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270號命令到底說了啥?為何百萬蘇軍寧可被俘,也不服從命令

2020-12-15 文史怪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爭,一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被捲入了這一場爭鬥,超過了9000萬上人員傷亡,5萬億美元付出東流,而蘇德戰場,又是在此期間,最為慘烈的地區之一。

根據人們二戰後的統計,蘇聯成為了傷亡最高的國家,其數量甚至超過了人口最多的中國,包含軍隊以及貧民在內,損失累計2959.3萬。其中死亡681.7萬人、被俘或失蹤445.6 萬人、傷病累計1832萬人次。

而從如今的角度來看,隨著重重資料的解密,人們也難免對過去的事態度情發生改變,在這場被稱之為偉大衛國戰爭的背後,也堆疊著層層的血腥和殘酷。今天就必須要說一下,一道可以說是二戰中最為殘酷的軍令:270號命令。

1941年8月16日,蘇軍發布了史達林籤署著名的蘇聯國防委員會第270號命令:《關於貪生怕死和叛國投降的問題以及禁止這種行為所採取的措施》。它究竟說了什麼?

這份命令很長,我們便篩選出主要的幾點來觀看:

在戰鬥中丟掉、撕掉徽章逃往後方或投降的指揮員和政工人員將被視為逃兵,他們的家庭成員將作為違背誓言者、叛徒和逃兵的親屬而被逮捕。

陷入敵人包圍的各單位和部隊應義無反顧地戰鬥到底,用生命保護自己的裝備,從敵人的後方對敵實施打擊,消滅法西斯走狗。如果自己的部隊被敵人包圍了,那麼每個軍人,不管職務多大,都有責任聽從上級的指揮,戰鬥到底,突破封鎖。如果軍官或士兵不組織積極的抵抗,反擊敵人,而是選擇投降,那麼可以從空中或地面採取任何手段除掉他們。向敵人投降的成員的家庭將被剝奪所享受的國家權力和救助。

此條軍令一出,蘇聯部隊全軍譁然。這意味著什麼呢?第一點,如果你成為了逃兵,那麼你的家人也跟著完蛋倒黴。他們的結局,很有可能是被送到遠方西伯利亞關押政治犯和其他形式罪犯的勞改營當中,冒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和缺衣少食,在冰天雪地裡面修鐵路,這樣一來,結局還真不如戰死在沙場。

至於第二點,就是不允許投降,一旦投降就會被視為叛徒,而向他們投降的成員家庭將會被剝奪所有補助。

在二戰中,對叛徒和俘虜有著如此處罰的,只有蘇聯一個國家,哪怕日本、納粹德國,也未曾頒布如此嚴苛的法令。當然,凡事必有原因,我們來看看在頒布這條命令的當時,蘇聯有多危險就知道了。

這條法令頒布,距離6月22日,德軍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大舉進攻也僅僅只有兩個月的時間,當時蘇聯前線部隊並不少,足足500萬人,對於納粹的提防本來就是他們的重中之重。

然而結果是,從6月22日到7月9日,德軍在西北方向推進400至450公裡,在西方向推進450至600公裡,在西南方向推進300至350公裡,奪佔了拉脫維亞、立陶宛全部,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達維亞大部,入侵了俄羅斯聯邦西部各州,進抵列寧格勒遠接近地,威脅斯摩稜斯克和基輔。在頭18天的戰鬥中蘇軍損失了2000車皮的軍火,30萬人被俘,損失火炮3000門、坦克1500輛和飛機1500架。

而等到了8月份,蘇軍已經喪失了烏克蘭的農業基地,德軍獲得了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當時蘇軍在這邊布置的,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西南方面軍,裝備精良,卻依然潰退於德軍的陣前。為何蘇軍的戰鬥力如此不堪一擊?

分析原因,首先是史達林在大清洗中,處決掉了大量有經驗的中層指揮官,而且任人唯親,導致部隊決策層失誤頻繁。而第二點,蘇聯國內矛盾尖銳,不少高加索等地的農民,不滿於蘇聯的土地政策,竟然主動為德軍帶路,還有不少人加入德軍陣營。

二戰中陣亡的蘇軍最高級別將領,瓦圖京大將,就是在烏克蘭的遊擊隊槍口下倒下的。而在德軍的重重進攻中,當時的參戰隊伍,望風即潰,在生死存亡之際,史達林無奈地籤下了這道命令,然而它真的有效嗎?

據朱可夫《回憶與思考》中透露,在整個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竟有一個方面軍、19個集團軍和250個師落入德軍合圍口袋而被殲,360萬軍人被俘。在這道命令發出後的一個月,就有超過60萬的蘇軍在基輔戰役中投降。

在此之後一年中,蘇軍的俘虜人數驚人的飆升到了300多萬人。百萬蘇軍寧肯叛變接受俘虜也不願服從而戰到最後一刻,相信這是史達林沒有想到的。實際上也不難理解,在很多蘇軍士兵看來,他們受到如此對待,那麼抵抗入侵者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為此,蘇聯不得不在1942年7月28日,頒布了更加溫和的「第227號命令」,廢除了「禍及家人」的相關條例,並且號召大軍奮勇向前。

如今關於270號命令,依然有著不小的爭議,有人認為它確實發揮了作用,確保一部分士兵因為恐懼和忠誠進行奮勇作戰,但是也有人認為它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品,對此你們怎麼看?

