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理學方法,而不是數學方法,最終解決了著名的芝諾悖論

2020-12-07 科技領航人

圖註:如果你想走一段有限的距離,你首先必須走一半的距離。如果保持將距離減半,則需要無限數量的步驟。這是否意味著運動是不可能的?根據古希臘傳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是女主角亞特蘭大。儘管她是一位著名的獵手,甚至加入了傑森和阿爾戈納一家尋找金羊毛的隊伍,但她以速度聞名,在公平的賽跑中沒有人能擊敗她。但她也啟發古希臘哲學家埃利亞的芝諾(Zeno)提出的許多類似悖論中第一個的靈感:從邏輯上講,運動是不可能的。

從她的出發點到目的地,亞特蘭大必須首先行駛總距離的一半。要走完剩下的路程,她必須先走完剩下的一半。不管剩下的距離有多小,她都必須走一半,然後再走一半,以此類推,無止境。她要走無數步才能到達那裡,顯然她永遠無法完成這段旅程。因此,芝諾說,運動是不可能的:芝諾悖論。

圖註: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亞特蘭大在比賽。如果不是因為阿芙羅狄蒂的詭計和三個金蘋果的誘惑,沒有人能以公平的競爭擊敗亞特蘭大。這個悖論最古老的「解決方案」是從純數學的角度來完成的。這個聲明承認,當然,你可能需要進行無限次的跳躍,但是每次新的跳躍都比前一次越來越小。因此,你把它分成多少塊並不重要,只要你能證明你需要跳的每一步的總和加起來是有限的。

例如,如果總行程被定義為1個單位(無論該單位是什麼),那麼您可以通過在一半後再加上一半來達到目的,等等,系列 + + +……的確收斂為 1,所以如果你加上無窮多個項,你就可以覆蓋整個距離。您可以通過從整個序列的兩倍中減去整個序列來巧妙地證明這一點,如下所示:

(series) = + + + ……2 * (series) = 1 + + + + ……因此, [2 * (series) - (series)] = 1 + ( + + + ……) - ( + + +….) = 1.簡單,直截了當,引人入勝,對吧?

圖註:通過將數量連續減半,可以表明每個連續一半的和導致收斂的級數:將一半加四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加八分之一,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東西」。但它也有缺陷。這條數學推理線只足以證明你必須走的總距離收斂到一個有限值。它不會告訴你到達目的地需要多長時間,這是芝諾悖論中的棘手部分。

時間如何發揮作用,以破壞這種對芝諾悖論的數學上引人注目的「解決方案」?

因為無法保證你所需要的每一次跳躍——即使是在有限的距離內——都會在有限的時間內發生。例如,如果每次跳躍所用的時間相同,那麼無論走得多遠,都需要無限長的時間來完成剩下的一小部分旅程。按照這種思路,亞特蘭大可能仍然不可能到達目的地。

圖註:關於運動不可能的埃裡亞芝諾悖論的許多表示(和表述)之一。只有通過對距離,時間及其關係的物理了解,才能解決這個矛盾。許多古代和當代的思想家都試圖通過援引時間的概念來解決這一矛盾。具體地說,正如阿基米德所斷言的那樣,完成一個較小的距離跳躍所需的時間,必須少於完成一個較大的距離跳躍所需的時間,因此,如果你行進一個有限的距離,那麼你所需的時間必須是有限的。因此,如果這是真的,亞特蘭大最終可以到達她的目的地並完成她的旅程。

只是,這種思路也有缺陷。顯然,完成每一步所需的時間仍有可能下降:原來的一半時間、原來的三分之一時間、原來的四分之一時間、五分之一時間等等,但整個旅程將需要無限的時間。你可以自己檢查這個,試著找出這個數列的總和是什麼。事實證明,極限是不存在的:這是一個發散級數。

圖註:如圖所示,調和級數是一個經典的級數例子,其中每一項都比前一項小,但總級數仍然發散:即,有一個趨向無窮大的和。僅僅說時間跳躍越短,距離跳躍越短,這還不夠,一個定量的關係必要。這似乎有悖常理,但單靠純粹的數學並不能令人滿意地解決這個悖論。原因很簡單:悖論不僅僅是把有限的事物分成無限多個部分,而是關於固有的物理概念速率。

雖然悖論通常僅以距離來提出,但悖論實際上是關於運動的問題,即在特定時間內所覆蓋的距離量。希臘人對這個概念有一個詞——τοο——它字面上的意思是某物的快速性。但這一概念僅在數量意義上是已知的:距離與「το」或速度之間的明確關係需要一種物理聯繫:通過時間。

