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赫王孫,無奈畫僧:苦瓜和尚一生無處安放的才華

2020-12-13 騰訊網

總第一六〇八期;歡迎關注。

#1出身顯赫

「清初四僧」之中,石濤的明宗室身份最為顯赫。細講起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兄南昌王朱興隆的後裔,是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謙的後人,是第二代靖江王悼僖王朱贊儀的十世孫,是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嫡長子。石濤晚年的畫跡上,也出現「靖江後人」的白方文印和「贊之十世孫阿長」的闊邊朱文長印,都在表明自己的前朝宗室的高貴出身。

石濤姓朱字阿長,名若極,生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大明王朝滅亡時,他只有兩歲。第二年,父親靖江王朱亨嘉在廣西桂林自稱監國,兵敗後全家遭到誅殺。混亂中,石濤被家臣救出,逃往全州湘山寺,長大後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這樣離奇的身世,即使在明末清初這樣一個天地變色的大時代也是少有。

石濤 千山紅樹圖

#2無處安放的才華

10歲時,石濤跟隨家臣喝濤(曾與石濤一同出家)沿湘江北上,過洞庭湖,經長江抵達武昌,在這裡度過自己的少年時代。很多研究者把石濤與屈原相類比,《讀離騷》是石濤現存最早一首詩,作於1644年,正是他初到楚地之時。然而石濤畢竟不是憂國憂民的屈原,他所糾結的,更多是難以施展的才能和無處安放的貴族身份。

石濤16歲開始雲遊四方,於康熙五年(1666)來到安徽宣城,往返宣城、黃山和太平,與徽派畫家梅清等人來往密切,早早就表現出對傳統的「南北宗論」理論的輕蔑態度。期間他數次登抵黃山,大喊「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的口號。石濤代表作《山水圖冊》,就是以黃山為描述對象,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幅畫為石濤26歲時的作品,細品可見畫家早期藝術中與徽派風格的淵源。

石濤 遊華陽山圖上海博物館藏

在宣城居住十年後,石濤應友人之邀,於康熙十九年(1680)來到南京。經歷國破家亡時,石濤仍是咿呀學語的小孩,並沒有留下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前朝貴胄的身份,卻讓他在艱難生活中保持了難得的貴氣與驕傲。

他自詡甚高,不願做一個安分守己、碌碌無為的僧人,很快在書畫上展露天賦。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南巡來到南京長幹寺,當地官員尋找的許多著名畫家繪製江南諸地名勝供皇帝瀏覽,石濤也在徵召之列。這是他第一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5年後,康熙又一次南巡至揚州平山草堂,在眾多臣子中一眼就看見了石濤,並主動和他交談。這件事令石濤得意許久,他精心繪製了一幅《河清海晏圖》,題詩:「東巡萬國動歡聲,歌舞齊將玉葷迎……一片簫韶真獻瑞,鳳臺重見鳳凰鳴。」 還在畫作上署「僧元濟九頓首」這樣的字眼兒,這時的石濤已經以清王朝的屬臣為榮了。這兩次召見讓石濤志得意滿,促成了他短暫的燕京之行。

康熙二十九年(1689)石濤來到北京,如一匹千裡馬到權貴扎堆的地方尋找伯樂。在京城生活的三年中,他不斷遊走於王室貴族之間,並在不少畫作的題跋中表現出對此種生活的滿足和驕傲。遺憾的是,官吏們只把他當作一個很會畫畫的和尚,石濤並沒有尋得政治上的任何突破

石濤 雪景山水圖(美)堪薩斯市納爾遜博物館藏

大約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冬季,石濤寫下一首詩,大致是說自己即將年過半百,京城的冬天氣候寒冷乾燥,很不適應,加上作畫過於疲勞,臥病於慈源寺。字裡行間透露出失意,北上燕京這幾年,石濤曾經有過的種種美好想像都化作泡影。期望的「欲向皇家問賞心」是不可能的了,普度眾生的禪宗教義也談不上了,在燕京的社交舞臺上,自己充其量只是個「乞食者」,這是石濤對京城三載所做之事的一個最無奈總結

