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開卷|《義大利古建築散記》:安放無處落腳的鄉愁

2020-12-14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藝術開卷」板塊,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從業者和愛好者,每期推薦一本藝術類(繪畫、建築、工藝美術、當代藝術等)佳作,共同採擷、分享藝術與文明之光。

本文所記為《義大利古建築散記》,假設有一天,對文物保護也成為一種風尚習俗,類似山西古橋被破壞性修復這樣的新聞或許會少一些。

《義大利古建築散記》

這段時間除了關注疫情發展,也在跟蹤另一條國內新聞:

山西元代古橋鐵梁橋的修復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看了這樣的新聞以後特別揪心,但又無能為力。其實類似事情在生活裡比比皆是,我們都急於在「一張白紙」上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至於念舊和鄉愁,值幾個GDP呢?

古建築保護是專業性強,要求複合知識的領域,有一套深刻的、系統的理論和實踐原則,老百姓很難深入其中。但所有官方裡的專業(或者無能),都和民間的強大(或者不屑)有一定關聯,所以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義大利古建築散記》,假設有一天,對文物保護也成為一種風尚習俗,類似山西古橋這樣的新聞會少一些。

義大利在文物保護領域,可以算世界的領軍國家之一。截至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數據,只有約雲南省面積大小的義大利擁有和中國同等的世界遺產數量,一共55處。仔細看義大利的55處世界遺產,不乏將整個城市作為一處世界遺產的情況,比如維羅納城、威尼斯城、翡冷翠和那不勒斯古城中心,把許多還提供著現代生活的古城作為文化遺產來保護,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義大利託斯卡納大區的小城盧加

在長期的高強度文物保護實踐裡,義大利發展和摸索出了許多重要的文物修復經驗和理論,也見證了這個領域裡面的很多歷史時刻:當代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奠基之作《修復理論》(Teoria del Restauro)由義大利文物保護專家切薩雷布蘭迪(Cesare Brandi)在1963年發表;文物保護領域很重要的《國際古蹟保護與修復憲章》(又稱《威尼斯憲章》)1964年在威尼斯通過;1966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國際文物保護研究所(ICCROM)在羅馬成立。攥寫《義大利古建築散記》的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陳志華就是1981到1982年在這個研究所學習,並且遊歷了整個義大利,寫下這本散記。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往返歐洲許多次,義大利是我最流連忘返、意猶未盡的國家。陳教授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深挖義大利在文化和建築藝術上的線索,而且他在中意兩國的文物保護工作裡的親身經歷,也點出了兩國從官方到民間對文物保護政策和態度的不同,比如文物保護不為經濟效益服務的態度、文保工作者的耐心和專業、文保專業人員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地位、民間自發對文物保護的專注和熱情等等,每一點都讓人深思。在此分享兩處我順著書裡介紹遊覽的地方,它們都不是大眾的景點,背後也有和古蹟保護有關的故事。

陳志華教授1947年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但一心惦念建築學的他,在旁聽了梁思成的北京古城保護講座後,心潮澎拜,直接找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華園內的居所,表達了轉系的意願。在這本書裡,我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了他的導師梁思成的那種既有文化底蘊又有深厚人文關懷的建築觀。梁思成在1949年提出了把北京城牆建設成「城牆公園」,將城樓和城牆全部保留,在城牆上建造長椅石桌路燈和綠樹,建成一個全長達39.75公裡的立體環城公園。這個想法被完全否決了。陳教授在書裡提到了託斯卡納大區的一座小城盧加(Lucca),離翡冷翠不到一小時車程,它完整無缺地保留了城牆,建成了一個環城綠化公園。我在翡冷翠遊玩了幾天,便去參觀了這個梁思成未能實現的「城牆公園」。

書裡的盧加城(Lucca)城地圖,黑色劃線的是保留完整的城牆和城樓,城牆建於十六至十七世紀。

作者實地拍攝的盧加城牆公園。

盧加

城裡建築物,除了鐘塔和教堂比較高,其他都比較低。離牆一百米之內不可以建建築物。

書裡的盧加城(Lucca)地圖,黑色劃線的是保留完整的城牆和城樓,城牆建於十六至十七世紀。陳教授在這一段提及了梁思成的「北京城牆公園」,我當時站在盧加城牆上不禁浮現了梁思成在北京老城牆改造時描述的景象:

「城牆上面,平均寬度約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安放些園椅。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遊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於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還有城樓角樓等可以闢為文化館或小型圖書館、博物館、茶點鋪;護城河可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這樣的環城立體公園,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現在那個地方高樓林立,寸土寸金,到底是短期獲得還是長久失去,我想每個人有自己的判斷。

