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價值重大

2021-01-12 人民資訊

作者:袁嵐峰

日前,有不少媒體援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官方消息稱,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此舉標誌著我國已成功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這項科研成果於1月7日被發布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這項成果有多麼重要?這意味著中國把量子保密通信推進到了實用的程度,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那麼,什麼是量子保密通信?從古至今,人類創造出很多密碼體系,但沒有一個在原理上能保證安全,直到量子保密通信的出現。傳統的密碼總是需要派信使去送密碼本,被傳送的密碼本在專業中被稱作「密鑰」,信使若被抓或叛變,損失巨大。後來,密碼學家們發明了用數學難題加密的方法,解密因此變成了數學挑戰賽,但依舊存在被解密的風險。量子保密通信則獨闢蹊徑,提出了一種既不需要信使、也不依賴於數學難題的保密方法。

簡單來說,量子保密通信主要利用量子力學疊加、測量與糾纏等特徵,讓信息的發送方和接收方直接建立聯繫。信息的發送方和接收方通過一系列量子力學的操作,同時獲得了一段隨機字符串,比如011011100011。發收雙方就可以把自己手中的隨機字符串作為密鑰,用其將信息加密,後面的傳輸就完全是傳統的通信了,用光纖、電話、電子郵件甚至平信都可以。

由此可知,量子保密通信的技術難度集中在密鑰的產生環節,這一步需要量子的信道。不過,由於這套量子力學的操作只能產生隨機字符串,不能按特定意願表示信息,因此不能直接用量子信道傳輸信息。

如果回溯的話,量子保密通信的原理,是1984年由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提出的。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在實驗層面上,後來居上。2016年,中國發射了世界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中國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的幹線「京滬幹線」。前者實現了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傳輸介質是真空與大氣層,也即自由空間傳輸。後者則實現了北京到上海之間20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傳輸介質為光纖。兩種方法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使用。

「墨子號」與「京滬幹線」至今為止的運行結果,正是前述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的主要內容。「京滬幹線」有32個節點,還有兩個地面站可以通過「墨子號」跟「京滬幹線」連接,一個在河北興隆,另一個在新疆南山,總的跨度達到了4600公裡。這也是論文題目《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中「4600公裡」一說的來源。無論是從連接的數量、生成密鑰的速率上,還是從抵抗物理攻擊能力、穩定性等方面來看,這個跨度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都達到了實用的要求。

當前,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作為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以「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構建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證明中國已經具備了在量子科技領域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從全球範圍來看,比對2020年歐盟發布的量子旗艦計劃《戰略研究議程》、美國發布的《量子網絡戰略願景》《量子網際網路國家戰略藍圖》,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領先歐盟3-5年,領先美國5-8年。