寫下這首詩的第二年,石濤畫出了他極負盛名的一件作品——《搜盡奇峰打草稿》,這幅畫家為數不多的宏圖巨製,是為石濤為原禮部侍郎王封濚所作。畫中布滿細密的皴擦,層層渲染,點綴以靈動的苔點在山頭、數頂、水邊,技法變化多端。石濤擅長用筆墨書法情感,最擅長點墨,點的濃淡和大小十分隨意,位置也在畫中各處,有一種豪邁奔放之美,「法無定法,氣概成章」。

向左滑動,欣賞更多作品細節清 石濤 搜盡奇峰圖42.8×285.5cm故宮博物院藏

他倡導畫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創作素材,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而不是一味仿古,《搜盡奇峰打草稿》中的奇峰怪石,古木飛瀑,都是他北遊時所見之景。「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鬚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這幅畫水墨淋漓、苔點繁密,氣勢磅礴,就像卷後潘季彤在題跋中所評價,「一開卷如寶劍出鞘,令觀者為心驚魄動」。

石濤把自己的美學思想和繪畫理論寫入一本名為《苦瓜和尚畫語論》的書中,不斷強調「師古而化之」的主張。這種突顯自我的美術理論,與「四王」等主流畫家的仿古論截然不同。王時敏在《西廬畫踐》中說,人在繪畫的時候都喜歡自出新意,以自己的方法為師,謬種流傳,以至於畫道衰落,古法無法傳承。倡導「我自用我法」的石濤就是王時敏指責的對象

清代皇家收藏對象以「古意」為重點,在題材方面欣賞的則是如圍獵、塞宴等宏大巨製,赤裸裸地歌頌朝廷的文治武功。石濤所畫以展現自我個性為主旨的山水,並不能得到皇家青睞,朝廷最終還是將《南巡圖》總設計師的頭銜交給了「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的王翬,這件事讓石濤在北京的最後希望也破滅了。

石濤 秋山聊敘圖1697年作

#3頗為無奈的身世

康熙三十二年(1692),石濤心灰意冷,無奈南下,從此定居揚州,再沒有遠遊,晚年以賣畫和為別人設計園林為生。石濤雖是明朝宗室後裔,但明亡時還只是一個孩子,等家國的概念在他心中生根成熟,大明王朝早已滾滾而去。他身在佛門,心卻在凡塵,晚年還寫了一部《北遊集》,內容不外乎炫耀自己在皇家之地的風光,引發佛門眾人極度不滿,被稱作「佛門巨滑」。面對佛家的宗派之爭,他乾脆脫下僧衣,穿上一身道袍。

終其一生,在紛紛擾擾的政治和藝術漩渦中,石濤矛盾過、掙扎過,卻始終無緣走出時代的藩籬。故宮專家蕭燕翼說:「如果我們將這位明王朝覆滅時僅三四歲的孩子,列入前期遺民中,汲汲於民族氣節、反抗新朝新政意識的討論,豈非笑柄耳?」

石濤 黃山紫玉屏圖

【四王四僧藝術系列評傳】01、被清代皇家認可的畫壇盟主:王時敏的一生,福兮禍兮?02、八大山人的秘訣:拙、對、變03、偉大的「四僧」:態度都在畫裡,說多了便俗!