另一個例子是阿庇亞古道(Via Appia Antica),這個古道的保護可謂義大利在文物保護上,官方和民間從博弈到協商再到達成共識的一個優秀案例。

古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阿庇亞古道就是最重要的一條,始建於公元前312年,公元前190年完工,從義大利南部的卡普亞(Capua)直達羅馬中心廣場,愷撒大帝凱旋歸來要走這條路,斯巴達克斯和起義的6000個奴隸在這裡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是古羅馬的一條典禮性大路。

20世紀初的

阿庇亞古道

2019年12月,作者找到類似角度拍攝,和一百年前基本沒有變化。

會有牧羊人在這裡放羊,有一種穿越回古羅馬的感覺。

這個位置大約出古羅馬南邊城牆 2 公裡,相當於羅馬的南二環到三環之間。

古道在接近中心廣場的一段被改造成現代化的馬路,但是從羅馬城南郊初進城門和城門外的路段,保留了石板路和兩千多年金戈鐵馬留下的車轍,現在這裡有一個迤邐十裡,寬度兩公裡,且免費遊覽的國家公園,見不到現代建築,沒有商業,只是進城門有個一百年的小餐館,開在14世紀的建的一個驛站裡。

1930年起,有許多地產商想開發這處黃金寶地,能夠把這片旅遊和商業價值極高的地方保存成世界遺產該有的樣子,在寧靜中思古幽情,是幾代人努力的成果。其中做出重大貢獻的是一個民間發起的非政府組織Italia Nostra(我們的義大利),成立於1955年,宗旨是保衛歷史遺產和自然環境,專職給政府「施壓」,保衛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阿庇亞古道公園。他們挫敗了大批有勢力的地產商,促使國家制定法律,在1967年的羅馬城總規劃裡,將羅馬城外的阿庇亞古道建成兩千五百公頃的國家公園,所有想用這批地發財投機的想法都被遏止了。

這本書還介紹了不少文物修復的知識。文物修復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保存他們攜帶的豐富歷史信息,這種歷史信息不能歪曲。所以義大利在很多修復上,絕不允許造假古董,與其讓真古董淹沒在贗品裡,不如放大新舊之間的比例和構圖,拉開時代的距離。

羅馬大角鬥場是灰白色石灰石建造,十九世紀的加固結構用紅磚,支持面也看得出是新的建築,新舊歷史片段間隔清晰,最大程度復原可驗證史料的視覺效果。

威尼斯一處府邸裡新加的鋼結構,很容易拆除,也不會損害古建築的一絲一毫,完全可逆。「可逆性原則」是古建築修復的基本原則之一。

梵蒂岡博物館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築,擴建的部分是完全新穎的,也達到一種具有當代氣息的和諧。

我曾經聽過一位義大利的文物修復者說:「我們是在歷史的薄層上工作。」我對這個描述的理解就是:要保護文物的歷史片段,在修復裡新的時間片段要和老的時間片段區分開來,而文物保護工作者就是要思考如何建立這個薄層,如何讓新的歷史片段保護老的,又不幹擾它承載的歷史。這個理論聽起來很玄乎,這本書也給出了不少例子。

這些修復的案例不一定都適合開篇所說的鐵梁橋修復,我並不是一個古建築修復專家,但我知道一件文物的修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考核,是專業人員長期甚至幾代人努力的工作。

陳志華教授在義大利交流之後,回到清華開了文物建築保護課程,可惜僅僅一年就因為各種原因停辦了,這之後,陳教授一直在為中華鄉土建築的研究和保護上奔波,主持了十多個古聚落的記錄和繪測。他說過一句話:「將來大家會慢慢認識到古建築的價值,但『慢慢』兩字多可怕,等你認識到的時候,可能已經破壞完了。」 陳教授在書中多次提到他感受到的義大利平民百姓在文物保護上表現出的關注和熱情,拆掉舊城建新城對於他們是無法想法的,因為這些古物承載的是他們的情感寄託和歷史記憶,是他們的鄉愁。我在盧加城牆上想到梁思成的「北京城牆公園「,就感到這種「慢慢的可怕」毀掉的是金山銀山也換不來的珍貴。近幾年,古蹟開發又火了起來,仿古建築層出不窮,就像林徽因當年預言的那樣:「你們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有一天,你們後悔了,再想蓋,也就只能蓋假古董了。」

今年陳教授已經91歲了,希望他老人家健康長壽。讀完這本書,不但收穫了許多有關義大利建築的知識,也淺嘗到古建築保護專業裡面涉及面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對做陳教授這項工作的人們充滿了崇敬之情,謝謝你們的努力,為鄉愁找個安家之處。

藝術開卷|《義大利古建築散記》

推薦理由:

