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啥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2021-01-12 時空通訊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一些網友冠之為「量子力學之父」,那麼他有可能在近期獲得諾貝爾獎嗎?這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

潘建偉院士如果一直從事的是目前這類研究課題,他永遠也得不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類研究不是諾貝爾獎的鼓勵對象。

在物理學領域,諾貝爾獎的主要表彰對象是在基礎發現和基礎理論方面的科學家。

而潘建偉院士所從事的是應用技術科學,就是在別人發現和研究的基礎理論上,進一步延伸這些理論的實用價值。比如其現在研究的量子通信加密技術、量子糾纏、量子分發、量子隱形傳輸等方面的應用,都是在已有量子力學理論基礎上進行的。

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都屬於科學的範疇,但又是兩個不同層次和階段部分,一個是上遊,一個是中下遊。就像一條大河,沒有上遊的水源,就沒有中下遊的流域;而沒有中下遊的流域,上遊的水源就無法到達更寬廣的地域造福人類。

理論上,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非常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一定要分出個高低來說,基礎科學就更顯珍貴。

因為這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現,是啟迪人類新的思路創造之源。沒有這個開端引路,就沒有後來的開發和發展。

劉慈欣《三體》科幻小說描述的就是人類基礎科學發展被三體人鎖死,使得很多科學家喪失了希望而自殺。這雖是科幻,但也從一個側邊反映了基礎發現的無比重要性。

諾貝爾獎就主要是鼓勵這樣一群人的,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是引導人類文明走向的先驅。

有了基礎科學,就等於為建造一棟新的大廈奠定了一個基礎。這個基礎的大小和複雜程度,決定了這座大廈的宏偉和精緻程度。但有了基礎並不等於大廈就會自然而然地矗立,要在這個基礎上增磚添瓦把大廈真正的建起來,就要應用科學出馬了。

所以,沒有應用科學,基礎科學就不能變成真正的大廈。

有人把潘建偉稱為「量子力學之父」是不合適的,他現在的研究是對量子力學之父們發現理論基礎上的應用和延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更可以稱為量子力學之子。

做基礎科學的人們,在某項重大理論上有所發現和創造,由此奠定了一門學科,一般就可以稱為某學科之父。比如牛頓是經典力學之父;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愛因斯坦可以說是現代物理學之父;普朗克、愛因斯坦、波爾、波恩、薛丁格、海森堡等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可以稱為量子力學之父。

而從事應用科學的人不能夠稱為某一項基礎理論的「之父」。比如發明了飛機、火車的人,不能說是空氣動力學或者力學之父。他們只是運用了這些理論,才發明了飛機和火車,但他們可以稱為飛機之父或者火車之父。

潘建偉院士的研究成果,只是在量子力學基礎理論框架下的應用和發展,是量子力學理論某一個分支的應用,如果一定要與量子力學掛上輩分關係,也只能稱為量子力學之子。

如果他在量子力學某應用領域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而這一領域在今後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或許他會成為某應用領域之父,如量子加密通信之父等。

做應用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雖然難以得到諾貝爾獎,但世界上有很多大獎在等待著它們。