相關焦點

  • 懶悟:懶惰邋遢的和尚,中國畫僧的絕唱,我最嚮往的模樣!
    漸江的繪畫典雅脫俗,清高冷逸,畫風獨樹一幟;髡殘之畫生辣枯潤、亂而不亂,與石濤合稱「二石」;八大山人畫風勁挺圓秀,冷逸超凡,任性恣縱,書法、繪畫同體,開一代新畫種的先鋒;石濤之畫瀟灑痛快,大氣磅礴,體現出強烈的個性和頑強的生命力,他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是清代最有價值的畫論之一。
  • 父親被殺害,年僅15歲的他改名換姓做畫僧,一幅畫價值1.3億
    起源|本期導讀:在隋唐時期,中國畫壇中出現了一種畫家與僧人兩則結合的名稱,叫作畫僧,從此之後,出現了很多位著名的畫僧,比如明末清初的「四僧」,代表著當時文人畫的高峰,其中有一位,出身皇室,卻並沒有享盡榮華富貴,反而隱姓埋名一生
  • 中國美術史上最後一位畫僧——懶悟和尚
    鈐印:懶(原文題目:中國美術史上最後一位畫僧——懶悟和尚   兼談「畫僧」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消失)作者:楊惠東就嚴格意義上的「畫僧」而言,懶悟或許是中國美術史上的最後一位。首先必須明確,此處所謂「畫僧」並非是以儀軌嚴格、體制完備的佛教美術為專門技藝的僧人。
  • 他是明朝宗室之後,擅長丹青,愛吃苦瓜,自稱「苦瓜和尚」
    石濤是清初有名的畫家,同時他還是個和尚,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他還有一個別號叫做「苦瓜和尚」,這是他給自己起的外號。石濤每餐都不離苦瓜,相傳他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他對苦瓜的情有獨鍾,可能是因為他確實很愛吃苦瓜,不過也與他早年的經歷、心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從皇室後裔淪落為畫僧的石濤,一生跌宕起伏,其藝術理念引領後人
    從皇室後裔淪落為畫僧的石濤,一生跌宕起伏,其藝術理念引領後人 文/錢毛毛作為明末清初的山水畫大師,石濤的一生堪稱傳奇。石濤是朱元璋的後代,在幼年時期,因為家庭的變故被迫出家為僧。長大成人之後,石濤鍾情於山水並創作了許多的經典繪畫作品。
  • 苦瓜和尚石濤的題畫詩賞析
    著名畫家石濤是前朝皇室後裔,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後出家為僧人。人稱苦瓜和尚,由於其少年便受到繪畫藝術的薰陶與良好的訓練。在筆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造詣。後來出家以後形成的藝術風格多有禪意蘊藉其中。其作品無論構圖還是畫面的留白,充滿了靜謐與空靈。
  • 為什麼說四大畫僧的書畫世界,才是真正的中國畫精神?
    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原為明朝王孫,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髮為僧,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
  • 畫僧石濤:把苦繪在畫卷中
    如果你還不幸是個皇族,那簡直像上天下了一道符咒,註定了此後一生的痛苦折磨。明末清初的畫僧石濤,就是這樣不幸的宗室後代。內官和小王爺只好一起出家當了和尚,一路逃至武昌。住在南京一枝寺,就自稱「枝下僧」;待在山裡,就叫「濟山僧」;佛經念得多了,又稱「小乘客」;胸中的怨憤難平時,則稱「苦瓜和尚」。對苦瓜,石濤有種特別的感情,不但餐餐不離,還把它供奉案頭朝拜。這可能也是他對自己身世之苦的感懷吧。
  • 馮小青——林黛玉的「前世」,亦是哀愁多到無處安放的女文青
    由此,馮小青便開始了自己的一生,只不過這位女子的一生,太過於短暫。 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三歲的小林黛玉遇見了一個癩頭和尚,這位癩頭和尚想要化林黛玉去出家。畫師只好重新為她畫過一幅,無奈馮小青以一句「神是矣,而豐態未流動也,得非見我目端手莊故爾」回以畫師。最後畫師終於畫出了馮小青的妖纖之致,馮小青方才滿意。馮小青將手中的這幅畫張供榻前,接著焚香設梨酒而奠之,說道:「小青,小青,此中豈有汝緣分耶!」
  • 無處安放的清明
    以致於它會被無處安放,畢竟是一臺輪椅啊。及至見到父親,他看到這臺從車上卸下來的輪椅,忽然傷感得痛哭起來。他坐在那把老舊的竹椅上,涕泗交流。他想起年輕時,肩負百餘斤的一袋糧食,腳下生風,健步如飛,惹得生產隊的夥伴們陣陣喝彩。現在,竟然要坐在這種殘疾人才配用的輪椅上過活,他不要!我們面面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空著的輪椅鋥亮耀眼,被懵懂的孩子們推跑得飛快,這是他們最先進的玩具。
  • 無處安放的人間煙火(雙語讀詩):杜牧野
    無處安放的人間煙火(組詩)作者:杜牧野2020-10-13* 無處安放的人間煙火眼睛對著眼睛把有限的時光聚焦到無限柔情款款走進迷迭香的深谷走進風和日麗的靈魂切切真意恰恰就在慵常的每一次擁抱和貼臉中讓丹田發熱、讓一條河流經善良的最深處瞳孔放大,讓美好掀起浪花讓浪花短暫失憶—
  • 《海邊的卡夫卡》,無處安放的情感
