張大千的相聚故事發生在57歲的張大千偕夫人應邀去法國巴黎舉辦了「敦煌畫展」和「張大千近作展」。借著這個機會,他拜訪了旅居法國75歲的畢卡索。畢卡索熱情的接待了張大千,並給張大千展示了自己200多幅仿齊白石的畫作,並真誠地向張大千指教。
  • 張大千與畢卡索的故事
    畢卡索畢卡索:如果把東西方繪畫比作一塊精美的麵包,那麼西方的不過是麵包的碎屑。
  • 藝術大師 | 中西方最有名的碰撞:畢卡索遇見張大千
    一位是西方繪畫的標誌性人物畢卡索,另一位是我國近代了不起的國畫大師張大千(OS:看到結尾,有小彩蛋哦~)看似毫無關係的倆人,卻來了一場史詩般的會晤,可以說是中西藝術史的一次大碰撞:57歲的張大千偕夫人應邀去法國巴黎舉辦了「敦煌畫展」和「張大千近作展」。借著這個機會,他拜訪了旅居法國75歲的畢卡索。
  • 【東張西畢】張大千與畢卡索是怎麼認識的?
    這件事起因於張大千1956年對畢卡索的一次拜訪,在張大千的傳記裡這麼記載:張大千在加利福尼亞別墅與畢卡索會晤,畢卡索對張大千說:「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首先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於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的黑種人有藝術,除此之外,白種人根本無藝術。
  • 中國的藝術理論遠高於西方,西方現代繪畫大師畢卡索如是說
    中國的藝術理論遠高於西方,西方現代繪畫大師畢卡索如是說文·段宏剛畢卡索(1881——1973年)可以說是西方現代畫家中最成功的一位在他92年的藝術人生中,他該有的都有了,名利、地位、金錢,當然,還交往了不少紅顏知己。世上沒有一個藝術家能像他那樣,在生前就獲得了巨大財富和廣泛關注。法國羅浮宮是藝術聖殿,裡邊收藏的都是歷代在藝術史上留名的大師的作品,如果藝術家的分量不夠,作品沒有形成獨一無的藝術風格,則根本進不了羅浮宮的大門。
  • 畢卡索曾說:不明白你們為什麼來西方學藝術,整個西方沒有藝術!
    1956年,畫家張大千去法國拜訪畢卡索,畢卡索對張說:「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齊白石之名,早已是名揚萬裡,可是能讓一個國際大畫家如此佩服,古往今來恐怕也找不出幾個人。畢卡索為何如此佩服齊白石呢?
  • 張大千和畢卡索互贈墨寶,網友直呼:畢卡索這畫的不是牛爺爺嗎?
    張大千四處遊歷  畢卡索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是西方現代繪畫的代表人物。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繪畫上面。最重要的是,畢卡索的一生都在找突破,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優秀。  甚至被稱為是"最偉大的藝術天才"。  後人用了一句話來形容畢卡索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就是"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是的,雖然畢卡索的年齡一直在增長,但是他對於藝術方面的追求是從來都沒有放棄過。
  • 你喜歡張大千還是畢卡索?
    張大千與畢卡索的對話,毫無疑問是中西繪畫藝朮的一次高峰論壇。如果說畢卡索是西方繪畫藝術的代表,那麼,張大千就是東方藝術的代表。每一個站在峰巔的藝術家,都是思想家,都會進行東西文化比較,都會站在世界的視野思考自己如何落筆。就如華山論劍的武林高人,都有一種「獨孤求敗」的精神,而不會滿足於自己已經獲得的藝術成就。
  • 張大千送了幅墨竹給畢卡索,畢卡索回了一幅畫,網友大呼:虧大了
    畢卡索是抽象派的藝術家,他以畫畫和雕塑聞名於世。作為現代藝術的創始人,畢卡索是西方現代繪畫的標誌性人物。畢卡索的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他的藝術生涯貫穿了他一生。最難得的是,畢卡索對自己的藝術,一直在尋求突破。因此,後人用畢卡索永遠是年輕的」來形容畢卡索的藝術生命力。
  • 一次很有意義的見面,張大千是如何追上畢卡索的
    張大千先生之所以在各國開畫展,主要是為了把中國畫介紹給西方文人。在巴黎展出敦煌壁畫臨品的現場中,他和西方的繪畫大師畢卡索有一次會面。當時,他主動跟畢卡索打招呼,張大千先生說:「因為我不懂外國話,必須要求助在巴黎的朋友,他們好像都面有難色。
  • 畢卡索對張大千說,如果談藝術,你們中國人第一
    1956年,當時還客居巴西的張大千,經過長時間的準備,第一次前往歐洲各國參觀訪問,並且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舉行個人畫展。張大千名震遐邇,但親攜作品在歐洲展覽,尚屬首次,故此引起了歐洲藝術界人士的轟動,許多知名人土紛紛前往他的旅邸拜晤。
  • 張大千和畢卡索以畫會友
    1956年春天,張大千應邀去法國巴黎,並在那裡舉辦了「敦煌畫展」和「張大千近作展」,其作品得到西方各界的高度認可和盛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