相關焦點

  • 他是蘇聯將軍,二戰中被俘堅貞不屈,戰後卻被祖國槍決
    此時數以百萬計蘇軍戰俘,被美軍從各個戰俘營中營救了出來,他們終於擺脫了納粹的迫害,但等待他們的不是自由,甚至是死亡!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在二戰中,蘇軍有大約500多萬人被俘,大部分被投入戰俘營,從事生產勞動,這些人上至將軍,下至士兵,甚至還有史達林的長子。
  • 納粹集中營審判:服從命令即謀殺
    據集中營倖存者Louis Micheels在審判中所說,集中營關閉前,Hans Münch所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了他一把左輪手槍來幫助其逃跑。在美國作家Robert Jay Lifton的《納粹醫生》一書中,稱Hans Münch認為「希波克拉底誓言遠重於黨衛軍的命令」。
  • 最慘烈的東線戰場:德國坦克兵活活凍死,列寧格勒人口減少近百萬
    最終史達林格勒戰役以馮·保盧斯和他指揮的9萬德軍向蘇軍投降而告終。見過當時那震撼場面的人說德軍戰俘的隊伍延綿有幾英裡之長。在德國,政府宣布國家哀悼三天,希特勒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這場殘酷的戰鬥中,約有15萬德國人死於戰鬥或因寒冷和飢餓而喪生。
  • 【另一面】納粹集中營審判:服從命令即謀殺
    據集中營倖存者Louis Micheels在審判中所說,集中營關閉前,Hans Münch所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給了他一把左輪手槍來幫助其逃跑。在美國作家Robert Jay Lifton的《納粹醫生》一書中,稱Hans Münch認為「希波克拉底誓言遠重於黨衛軍的命令」。2 在波蘭後,德國也開始審判奧斯維辛相關人員。
  • 1945蘇聯出兵中國,日本乞降,誰和蘇軍會師?一場較量在東北展開
    8月9日零時10分,蘇聯百萬紅軍越過中蘇、中蒙邊境,以蒙古邊境塔姆察克布拉克為中心,形成扇面攻勢,由西向東推進,向駐守在東北的關東軍發動全線進攻,關東軍的全盤防守計劃被打亂了。與此同時,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階段。說到這裡,不得不回頭補充說明蘇聯為什麼會出兵中國。
  • 基輔明明有上百萬蘇軍,為何兩月就一敗塗地?史達林事後無比自責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50萬軍隊入侵蘇聯。在成功實施北部突襲列寧格勒後,德軍開始大舉進攻莫斯科和基輔方向。當時基輔一帶的蘇聯紅軍還在謝苗·布瓊尼元帥的統率之下,雖然先前在「烏曼戰役」中傷亡慘重,但是西南方面的紅軍依舊有上百萬人之多。然而令人詫異的是,人數如此龐大的蘇聯紅軍,為何在遠道而來的德軍面前,居然僅僅支撐了兩個多月就被德軍徹底打敗,最後還被俘虜六十多萬人?
  •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軍把防守打成進攻,築壘地區梯次防禦成為擺設
    01德軍閃擊蘇聯,蘇軍有險不守,防守打成了進攻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以後,西方方面軍主要擔負著防禦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方向突進的任務。但是,方面軍指揮員巴甫洛夫卻疏忽大意,在蘇軍統帥部3號反擊命令還沒下達之前,他已經派出先頭部隊在蘇波邊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和格羅德諾展開進攻。
  • 法蘭克福大審判: 「服從上級命令」不再是洗脫罪責的藉口
    根據德國刑罰第211條關於謀殺罪名的規定,法庭宣布,如果被告人是出於上級命令而殺人,或者雖然沒有殺人,但是因為服從上級的命令,參與了集中營日常的管理運作的,即須承擔謀殺共犯的罪名。   這個「服從上級命令也是犯罪」的原則,此後被用以指導類似審判。
  • 二戰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和朱可夫將軍的精彩反擊,讓德軍走下神壇
    向東方突襲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籤署了第21號命令,代號「巴巴羅薩」的計劃正式公布,其目標是蘇聯。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準備充分的德軍再次閃電出擊,全面進攻蘇聯。此時,莫斯科城下的利刃突然失去了希特勒命令下的鋒芒。7月19號,希特勒發出了第33號命令,博克麾下的兩個裝甲集群各自轉向南北兩個集團軍群的戰鬥,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參與了基輔合圍戰,而霍特的部隊則參與了列寧格勒合圍戰。
  • 再戰蘇聯,曼施坦因登帥之戰