讀過這本書再遊義大利,更能珍惜你眼前看到的歷史珍寶。

作者: 陳志華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7年7月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今日作家」石松峰 ‖ 回不去的故土,無處安放的鄉愁
    回不去的故土,無處安放的鄉愁文/石松峰傍晚得知曾經身體強壯的老叔病了,病痛的折磨已是骨瘦如柴,我深夜無法入眠,一大早就驅車往家趕此時不僅想到,如果母親安在多好,家就是我遮風擋雨的巷彎,也是我遠遊後落腳的驛站,可如今母親仙逝己近三十年了,家之於我似乎只是過往的風景,路過時只能飄下一撇留戀的目光,而我無法留下,無心欣賞,只能戀戀的依然繼續前行。熟悉的鄉音,熟悉的鄉鄰,熱情的讓你落淚,陌生的又讓你躑躅不前,也只能欠欠的笑笑,讓支煙,握握手,連聲地說謝謝。
  • 「行為藝術」等於「禽獸藝術」?男觀眾的眼神無處安放,不知羞恥
    「行為藝術」等同於「禽獸藝術」?男觀眾的眼神無處安放,不知羞恥!在社會的不斷進步中,人們對於藝術有了自己獨特的定義,藝術的分門別類更加繁多,不是只有琴棋書畫是藝術,更多的事物被冠上了「藝術」稱號,對於藝術,很多人的定義是高雅,有內涵,超凡脫俗,而在近年來,興起了一個新的藝術,就是「行為藝術」。
  • 開卷八分鐘:木心無處安放的「怪」文
    閱讀提示:我自己的看法是這樣,那就是因為他太怪,就像他的畫一樣,我覺得你能看出他的獨特,甚至你會認同他的好,但是他不知道該怎麼樣去安放他   鳳凰衛視2月1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我昨天給大家讀了一大段,其實是我花了一大段時間來讀木心先生作品的一小段,但是讀那一段你就會發現他的行文節奏感,你讀起來就會發現,他那種短句、長句,參差有秩的,怎麼樣組合成一整段的文章。
  • 一個豐縣人無處可覓的鄉愁
    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一旦房倒屋塌,那麼就再也沒有機會重建了,宅基地被收回,而我,回老家的羈絆,落腳的地方,就不復存在。我的爺爺,我的父親,還有我的童年,少年的家,再也沒有我的去處。鄉愁雖在,無處可託。如果這個收了去,真真便成了無法安放的鄉愁,只好任它在城市裡漂泊,將異鄉做了他鄉。等人問我老家在哪裡,不想忘記的老家,時時魂牽夢縈的豐縣,再難出口,且乾笑一聲,說,此處便是我鄉。
  • 「別讓鄉愁無處安放」——代表委員寄語「古詩詞裡那些江河湖泊」
    (中國網事·銳話題·「古詩詞風光」之二)「別讓鄉愁無處安放」——代表委員寄語「古詩詞裡那些江河湖泊」    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李驚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歷史長河中,這些描繪祖國大江大河的詩詞絕句,承載著國人的鄉愁。
  • 無處安放的清明
    以致於它會被無處安放,畢竟是一臺輪椅啊。及至見到父親,他看到這臺從車上卸下來的輪椅,忽然傷感得痛哭起來。他坐在那把老舊的竹椅上,涕泗交流。他想起年輕時,肩負百餘斤的一袋糧食,腳下生風,健步如飛,惹得生產隊的夥伴們陣陣喝彩。現在,竟然要坐在這種殘疾人才配用的輪椅上過活,他不要!我們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空著的輪椅鋥亮耀眼,被懵懂的孩子們推跑得飛快,這是他們最先進的玩具。
  • 在文物「夾縫」中生活的義大利人是如何保護古蹟的
    201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了陳志華於1981年於義大利訪學時寫作的《義大利古建築散記》一書。2018年1月17日,義大利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處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共同舉辦了《義大利古建築散記》一書的懇談會。
  • 《山河故人》是整個中國的鄉愁,只是,無處安放
    《山河故人》 ,是整個中國的鄉愁。只是,無處安放。
  • 《海邊的卡夫卡》,無處安放的情感
    一場多情的秋雨下個不停,像突如其來的潮思,一波一波,令人喘不過氣,無處可逃,就像田村卡夫卡。在秋天的第一場秋雨後看完《海邊的卡夫卡》,總有想要寫什麼的欲望,又擔心寫不好。複雜的實與擬的切換,令人對主人公的情感唏噓,虛虛實實,如夢如幻,無處安放。不是人選擇了書,而是書選擇了人。換句話,就是說:不是人選擇了人生,而是人生選擇了人。對每個人來說,出生沒辦法選擇。田村卡夫卡,小時被母親拋棄,被父親詛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中。
  • 《外國古建築二十講》作品及作者簡介
    《外國古建築二十講》內容簡介作者在這本《外國古建築二十講》中以講座的形式,基本按歷史順序,介紹19世紀新建築運動開始之前的外國建築。主要專著有:《外國建築史》、《外國造園藝術》、《義大利古建築散記》、《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合作編譯了《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建築美學卷》,另還寫有一本雜文集《北窗集》。陳志華1989年起從事中國鄉土建築調查和研究,至今已出版《楠溪江中遊鄉土建築》、《諸葛村鄉土建築》、《新葉村鄉土建築》和《婺源鄉土建築》等四本書。
