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
2020-11-13 21:55 來源:澎湃新聞
11月13日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2020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上,對於世界經濟新冠疫情後的復甦談到,當前呈現的全球經濟「K型」復甦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的矛盾,加劇民族主義、保護主義與全球債務風險。為應對這一形勢,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與對話,加快綠色復甦與數位化轉型,進而減少分化,促進平衡包容的疫情後全球經濟復甦。
此前10月22日,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曾在北京表示,後疫情時代各方期待的全球經濟「V型」反彈並未出現,當前正呈現出一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罕見的「K型」復甦。
朱光耀介紹道,「K型」復甦有四個突出特點:區域和國別間經濟增長趨勢呈現K字型分化;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表現分離非常明顯;收入分配領域的剪刀差更加突出;多國之間全球治理方面的差距非常明顯。
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其中,美國經濟萎縮4.3%,歐元區經濟萎縮8.3%,而中國則將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國家。
王一鳴也表示,當前在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在發達經濟體內部不同國家之間,應對疫情的政策都存在差異,經濟表現也不盡相同。
例如,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經濟收縮的幅度要明顯大於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
此外,經濟復甦的結構性差異還體現在不同行業和領域。大型的科技公司營業額和利潤在大幅上升,技術和數據的優勢更加凸顯,市場的集中度也在進一步提高。
王一鳴認為,「K型」復甦會帶來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疫情對低收入群體造成更大的衝擊,同時事實上推高了高收入群體的財富水平,這種特徵也加劇了社會不平等的矛盾,而且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情緒。
同時,疫情還帶來了全球債務水平的攀升,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推出了空前規模的財政、貨幣政策,全球國家平均赤字率上升了9%,一些經濟體債務水平更是突破了歷史高位。王一鳴稱,潛在產出水平的下降意味著稅基在縮小的,所以全球整體的債務風險在增大。
王一鳴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強有力的國際合作來攜手應對。」應通過全球經濟治理的升級,推動全球經濟進入穩定復甦的軌道。
王一鳴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復甦提出以下4個建議:
一是加強國際抗疫合作。當前,疫情仍處於持續擴散中,戰勝疫情是經濟復甦的前提,各國應加強疫情的監測、疫苗研發和疫情防控等領域的合作,共同為世界經濟復甦創造條件。
二是加強宏觀政策對話,充分利用包括智庫等多邊平臺加強國際對話,尋求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在宏觀政策協調上各國要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化解金融風險和各種債務風險,促進更加均衡、公平、包容的經濟復甦。
三是推動綠色復甦。疫情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轉型提供了機會窗口。中國已經宣布了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也需要聯合採取行動來增加綠色投資,特別是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全球升溫的幅度控制在巴黎協定的目標之內,使綠色發展成為經濟復甦的新動能。
最後,要加快推進數位化轉型,這次疫情限制了人員的流動,同時也為世界經濟的數位化轉型提供了契機。當前全球網際網路用戶達到40億人,雲端的生產生活快速發展,遠程醫療、在線教育、電子商務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這些新模式在迅速崛起。
因此,王一鳴認為要推動數字領域的國際合作,包括國際規則的制定、共同治理消除數字鴻溝等,這些將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新引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王一鳴,2020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