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20-11-09 胡柳煙

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初唐詩人王勃,寫給好朋友的一首送別詩,格調雄健積極,情深意濃,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勸勉和祝福,表現出詩人內心的剛健自信——好男兒志在四方,沒什麼可怕的。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取城樓、渡口這些具體的物象,在天氣和內心的雙重作用下,放大了視野,似一一目送而去,營造了滄桑憂離的氛圍,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有時空轉換的距離感,因此有雄渾氣,一個「望」字,自然流露,點出了感傷離別的場景,暗含了低徊的情緒。

承句,直抒胸臆,點明兩人的實際遭遇,一離別,一宦遊,暗含身不由己,不得已之情口含於內。轉句,時空距離與心對比,一遠一近,突出知心,肝膽相照,此時情感已高昂起來,豪邁起來。合句,是鼓勵是勸勉,直爽利落,語言不事雕琢,心想口出,儘是真心誠意。

王勃的好朋友姓杜,少府是官職名稱,唐人習慣用姓加官職去稱呼一個人,比如杜甫,人稱——杜拾遺。杜少府要到蜀州去工作,初唐的蜀州在今天的四川崇州,成都市的西邊,離當時的長安直線距離有一千多公裡,讓我們順著詩意發揮點想像——到蜀州去做官,遠離長安都市。也許是仕途失意,不被重視,被下放到了偏遠的地方,心裏面很失落,灰心,因為這一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重回長安,內心是憂鬱而酸楚的,不知道前途在哪裡,還能高興得起來嗎。也許是當時交通不方便,窮山惡水,路途遙遠,走起來會很辛苦,誰知道會遇到什麼么蛾子,那是去工作不是去旅遊,心情自然不同;蜀州和長安相比,在條件上相差太多,吃穿住行遠不如長安,就像今天在北京要調到西藏山區,你想一想,放到今天,遇到這樣的事情,有幾個人會心甘情願的過去?這也就理解了杜少府當時內心的失落、灰心和迷茫了。

我的判斷是王勃寫這首詩給杜少府,一定是有這樣消極低落的情緒背景在裡面的,不然,他在詩裡不會那麼直接有力地給出鼓勵。你看,王勃在詩裡是怎麼說的——你不要怕遠嘛,不要怕孤零零的一個人,去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不要怕,咱們男子漢大丈夫,最起碼在你我之間,我總是理解你支持你的,只要我們心意相通,都還想著要努力奮鬥,要做出一番事業來,就算兩人相隔得很遠,在精神上面我們還是團結一心的嘛,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呀!一天涯,一海內,客觀上強化了空間距離的遙遠,與遠對立的是近,是心,主觀上突出了友情相交一條心,我作為你的朋友會一直站在你旁邊支持著你。

王勃接著說,你不要傷心,不要流眼淚,不要覺得去蜀州是多麼困難多麼麻煩沒有前途的一件事情,心態很重要,人生的際遇也很奇妙,萬事不絕對,咱們都要積極一點,自信一些,拿出幹勁來,怕什麼,不要糾結,好男兒志在四方,天大地大,走到哪裡都有我們施展抱負的地方,小夥子,加油啊!

我想,這樣的友情,一定會給杜少府很大的安慰和激勵,這樣剛健自信的人生態度,放到今天同樣很有意義。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因為工作原因,三五好友聚少離多是尋常事。我的一個朋友因為要回家鄉工作,完成他結婚生子的事情,不得已離開了他奮鬥過5年的城市,這城市有他的美好回憶,有他迫不得已分手的前任,有他情感寄託的點點滴滴,現在,他不得已要走了,臨別前一晚,大家相聚,吃吃喝喝,他滿是惆悵和不舍,說著說著留下了眼淚,因為是迫於父母的壓力,因為要承擔起一個男人對家庭的責任,只能選擇回去,他說要怪只能怪自己,他說自己認了,認命了。說這話的時候,他聲音嗚咽,嘴唇打抖,手撐著額頭,眼睛閉著,半天沒有抬起頭來。

我想,當時若去勸、去安慰或者鼓勵,作用並不會很大,人在那時候,情緒佔了上風,已不會理性對待了。說得越多,徒添離別的傷感罷了,所以,男人間的方式,大概莫過於酒喝乾再斟滿,喝他個一醉方休。等他緩一緩,冷靜點了,再說道理會更有用。說道理,用文字會更加冷靜和理智,還能反覆回味。給他發一段微信文字,會讓他消化很多情緒。

我高中那年送一個朋友去青島讀技校,她十六歲獨自踏上火車遠行,我沒什麼可送的,就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趕到火車站交到她手裡。那時候還很流行寫信,我在信裡寫我們初中讀書時候的美好記憶,一起吃過的燒烤和桂林米粉,一起說過的長大了要去哪裡哪裡玩,寫了很多,還對她說,不上高中也沒啥大不了,很多做生意發了財的都只讀了小學。後來,大學畢業了,有一次看到她在我QQ空間裡的留言,說那封信她還一直留著,裡面很多話讓她覺得很感動。我想,文字給人的力量或者感動,可以是長久的,因為它可以反覆拿出來閱讀觀看,也是比較冷靜的,因為它經過了思想的打磨,它說了一部分,藏了一部分,需要讀的人去體會那一部分,很多的東西也便能串聯起來了,富有了情感的牽連和意義。

王勃寫這首詩給杜少府,把該說的話都放進詩裡了。試想,杜少府坐在車馬上,車輪聲滾滾,他在顛簸晃動中,看著凝墨的字跡,一百裡,兩百裡,五百裡,迢迢山水,那詩裡的一字一句都似乎是王勃的眼睛和神氣,少年不懼歲月長,英姿勃發,風度翩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兄弟!好男兒志在四方,勇敢地向前走。