圖註:如果任何物體以恆定速度運動,你可以計算出它的速度矢量(運動的大小和方向),你可以很容易地得出距離和時間之間的關係:你將在特定和有限的時間內穿越特定的距離,這取決於你的速度是什麼。即使對於非恆定速度,也可以通過理解和合併加速度(由牛頓確定)來計算。事物移動多快? 那是速率。

加上它朝哪個方向移動,就變成了速度。

速度的定量定義是什麼,因為它與距離和時間有關?是距離的整體變化除以時間的整體變化。

這是一個被稱為速率的概念:一個量(距離)隨著另一個量(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量。你可以有一個恆定的速度(沒有加速度)或一個變化的速度(有加速度)。你可以有一個瞬時速度(你在某個特定時刻的速度)或一個平均速度(你在某段或整個旅程中的速度)。

但如果某物處於恆定運動狀態,距離、速度和時間之間的關係就變得非常簡單:距離=速度x時間。

圖註:當一個人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時,他們在總的時間內移動了總的距離。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人們才從數量上弄清距離和時間的關係,那時芝諾著名的悖論不是通過數學、邏輯或哲學來解決的,而是通過對宇宙的物理理解來解決。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經典「芝諾悖論」的解決方法:物體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即,移動有限的距離)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的速度不僅總是有限的,而且因為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否則它們在時間上不會改變。如果你讓像亞特蘭大這樣的人以恆定的速度移動,她將在一段時間內覆蓋任何距離,這段時間是由距離與速度的關係方程得出的。

這是基於牛頓第一定律(靜止物體保持靜止,運動物體保持恆定運動,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但適用於恆定運動的特殊情況。如果你將旅行的距離減半,你只需花一半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旅行。要行駛( + + + ......),您要花費( + + + ......) 的總時間。這對任何距離都有效,不管有多小,你都能完成這段行程。

圖註:無論是一個巨大的粒子還是一個無質量的能量量子(如光)在運動,距離、速度和時間之間都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你知道你的物體有多快,如果它在恆定的運動中,距離和時間是成正比的。對對物質世界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應該足以解決芝諾悖論。無論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還是離散的,它都能工作;它既能在經典水平上工作,也能在量子水平上工作;它不依賴於哲學或邏輯假設。對於在這個宇宙中運動的物體,物理學完美解決了芝諾悖論。

但在量子層面,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悖論,稱為量子芝諾效應。某些物理現象只因物質和能量的量子特性而發生,如量子隧穿勢壘或放射性衰變。為了從一個量子態到另一個量子態,量子系統需要像波一樣工作:它的波函數隨著時間而擴展。

最終,以較低能量的量子態出現的可能性將為非零。即使沒有經典的途徑,您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入更加有利的狀態。

圖註:通過向半透明/半反射的薄介質發射光脈衝,研究人員可以測量這些光子穿過屏障到達另一側所需的時間。儘管隧穿過程本身可能是瞬間的,但移動粒子仍然受到光速的限制。但有一種方法可以抑制這種現象:在波函數能夠充分展開之前觀察/測量系統。大多數物理學家把這種相互作用稱為「波函數坍縮」,因為基本上你所測量的任何量子系統都會導致"粒子狀"而不是"波狀",但這僅僅是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一種解釋,而這是一個真實的現象,與您選擇的量子物理學解釋無關。

實際發生的情況是,您通過觀察和/或測量操作來限制系統可能處於的量子狀態。如果您使此測量在時間上與先前的測量過於接近,則穿隧進入所需狀態的可能性將極小(甚至為零)。如果使量子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則可以抑制固有的量子效應,僅保留經典結果作為可能性。

