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哲學君
來源:哲學人生網
只有敬畏規矩,才能笑到最後。
《淮南子》中有云: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
畫方形的工具不準確,就不能畫出標準的方形;畫圓形的工具不精確,便無法畫出標準的圓形。
自古以來,規矩就是一種約束,一種準則,也是一種標準,一種尺度,更是一種責任,一種境界。
無規矩不成方圓,人生在世,說話做事無一不需要規矩的約束,規矩是社會向前發展的保證,更是個人提升自己的必要條件。
做人,懂得規矩,守住規矩,才能守住人生。
01
規矩,是一種分寸。在科學上有一個關於分寸的定律叫黃金分割,德國科學家克卜勒稱之為神聖分割,就是有美學價值的比例,也是人類視覺感到最舒服的造型。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學問。
一艘輪船觸礁後在海上漂泊,供給就要耗盡,還是不見其它船隻的蹤影,眼看著得救無望,人們不免著急。
這時一個悲觀的船員陷入了絕望之中,他驚恐萬分,總是高聲叫嚷:「這下大家全完了,誰也活不成了,我們早晚都要被魚吃掉。」
這個悲觀者一天要嘮叨好幾次,終於引起了公憤,被惹怒的眾船員七手八腳把他丟進了大海,還對他說,你先去被魚吃掉吧!
悲觀者死後,這個面臨危難的輪船並未得到預期的平靜,這時又出現了一位樂觀者,重拾起喋喋不休的鼓譟。
只不過他叫嚷的全是樂觀的話題,比如他說:「我們一定會得救的,因為我們還有幾十塊餅乾,而一塊餅乾可以維持一個人一周的生命......」
眾船員發現,聽這種樂觀的鼓譟更糟糕,於是一起動手,把樂觀者也丟進了大海。
這樣,輪船才恢復了寧靜,沒有了那兩個討厭的傢伙,最終輪船終於得救了。
分寸,往往是生活長河上的一個分水嶺,超越過它,好與壞、善與惡、愛與恨、喜與悲就會發生轉化。
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把握分寸,分寸掌握得好,能使生活和諧圓融,掌握得不好,輕則受到埋怨和怒罵,重則自毀口碑功敗垂成。
02
規矩,是一種教養。荀子說:「禮者,人道之極也。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
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能安寧。
禮,就是教養。
教養不是刻意標榜自己的素養,教養是文化和品德的修養,是發自內心的寬容和尊重,是讓一切處於一種「舒服」的狀態。
真正有教養的人能看到並理解各種能夠塑造生活的真相之間的聯繫,他們因此明白這個世界的意義,從而在這個世界上,以充滿創意以及富有意義的方法,做卓有成效的事。
03
規矩,是一種原則。高爾基曾說:「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二戰時,盟軍進入到大反攻,蘇聯紅軍完成了對德國柏林的包圍,德國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匱乏。
由於德國冬季非常寒冷,燃料缺乏可能導致許多居民凍死,為了生存,一些居民開始進山砍伐樹木,當作燃料取暖用。
當時的德國行政管理名存實亡,權力處於真空狀態,一切都處於無政府狀態。
戰爭結束了,人們驚訝地發現,全德國沒有發生一起居民濫砍亂伐事件,他們全部忠實地執行了規定:只砍枯藤朽木。
遵守規矩、一絲不苟是德國人根植於內心的原則,任何時候都不會破壞,這原則已經深入到他們的骨子裡,即使處於無政府狀態中,也不會改變。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德國人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心中有原則的人,能夠時時刻刻約束自己,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一個有原則的人和圓滑的人比起來也往往更受人尊敬。
▽
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說過:
生活是一個龐偉的競技場,大家盡可以在那裡進行奪取勝利的較量,但必須老老實實地遵守比賽規則。
做人,只有懂分寸,知禮儀,守原則,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內心平靜安寧。
處事,無論地位,無論財富,無論學識,只有守住規矩,才能守住人生,只有敬畏規矩,才能笑到最後,成為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