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中央政治局會議多次明確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的政策基調和方向,並提出「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專項債券規模」等措施,為財政部門在當前形勢下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指明了方向。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財政部門面對嚴峻的收支平衡壓力,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加強經費保障,出臺多項舉措,有效對衝了疫情給經濟帶來的一些不良影響。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和財政工作者,結合北京市的實際,對當前如何更好貫徹落實積極財政政策進行了深入思考。
一、北京市貫徹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踐探索
近兩年,北京市按照中央確定的財政政策基調和方向,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上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不斷提高落實的精準度和有效性,促進了首都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一)頂格貫徹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激發市場活力。2018年以來,北京市努力克服困難,從講政治的高度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減稅降費政策,在地方權限範圍內研究制定了「頂格減徵小規模納稅人『六稅兩費』」、「減半徵收文化事業建設費」等多項降負措施,累計為企業和個人減輕各項稅費負擔超2200億元,為經濟平穩運行、民生不斷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債券規模,保持較高的財政支出強度。2019年,北京市向中央申請了規模近千億元的新增債券,增長幅度很大,有力彌補了公共預算不足,有力保障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大興新機場、城市副中心建設、「三城一區」建設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充分發揮了穩增長、穩預期的作用。
(三)努力加強財源建設,為財政收入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北京市高度重視財源建設工作,成立了由市級相關部門及各區政府共同參加的財源建設專班,形成市領導按季調度、專班成員按月會商的工作機制,持續監測分析全市經濟形勢,研判財政收支走勢,及時應對施策。不斷優化完善財政體制,2019年實施了以個人所得稅調整為核心的市區收入劃分改革,激發各區協稅護稅積極性。完善重點企業跨區遷移管理財稅政策,調整企業遷移過程中各區間財力補償和平衡機制,營造更加公平的企業發展環境,促進各區均衡有序發展。同時,積極發揮政府採購、政府投資引導基金、PPP、擔保、貼息等政策工具作用,支持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提出財政支持高精尖產業政策體系框架,並率先在醫藥健康領域出臺支持政策,為培育新興經濟增長點提供了支撐。
二、在當前形勢下落實積極財政政策需把握的幾個關係
(一)把握好短期保增長和長期穩增長的關係。從短期看,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消費、投資、進出口造成的衝擊,我們及時出臺了疫情防控保障、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等「實招」,有效降低了疫情的部分不良影響,儘可能保持經濟增長「不掉隊」。從長期看,這些應急政策應隨著國內外疫情形勢轉好而逐步退出,並將積極財政政策著力點放在培育經濟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來,努力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培育優質財源,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為經濟長期穩增長提供支撐。
(二)把握好增「量」和提「質」的關係。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方面,應注重實施逆周期調節,擴大有效需求,實施大規模的減稅降費,保持財政支出強度。另一方面,應針對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關注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等方面,確保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質量和效果。
(三)把握好財政政策與其他宏觀政策的關係。財政政策與其他宏觀政策是一個內在聯繫、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不能單兵突進,必須協同推進,更好地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消費政策、就業政策、監管政策等的協調與互補,形成政策合力,推進經濟發展。
三、更好貫徹落實積極財政政策的考慮和建議
(一)打好財政資金和政策抗疫「組合拳」。一是全力加強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加大對基層財政疫情防控資金的調度。按照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保障好疫情防控經費、醫護人員保障經費、居民治療經費等支出,及時足額支付防控資金,為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做好援企穩崗工作。通過全力落實政府採購政策、減免企業房租、發放就業補貼、減免和緩繳社保費用等措施,有針對性地支持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推動企業儘快復工復產。三是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協同。通過稅費優惠、貸款貼息、融資擔保、保費補貼等手段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對經濟發展有實質性貢獻的金融創新項目,促進實體經濟和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二)鞏固減稅降費成效。一是進一步優化納稅服務,加強對已有政策的宣傳輔導,擴大政策宣傳的覆蓋面,引導企業規範經營,獲得實實在在的政策優惠。二是不斷優化稅收徵管程序,簡併優化納稅申報表,提高納稅便利度,減輕企業辦稅負擔。三是對於已經出臺的財稅支持政策密切跟蹤實施效果,結合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調整完善,確保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發揮應有效果。
(三)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逆周期調節作用。一是加快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建立項目儲備和前期準備、評估、遴選工作機制,確保儲備一批、發行一批、建設一批、接續一批,充分發揮專項債券融資成本低、政策見效快等優勢,儘快形成有效投資,發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二是健全專項債券償還和風險防控機制。規範專項債券管理,將專項債券與其項目資產、未來收益嚴格對應,確保項目全生命周期和各年度均實現收支平衡,有效防控專項債券風險。
(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針對財政運行處於「緊平衡」的狀態,在壓一般、保重點,堅決兜住「三保」底線的同時,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增強經濟發展後勁。一是加大新基建投資支持力度。在疫情期間,以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運行提供了有效支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下一步,建議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和政策引導作用,加大對新基建項目的投入力度,激發社會資本參與新基建投資的積極性,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助力。二是創新促消費的有效途徑。在疫情期間,為有效應對疫情對消費的影響,部分地區推出了發放消費券等刺激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從短期看,發放消費券拉動經濟效果較為明顯,並且在使用過程中具備指向性特徵,有利於推進受疫情衝擊較大的餐飲業、文娛業等行業加快恢復。從長期看,各地可結合自身實際,綜合考量地方財政承受能力,研究將這項政策常態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比如可向一些具備市場潛力的新興領域、重點領域拓展,如5G終端設備、數字娛樂、新能源汽車等,擴張新型消費需求,推動國內市場消費升級換代,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三是完善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科研投入機制,不斷加大財政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沿尖端領域的投入力度。完善共建機制,支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科研院所建設。推進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創新財政支持科技創新方式,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體系,帶動社會資本向戰略關鍵領域中高端產業鏈聚焦,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