圖註:當一個量子粒子接近一個勢壘時,它將最頻繁地與它相互作用。但有一個有限的概率,不僅反射出勢壘,而且能穿越勢壘。但是,如果你要連續測量粒子的位置,包括它與勢壘的相互作用,這種隧道效應可以通過量子芝諾效應完全抑制。結果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運動是可能的,正是由於距離、速度和時間之間的明確物理關係,我們才能夠準確地從數量上了解運動如何發生。是的,為了覆蓋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全部距離,你必須先覆蓋一半距離,然後再覆蓋一半剩餘距離,然後再覆蓋一半剩餘距離,等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數學無法解決芝諾悖論,但物理學卻可以
    因此,芝諾說,運動是不可能的:芝諾的悖論。這是不直觀的解決方案從最純粹的數學角度出發,當然,您可能需要進行無限多次的跳轉,但是每個新跳轉都比前一個跳轉越來越小。因此,只要您能證明需要進行的每次跳躍的總和加起來是一個有限值,那麼將其分成多少個塊就無關緊要。
  • 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芝諾悖論到底存不存在?
    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芝諾的烏龜,這則悖論曾經困擾了整個科學界上千年之久,甚至導致了第二次數學危機,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烏龜與人類賽跑,由於人的平均速度是烏龜的十倍,鑑於人類很有體育精神,於是他決定,讓烏龜先跑100米,然後自己再跑,當他跑了100米後,這名人類發現烏龜領先他十米,於是他又奮力地追了一米,此時,人們發現烏龜比他領先了十釐米,那麼人類,究竟何時才能追上烏龜?
  •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悖論:你永遠追不上烏龜?
    在芝諾的悖論中,有些已失傳,有些早已無悖可論,卻也有少數幾個時至今日仍引起很多人的興趣,甚至仍是哲學家的研究課題,二分悖論和飛矢悖論就是著名的例子——並且都是意在支持巴門尼德關於運動不存在的論斷。
  • 思想家系列——芝諾(埃利亞)
    公元5世紀的評論家普羅克洛斯(Proclus)在給這段話寫的評註中說,芝諾從「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40個各不相同的悖論。芝諾的著作久已失傳,亞里斯多德的《 物理學》和辛普裡西奧斯(Simplici-us)為《 物理學》作的注釋是了解芝諾悖論的主要依據,此外還有少量零星殘篇可提供佐證。現存的芝諾悖論至少有 8個,其中關於運動的4個悖論尤為著名。
  • 如何用科學思維思考芝諾悖論
    對於第一個問題從思維的角度,的確有一個悖論,即芝諾悖論,這個悖論是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的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芝諾悖論:「一個人從A點走到B點,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總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環下去,永遠不能到終點。《莊子·天下篇》中也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 芝諾悖論:阿喀琉斯與該死的烏龜
    ----一位聽我講完芝諾悖論的朋友芝諾---古希臘 數學家,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生於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埃利亞城邦,他是埃利亞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巴門尼德的學生和朋友。他的生平記載的已經不很清晰了,不過以他名字命名的芝諾悖論,卻廣為流傳。  阿喀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烏龜的競賽中,他速度為烏龜十倍,烏龜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後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烏龜。
  • 從芝諾悖論和託裡拆利小號問題談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即使從內涵源頭上講,物理學的源頭也不是數學,而是人的經驗,如鐵球比羽毛下落速度快這樣的經驗。所以從第二種內涵的源頭上看,這句話是不對的。那麼從第一種意識來看,這個學科發展的時間上的盡頭。從人的群體性進化角度講,人類主流認知體系(群體性意識形態)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
  • 「芝諾悖論」與「科普悖論」
    我把這一不正常的現象稱之為「科普悖論」。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中,長期以來流行的「科學主義」開始受到批判,在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領域中,至少極端的科學主義已經少有提倡。只有科普界很奇怪,原教旨的科學主義仍然甚囂塵上,很有影響,學術和思想的落伍顯現無疑。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科普界「科普悖論」的典型表現。