    經歷了徵服波蘭,打敗高盧後,希特勒再次發兵蘇聯。這也是希特勒一直仇視布爾什維克而發動的戰爭,早在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就發布了第21號訓令,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而曼施坦因也渴望在蘇聯的土地上發揮裝甲戰威。
  • 蘇聯衛國戰爭之初,史達林為何一次槍斃8名將軍
    蘇聯衛國戰爭之初,史達林硃筆一揮痛下殺手,一次槍斃巴甫洛夫大將8名將軍,給「以成敗論英雄」打下了重重的驚嘆號。德米特裡·格裡戈利耶維奇·巴甫洛夫(дмитр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павлов,1897-1941年),一戰時應徵入沙俄軍隊,1919年加入俄共(布)黨和紅軍。1942年6月22日,當希特勒的鐵蹄踐踏蘇聯西部遼闊平原時,巴甫洛夫已是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大將軍銜。
  • 二戰中蘇聯對日宣戰最晚,為何對日本戰俘最狠?
    說有趣可能有些不嚴謹,不過對喜歡二戰歷史的朋友來說(包括筆者)確實是頗值得玩味的。啞謎就不多打了,這個有趣現象就是:二戰中蘇聯對日本宣戰的時間最晚,但對日軍戰俘卻改造得最徹底。先說前半句,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駐蘇大使發出外交照會,說明蘇聯要根據雅爾達會議的精神,忠於同盟國精神,宣布於次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1941年6月22日,德軍三路大軍同時向蘇聯邊境進攻,西部特別軍區於當天被調整為戰時編制,稱為西方方面軍,指揮員巴甫洛夫大將。蘇軍統帥部將四個邊境軍區全部調整戰時編制後,隨即下達了第3號反擊命令,要求蘇軍各方面軍主力,對德軍展開大規模反擊,並將德軍攆出國境線。
  • 蘇聯本已分得千島群島,日本也已投降,為何蘇聯還要出兵強攻
    1945年2月,蘇聯、美國、英國三國首腦在克裡木半島的雅爾達皇宮裡,舉行了一次制定新世界秩序和利益分配問題討論的秘密會議。會議最終達成了《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日本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遭到了盟軍國家的無情瓜分。這個協定又被稱為《雅爾達協定》。在協定中,日本的千島群島,在戰後會被劃給蘇聯。
  • 二戰時期的芬蘭到底有多強?面對百萬蘇軍,仍狠狠咬了蘇聯人一口
    說起芬蘭這個國家,別看他們的國土面積不大,人口總數也不多,但是芬蘭不僅經濟十分的發達,而且實力也不弱,當地的民風更是十分的彪悍,當時在二戰的時候,強如蘇聯這樣的大國都是吃過他們的虧,蘇聯兩次入侵芬蘭都被他們打的灰頭土臉,甚至可以說是狼狽不堪。那麼在二戰時期的芬蘭,到底有多強大呢?
  • 57年前的今天,法蘭克福大審判: 「服從上級命令」不再是洗脫罪責的藉口
    他們都說自已沒有殺人,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只是在執行命令。但是納粹集中營的審判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在法律之外,還有『良知』這個東西。當法律和良知衝突的時候,良知是最高的行為準則,而不是法律。這個判例昭告世人,任何人都不能以服從命令為藉口,超越道德倫理底線,而求得寬恕。
  • 二戰故事:德軍閃擊戰下,蘇軍的「堵漏」式反擊,葬送了幾十萬人
    【話說軍世】在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對蘇軍發動的閃擊戰下,蘇軍多數通訊中斷,失去及時反擊中的有效指揮,而德軍的快速推進,讓蘇軍一時間難以有效地建立防線,大量傷亡和被俘也是在所難免,不過其實蘇軍還是組織了一定的反擊,不過更像是「堵漏」。
  • 末代皇帝溥儀瀋陽被俘之謎,溥儀隨從及俄語翻譯講述被俘經過
    飛機剛著陸,蘇聯傘兵便從四面八方降落下來,等我走到機艙口的時候,飛機早被蘇聯士兵團團包圍了。我們下了飛機,便被直接押送候機大廳,而此時最先降落的溥儀及溥傑、吉岡等也已在大廳內成了蘇軍俘虜。一位蘇軍校官走過來,面對溥儀命令道:「誰身上還帶著武器?都交出來!」溥儀先掏出自己的「擼子」(小手槍)放在桌子上,又轉向我們說:「你們也都拿出來吧!」
  • 每日英語: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2013-02-20 16:0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二戰蘇聯為何在前期戰爭中屢戰屢敗二次大戰真的是歷史必然走向嗎
    1941年德國突然越過蘇聯邊境線以190個師的兵力發起全面進攻,蘇聯側以170個師2個旅的兵力倉促應戰。1941年6月22日蘇聯衛國戰爭正式爆發。 當時德國的裝甲師主要裝備的是三號坦克,2號D型坦克,和少量最新的4號D型坦克,坦克總數量為43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