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有些不太適合悶泡,但是老茶是要悶的,請別再相信這無稽之談

2020-12-18 騰訊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今年的春節,有些不大一樣。

原定於初二的走親訪友日,暫時被擱置。

在家過春節,雲聚會,網絡拜年……雖少了幾分往年的熱鬧,卻不遺憾。待到春暖花開日,我們再相聚,也未嘗不可。

自我隔離,在家出不去,喝茶,自然成了一種消遣。

又或者,泡一杯茶,與好友通過手機閒聊。

也算是一樁美事吧。

春節期間,照例是要復盤一年來收集到的問題。

食指,停在了一個問題前。

是一位網友,在文章下方的留言。

這位朋友說:「新茶有些不太適合悶泡,但是老茶是要悶的。」

喝著一杯2017春尾貢眉,在那悠長且舒服的草藥香裡,咱們來說說關於白茶的衝泡。

就茶友的這個留言,村姑陳有話要說。

《2》

新茶不適合悶泡。

這話說的極為正確,的確喝新白茶,是不適合悶泡的。

原因也簡單,是因為悶泡,會破壞新白茶的風味。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悶泡。

這是使用衝泡的茶器,把茶葉放在裡頭,然後讓茶葉和水,在一個較為密閉的狀態下,長時間地一起接觸。

這種有蓋子蓋著,茶水長時間接觸的情況下,會出現一個問題——即,茶葉當中的物質釋放,是不受控制的。也就是說,因為悶泡的存在,茶葉當中的茶多酚、咖啡鹼物質,會不斷釋放,不斷地讓湯水濃度變大。

當我們倒出茶湯時會發現:茶湯的顏色,明顯變深了,甚至會變成黃褐色。

再一喝滋味。

這股苦澀的味道,非一般人可接受。

並且因為長時間浸泡的作用,茶湯的的濃度變大,還會讓茶葉變成濃茶。

濃茶,喜歡喝茶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長時間大量飲用濃茶,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故而,是不建議大家喝濃茶的。

瞧這悶泡,當真是一無是處。

對於一款品質極好的高山白茶而言,悶泡當真是極大的傷害。

同時,對於我們喜歡喝茶的人來說,更是一大味蕾上的衝擊。

悶泡過後,白茶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鹼將會大量釋放。當這兩種物質釋放的量太多,就會導致茶湯的苦味和澀味加重。直接作用到味蕾上,就是這款茶喝起來,好像黃連一樣。

並且,喝完之後,舌面上還會形成一股薄膜一般的感覺。密不透風,再也感受不到其他的滋味。這就是悶泡所帶來的後遺症,果真是後患無窮。

《3》

老白茶是要悶著喝的?

當然不是!

別說新白茶不適合悶泡,老白茶同樣不行。

誰主張誰舉證。

要驗證老白茶不適合悶泡,也很簡單,咱們可以拿一泡老白茶做一個簡單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步驟也很簡單,就是有點浪費好茶罷了。

首先,準備好一個標準白瓷蓋碗。100-110毫升左右的容量,皆可。

其次,投茶。按照茶水比例,稱好老白茶。通常用100-110毫升左右的白瓷蓋碗,投茶5克即可。

其三,注水。注入100℃的沸水,喝好茶,用沸水,毋庸置疑。

最後,悶泡。將茶葉放在白瓷蓋碗中,合蓋,讓茶與水接觸的時間,長一些。一般2-3分鐘即可。

悶泡過後,我們喝一杯白茶,答案昭然若揭。

老白茶經過悶泡過後,滋味是會變得太濃,甚至還有一股苦澀感。

這股苦澀感,會將原本老白茶甘醇、柔和、細膩的所有品質特徵破壞,最後留下滿嘴的苦味,以及澀感。

是以,還在認為老白茶適合悶泡,那才是真的對白茶品質不負責。

《4》

為什麼茶友會覺得新白茶不適合悶泡,而老白茶可以?