  • 芝諾的「神奇烏龜」,一個你明知道錯誤,卻無法反駁的悖論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越深入,產生的疑問和困惑也就越多,比如古希臘的哲學家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悖論——「芝諾的烏龜」也被稱為「芝諾悖論」。阿基裡斯是古希臘神話一位善於跑步的神明,他在神明之中也以速度出名,但是在芝諾的問題中,他卻永遠追不上一隻正常爬行的烏龜。
  • 從「芝諾悖論」開始,談微積分
    我們又來談數學了,這次我們講「微積分」,按之前的風格一樣,不給數學公式。今天我們從一個「槓精」開始,這個「槓精」就是2400年前的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他可以說是一個很高級的「槓精」,可以說是「槓精」中的「槓精」;他很喜歡和人辯論,而且還提出了好幾個自己搞不清楚,別人也解釋不了的問題,對於這幾個問題,人們統稱叫「芝諾悖論」;- 01 - 「芝諾悖論」在這裡,我把「芝諾悖論」中的四個來給大家講講
  •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過哪些奇怪悖論
    事實上,這個悖論的確「無釐頭」,阿喀琉斯一直按原來的速度跑就好了呀!但是,這是一個數學極限的表達方式,或者說是一個無窮等比數列的求和方式。在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莊子也提到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也就是說,一根木棒每天砍下來一半,那麼這個木棒永遠也砍不盡。
  • 芝諾悖論怎麼破?
    這樣僅給出定義好像還是很難直觀地理解悖論,那我們今天就以歷史上最著名的悖論——芝諾悖論為例,好好體會一下悖論到底「悖」在哪裡。先簡單介紹一下芝諾吧,芝諾生活於公元前5世紀,是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他的家鄉在義大利半島一個叫埃利亞的地方,古希臘哲學中有一個很著名的哲學學派就叫埃利亞學派。
  • 在「芝諾悖論」裡人追不上烏龜,根據悖論我們將走不到馬路對面
    其中最著名的一道難題是本特利悖論,得名於跟牛頓同時代的一位名叫理察·本特利(Bentley)的人。本特利悖論—宇宙應該自發坍縮本特利是一名學者,跟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他有一個神學學位,後來他又在劍橋的三一學院獲得了碩士學位。
  • 物理學難題或源於數學悖論
    圖片來源:L: Pictorial Press Ltd/Alamy, R: Photoshot一個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核心的邏輯悖論或許在現實世界也產生了影響:正是它讓我們無法解答一些關於物質的基本問題。1931年,出生於奧地利的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Kurt Gödel)宣布,他證明了總有一些數學命題是「不可判定」的,即我們永遠無法證明或證偽它們,這一發現震驚了學界。
  • 智慧筆記:芝諾悖論,如何以「極限」之名令辯證法熠熠生輝?
    芝諾曾經就伊奧尼亞學派有關變化的世界本源觀念,提出了舉世聞名的四個著名論證。但事實上,芝諾的觀點因過度極端,與其說是對其恩師巴門尼德思想的延續,倒不如說,芝諾旨在維護巴門尼德有關真理學說的層面上,採用了矯枉過正的做法。
  • 智慧筆記:芝諾悖論——竟以「極限」之名令辯證法熠熠生輝?
    芝諾曾經就伊奧尼亞學派有關變化的世界本源觀念,提出了舉世聞名的四個著名論證。但事實上,芝諾的觀點因過度極端,與其說是對其恩師巴門尼德思想的延續,倒不如說,芝諾旨在維護巴門尼德有關真理學說的層面上,採用了矯枉過正的做法。
  • 讓你燒腦讓你暈的阿基裡斯與烏龜的悖論
    這就是著名芝諾悖論。所謂悖論,一般是指同一個命題中有兩個對立相反的結論。 有的人嗤之以鼻,這是謬論!悖論本來指的就是推理的結論與常識相矛盾,卻不能發現邏輯上的漏洞。同樣似是而非的東西,如果一眼就能看得穿,不需要什麼腦筋,叫「胡攪蠻纏」。如果讓人反覆思考仍不得其解,那就上了檔次,叫「悖論」。悖論的價值在於促進人們思考。
  • 「阿基裡斯追龜」悖論
    在古希臘時代,著名的哲學家芝諾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悖論。其中一個叫作「阿基裡斯追龜」。阿基裡斯是希臘神話裡最有名的英雄之一,以能徵善戰和跑得快著稱,但是芝諾卻要論證,如果阿基裡斯和烏龜相距一段距離,那麼阿基裡斯就永遠追不上烏龜。
  • 如何用數學方法推翻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悖論」?
    其實我們用最簡單的數學方法就能推翻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這個悖論了阿基裡斯永遠也追不上烏龜是古希臘哲學家芝諾四大著名悖論之一,影響還特別深遠,叫做「阿基裡斯悖論」芝諾悖論就說,阿基裡斯再能跑,也永遠追不上一隻烏龜!所以我們先來看看它是怎樣追不上烏龜的:這個悖論就是這樣的,阿基裡斯讓烏龜先跑一百米。阿基裡斯再追這隻烏龜,當阿基裡斯追上烏龜原來的位置的時候,烏龜又已經跑出一段距離了。
  • 芝諾悖論到底想表達什麼——哲學起航
    但這實際上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所謂「靜止的相對性」不過是由馬克思論證、表述出來的一個標準,而否定一個論證的錯誤,就應該去尋找他邏輯過程中的各種自相矛盾和謬誤,而不是用一種絕對標準去對其論述出來的結論做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