    一場多情的秋雨下個不停,像突如其來的潮思,一波一波,令人喘不過氣,無處可逃,就像田村卡夫卡。在秋天的第一場秋雨後看完《海邊的卡夫卡》,總有想要寫什麼的欲望,又擔心寫不好。複雜的實與擬的切換,令人對主人公的情感唏噓,虛虛實實,如夢如幻,無處安放。不是人選擇了書,而是書選擇了人。換句話,就是說:不是人選擇了人生,而是人生選擇了人。對每個人來說,出生沒辦法選擇。田村卡夫卡,小時被母親拋棄,被父親詛咒,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獨中。
  • 「苦瓜和尚」石濤:中國繪畫史的革新者!清初四大僧之一!
    歷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當首推明末清初的畫家石濤。石濤是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他自號苦瓜和尚,餐餐不離苦瓜。甚至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他對苦瓜的這種感情,與他的經歷、心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石濤是明靖江王朱贊儀的十世孫,朱亨嘉的長子。1645年八月初三日,其父朱亨嘉身穿黃袍,南面而坐,自稱監國,紀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
  • 問世間,同情為何物——讀《無處安放的同情》
    《無處安放的同情》一定程度走紅,與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有關。德國作家漢寧·裡德2004年完成的《無處安放的同情》一書,以「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為副題,對18世紀以降歐美哲學家有關道德的論述進行了解讀,於針鋒相對的觀點對戰中,探尋同情心的邊界與價值。2020年1月在中國出版後,迅速多次加印,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一個圖書熱點。
  • 歷史上著名的和尚畫家,個個畫技超群,自成一格
    提到和尚畫家,許多人首先會想到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這四位活躍於明末清初的僧人畫家在畫史上合稱「四僧」,而在中國繪畫史中湧現過許多僧人畫家。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遁入空門,在青燈古佛下孜孜以求的不僅有佛法經典,還有翰墨丹青。
  • 汪峰《無處安放》酷我音樂首發 章子怡現封面
    汪峰《無處安放》酷我音樂獨家首發章子怡現新單封面8月26日,汪峰最新單曲《無處安放》在酷我音樂獨家首發。《無處安放》是汪峰牽手酷我音樂獨家首發的新專第二首歌曲,相較於第一首《流年啊,你奈我何》,它較為內斂和樸拙。第一首酷我音樂全網首發以後,僅僅一周時間便登陸新歌榜前三,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 他自稱苦瓜和尚,明靖江王后裔,書法造詣爐火純青
    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 《挪威的森林》|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
    無處安放的青春,無處安放的孤獨小說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青年人,他們從十六七歲,到二十出頭,明明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可是這些普通的都市青年雖然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三觀不同,卻不可避免地都陷入到孤獨之中。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社會,因為學校,因為家庭。
  • 有一顆無處安放的心,才是莫大的悲哀
    今天大哥對我說,讓我遵從自己的心,假如不回去見你一面我會後悔一生,那就回。不會的,國慶,即使這次我不能送你,我也無怨無悔了,原因你懂,我對你只有28年得知真相後的哀怨與無奈交織的情與義。28年,足以磨平青蔥歲月,更何況我們原本沒有「當初」 。
  • 明宗室子弟「苦瓜和尚」 在長幹寺接駕康熙帝
    石濤自畫像清初著名畫家石濤,即人們熟知的「苦瓜和尚」,年輕時就已在繪畫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響,但他一直期盼能有施展更大抱負的空間。來到南京石濤的身世極為不幸,自幼就被迫遁入空門,無奈為僧。他的父親是明第十一代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南京被清軍佔領後,一些明朝藩王爭相「延續國祚」,朱亨嘉即是其中之一。他未經族議便把自己封為「監國」,自立為明朝的承續人,結果被同宗唐王朱聿鍵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