不老花魁/胡柳煙

不老花魁/胡柳煙


不老花魁/胡柳煙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 :王勃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胡婷婷唱古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愛上古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趙世亮講詩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姚陳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代三秦之地,拱護著長安的城郭宮闕。風煙中,依稀可望岷江的五個渡口。✦城闕(què ):皇宮門前的望樓,這裡指唐朝都城長安。✦輔:以……為輔,這裡是拱衛的意思。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詩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所作的一首贈別詩。這首詩講的是有一位姓杜的少府即將去四川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在臨別之際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那麼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呢?讓我們一起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 古詩賞析第十三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唐代少府指縣尉。2、之:動詞,到、往。3、蜀州:今四川崇州。4、城闕:即城樓,詩中代指離別出發之地長安。5、輔三秦:輔,護衛。作者簡介王勃(650~676),唐代詩人,字子安,自幼即有神童之名,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等職。唐鹹亨三年(672),王勃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你離別時,情深意切,只因同是遊宦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四海之內,只要知己連心,縱然遠在天涯,也如近鄰一般。"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無為",不要。此聯意為:不要因為在路口分別,而像小兒女一樣淚溼衣襟。首聯寫送別地點,"三秦"、"五津"為地名對,屬對精嚴。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還是隰州?
    這句話出自唐代最著名大詩人王勃的不朽詩作,也堪稱千古絕唱。此詩被後人譽為唐詩之首,無可跨越。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為: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淺析
    在與網友共同賞讀位列「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前,筆者饒有興趣地先告訴大家,此詩是王勃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送別杜姓朋友遠赴四川蜀州(古另稱蜀川)去就任少府官職時,寫下的一首著名送別詩。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窮路』『城闕輔三秦』等作,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而後人則更為熟知、讚賞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無論如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都在唐詩中樹立了一個供後人仰望的標杆。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 王勃,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別詩中的經典
    王勃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寫的詩詞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王勃最著名的詩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這首詩是送別詩的經典,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很感動人,在古代交通不便,很多朋友之間送別更是依依不捨。古代的送別詩有很多,很多都是經典。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1]之任蜀州[2]王 勃城闕[3]輔三秦[4],風煙[5]望五津[6]。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7]人。如果理解為京城長安,那麼這個「輔」應作被動詞,說京城被三秦保護,則與蜀州又有何關係?蜀州天府之國,物阜民豐,自秦漢以來就是關中地區的重要支援,秦始皇賴此橫掃六合,漢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樣更合理一些。
  • 2017中考語文情景式默寫片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敘將別之時,氣勢宏偉,已寓不必傷別之意,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調的詩句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來鼓勵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心聲的名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多情自古傷別離,王勃惜別杜少府,寫下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這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代表作。詩人的朋友杜少府,即將啟程赴蜀州,就是現在的四川。想來王勃該和他的朋友杜少府是知交,是摯友,多情自古傷別離,所以他才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贈別詩。他生於書香世家,是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孫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務。他才華灼灼,聰穎過人,六歲能文。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是一家,大道行天下
    呵呵來自於今天的主角——王勃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後來因討伐武則天,兵敗後被殺,時年46歲;王勃,6歲善文辭,少年才俊。及第後,被沛王李賢招為侍讀。但是,王勃生性率直,又才華出眾,遭到了同僚的排擠。後因匿殺官奴而犯死罪,後遇赦,革職。因為此事,他的父親也受到了牽連, 一同被貶。後來,王勃因渡南海時溺水而亡,時年僅27歲。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20歲以前,也就是在被逐出沛王府之前所作的詩。當時的他算是處在人生的輝煌時期,少年得志,作品大都呈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基調。他通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安慰即將遠任的朋友,不要傷心,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在一起。
  • 詩詞賞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江亭夜月送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前四句很平常,無非是常見的宦遊送別之語。後半段則翻舊題出新意,格局更大,境界更闊。僅就技巧而言,詩歌情感的「翻轉」,和小說情節的「反轉」一樣,很容易出彩,也很討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如此,「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如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如此。
  • 蔣林欣解析《杜少府之任蜀州》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詩詞若干首——唐宋明朝詩人詠四川》詩詞集第24篇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肖姍姍 文莎)1300多年前,初唐詩人王勃一個姓杜的好友,要前往四川任職,臨別之際,王勃在長安寫下《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
  • 唐詩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注釋:少府:縣官名。之任:赴任。城闕:長安城郭宮闕。輔:護衛,拱衛。三秦:在今陝西省一帶。津:渡口。宦遊:在外做官。比:近。歧路:岔路。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離別詩為什麼一點也不傷感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朝代】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白居易《南浦別》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種送別兩處情懷
    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的名作,沒有悽悽別離,沒有傷感惆悵。作者樂觀豁達,卻也表達出了對朋友的真摯情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看來,王勃是一位情商很高的詩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千古名句用在了多少離別的贈言上,四海之內你是我的知己,無論天涯海角,我們就像鄰居一樣。所以就不必「兒女共沾巾」了。距離再遠,情意永不變,多麼豁達的胸襟啊!
  • 詩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注釋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⑵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陝西省潼關以西一帶。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只緣海內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鄰
    電影《王勃之死》中,王勃因為殺了一個人而進了牢獄, 杜鏡(杜少府)來探望王勃,他對王勃說:「司馬遷當年為著《史記》,不惜苟且偷生,難道你就不能隱忍一時嗎?你自己不是常常說『還沒寫下傳世的文章嗎』。」。現在看來王勃確實寫下了傳世的文章《滕王閣序》,同樣流傳萬世的還有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