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通信領域屢破紀錄,濟南量子院什麼來頭?

2021-01-12 海報新聞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田珊

1月7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刊登了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的論文,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團隊與合作夥伴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很多人不知道,這一突破背後,「濟南力量」不得不提——地處濟南市高新區舜華路747號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濟南量子院」)以及「濟南試驗田」的作用凸顯出來。

科技日報記者從濟南量子院採訪獲知,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該院王向斌教授、張強教授、周飛教授與潘建偉團隊等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經過兩年多穩定性、安全性測試,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自然》雜誌審稿人評價稱,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據了解,濟南量子院主要開展量子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量子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技術支撐;組織量子科技公共研發平臺建設,建設量子保密通信試驗網;負責山東量子科技人才引進。其中,潘建偉院士為該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同時,學術委員會還包含王小雲、王建宇等15名兩院院士。

濟南量子院周飛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覆蓋我國四省三市32個節點,包括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4個量子城域網,通過兩個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相連,目前已接入金融、電力、政務等行業的150多家用戶。

由該院建成的「濟南量子保密通信試驗網」是京滬幹線中一個重要的接入網絡,業務涵蓋政務、金融、政法、科研、教育等五大領域,可實現基於安全可靠、集成化、工程化的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為用戶提供基於量子安全的電話、傳真、文件和文本通信業務,是當時已知的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實用化城域量子通信網絡。

2017年,濟南建成首個商用化量子通信網絡「濟南市黨政機關量子通信專網」,並在2019年與中科大合作完成全球首套小型化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建設,在濟南實現了與「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對接,邁出了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第一步,通過「墨子號」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加快濟南與世界基於量子保密通信的互聯互通。

2019年底,國際電信聯盟「面向網絡的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議在濟南召開,濟南量子院執行院長張強教授擔任焦點組首任主席。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正是基於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大量測試結果及標準化研究成果,起草了可信中繼安全要求、QKD網絡功能架構等國際標準。

2020年,該院在量子通信領域屢破世界紀錄。比如,去年2月份,該院與中科大合作創造509公裡光纖量子通信世界最遠傳輸距離新紀錄;9月份,該院合作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10月份,該院合作研製出國際首個雙波導方案的寬譜顏色無關單光子探測器。

近年來,濟南充分發揮量子標準化的引領帶動作用,匯集了全國量子計算與測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際電信聯盟量子信息技術焦點組對口單位,逐步成為世界量子信息標準化工作的主要陣地和戰略要地。