可以自信地說,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已經實現「彎道超車」,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量子科技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面臨多重挑戰。廣大科技工作者必須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深入分析研判量子科技發展大勢,找準我國量子科技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堅定信心、埋頭苦幹,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構築發展新優勢,為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副主任)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誕生!外媒直稱讚
    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誕生!外媒直稱讚。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期間我國各方面領域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基礎建設,裝備製造,科技領域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是能感觸的到的。最近,我國又傳出了一件消息,那就是經過我國研究人員的努力下,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誕生!
  • 中國實現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院士:不怕量子黑客攻擊
    中國又一科技成果領先世界據媒體消息,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傳來一則重大利好,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國內同行合作,成功構建了全球首個「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相關成果已發布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祝賀潘教授和國內相關的專家們!
  • 潘建偉團隊再發Nature,首次展現完整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1 月 6 日,潘建偉團隊及其合作者又在量子通信方面推出了重磅成果,他們首次展現了一個完整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綜合通信鏈路距離長達 4600 公裡。相關論文以「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為題,在線發表在頂級科學期刊 Nature 上。
  •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新華網 | 2021-01-07 09:22:49 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中國人將這個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實現了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通信。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墨子號」量子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 【文匯報】「京滬幹線」構建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
    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報導了這項中國量子科技的又一重要成果。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QKD),也證明了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中國量子科技加快實現天地一體化(新業態新模式之新觀察⑦)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量子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啟動了量子科技領域的戰略計劃。目前,中國已經具備了在量子科技領域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量子科技的具體應用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3個領域。
  • 在量子通信領域屢破紀錄,濟南量子院什麼來頭?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田珊1月7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刊登了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的論文,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團隊與合作夥伴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永不被解密」的量子通信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成功,有望讓量子通信真正進入廣域傳輸時代;其「測不準」「不可克隆」等特性,使得其傳輸的信息在理論上永不會被解密。  不過,發射衛星只是一個起點,在「宏偉量子大廈」中,量子京滬幹線正在飛速搭建,天地一體的廣域量子網絡倚馬可待,市場應用不斷突破。在第二次「量子革命」中,中國正在領跑。
  • 「京滬幹線」與「墨子號」成功對接 中國領先世界量子通信應用
    張輝表示,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推動了中國量子科技發展的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為量子科技營造了更好的發展環境。量子科技應用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期。「天知地知 你知我知」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量子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啟動了量子科技領域的戰略計劃。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更快更安全 量子網絡現雛形
    據介紹,在去年7月,遠距離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絡「京滬幹線」已經開通,並進行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在全球已構建出首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 遠距離量子通信關鍵技術獲進展 有望鋪開範圍
    據中國科學報消息,中國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史保森小組在量子存儲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和多自由度的超糾纏。量子糾纏是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可擴展線性量子計算的核心,而量子糾纏的存儲則是實現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通信的關鍵技術之一。
  • 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京廣量子通信幹線正在建設
    「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建設成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強表示。2016年8月16日,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一年之後,長達20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驗收,成為我國第一條量子通信的「高速鐵路」。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正是「墨子號」和我國首條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線路「京滬幹線」的總控中心。
  • 朱玉:我國量子通信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和2018年新年賀詞中分別提到「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僅近7年來,量子科技相關成果就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特別是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潘建偉院士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2020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生態博覽會將於11月在京召開
    為提高我國信息網絡技術的國際競爭力,佔領全球信息技術制高點,中國光學工程學會聯合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舉辦的2020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生態博覽會將於11月30日—12月2日在國家會議中心(北京)召開。
  •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為何能抵禦所有已知的黑客攻擊?專訪工程總師...
    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以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論文,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我國構建起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
  • 海水量子通信:讓黑客望洋興嘆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官網 近日,量子通信領域捷報頻傳,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實現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為量子通信技術上天、入地、下海的未來圖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填補了海洋作為未來海陸空一體化量子網絡最後一塊拼圖的空缺。 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引發了國內外媒體的熱議。海水量子通信技術的實現究竟有何難處?
  • 中國實現跨越4,600 km的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通信#該網絡由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等四個量子城域網(QMAN),跨越2,000公裡的骨幹光纖鏈路以及連接北京興隆地面站和西北南山地面站的兩條地面衛星鏈路組成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距2600公裡。該論文稱,興隆還通過光纖連接到北京QMAN。
  • 「成渝幹線」骨幹網及璧山量子城域網一期工程已完成現場勘察和...
    > 據來自《重慶日報》的消息顯示,目前,「成渝幹線」骨幹網及璧山量子城域網一期工程已完成現場勘察和規劃設計工作。 國家量子通信網絡 「成渝幹線」由國科量子承建,璧山骨幹站正是 「成渝幹線」的重慶起點。依託 「成渝幹線」,國科量子將在璧山區建設量子城域網,打造量子安全託管支撐平臺,通過重慶國科量子提供相應業務,全面提升政企信息安全管控能力。
  • 習近平視察中科大:量子通信發展令人矚目
    在量子通信京滬幹線運管中心,潘建偉院士作了介紹。習近平對量子通信研發工作給予肯定,說:"很有前途、非常重要。"  量子通信,指利用光子的量子狀態加載並傳輸信息。"從原理上來說,量子通信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偉說,"由於作為信息載體的單光子不可分割、量子狀態不可克隆,可以實現抵禦任何竊聽的密鑰分發,進而能保證用其加密的內容不可破譯。"  據公開資料顯示,量子通信在軍事、國防、金融等信息安全領域有著重大的應用價值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