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文化內蒙古徵集民歌5000餘首

2020-12-07 搜狐網

  人民網呼和浩特12月21日電 記者辛陽報導:為繁榮文藝事業,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內蒙古在2004年3月舉行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徵歌系列活動,共徵集民歌5440首。其中漢文歌詞1440首、歌曲2000首,蒙文詞曲作品2000首。200年11月最終評選出48首獲獎歌曲,其中漢文30首、蒙文18首。內蒙古民族文化資源豐厚,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特別是民族民間歌曲資源。內蒙古的民歌浩如煙海,許多民歌膾炙人口。如:《牧歌》、《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都仍扎那》、《諾恩吉雅》、《達那巴拉》、《森吉德瑪》、《嘎達梅林》等等。解放後各個時期都曾經湧現了不少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著名歌曲,如五六十年代開始唱響大江南北的《敖包相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等;八九十年代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乳香飄》、《草原戀》、《雕花的馬鞍》、《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藍色的蒙古高原》、《我思念草原》等等。

  內蒙古民歌同時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各族人民有能歌善舞的傳統,民族民間歌手眾多,有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隨著自治區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音樂創作和音樂需求必然會出現更加繁榮旺盛的局面,更需要有一批更高質量的作品,來化育自治區更加淳樸的民風,激勵各族人民的精神,謳歌時代生活,推動自治區音樂市場的長足健康發展。