相關焦點

  • 量子通信先行者,量子領域的領導企業:國盾量子
    今天講點高端的,有格局的——量子通信。在萌芽期的量子通信,未來發展空前具有想像力,國盾量子IPO首日就是1000%的漲幅,今天就來說道說道看什麼公司這麼厲害,且看且珍惜。 量子通信先行者,量子領域的領導企業 所謂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 量子通信從理論上的定義而言,並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標準。
  • 國盾量子今日登陸科創板!中國量子中心誕生「量子通信第一股」
    7月9日上午,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88027)科創板上市儀式在安徽合肥中科大先研院舉行。經過11年的砥礪奮進,國盾量子正式鳴鑼上市,成為中國量子通信領域首家A股上市企業。而國盾量子所在的合肥高新區,也發展成為國內量子技術產業最為集聚的中國「量子中心」。
  • 國盾量子(股票代碼:688027)登陸科創板 壯大中國量子通信產業
    國盾量子正式鳴鑼上市,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成為中國量子通信領域首家A股上市企業。而國盾量子所在的合肥高新區,也發展成為國內量子技術產業最為集聚的中國「量子中心」。從「無人區」起步壯大中國量子通信產業2009年,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區創立,主要從事量子保密通信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等,為各類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以及「星地一體」廣域量子保密通信地面站的建設提供軟硬體產品。量子通信是中國領跑世界的高科技名片,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前沿科技和戰略新興領域。
  • 「永不被解密」的量子通信
    隨後,五節點,四十六節點,合肥、濟南城域網,「京滬」城際網……量子通信網在不斷擴展。將近十年後,隨著量子衛星的發射成功,量子通信網絡真正可能升至 「廣域」「洲際」傳播,為信息保密傳輸畫上了「天地一體」的註腳。  提起量子通信這一「永不被解密」的安全傳輸方式,很多人覺得晦澀,而記者採訪了解到,這一技術已經在市場上得以產業應用。
  • 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京廣量子通信幹線正在建設
    「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建設成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強表示。2016年8月16日,我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一年之後,長達2000公裡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驗收,成為我國第一條量子通信的「高速鐵路」。中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正是「墨子號」和我國首條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線路「京滬幹線」的總控中心。
  • 量子物理學家:中國量子通信定會讓愛因斯坦驚訝
    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獲得了奧地利科學院院長、著名量子物理學家安東·蔡林格的強力點讚。
  • 量子通信不可破解?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量子通信面臨兩大挑戰
    對於物理學家而言,量子領域還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難題沒有解答。最近幾年,量子通信愈發火熱,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很多爭議,有人甚至認為量子通信就是偽科學,畢竟現在沒有人能對量子通信進行很好的理解和解讀,所以公眾不免要對其產生懷疑。
  • 馮江源馮驥:量子通信,離我們還有多遠
    繼微電子信息之後,量子通信極有可能引發軍事、經濟、社會領域又一次重大革命  概念  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  早在20世紀上半葉,科技界和產業界就期待找到一種新的通信方式——既不通過載體,也不受通信雙方空間距離的限制,不存在任何傳輸延時。
  • 關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楊振寧是這樣評價的
    量子技術是近些年來的熱門科技話題。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有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通信技術領跑全世界;九章量子計算機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有著衝擊世界第一的實力。
  • 科普|商品+量子=騙子!量子技術研究院博士教你識別量子騙局!
    產品概念千千萬量子檢測儀能預報疾病?量子床墊可改善亞健康?近年來,隨著我國的量子通信科學衛星上天、量子通信京滬幹線落地,越來越多貼著「量子」標籤的商品、商機不斷湧現。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的對面是濟南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相比那裡的人頭攢動、車流不息,這裡顯得格外清靜,少有訪客前來,給外界增添了一種神秘高冷的感覺。普通人幾乎誰都不懂的量子技術,在專家們眼中又是什麼樣子?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周飛博士給大家上了一堂知識普及課。「通俗地說,量子就是能表現出某物質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單元。
  • 「量子通信第一股」科大國盾:科技騙局?千億公司?
    量子通信能否實現產業化應用,是科大國盾能否成功的關鍵。量子通信,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行業;科大國盾,一個充滿爭議性的公司;潘建偉,一位充滿爭議性的科學家。量子通信到底是不是騙局?科大國盾究竟在做什麼生意?量子通信究竟是什麼目前傳統意義上的通信方式——光纖通訊,只需讓光纜洩露很少一部分能量,就能夠竊聽光纜傳遞的信號,從而導致信息洩露。《竊聽風雲》中的「竊聽行動」,就是這樣操作的。但量子通信則不會出現「被竊聽」的問題。
  • 海水量子通信:讓黑客望洋興嘆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官網 近日,量子通信領域捷報頻傳,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實現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為量子通信技術上天、入地、下海的未來圖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填補了海洋作為未來海陸空一體化量子網絡最後一塊拼圖的空缺。 一石激起千層浪。消息引發了國內外媒體的熱議。海水量子通信技術的實現究竟有何難處?
  • 中國實現跨越4,600 km的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通信#該網絡由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等四個量子城域網(QMAN),跨越2,000公裡的骨幹光纖鏈路以及連接北京興隆地面站和西北南山地面站的兩條地面衛星鏈路組成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距2600公裡。該論文稱,興隆還通過光纖連接到北京QMAN。
  • 中科大教授: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已全面領先世界—新聞—科學網
    中新社昆明8月20日電 (陳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20日在全國量子力學2017年年會上表示,「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已全面領先於世界」。
  • 【文匯報】「京滬幹線」構建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
    本報訊(首席記者 許琦敏)32年前,人類歷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實驗室誕生,傳輸了32釐米。而今,經過兩年多不間斷運行,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的穩定性、安全性均得到了驗證。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報導了這項中國量子科技的又一重要成果。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QKD),也證明了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
  • 「墨子號」取得量子通信重要成果
    量子密鑰分發是量子通信領域國際學術界的關注焦點。日前,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該實驗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阿圖爾·埃克特、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一起完成。
  • 量子通信安全性討論升級,中科大擺下擂臺:竊取密鑰者獎百萬
    在理論上絕對安全的量子通信「驚現破綻」?一篇研究量子通信攻防的論文引發廣泛討論,中科大量子通信團隊迅速做出了多重回應,從學理討論升級到實戰演練。先有中科大量子通信領軍人物潘建偉院士等5名科學家聯名撰文指出所謂的「破綻」早已有解決方案,目前量子通信安全性正在逼近安全系統。
  • 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啥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一些網友冠之為「量子力學之父」,那麼他有可能在近期獲得諾貝爾獎嗎?這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潘建偉院士如果一直從事的是目前這類研究課題,他永遠也得不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類研究不是諾貝爾獎的鼓勵對象。
  • 超越1000公裡距離,量子通信大門是如何被「墨子號」打開的?
    量子通信是當前科學界最熱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同時也是急需被攻克的難題之一。雖然全世界科研人員都在深入研究量子通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量子通信的大門卻一直未能打開,究其原因是因為量子通信目前還無法實現遠距離傳輸。但是,現在,"墨子號」突破一千公裡的技術突破將打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
  • 量子通信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這樣回應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麼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有什麼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