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文物197件組,以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並借展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15家文博單位的重要文物,涵蓋骨角器、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門類。本次展覽將持續到8月23日。
展廳現場
無論江南的景、江南的物,還是江南的人、江南的詩,江南這片土地擁有令整個民族魂牽夢縈的獨特魅力。上海博物館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重鎮,多年以來,始終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舉辦過諸如虞山畫派、婁東畫派、董其昌書畫藝術、青龍鎮遺址考古、顧繡、竹刻等數十場與江南相關的特展。2018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全面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總目標。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上海博物館積極響應,努力發掘館藏文物優勢,服務上海城市發展和國家戰略,舉辦提升至「江南文化」層面的主題展覽「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
展廳現場
江南文化藝術展是典型的主題性展覽,突破單一門類,突破時間脈絡,側重文物闡釋。展覽以清代王翬《康熙南巡圖粉本》開篇,強調江南的重要地位與影響力,繼而引出五大板塊,每個板塊又分為若干小主題,以此來講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的江南、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誠守真與海納百川的江南。力求讓觀眾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感受歷史之重,體會江南文化。
第一板塊名為「懸古垂文——我欲因之夢吳越」,意在溯本尋蹤,突出江南社會民風由尚勇至崇文的轉變。以河姆渡文化骨耜、良渚文化玉項飾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王夫差鑑、越王者旨於睗劍等,簡要回顧江南史前及吳越爭霸的歷史;以宋拓《淳化閣帖》中的王羲之《秋月貼》、唐代虞世南《大運帖頁》、南宋範成大《春晚帖頁》,以及元代王冕《墨梅圖軸》、明代徐渭《竹石牡丹圖軸》為例,簡述東晉「衣冠南渡」後江南蔚為大觀的藝術成就;以南三閣、絳雲樓、楝亭以及「清學開山之祖」顧炎武、「一代儒宗」錢大昕等眾家的藏書、著書,明示明清江南的典籍豐富、學術精博和文化魅力。
展出作品
第二板塊名為「安禮達生——何妨吟嘯且徐行」,由「五禮」入手,以良渚文化鳥紋玉璧、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地出土原始瓷仿青銅器、三國吳朱然墓出土宮闈宴樂圖漆案、西晉青釉堆塑樓閣飛鳥人物紋罐、南宋「三金」等,表現江南「倉稟實而知禮節」。又以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拓片、南宋景德鎮窯觀音像、元代張雨《和鄭元祐遊仙詞頁》、明代陳洪綬《雅集圖卷》、丁雲鵬《洗象圖軸》等,講述江南規範之外的寄託與通達、「自由」與「詩性」。其中,借展品之三國吳朱然墓出土宮闈宴樂圖漆案被視為目前僅存的三國(裝飾)繪畫實物資料,該藏品向來以複製品示人,此次展出原物極為難得。
第三板塊名為「鑄業銘志——文採風流今尚存」。江南文化的載體說到底還是燦若星河的江南逸士。本板塊以五代十國吳越錢鏐銀簡、明代唐順之《草書杜詩卷》,以及明代蔡世新《王陽明肖像圖軸》、明代倪元璐《行書五律詩軸》、清代惲壽平《花卉冊》、清代龔賢《江村圖卷》等文物展現江南人物,講述江南「詩性」之外的責任、思想與氣節。
第四板塊名為「雅意閒趣——南國古來風物好」。江南文人書齋風雅,於是以八件文物造景,繼而以南宋魏了翁行書文向帖卷、南宋-元代哥窯五足洗、明宣德剔紅雙螭紋荷葉形盤、清代任薰《愙齋集古圖卷》等,再現古代江南文人鑑古藏珍的雅意生活,以五代董源《夏山圖卷》、元代倪瓚《汀樹遙岑圖軸》、明代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明代董其昌《棲霞寺詩意圖軸》等,再現古代江南文人的詩書畫印創作。除了「陽春白雪」,江南也有「煙火氣」。茶、酒、香、花等「四般閒事」滋養了江南生活裡的精緻典雅,犀角、竹刻、硯、墨、刺繡等雅玩體現了江南造物裡的匠心文意,皮影、說唱本、首飾、紅陶、紫砂等構成了江南日常裡的閒情偶寄,漫漫浮生在這江南,總被過成或大或小的藝術。
展廳現場
本板塊是此次江南文化藝術展展線最長的一個板塊,也是展品最精緻的一個板塊。其中,五代董源《夏山圖卷》極為珍貴,明代繆瑞雲顧繡竹石花鳥人物合冊(共十開)較為脆弱。出於文物保護需要,前者僅展出一個月,後者僅展出五開,並在開幕一個半月後換展另五開。
第五板塊名為「懷器鳴棹——直掛雲帆濟滄海」。前半部分以早至東晉的出土歐洲玻璃器明示一個開放的江南,以唐代鞏縣窯三彩抱柱獅子、北宋越窯青釉摩竭形器、元代龍泉窯青釉貼花龍鳳紋蓋罐以及江南三織造、清代徐揚《姑蘇繁華圖卷》等文物,展開一幅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並臻、江南城鎮「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畫卷。後半部分轉而講述上海,回顧唐宋時期吳淞江南岸的著名貿易港青龍鎮、明代以後新開黃浦江入海口並興建的上海城,最後以吳湖帆新古典主義山水《層巖積翠圖軸》、劉海粟取法西洋畫並結合傳統潑墨法的《青綠山水圖軸》、顏文樑運用印象派技法的油畫《黃浦江夜航圖》為結尾,仿佛海派文化繼承了古典江南所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逐漸在開放、兼容、創新中發展,最終中西合璧、走向多元。
5月25日晚,與展覽同步推出的「江南文化講堂」第一季第一期在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準時開講。首期講堂邀請了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和「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內容策劃、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三位嘉賓分別圍繞「江南文化發展與海派文化、紅色文化誕生」「江南的柔和剛」以及「從』江南文化藝術展』談江南文化」等展開闡述與討論。
「江南文化講堂」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項目。講堂將聚焦江南文化主題,聚合海內外特別是長三角區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專家學者,以「史」為線索,講授江南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學藝術等方面內容,集中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質,積極傳播江南文化創新發展理念,營造全社會關注江南文化的濃厚氛圍,努力服務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同時,讓廣大市民群眾進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進江南文化,弘揚江南文化,共同參與「上海文化」品牌建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