  • 被遺棄的東德舞廳與無處安放的探戈
    「舞廳」選自Francis「Last Tango in Nowhereland」(無處安放的探戈)系列,創作於他的一次旅行途中。他1986年畢業於南希藝術學院(Fine Art School of Nancy)的設計專業,做了幾年設計師後,Francis很快將工作興趣放在了廣告上,而後,他輾轉多家廣告公司,擔任藝術總監。
  • 歸去來兮——無處安放的靈魂
    歸去來兮——無處安放的靈魂——— 讀陳應松長篇小說《還魂記》文/陽光與月光放眼現當代小說創作,以表現揭示生與死主題的作品屢見不鮮。而像陳應松的《還魂記》(《鐘山》2015年第5期)這樣令人格外驚訝的文本卻十分鮮見。《鍾山》雜誌主編賈夢瑋說:「《還魂記》是一部奇文!
  • 一杯敬故鄉 一杯敬遠方 別讓靈魂無處安放
    如是我說當我們找到了靈魂回家的路,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故鄉;當我們的靈魂無處安放,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是沒有故鄉的人。聽印竹、印安如是我說,讓心靈歸鄉~印安說鄉愁是一種最高尚的情懷。有鄉愁情懷的人,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會熱戀著故土,熱戀著故土的父老鄉親。
  • 汪峰《無處安放》酷我音樂首發 章子怡現封面
    汪峰《無處安放》酷我音樂獨家首發章子怡現新單封面8月26日,汪峰最新單曲《無處安放》在酷我音樂獨家首發。《無處安放》是汪峰牽手酷我音樂獨家首發的新專第二首歌曲,相較於第一首《流年啊,你奈我何》,它較為內斂和樸拙。第一首酷我音樂全網首發以後,僅僅一周時間便登陸新歌榜前三,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 顯赫王孫,無奈畫僧:苦瓜和尚一生無處安放的才華
    石濤 千山紅樹圖 #2無處安放的才華 然而石濤畢竟不是憂國憂民的屈原,他所糾結的,更多是難以施展的才能和無處安放的貴族身份。 石濤16歲開始雲遊四方,於康熙五年(1666)來到安徽宣城,往返宣城、黃山和太平,與徽派畫家梅清等人來往密切,早早就表現出對傳統的「南北宗論」理論的輕蔑態度。期間他數次登抵黃山,大喊「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的口號。
  • 贛州市長:建設全球客家人安放鄉愁的精神高地
    贛州市長:建設全球客家人安放鄉愁的精神高地 2016-03-16 10:13:54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贛州市市長冷新生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地正努力將贛州建設成為全球客家人安放鄉愁的精神高地。
  • 《挪威的森林》|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
    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小說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青年人,他們從十六七歲,到二十出頭,明明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這些普通的都市青年雖然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三觀不同,卻不可避免地都陷入到孤獨之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社會,因為學校,因為家庭。
  • 今夜 剪一截西窗殘燭 擷一把杏花釀成新酒 獨飲無處安放的鄉愁
    與其作毫無意義的挽留不如微笑著,把目光投向更遠方2020.03.30《春深花依舊》從他鄉到故鄉的路隔著余光中《鄉愁思緒反覆向來時的方向眺望遙想春深時刻故鄉的花香杏花村的杏花依舊暮春的寂寥仿佛與它無關擷一把杏花釀成新酒獨飲無處安放的鄉愁
  • 無處安放的煩惱,用一杯奶茶來治癒
    無處安放的煩惱,用一杯奶茶來治癒 3 奶茶的甜蜜可以給苦澀的生活 增添一點調味品, 生活中無處安放的煩惱
  • 問世間,同情為何物——讀《無處安放的同情》
    《無處安放的同情》一定程度走紅,與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有關。德國作家漢寧·裡德2004年完成的《無處安放的同情》一書,以「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為副題,對18世紀以降歐美哲學家有關道德的論述進行了解讀,於針鋒相對的觀點對戰中,探尋同情心的邊界與價值。2020年1月在中國出版後,迅速多次加印,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一個圖書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