這大概又是因為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

新白茶和老白茶有什麼差別?

當然是年份。

所謂新白茶,指的是當年製作好的白茶,未經過多年陳化。

老白茶,則是至少保存了三年的時間。

因為時間的差異,也讓茶友有了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他們認為:老白茶既然是「老」,當然能經得起考驗。

而且因為經過多年的陳化,老白茶它變老了,要是沒有經過悶泡,怎麼會有味道?你看老白茶就能煮著喝,但是新白茶卻不能,這不也說明老白茶是要悶的嗎?

打住!這又是一大錯誤的觀念。

老白茶變老了,但這不意味著它內在的物質會變少。根據能量守則,老白茶當中的物質,是經過陳化了,轉化了,但不會變少。

若是覺得老白茶老了之後,內在物質少了,要靠悶泡才有味道,您可要注意咯。很有可能這款茶,本身品質就不好,才不是因為變老了,就沒了物質。

更何況老白茶煮著喝和悶泡,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做法。

煮茶,是茶和水在外界提供的溫度下,不斷接觸,發生反應,然後煮出順滑、甘醇、細膩柔和的湯感。但悶泡,卻不會得到細膩順滑的口感,反而會苦澀難喝。

是以,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老白茶可以煮,所以也能悶泡。

《5》

不論是新白茶還是老白茶,悶泡都不是最好的衝泡方式。

尤其是在前幾衝,白茶內在物質最多的時候,切忌悶泡,這會導致內在物質的釋放變多了,並且還不受控制。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白茶的茶湯,苦澀難喝。

新白茶、老白茶該如何衝泡,其實方式和方法大有講究。

適用於新白茶和老白茶的共同方式,是快出水。

在村姑陳筆下定義的快出水,指的是從注水開始,到大量的茶湯倒出,整個過程保持7-8秒。這才叫做快出水。

用這一方式出水,可以讓茶葉當中的物質,有序釋放,又不會顯得太多濃烈。

茶氨酸、茶多糖、果膠物質等,都可以盡情釋放到湯水中,從而讓白茶既有鮮爽的口感,又有醇厚的湯感,可謂好處多多。

並且,我們在使用快出水的時候,還能夠感受到每一層的香氣變化。

這也是快出水的絕妙之處。

內在物質逐步釋放,讓內在物質一層一層的釋放。

是以,經過快出水衝泡,白茶的每一衝味道,都不一樣。

譬如新白茶,前幾衝它的鮮爽感最為強烈,尤其是毫香,在前幾衝最為濃鬱。且花香的變化,層次也是最多的。

衝泡新茶白牡丹,可以感受到梔子花香、蘭花香、桂花香以及榆錢一般的香氣。正可謂是花團錦簇。

用快出水的方式衝泡老白茶,同樣能收穫別樣的喝茶體會。

最讓人驚喜的,是我們可見證它的醇厚感在疊加。尤其是第五衝,第六衝之後,醇厚高達到峰值狀態,更是妙不可言,仿佛在喝一杯甘醇的牛奶般,絲絲順滑。

《6》

老白茶衝泡,除了用白瓷蓋碗,我們還可以使用煮茶法。

煮茶,可以說是為老白茶量身定製的,專屬衝泡方式。

煮茶,也簡單。

不過是水與茶在容器當中,不斷地沸煮,讓內在物質持續地釋放,最後獲得一杯甘醇、柔和又細膩的茶湯。

煮茶,怎麼操作呢?

