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在13世紀崛起,建立了史無前例的蒙古帝國。巔峰時期蒙古帝國的疆域包含了亞洲大部分地區,疆域超過三千萬平方公裡。
那麼,南亞地區的印度為什麼沒有被蒙古人拿下來,難道是不感興趣嗎?
我們知道蒙古同樣沒有佔領日本,這並非不願意,而是沒有拿下來。蒙古曾數次入侵日本,但由於隔著汪洋大海,跨海作戰,這並非蒙古人的強項,所以拿不下來也情有可原。
其實,蒙古人並非沒有入侵印度,只不過同樣和日本一樣,沒有拿下來罷了。
那麼很多人或許有疑問,印度在歷史上可沒少被外族入侵及吞併,歷史上的印度可以說就是一部被侵略的歷史。
在面對外族入侵時,印度幾乎每次都沒什麼還手之力,可怎麼面對強大騎兵的蒙古人,卻抵抗住了呢?
其實這裡面有兩個因素。
其一、蒙古人的重心不在印度。
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是在1206年,而同年印度地區誕生了一個德裡蘇丹國,這也是夠巧合了。
蒙古國建立沒有多久,成吉思汗就開始向外擴張,先後徵服了高昌回鶻以及西遼,隨後開始第一次西徵,主要目標是花刺子模。
蒙古和印度人第一次接觸,主要還是因為花刺子模的子扎蘭丁逃到了德裡蘇丹國,這才引發了蒙古和德裡蘇丹的戰爭。
第一次西徵結束後,成吉思汗因為西夏背棄盟約,又開始入侵西夏,不過卻病逝了。
窩闊臺汗繼位後,也挺忙的,除了滅金外,還發起了對南宋的戰爭。這期間還發起了第二次西徵,這個時候的目標是徵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
而第三次西徵則是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
當然了,雖然蒙古人很忙,但在1246-1304年間,還是發生了六次蒙古大軍入侵印度事件,最後都敗給了印度。
第二、蒙古騎兵對於印度不太適應。
除了蒙古人沒有下決心吞併印度外,其實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氣候問題了。
蒙古西徵幾乎沒有遇到氣候以及地形的影響,而遠徵印度就不一樣了,除了要穿山越嶺
外,還有炎熱潮溼的氣候。
畢竟蒙古人的優勢是騎兵,根本不適合這樣的地形。徵服安南的失敗和徵服日本的失敗,也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了,成吉思汗家族沒有完成的事,後來被蒙古人的後裔帖木兒完成了,還建立了莫臥兒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