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國人的印象中,一直是環境乾淨和經濟發達的代表。中國人對日本的崇拜還延伸到了農業領域,許多人認為日本農民光靠種草莓就能過上愜意的生活.其實可以反過來想,既然在日本農村可以過上品質生活,那為什麼大部分日本人還是要擠在大城市裡過著辛苦的生活呢?
因地制宜 大力發展高端農業的日本農業
提起日本農業,中國人總能想起方形西瓜和天價的葡萄。日本因其耕地少且分散、林地多的特點,因地制宜推出富士蘋果、晴王葡萄、越光大米、越後姬草莓等著名產品。在國家高端農產品市場上,日本產品具有極強競爭力。
機械化成為日本農業的支柱
二戰結束後,日本掀起了農業機械化的熱潮。尤其是在日本經濟騰飛之後,因為大量農村人口前往都市,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本出現了寬幅收割機、高速插秧機、大型拖拉機等適合日本實際情況的農業機器。到80年代末,日本農業已經實現了機械化。
農業機械是日本農業的支柱之一,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日本對機械的依賴度會越來越加重。
由於日本農業取得了一些成果。所以在自媒體和朋友圈中,經常能看到吹噓日本農業的文章。這些文章只看到了日本高端農業的成功,卻沒看到日本普通農民的掙扎。
補貼是日本農業最大的收入來源
在日本經濟起飛後,日本城市化和城鎮化進一步發展,全國絕大多數人口都紛紛往東京等大都市圈集中,為了保證糧食安全,日本政府想盡辦法把農民留在農村。為此日本政府為了維持一定規模的農業,發布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並投入了大量資金。
在重視農村政策的鼓勵下,日本政府對所有從事農業的農民不僅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還在金融政策上優先對農民發放貸款。
除了優惠政策,日本農民所能享受的補貼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農民購買機器設備、出售農產品都會有相應補貼。在日本農民的年收入中,起碼有4成為政府補貼,而且耕種面積越大,補貼越多。
在溫室中發展的日本農業
為了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刺激農民的積極性。日本完全不顧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原則,由政府給農產品進行定價,所以在日本根本不會出現因蟲害或者豐收而產生賤價傷農的事情。
2012年,國際經合與發展組織(OECD)對各國農業收入進行了比重計算,結果顯示在日本農業的收入中,政府補貼和其他優惠措施帶來的收入佔日本農業55.9%,遠高於18.6%的國際平均水平。
日本政府對農業的保護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在日本進口的農產品中,有8成的產品被日本政府徵收高額關稅,日本農業關稅的稅率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在OECD的農業"保護率"排名中,日本常年排在世界前3。
日本為農業樹立的壁壘曾引起美澳等農業大國的指責,OECD曾多次公開呼籲日本要下調農業關稅並減少農業補助金的發放。
補貼帶來的惡果
由於對外來農產品徵收高關稅,加上政府的保護性定價政策,日本農產品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水果的高價讓日本百姓把吃水果當成了奢侈消費,連藝人都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吐槽日本水果貴。
農業種植技術沒有革新動力
據國際農業組織調查發現,日本農民在種植蘿蔔和南瓜時,依然使用著70年代的技術。這些事例說明當前日本農業已經進入一種"鎖國"的狀態,在農業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日本的農業技術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一旦面臨國際市場的競爭,日本農業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過度依賴農藥
在"日吹"的宣傳中,日本農業一直都十分注重自然和科學,所出產的產品都是無公害的天然好產品,這一點連日本人也是深信不疑,許多日本人買水果之後都是不洗直接拿來吃。
宣傳很美好,真實的數據往往很骨感。日本氣候為溼潤的海洋性氣候,且多高溫,易生雜草和害蟲。沒有農藥,很難保證農作物的生長。日本政府深知農藥的重要性,為了保證產量,日本政府早就1961年就發布了《農業基本法》鼓勵農戶使用農藥和化肥。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數據,日本每公頃耕地使用的農藥量為11.3公斤,高居世界第一。單位農藥使用量是中國和美國等農業大國的5倍以上,毫不誇張的說,日本農產品是用農藥"泡大的"。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正在逐年降低