我們只要用到電陶爐、玻璃煮茶壺即可。

電陶爐,承擔的是提供熱源,能讓水不斷地沸騰。

玻璃煮茶壺,則是老白茶與水發生最奇妙反應的地方。

300-400毫升水,搭配2-2.5克幹茶。在水沸騰之後,投茶。讓茶和水再接觸,直至重新沸騰,便可關閉電源。

讓茶與水,再交融。

約莫半分鐘後,我們就能倒出第一壺茶湯,感受老白茶的滋味。

之後的每一衝,再稍稍延長煮茶時間,從而讓物質的釋放,有條不紊,我們也就能解鎖不一樣的老白茶滋味了。

看看煮茶簡單吧。

至於詳細的煮茶步驟,在之前的文章當中,已經多次分享,在此就不贅述,大家可自行查閱之前的歷史文章。

《7》

當一片葉子落入水中,便有了茶。

喝茶,是有講究的。

而這一講究,最大的加分項,是在衝泡環節。

唯有使用正確的衝泡方式,優質的白茶,才算得上是錦上添花。

否則,使用了錯誤的衝泡方式,再好的白茶,也只能成為擺設。

新白茶不適合悶泡,老白茶同樣不適合。

要感受新老白茶的風採,唯快出水。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散茶要悶,餅茶也要悶,莫讓悶泡成為劣質白茶的通行證!
    再比如劣茶,工藝不到位顏色花雜,包裝成「老茶」;秋茶包裝成春茶;用悶泡代替快出水,便可以遮掩它們平平無奇的本質。好個生活的智慧,結果便是騙得無數茶友散茶要悶,餅茶也要悶,這種悶泡,反倒成了劣茶的通行證。悶泡是如何包裝劣茶的,且聽講解。
  • 好茶就是這麼任性,悶泡都不怕?要點全在這,請查收!
    記得小時候在家裡與爺爺一起喝茶時,老人家泡茶總是喜歡多悶一小會後才出湯,湯感醇厚,不過有時候稍不注意悶久了,苦澀味盡顯。我是不喜歡喝這樣的茶,老人家卻總是甘之如飴。誠然,老人家喜歡這樣的重口味,但是從茶葉品鑑的角度而言,悶泡法對於大多數茶葉品類而言,實際上並不太實用,甚至,如果說它是一種「糟蹋」好茶的任性泡法的話,似乎也並不為過。不過,在茶界卻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茶好不好,悶一悶就知道了!」這又是為何呢?
  • 為什麼茶葉能煮著喝,卻有人說不能悶泡?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懂點茶的人應該都聽過以下兩個知識點:1)茶葉可以煮著喝 2)茶不能長時間悶泡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兩句話是有衝突的,因為煮茶時間比較長,這不就相當於長時間悶泡嗎?那麼,這兩種說法到底衝不衝突,其中的癥結點又在哪裡呢?
  • 都說好茶不怕悶,白茶、巖茶、普洱茶誰才是悶泡的最佳搭檔!
    一隊,支持衝泡時茶葉要悶泡,若是不悶泡,湯水沒味道,喝起來味道寡淡。比如一茶友就認為,白茶衝泡時得悶。問原因,言之鑿鑿:白茶本來就寡淡,悶一悶還能喝出點澀味來。事實上,這類需要悶泡才有澀味的茶,並不是什麼好茶。悶泡對這類茶而言,相當於迴光返照,只是短暫的有滋味釋放。
  • 為何茶葉不能長時間悶泡,卻能煮茶?什麼茶可以煮什麼茶不能煮?