相關焦點

  • 西藏民歌徵集活動徵到400首「天籟」
    頒獎結束後來自阿里地區參賽者牌照留影 攝影:羅布中國西藏網訊 12月25日,「傾聽天籟」西藏原生態民歌廣播徵集活動頒獎儀式在西藏歌舞團舉行。據悉,歷時一年的徵集活動共收到來自拉薩、昌都、山南、日喀則、那曲、阿里、林芝等地共400多首內容多樣、風格鮮明的西藏原生態民歌作品,並決定出金獎10名、銀獎20名、銅獎30名,活動圓滿落下帷幕。
  • 北大歌謠徵集運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守望家園】民歌(歌謠)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性質上是通俗文化。它既是精英文化產生的前提,也是滋養精英文化發展的沃土。例如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詩經》、楚辭與漢樂府中的很多作品,就或是直接來自於民歌,或是受到民歌的影響,表現出濃鬱的民歌色彩。
  • 7·28唐山大地震紀念日:內蒙古面向社會徵集防震減災科普劇劇本
    為緬懷罹難同胞,以科普劇的形式弘揚科學精神,增強民眾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的損失,即日起至7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館聯合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面向社會徵集優秀地震題材科普劇劇本。
  • 文化丨蒙古族傳統民歌
    自20世紀80年代初,文化出版部門對這一民族文化瑰寶進行了系統的搜集、研究和整理,已出版的較有影響民歌集有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民歌一千首》(其中近一半為科爾沁敘事民歌)、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科爾沁敘事民歌》(上、中、下)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間民歌手查乾巴拉演唱的民歌》(大部分為敘事民歌)。
  • 徵集您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
    徵集您身邊的民族團結故事 2020-12-14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蒙古舉行「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新聞發布會
    為了發掘、傳播、弘揚內蒙古歷史文化,促進民族文化強區建設,參照其他地方開展文化符號調研的做法,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成立課題組承擔了「內蒙古民族文化建設研究工程」課題,專題開展了內蒙古文化符號調研。  一、內蒙古十大文化符號調研過程  從2013年9月成立課題組起,我們歷時一年多,主要做了以下三項工作:  (一)開展了徵集內蒙古文化符號的工作。設計《徵集內蒙古文化符號調查問卷》,設定文化符號的內涵、範圍,列出可參考的內蒙古文化符號。
  • 尋找藝術之源 感受民族之魂—內蒙古民歌大賽東烏旗路演
    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協辦,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自治區文聯、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音樂家協會、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東烏旗旗委宣傳部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 「尋找藝術之源 感受民族之魂」——草原雲·2020內蒙古民歌大賽
  • 草原雲·2020內蒙古民歌大賽舉行路演
    8月14日,草原雲·2020內蒙古民歌大賽路演在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烏裡雅斯太鎮廣場隆重舉行。作為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內蒙古民歌大賽路演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文聯、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音樂家協會、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東烏珠穆沁旗委宣傳部共同承辦。演出現場,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輪番上演。《查幹陶海故鄉》《美麗富饒的烏珠穆沁草原》《我的根在草原》等歌曲,表達了草原兒女對草原的深深眷戀。
  • 有利於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內蒙古師範大學部分教師就...
    9月8日,就今年秋季新學期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開始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有關情況,記者採訪了內蒙古師範大學幾位專家學者。從研究的角度來講,我現在主要從事民俗學、民族學研究,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但在目前大多數蒙古族同胞都在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播。如果我們有更多的人,能更好地運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並舉的方式去傳播蒙古族民俗文化,讓全中國人民都了解我們的文化,將更加有利於我們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 內蒙古民族青年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
    10月11日,內蒙古民族青年文化藝術基金會在北京舉行揭牌儀式,國家民委副主席楊健強出席。該基金會是在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註冊的由共青團內蒙古區委主管的公募型非營利公益機構。
  • 《仝卓 民族歌曲演唱集》傳承民歌經典,弘揚民族精粹
    《仝卓 民族歌曲演唱集》錄製於仝卓學生時期,該專輯收錄了各色民歌共計12首,以少年青澀純真的視角,乾淨質樸的嗓音,詮釋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情思,讓這些傳統老歌再次注入青春力量,煥發新的活力。這其中,有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創作型新民歌,如《和黃河一起唱》、《龍盤》,也有名家的經典作品,如《懷念戰友》;這中間不乏《祖國萬歲》這一類主旋律歌曲,也有新穎獨特、令人眼前一亮、又富含歷史底蘊的新民歌,如《中華根》,以及清亮歡快、充滿情趣的傳統民歌,如《小河淌水》,等等……傳承民歌經典,弘揚民族文化,把熱愛融入歌聲。這就是仝卓,一位新生代的民歌傳唱者。
  • 內蒙古:延續文化根脈 守護民族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在赤峰市松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讚賞烏蘭牧騎隊員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在赤峰市博物館,聆聽格斯爾傳承人說唱古老的史詩;在內蒙古大學圖書館,對古籍保護提出新的要求……腳印串串,步步情牽,總書記深切關懷內蒙古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留下殷殷囑託。
  • 民歌是地域文化的寶貴財富
    近日,以草原為舞臺,以牛群、羊群、駿馬、蒙古包為背景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宣傳推廣活動——2020 ·中國北方民歌那達慕」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舉辦,旨在積極探索有效途徑,接續文化記憶鏈條,傳承民族文化基因,保護文化生態及民族民間文化多樣性。
  • 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陝北民歌,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流傳於陝北及周邊五省區,其形式以信天遊、小調為主,還有風俗歌、勞動歌、宗教歌等,約27000餘首,其中革命歷史民歌約1400餘首。並且由於陝北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使得這一古老的民歌較好地保存下來,至今仍保持著陝北早期民間文化的許多特徵,對於認識研究民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在陝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陝北民歌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大批陝北革命歷史民歌,如《劉志丹》《橫山下來遊擊隊》等,堪稱一部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畫卷。
  • 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蒙古族火不思》《內蒙古蒙古族短調民歌精選》
    近期,由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組織出版的2019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蒙古族火不思》《內蒙古蒙古族短調民歌精選》已圓滿完成。《蒙古族火不思》共1冊,6張CD,旨在對蒙古族火不思進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充分反映蒙古族民族精神的優秀文化遺產。
  • 巴林右旗舉辦「唱響牧歌」——第三屆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昭烏達長短調民歌大賽
    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提高全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助推文旅融合,推動赤峰民族團結示範市創建工作,營造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傳播民歌文化,堅定文化自信,8月21日,由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巴林右旗人民政府主辦,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原生態民歌出自多民族的搖籃
    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羌族……  原生態民歌,出自多民族的搖籃  2月19日、20日,「原生態十大歌王世界巡迴·北京演唱會」將在世紀劇院拉開巡演首站的序幕。土家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羌族等各民族的「歌王」,繼亮相於CCTV民歌大賽之後,再次首先回歸到京城觀眾的視野。  中國擁有56個民族,對於這一概念的認知,更多的人是在過節的時候被動地通過電視節目被加重了一下。然而,在平素的生活、娛樂中,特別是唱歌、音樂這一領域,大眾接觸最多的還是流行歌曲,對少數民族音樂了解甚少。
  • 2020內蒙古民族手工藝和文創旅遊精品展示活動正式啟動
    7月25日,「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和文創旅遊精品展示活動」在呼和浩特市舉辦,5000餘款精選特色民族手工藝品和經典文創旅遊商品在內蒙古展覽館進行集中展示。活動將持續到7月29日,展期5天,每天活動時間為10:00-22:00。
  • 採風文化的演進與民歌的發展
    《詩經》是一部詩歌集略,收集了西周至春秋約四五百年間的民間詩歌,是採集民歌和當時貴族文人創作的集合體,據傳共3000餘首,太史公記載說孔丘修訂《詩經》收納者不過十一,原本的詩三千變成了詩三百,孔丘出於自身政治訴求毀遠大於存實在可惜,和滿清修四庫有的一拼了。
  • 【非遺故事】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陝北民歌(資料圖片)陝北民歌,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流傳於陝北及周邊五省區,其形式以信天遊、小調為主,還有風俗歌、勞動歌、宗教歌等,約27000餘首,其中革命歷史民歌約1400餘首。作為陝北歷史上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期融合的產物,其形式形成較早。並且由於陝北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使得這一古老的民歌較好地保存下來,至今仍保持著陝北早期民間文化的許多特徵,對於認識研究民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在陝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陝北民歌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大批陝北革命歷史民歌,如《劉志丹》《橫山下來遊擊隊》等,堪稱一部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