日本政府想方設法給日本農業保駕護航,卻擋不住日本糧食自給率的下降趨勢。1960年,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為80%,在此之後便一路下滑。2017年度,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僅為38%,這是日本開始統計糧食自給率以來的歷史第二低位。
在糧食種類中,日本僅有稻米能達到93%的自給率,自給率超過5成的農產品也只有海產品和蔬菜。油脂、小麥、大豆、畜產品的自給率非常低,需要大量進口。在2016年,日本進口糧食所花費的金額達到了6兆日元。
這些數據說明日本已經陷入糧食危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對於日本而言,糧食高度依賴進口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日本面臨農業經營效益低的問題
日本農產品由於政府過度保護,導致除了高端產品,大部分農產品的競爭力並不高。雖然日本農產品價格被政府定的很高,農產品的產值卻沒有實質性的增長。在2013年的日本GDP中,農業所佔的比例只有1%,從業人口只佔全部就業人口的4%。
在以製造業為主體產業的日本經濟中,農業已經是微不足道的存在。產值低說明日本農民收入偏低,在進入21世紀後,日本農民平均收入長時間沒有增長。在2017年,日本農民純農業平均收入僅為192萬日元,這種收入水平在日本屬於低收入人群,更何況這些農業收入還包括了近一半的農業補貼。
因為養不活自己,導致日本農民兼職的現象很普遍,這些兼職農民佔日本農民總數8成以上。農業收入降低促使日本農村年輕人大量出走,人口往都市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日本農村的衰落趨勢已不可挽回。
其實日本也有富裕的農民,在北海道地區的日本農民,都有數百畝的耕地。這些農民光靠補貼就能拿到數百萬日元,再加上其他農產品的收入,一年可以輕鬆賺得數千萬日元。這一部分農民只佔日本農民的15%左右,剩下85%日本農民的耕地約為15畝左右,根本無法展開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
農業早已成為日本經濟的負擔。為了糧食安全,實力雄厚的日本政府願意為農業買單。然而這些補貼並沒有讓日本從糧食危機解脫出來,因為日本農業面臨的問題並不是日本政府用錢就能解決的。
日本農業面臨人口高齡化的問題
在1995年到2010年之間,日本農業人口從414萬下降到239萬。到如今,日本的農業人口已經不足170萬,農業人口下降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與農業人口數量絕對數量的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業從業人口年齡卻在逐年攀升。1995年,日本農業人口平均年齡為59.1歲。在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68.1歲。
在日本170萬的農業從業人口中,60歲以上佔75%,70歲以上佔50%。據日本政府預計,到2035年,日本農業人口將比2018年減少一半,85歲左右的老人將成為日本農業人口的主力軍。
為了挽救日本農業的頹勢,在安倍上臺後,針對日本農業的困境。安倍推出了一系列振興農業的措施。這些措施雖然只針對日本,但其中有兩項政策值得中國人思考和借鑑。
措施一:繼續發展機械化和智能化
當前日本農業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然而隨著農業人口的老齡化,單純的機械化已不能滿足當下的需求。為此日本不斷開發智能化農業機械,比如推出了更節省人力、操作更舒適的新型拖拉機。
除了智能機械化,智能化管理也成為趨勢。在當今日本農場大量採用了衛星智能化管理,計算機通過分析圖像來確定雜草,然後用特定裝置去除草。
這些智能化機械和設備有效降低了體力勞動的強度和生產成本,反倒使得日本的稻米等農產品具有了競爭力。
措施二:加強土地流轉 使土地使用權進一步集中 實現集約化生產
日本農民掌握的土地分散,且拋荒較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鼓勵農業生產公司化,利用農業公司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集約化經營。從2014年開始,日本耕地使用率開始逐年上升,農業產量開始提升,減緩了日本的糧食危機。
中國要以鄰為鑑,日本農業的現狀未必不會發生在中國。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作為頭等大事,未雨綢繆就不會失去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