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樹人(邢臺市政協原副主席)
世所公認,中國四大古城為山西平遙、安徽徽州、四川閬中、雲南麗江,且都是5A級旅遊景區,也有將湖南鳳凰與之相提並論,說不分軒輊。總之,這些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濃鬱的民族風情以及古樸的歷史遺存,讓去過的遊人流連忘返,讓期望一睹為快的人心馳神往。
一位曾同去過湘西鳳凰的石家莊的朋友多次告訴我,此生一定要去貴州鎮遠看看,他形容說:如果說鳳凰城是小家碧玉,那麼鎮遠絕對是大家閨秀,大氣。
自駕尋路黔東南
今年11月24日,在去北海過冬的路上,我決定繞道前往年內剛剛被評為5A景點的貴州鎮遠轉轉。根據以往的經驗,自駕去北海的最佳路線為:走京港澳高速,在衡陽拐向永州,經桂林、南寧,到北海。而這次因為要去鎮遠,考慮到疫情、路程、路況、限速、隧道等諸多可能影響行程的因素,故重新選擇較佳路線:走京港澳高速到許昌拐往許廣高速,再到常德拐向鳳凰、銅仁、玉屏,然後到鎮遠。許廣高速大概不為人所熟知,車輛很少。第一天用了十個小時,開了940多公裡,過長江後住到湖北石首。第二天用時七個小時開了670公裡就抵達鎮遠了。
鎮遠,全稱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作為漢、苗、侗多民族匯聚地,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積澱,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寫滿了古城的滄桑。其多彩的文化遺產和繽紛的文物古蹟,在這個古韻老城中俯視可見,保留著人文情愫和淳實厚重的歷史。它像是一頁頁泛黃的史籍深遠悠長;更像是一杯杯陳年老酒,甘冽、醇香。那樸實無華的青堂瓦舍和那曲折蜿蜒的青石小巷讓我駐足拜訪,尋幽探勝。
近年來,鎮遠古城名聲大噪,遊人如織,慕名而來,正可謂: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看古城而來。到鎮遠古城看什麼?看歷史,看文化,看遺存,看多民族交融的家國情懷。在博物館看介紹得知,鎮遠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五千年前,兩支苗族先民從中原徙居鎮遠,與土著居民融為一體,到先秦時期,鎮遠屬於夜郎故地。自漢高祖五年(公元202年),鎮遠開始置縣,在宋、元以前,雖有州、縣,但地屬蕃部,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建「省」。作為建「省」之初的八府之一,有「滇黔鎖鑰」之稱的鎮遠,在貴州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悠久樸而真
悠久的歷史成就了千年古城,輝煌的文化塑造了多元鎮遠。1986年,國務院將鎮遠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我驚嘆,區區鎮遠,彈丸之地,竟擁有八張國家級旅遊品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鐵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等等。還擁有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上百處。曾被世界旅遊基金組織稱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世界十大最佳旅遊勝地之一,被聯合國國際旅遊組織稱之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後家園」,被亞太旅遊聯合會評為「中國低碳旅遊示範地」。此外,還被評為「中國十佳旅遊古城」「中國最美的十大古城」等榮譽稱號,城內文物景觀獨特,精美絕倫,堪稱「天然博物館」。
抵達鎮遠,已近黃昏,停好車,漫步街巷,夕陽向大地灑下金輝,整個古城披上了蟬翼般的金紗,徜徉在曲徑通幽的深街長巷,腳下是光可鑑人、帶著歲月痕跡的青石板路。一位大姐倚靠在灑水車旁,全神貫注在用高壓水槍仔細地衝刷著每一塊街道石板,小城的清新來自她們的汗水,不由令我肅然起敬。沿著小巷踽踽獨行,我選擇了舞陽河邊的一處民宿住下。夜晚,坐在那鄰水而駐的閣樓陽臺上,舞陽河水在月光下閃爍跳蕩,錚錚琮琮的擁簇著一幢幢錯落有致、櫛次鱗比的青瓦木舍。是河水賜予了古城柔情、水靈和韻味,這座充斥了愛與滄桑的古城,承載著太多的詩情和畫意。
鎮遠古城內核心的看點有:祝聖橋、青龍洞古建築群、古城牆、名人足跡等,還有原汁原味的歷史遺存,如:炎帝宮、禮門、義路等。當然,還有舞陽河畔的各個古碼頭。我沿著河邊慢慢行走,逐一欣賞品味。
從青龍洞門口過祝聖橋,是路人指的進城明路。祝聖橋始建於600多年前的明洪武(朱元璋)年間,原名舞溪橋,多次毀於洪水,屢毀屢建。其中一次竣工時,正值清康熙六十大壽,為給聖上祝壽,而命名為祝聖橋。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元年(1623年)重建。當年,此橋是通往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南方絲路」、京滇古驛道湘黔路段的第一座大型石拱橋,可謂咽喉要道。踱步橋上,看著那數百年來基石與欄杆留下的斑斑剝痕與車轍路跡,嘆歲月無情,斯人已逝,古蹟尚存。
古往今來薈風韻
鎮遠最值得一遊的是青龍洞。它初建於1388年,建在古城東側山腰懸崖峭壁上,因戰亂或火災,也是屢毀屢建。經歷代重修重建,現今由青龍洞、紫陽書院、中元禪院、萬壽宮、香爐巖等組成。青龍洞是一組道觀建築,按道家傳統風水學說,它位於城東青龍之位的洞天福地。站在祝聖橋上眺望青龍洞,很是壯觀。遊洞,我穿行於峭壁上的道觀、佛寺、書院、會館、祠廟等建築之間,爬高登低,手足並用,對我這已過古稀之年的老頭兒很是費勁,但望著這獨具匠心、鬼斧神工的建築,古人那別具一格的精雕細琢,令人嘆為觀止。
隨著歲月的流逝,炎帝宮、禮門、義門等歷史遺存也僅剩下山門,在現代建築襯託下顯得那麼孤單、無助和悽涼。
明正德年間,王陽明取道鎮遠,乘船由舞陽河下沅水、出洞庭赴任江西,曾留下《鎮遠旅邸書札》。林則徐幾次路過鎮遠,遊覽香爐巖和青龍洞,留下《鎮遠道中詩》。古人的墨跡與足跡為鎮遠紅袖添香,增色不少。
1934年9月,中央紅軍長徵轉戰進入鎮遠,12月,中央紅軍右路縱隊攻克鎮遠古城,並進行戰略阻擊。工農紅軍先後三次徵戰鎮遠,這座古城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鎮遠古城的一切,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風韻,遊覽時,令人刮目相看、耳目一新。深深的小巷,窄窄的街道,苔蘚布滿的城牆,喧囂的酒吧,清澈的舞陽河水似乎向過往的行人訴說著古城千百年來所經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