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5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
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
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長,東一長
中間夾個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個勾搭掛麻糖
推著車車進鹹陽
……
作為一個陝西人
這個順口溜可是一點兒都不陌生
但這個字
你會寫它嗎?▼
(我太「難」了
)
「biáng」字是一個合字,有多種寫法,均無法輸入電腦,常被代替寫為「BiángBiáng面」、「biángbiang面」或「彪彪面」、「冰冰面」。
小布從昨日舉行的陝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2019年年會上獲悉,「biang」字曾被選入國家有關部委和單位舉辦的「我們的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字書寫與傳播」專題展覽中,還被收入任克編注的《關中方言考詞語釋》、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陝西卷編輯委員會編注的《中國諺語集成·陝西卷》等書中。
當天舉行的陝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2019年年會審議並通過了將陝西關中民間創造、內涵豐富並廣泛傳播的「 biang」字錄入字典、詞典、辭海等工具書的倡議。據悉,陝西倉頡文化研究會秉著嚴謹的治學理念和為大眾服務的態度,走街串巷收集民間資料,拜訪眾多文字研究家,對「biang」字做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大家一致認為, 「biang」字寓意豐富,影響廣泛,倡議將「biang」字錄入字典、詞典、辭海等工具書中。
陝西省倉頡文化研究會會長、著名學者傅功振表示,「biang」字是陝西老百姓群力創造的一個字,有關其寫法的口訣朗朗上口,家喻戶曉。它的出現既符合漢字創造發展的規律,同時還體現了陝西人的性格、品格和精神,其文化元素有十種之多,內涵十分豐富。在歷史上,武則天造了一個「曌」字,早已被收入字典當中,作為在全國都有影響力的「biang」字,很有必要將其收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當中,讓更多人了解陝西文化,了解漢字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biang 字趣談
「biang」字由10個文化元素組成
向人們傳達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
如地理環境、居住形式
飲食習慣、審美情趣
心理品格、民族精神
▽
「穴」
渭河流域為中心的秦人以穴居為主
「言」
其實是「鹽」,鹽是文明的尺度
「糸」和「長」
這兩個字則充分體現了秦人在勞作過程中的動作以及愉悅情態
「心」
傳遞了秦人忠厚樸實、誠信熱忱的秉性
「月」通「肉」
彪悍強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
體現了秦人「虎狼之師」的飲食習慣
「馬」和「戈」
體現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
「馬大王」
秦將白起當年戰勝趙奢後裔「馬服諸侯王」
「坐車回鹹陽」
告功還鄉
「推個車車逛鹹陽」
點明「biang」這個字是在以鹹陽為中心的秦地產生的
biangbiang面民間傳說
Biangbiang面這個字可以在《康熙字典》裡找到。當年康熙微服私訪民間,吃到了農夫做的一碗麵,感覺味道實在是太美了,於是問農夫麵條名字,農夫當時怔住了,後來想起在面板上擀麵,拉制,下鍋,拌制以及在吃麵的時候會發出「biangbiang」的響聲,當機立斷回答biangbiang面。
一根足足有二兩重,俗話說「biangbiang面吃一根飽一天,吃兩根飽一年,吃三根飽終生」,此話雖說誇張了點,但吃一根確實一天都不覺餓,可見biangbiang面的實力。
陝西娃們都歡喜咥面。賈平凹寫老陝「調一碗繎面喜氣洋洋,麼放辣子嘟嘟囔囔。」麵食在陝西慢慢的變成了一種信仰,無論吃遍多少山珍海味,記憶裡最美味的還是那一碗麵。
你怎麼看?
記者: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雷縣鴻
資料來源: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編輯:西安報業全媒體編輯 蜀妹在西安
審核:陳穎 何礫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標題:《「biang」字入字典 你覺得行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