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戲如人生般圓滿」 臺灣霹靂布袋戲助身障女畫家圓夢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8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16日在三創生活園區舉辦「PILI SHOW:英雄時光」演唱會暨新片首映活動,霹靂經典歌舞表演串連全場。其中,有位身障畫家,也是伊甸基金會萬芳啟能中心美藝班的學員巧音,也來到現場,她更是個資深戲迷,深愛霹靂布袋戲的文化與藝術。

今年41歲的巧音是位腦麻身障者,對於霹靂布袋戲相當著迷。(主辦單位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今年41歲的巧音是位腦麻身障者,在霹靂與伊甸萬芳啟能中心洽談相關公益合作的過程中,得知巧音是重度戲迷,對霹靂布袋戲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巧音說,她喜歡富含文化的事物,霹靂布袋戲就是其中一項,文化中有「情」,親情、友情、愛情都可以被涵括在內,好比素還真與風採鈴、燹王與啞女、齊天變與素還真,可以看見各種關係中的深情款款。

霹靂活動開跑,歡迎新舊朋友趁著優惠好康一同共襄盛舉。(霹靂國際多媒體提供)

巧音表示,受邀來參加「霹靂英雄戰紀之蝶龍之亂」的首映活動很開心,以往自己還曾往返高雄、臺北看霹靂奇幻特展3次,沒想到還能參加演唱會首映會。

巧音說,一生走來崎嶇,有時迎來善意,有時巧遇歧視,但因對藝術、文化的洞察,在戲與現實裡,彷佛找到與人生相處的方法,盼這齣戲有圓滿的結局,就與人生一樣,求個圓滿就好。

在《霹靂英雄戰紀之蝶龍之亂》中素還真將攜手一頁書揭開侵擾苦境的背後勢力面紗。

霹靂國際多媒體品牌總監黃政嘉表示,看見巧音是個重度戲迷,也看見了文化、藝術的影響力,正在巧音的眼中閃閃發光,此次的演唱會活動不僅為了回饋粉絲,也是新作「霹靂英雄戰紀之蝶龍之亂」的全球首映,巧音就如片頭曲所說的「Be A Hero」,在崎嶇的人生裡,勇往直前,做自己的英雄。