潘院士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公認,並獲得了許多的世界級大獎。如國際量子通訊獎、菲涅爾獎、索菲亞獎、瑪麗·居裡傑出研究獎、斯密德獎、克利夫蘭獎等等;還獲得了中國未來科學大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當然我這裡並不排除潘建偉院士今後與諾貝爾獎的緣分。如果潘建偉院士今後轉攻量子力學基礎理論某方面的研究,並有所突破,就也有衝擊諾貝爾獎的可能。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也有各個領域奮鬥著的科學家們,才有我們社會文明的整體均衡發展,才有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諾貝爾獎只是代表世界科學發展和進步的一個標杆,但不是全部。科學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結果,才能撐起人類文明進步的總體。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點評。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所發文章均屬原創,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關注支持與合作。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傳喜訊,潘建偉再創裡程碑,中國在量子領域又取得新的成果
    近日,中科大傳喜訊,中國在量子領域又取得新的成果,潘建偉與多位院士再立新功。何為量子非定域性呢?在傳統物理中,任何物理效應都不可能以大於光速的速度傳遞,這便是滿足定域因果性原理的原理。而在量子世界中,處於糾纏態的體系中,粒子間的相互影響是可以超光速的,這也就是量子非定域性原理。
  • 量子通信不可破解?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量子通信面臨兩大挑戰
    對於物理學家而言,量子領域還存在很多令人困惑的難題沒有解答。最近幾年,量子通信愈發火熱,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很多爭議,有人甚至認為量子通信就是偽科學,畢竟現在沒有人能對量子通信進行很好的理解和解讀,所以公眾不免要對其產生懷疑。
  • 量子力學之稱的潘建偉院士可能得諾貝爾獎嗎?
    大家認為量子力學之父潘建偉院士兩年之內會得諾貝爾獎嗎?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點的是潘建偉並不能稱之為「量子力學之父"或者"量子之父"!如果非得要給他加上一個的話,或許"量子加密應用之父"倒是名副其實!一、誰才是真正的「量子之父」?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咱先來看一張照片,相信應該能讓各位回憶起當年學習量子力學的痛苦,各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普朗克、波恩、狄拉克、薛丁格、波爾、愛因斯坦、海森堡等,甚至愛因斯坦都對量子力學的創立與發展作出過卓絕的貢獻!
  • 「墨子號」取得量子通信重要成果
    量子密鑰分發是量子通信領域國際學術界的關注焦點。日前,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該實驗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阿圖爾·埃克特、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一起完成。
  • 量子通信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這樣回應
    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有什麼新的發現?
  • 關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楊振寧是這樣評價的
    量子技術是近些年來的熱門科技話題。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有很多舉世矚目的成就: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通信技術領跑全世界;九章量子計算機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有著衝擊世界第一的實力。
  • 潘建偉:推動量子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能源等領域率先廣泛應用
    來源:中國科學報原標題: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量子信息技術最初發展時備受質疑,甚至被打上「偽科學」標籤。近年來,隨著其在理論和實驗上取得的突破,質疑的聲音逐漸減少。針對這一現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日前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論壇」上表示,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潘建偉認為,早期大家的質疑和攻擊主要來自兩方面。
  • 在量子通信領域屢破紀錄,濟南量子院什麼來頭?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田珊1月7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刊登了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的論文,我國科學家潘建偉團隊與合作夥伴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量子物理學家:中國量子通信定會讓愛因斯坦驚訝
    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獲得了奧地利科學院院長、著名量子物理學家安東·蔡林格的強力點讚。
  • 潘建偉的量子糾纏通信為什麼爭議這麼大
    各位讀者們老爺們好吖,我是文藝與氣質於一身實力派小編——小宸,這裡可以讓您看到最新最有趣的資訊內容,讓您感到不同凡響的科技資訊內容,會給大家帶來意外驚喜,好了不跟大家逗樂了,給大家呈現今天的精彩內容:也有一些連薛丁格方程都不會寫的人說「量子加密」不是量子通信,潘建偉的是「量子加密通信」,不是量子通信。
  • 從愛因斯坦好奇心到量子信息革命,潘建偉揭量子計算三階段
    潘建偉進一步解釋,有了半導體,才有現代意義上的通用計算機;為了向世界傳遞加速器數據,科學家們才發明了全球資訊網;量子力學構建起非常精確的原子鐘,才使GPS衛星全球定位、導航等成為可能。可以說,量子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硬體基礎。「一部手機當中,至少凝聚了8項諾貝爾獎成果。」潘建偉談到,其中很多與量子力學有關。
  • 被稱為「中國量子之父」的潘建偉,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獲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第二屆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中國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獲得「物質科學獎」。近日,歷史悠久的光學製造企業——德國蔡司公司正式公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2020年度蔡司研究獎(ZEISS Research Award),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領域,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方面的傑出貢獻。
  • 潘建偉:好奇心和想像力—成就他改變世界的中國力量
    這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說的正是中國的「量子衛星之父」潘建偉。潘建偉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他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潘建偉在思考問題到最困難的時候就有一個怪癖,就是喜歡撿掉落在地上的樹葉來聞,從中獲得安靜、靈感和想像力,這也正是他成功的原動力。
  • 中國又取得了一個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
  • 潘建偉的量子通信,為什麼被質疑是偽科學?《自然》這樣回應!
    量子力學的發展確實伴隨著大量的矛盾與爭議,特別是在量子通信開始發展後,有部分「消息靈通」人士已經洞察了量子通信的「偽科技」本質,並且還再三指責科普量子通信的文章為偽科學站臺!這些詰問到底是科學的嗎?
  • 國盾量子漲近1000% 「量子之父」潘建偉23年造就24億身價
    潘建偉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潘建偉已是該領域擁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29歲時,潘建偉及其同事在《自然》發表了有關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研究。該成果後來與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 潘建偉
    但在潘建偉看來,量子信息科技革命是一個重要機遇,即可以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蹤者、模仿者邁向未來信息技術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我們要抓住這次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發達國家的機會。」潘建偉說,從1997年起潘建偉每年利用假期回國講學,和國內前輩一起探討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發展,並組建了研究團隊。
  • 全球首次,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實現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
    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同時也是該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2019 年 1 月,潘建偉團隊更是獲得了 2018 年度克利夫蘭獎;這同時也是克利夫蘭獎設立 90 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該榮譽。
  • 「永不被解密」的量子通信
    潘建偉說,他們聽不懂。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成功,有望讓量子通信真正進入廣域傳輸時代;其「測不準」「不可克隆」等特性,使得其傳輸的信息在理論上永不會被解密。  不過,發射衛星只是一個起點,在「宏偉量子大廈」中,量子京滬幹線正在飛速搭建,天地一體的廣域量子網絡倚馬可待,市場應用不斷突破。在第二次「量子革命」中,中國正在領跑。
  • 【科學網】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隨著一項項科學實驗的成功,衛星量子通信的應用前景日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