    但是,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喜歡用煮茶的方式來喝茶。同時,我們也聽到過這樣的說法,茶葉不能久泡,茶葉悶泡的時間過長,對身體沒好處。為何茶葉不能悶泡,卻可以進行煮茶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正確的做法是,茶葉衝泡以後,等幾分鐘稍微涼一點就趁熱喝,別放置過長時間。哪怕是在家裡,敞口杯衝泡綠茶,也不應該放置時間過長,因為會有微生物細菌或者灰塵落入杯中,變得不衛生。再加上,茶葉的營養物質,基本上都會在衝泡的前幾泡或者前幾分鐘析出,多次衝泡以後,茶湯寡淡,營養物質流失,苦澀味增加,口感也會差很多。
  • 泡茶易混詞彙:留根、悶泡、坐杯、煮茶,你知道幾個?
    在普洱茶的衝泡中,留根泡茶法最易出現在紫砂壺衝泡普洱老茶上面。 除此之外,在衝泡其他種類過程中,如衝泡老白茶或採用玻璃杯泡茶時,都會使用到留根泡茶法。這樣可以保證每一款茶的滋味和諧統一,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是如果將蓋碗作為主要的泡茶工具,就不建議茶友們使用留根泡茶法。
  • 悶泡並非常規泡茶手法,一些老茶人見怪不怪,你知道為什麼嗎?
    這裡,「悶」指的是「悶泡」,即將茶葉完全封閉在密閉的茶器內一段時間後才出湯。實際上,悶泡是一種多數茶類都不太會主動採取的、屬於一種非主流的衝泡手法。畢竟一不小心悶久了,很有可能把好好的茶葉給悶熟了,導致暴殄天物。
  • 為什麼白茶不能悶泡卻能煮?有4大原因,一次說清
    因此,白茶是最怕悶泡的。 白茶是特別在意出湯時間,一定得「快出湯」,若浸泡時間太長,口感就會很不好。 通常,我們在泡白茶的時候喜歡用蓋碗來泡。 用白瓷蓋碗來泡白茶 為何泡白茶適合用蓋碗?
  • 茶葉不能久悶泡,為啥可以煮?
    那麼問題來了,茶葉不能久泡或者長時間悶泡,為什麼可以煮呢?什麼茶可以煮,還是都可以煮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茶葉不能泡太多次,不能久悶泡? 茶葉中含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樞神經愉快的咖啡鹼,以及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等養分物資。這些養分物資能析出多少,和衝泡的次數有很大的關係。
  • 不論新茶、老茶、散茶、餅茶,白茶衝泡注意出水時間的把控!
    白茶,本身制茶工藝特殊,經過萎凋和乾燥而來,不揉不捻,不破壞茶葉的結構,內在物質處於豐滿、活躍的狀態,只要經過沸水一衝泡,能輕鬆釋放內在物質。只有內質不足的白茶,才要長時間悶泡。但悶泡過久,容易導致白茶的咖啡鹼過多析出,不僅口感差,還容易影響身體健康。
  • 煮白茶和保溫壺悶泡白茶,有什麼不同嗎?這四點請細看
    「你這喝得是什麼茶呀?」「親戚送來的老白茶,喝了很多年,味道還不錯。」「改天要不試試蓋碗泡出來的白茶,味道絕對不一樣?」Z君笑了笑,「慢悠悠的功夫茶喝法,可不大適合我。」「再說了,保溫壺悶泡出來的茶,就和煮白茶差不多,還更方便。」話說回來,煮茶和保溫壺悶泡之間,它們還真不一樣!
  • 老茶怎麼泡才好喝?
    泡茶不只是簡單的投茶衝水,也不是反覆的出湯入口,泡茶之前,首先心要靜,很多事情只有細緻靜心的去做才能窺得一二,比如讀書,比如泡茶。 老茶的精髓,掩藏在歲月所贈予的時光之味,人生如茶並不是隨口一說,新茶往往鋒利似少年,老茶卻安然沉靜如中年,褪去繁雜的外衣,剩下無盡的圓潤包容,萬千變化隱藏在溫潤的茶湯背後,沒有沉靜的心,如何泡的出這凡而不凡的滋味?
  • 綠茶悶不苦,巖茶耐泡不怕悶,老白茶悶一悶更好喝,別偷換概念了