相關焦點

  • 「願戲如人生般圓滿」臺灣霹靂布袋戲助身障女畫家圓夢
    華夏經緯網8月2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16日在三創生活園區舉辦「PILI SHOW:英雄時光」演唱會暨新片首映活動,霹靂經典歌舞表演串連全場。其中,有位身障畫家,也是伊甸基金會萬芳啟能中心美藝班的學員巧音,也來到現場,她更是個資深戲迷,深愛霹靂布袋戲的文化與藝術。
  • 玩轉布袋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舞臺上的操偶師用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口白讓觀眾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便是風靡閩南地區的傳統戲劇——布袋戲。隨著時代的發展,布袋戲不再是閩南地區人民的專屬娛樂方式,在重慶亦有這樣一群布袋戲愛好者,他們對每一集布袋戲的劇情爛熟於心,在觀看布袋戲之外,他們還衍生出了許多其他的玩法,他們說:「每一個大偶都有著白己的生命,而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出精彩的戲劇」。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布袋戲在臺灣
    耄耋之年,臺灣布袋戲藝師陳錫煌創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只要有人肯學,他就願教,並且毫無保留。在以陳錫煌為主角的紀錄片《紅盒子》裡,他催促導演以影像留存自己的操偶技藝,「我可以一直重來,沒有關係」。  記者不久前在臺灣戲曲藝術節發布會上見到了陳錫煌,同行的還有他最年輕的藝生徒弟、不懂閩南話卻熱愛布袋戲的日本人金川量。
  • 臺灣霹靂布袋戲傳人來泉,探尋布袋戲起源
    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年非常火,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年銷售達1.5億元。但在臺灣霹靂布袋戲傳承人的心中,泉州是布袋戲的聖地。
  • 閒談臺灣的布袋戲
    而臺灣的霹靂布袋戲這個古老而新穎的表演藝術贏得了年輕人狂熱的痴迷和喜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傳統的布袋戲起源於我國唐宋時期,是臺灣的霹靂公司推陳出新的。布袋戲在古代是操偶師拿著巴掌般大小的布袋木偶上演一些如《三國演義》等歷史題材的「野臺戲」,後來霹靂公司為了順應時代的趨勢,滿足觀眾的求新求變的心理,在繼承傳統布袋戲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將傳統技藝和現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影音聲光效果的霹靂布袋戲。霹靂布袋戲劇情起伏跌宕、撲朔迷離、環環相扣,人物性格鮮明,極具魅力。
  • 面向青年、創新不斷——臺灣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中新社雲林12月25日電 題: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劉舒凌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 人偶動漫霹靂布袋戲
    小編今天想說說布袋戲也就是手控操作木偶拍攝的人偶動漫,嚴格意義上說布袋戲不屬於動漫了,可是播放器是放在動漫系列裡的,這樣的人偶動漫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知道這好片的人一般都是從小追到大了的。布袋戲起源福建廈漳現在被灣灣玩得很溜,臺灣省的一個布袋戲工作室,以布袋人偶為載體進行中原情節演變,充分展示了江湖冷暖,人情變故。也完美傳承布袋戲這個傳統文藝。這部霹靂戲系列人物最多,場景很多,臺詞最多,武打特效最多的一部片子。真的很佩服這些人,好多不帶重複的。
  • 霹靂布袋戲大陸首度漫畫化
    「英雄浮沉誰人知,天都興亡解分說」,近日,由杭州翻翻動漫良築良作漫畫創意部落與臺灣知名文創產業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打造的《霹靂震寰宇之刀龍傳說》前傳漫畫——《霹靂刀龍傳說之天都興亡錄》正式公布了首批人設。這是霹靂布袋戲在大陸的首度漫畫形式的合作。
  • 臺灣寫真:布袋戲大師李天祿與布袋戲文物館(圖)
    中新社臺北三月二十日電 題:李天祿與布袋戲文物館          中新社記者 陳立宇 路梅    臺北縣三芝鄉有一家布袋戲文物館,是已故的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一九九六年創辦的,因此也叫做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文物館分上下層。一樓為演藝廳、二樓為展覽廳。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去年在烏鎮大劇院,粉絲從四面八方雲集響應,為類似戲偶眾籌慶生,不少人當眾對其熱情表白,場面不輸影視明星見面會。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 吳敦義迷「霹靂」 想當布袋戲編劇
    臺海網1月29日訊 「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呀!」霹靂布袋戲電影「龍戰八荒」首映會,男主角一頁書吟著招牌詞句亮相,戲院內爆出如雷掌聲,臺下戲迷們如痴如醉,其中有一位大咖級「霹靂迷」—「行政院長」吳敦義。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約是在康熙年間,漳泉的許多戲曲傳入臺灣,其中也包括布袋戲,臺灣的布袋戲較多地受到泉州南派的影響,後來南派戲曲逐漸沒落,臺灣布袋戲轉而採用北派亂彈樂曲,以武戲手法打破原來的安靜文戲,獲得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 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中新社雲林12月25日電 題: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劉舒凌  「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 下架又上架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又下架了
    《霹靂布袋戲》,是臺灣地區一種「文化劇」。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經更新了2500集。 《霹靂布袋戲》,因每一齣劇中的名字均帶有「霹靂」二字而得名。雖然從1984年就開始製作發布了《霹靂城》,但是大家所熟知的是在1988年發布的《霹靂金光》。
  • 中國文化-藝術攬粹《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尤以泉州、漳州一帶為甚,無論仔戲偶,戲曲、戲臺都自成一格,藝師輩出,將原本的江湖小藝,蛻變為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民間娛樂。直至十九世紀中期,布袋戲仔福建一帶蓬勃發展,泉、漳、潮儼然成為掌中戲重地,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
  • 同宗同源,為什麼內地布袋戲落後臺灣霹靂這麼多?
    只因為他們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所以才被當成珍惜動物保護起來,說一句不好聽的,如果任由市場來決定,皮影和布袋戲恐怕早就消失了。可奇怪的是,就在只隔一條海峽的臺灣,霹靂布袋戲這幾十年可謂是如日中天。老黃家父子兄弟開創的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數千個角色、上萬小時的影像,不但風靡東南沿海,在內地也有大量的粉絲。
  • 真心錯付《霹靂布袋戲》
    今日繁忙之餘,翻看網絡資訊,最令編者震驚的是,各大網站平臺紛紛下架《霹靂布袋戲》相關作品。究其原因是因為霹靂貓叔「武漢肺炎」言論以及霹靂其他人員的臺獨言論!實實令編者驚詫與憤怒。編者喜歡霹靂布袋戲也將近十年了,此前也用這個帳號發表過很多霹靂布袋戲的內容和視頻,這讓編者有一種真心錯付的痛心與憤怒。
  • 延伸文化創意產業鏈 臺灣霹靂布袋戲落戶閔行
    延伸文化創意產業鏈 臺灣霹靂布袋戲落戶閔行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諸葛漪  選稿:顧穎琪  2015年11月12日 09:35   東方文創網11月12日消息: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集團昨天落戶閔行。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南派布袋戲主要用泉腔南曲演唱,保留且吸收了大量的閩南民間文化精華,地方音樂、地方故事、口語等,別具藝術特色。故事題材也大多是人們熟悉的古代經典故事,如《包公案》、《狄青取旗》、《女媧鏡》等。約是在康熙年間,漳泉的許多戲曲傳入臺灣,其中也包括布袋戲,臺灣的布袋戲較多地受到泉州南派的影響,後來南派戲曲逐漸沒落,臺灣布袋戲轉而採用北派亂彈樂曲,以武戲手法打破原來的安靜文戲,獲得了更多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