    但是,且慢。 一款怎麼都不苦的茶,當真是品質好嗎? 當然不是,並且這番話,還很可能徹底說反了。 悶不苦,不是判斷茶葉好壞的硬指標。 一杯好茶,要有香,有味,有韻。
  • 白茶不能悶泡卻能煮,衝泡時的煮茶和快出水,不矛盾嗎?
    喝新茶,喝老茶,豐儉由人。但在喝茶時,不可避免要正視一個問題——如何衝泡。而衝泡環節,出水時間的把握,又至關重要。《2》關於白茶的出水時間,一直有爭議。白茶,是適合悶一會兒再出水,還是要立即出水?答案是:看茶葉品質。對於優質的白茶而言,快出水才更能體現出白茶的精髓。而品質不佳的白茶,只有通過悶泡才能勉強泡出些許的味道。
  • 老白茶怕悶泡卻可以煮,這些煮茶細節,你都注意到了嗎?
    都說老白茶煮著喝,那為什麼又不適合悶泡呢?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老白茶為什麼怕悶泡?從注水到悶泡,水溫已經從100℃不斷下降,所以在悶泡時,非但逐漸不再釋放高沸點芳香物質,反而讓茶湯析出大量苦澀味物質,如咖啡鹼、兒茶素等。
  • 泡茶不如煮茶,學煮茶怎麼能不知道這幾點
    唐朝以前以煮茶、煎茶為主,唐以後流行煮茶,但是煮的為茶沫,宋朝點茶開始流行起來,到了明清時期以蓋碗泡茶成為飲茶的主流,現如今茶的飲用方式已經演變成我們日常生活最常見的泡飲,殊不知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靜靜的煮一壺茶也別有一番風味。
  • 蓋碗泡茶時,該「走香」還是「悶茶」?
    有的茶友認為揭蓋不會讓茶被悶壞,而另一方則認為蓋上蓋子能更好地聚香,雙方各執一詞,變分成了支持揭蓋的「走香」派和支持蓋上蓋子的「悶茶」派。一、為什麼要關蓋「悶茶」?1.「悶茶」能檢驗茶葉品質俗話說「好茶不怕悶」,也就說如果茶葉質量夠好,蓋上蓋子悶茶,不僅不會影響茶葉本身的口感,而且還能夠藉此檢驗出這款茶葉到底是不是好茶。3.「悶茶」能刺激內含物釋放據老一輩人的說法:悶茶,茶湯才可以入味。
  • 福鼎老白茶的棗香和陳香,是靠悶出來的?講真,你不懂老白茶!
    任它天寒地凍,且拿一盞清茶,拿一壺老茶,拿一杯溫存入夢來。在這個寒意透徹筋骨的冬日,來一盞茶香滿溢,冒著熱氣兒的老白茶再愜意不過了。茶與水接觸的瞬間,茶香便翻湧而出,棗香細幽,陳香純正且濃顯,入口清甜甘醇,溫喉潤肺,飲罷仍有回甜餘韻,身心俱暖!
  • 老白茶有倉味、濁味,要醒茶,多悶泡才好喝?那你估計被帶溝裡了
    真相是不可能,除非是存壞的茶。倉味和濁味,都屬於很不好聞的氣味。濁味,顧名思義,泛指沉悶、不新鮮的感覺。至於倉味,很多新茶友不好理解,實際上這也是種悶悶的氣息。如果一箱白茶,倉儲存放的環境不太好,空氣潮溼,多悶味。那麼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氣味幹擾,會讓原本茶香純正的白茶,漸漸的發散出低沉發悶的氣息。倉味聞起來,像是空氣流動不好的地窖/地下室,或者長久沒有打理過的老房子,有不少灰塵味、潮溼的悶味。
  • 想要泡好普洱茶,這11個技巧很重要!
    比如生普熟普、新茶老茶等,衝泡方式還是有大差異的。此外,不同衝泡器具,也需要把握投茶量、溫度、出湯時間等,怎樣才能讓普洱茶的色、香、味完全發散出來,是品鑑普洱茶的最終訴求。以下從茶葉和器具兩方面,全面講講普洱茶到底要怎麼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