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與王國維:同在海寧出生 ,一個是俠之大者,一個成國學大師

2020-08-14 秋在這裡

圖引自網絡--海寧鹽官鎮

引言

西漢時,吳王劉濞的轄地計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在他治理下,封國內「國用富饒」, 「能使其眾」。劉濞開礦鑄錢、海水煮鹽,使吳國財源充沛;吳王重視民生,不但減輕了老百姓稅賦,免去了勞役,甚至還發給「過節費」,所以轄地老百姓還是比較擁戴他的。

海寧鹽官鎮處於錢塘江入海口的咽喉,為東南交通要道,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吳王就在這裡設立司鹽官,以官職為地名至今。

海寧人才輩出,但我原先有所了解的,只古代陳元龍、近代王國維、現代金庸等幾個人。還有一個叫陳學昭的女作家也是。

說是了解,也僅僅在讀書中了解到的。如陳元龍陳閣老,是從金庸小說中才知道乾隆皇帝是海寧陳家兒子的傳說;如王國維,因為他提出的冶學「三境界」,幾乎人人皆知;至於陳學昭,則很早前看過她的一本小說,題目叫《工作著是美麗的》。

鹽官的老街同南方許多的古鎮老街大同小異,臨河建築,休憩廊棚,精緻商鋪、深屋大宅。

陳閣老大宅和金庸書院就在同一條邑廟街上。陳家大宅我沒進去,去了金庸書院參觀。但是這金庸書院並不是金庸故居,而是仿清嘉慶年間的陳家的安瀾院建築格局建造的。

至於真正的安瀾院,聽此地人說,在清朝鹹豐年間已遭到破壞,到民國初年成了一個農場,現在那個地方,還可以看到一座殘缺的曲橋;幾潭池水;一塊刻有「漾月」字樣的石匾。

當年的安瀾院與蘇州獅子園、杭州小有天園並稱江南三大名園,我想,這新建的金庸書院無論如何是仿不像原先的安瀾院。

原創圖片--金庸書院無拘風月亭

乾隆為修建海寧海塘,六下江南,四次來到海寧,住在安瀾園, 作為帝王,乾隆的心中還是牽繫著海塘的安危,也表示他對民生的關切。皇帝御駕親督,海潮安瀾,這便是「安瀾園」題名的出處。

史說乾隆「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厚惠於民」。但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乾隆主要為尋親而來,並將乾隆與陳家的血緣關係傳說,描述逼真。如今安瀾院已一片蔓草廢墟,包括乾隆在內的古今多少風流人物,也皆化作雲煙!


話說金庸

圖引自網絡--金庸

金庸,是我由衷佩服的人物之一。金庸書院裡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跡。他不但有才,有錢,還有道。有才,他寫下的武俠小說風靡國內外,上至政要,下至普通百姓,都愛看他的小說;他還辦報紙雜誌,撰寫評論文章。有錢,他的小說一版再版,改編的影視一輪再輪;僅他創辦的《明報》鼎盛時,一年收入就達7000萬元港幣。有道,他寫的小說中,沒有極端的民族傾向性,無論漢、滿、蒙、藏民族人物,都是根據人物性格的展開和情節的需要而自然生成,漢人裡有壞人,其它民族裡有好人,《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就是經典人物。

金庸後期,擁護香港回歸,並積極參與其中,為香港繁榮努力。他說過:「歸根結底,政府的命脈是真正操在廣大人民手裡。」而今,斯人已逝,而他仍然擁有數以億計的金庸迷。

原創圖片--金庸書院

我購有小字本金庸小說全集,其中的幾部小說看了不至兩遍。相信金庸迷都喜歡看《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等。《連城訣》我只看了一遍就放下了,因為裡面太充滿了陰謀詭計,人世太險惡,讓人太窒息,不喜歡。

我愛看金庸小說的重要原因,是他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真實事件的影子和純粹虛構的事件巧妙地結合,將傳統武俠小說的江湖恩怨、門派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與當時的國家大事融合在一起,似真非真似虛非虛,加之情節曲折,令人耐看,痛快淋漓。

圖引自網絡--神鵰俠侶劇照

按現在海寧地屬,金庸不是鹽官人,是另外一個鎮。說來湊巧,我開車去時,沒有在鹽官下高速,而是提早在南北湖下了,估計在省道上多繞了至少20多公裡。在路上,突然看見道路邊上寫著「金庸舊居」的標誌,欣喜若狂,立馬將車按指示箭頭左拐到一條鄉村小道,很快就到了舊居門口。

原創圖片--海寧袁花鎮金庸舊居

讓人失望的是,方方正正深宅大院的金庸舊居,竟顯得異常冷落,我好像成了這裡稀客。舊居「1998年修建,總建築面積近1100平方米,分前後兩進,四個廳堂,有備弄與前牆門披屋相連貫通。廳堂為五開間,間帶廂房,各有牆門與天井,為晚清民間風格建築。著名小說家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此。」

舊居裡的介紹,使我知道了查氏祖先為徽州婺源(現屬江西)人,後因避戰亂遷居浙江海寧袁花赫山房。至清康熙年間,查家進入歷史上最鼎盛時期,以查慎行為首的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康熙稱讚說,「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原創圖片--金庸的先祖

舊居裡介紹中,盛讚金庸「天下武俠作者奇多,繁星滿天,獨有金庸才是俠之大者,眾星拱月。」

望著白色圍牆,青灰磚瓦的金庸舊居,我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將金庸書院放在這裡?為什麼參觀的人寥寥無幾?可能原因多方面,但據說最主要的原因是,金庸離開此地後便再沒有回來過,而且一直不肯為自己的舊居題字。可是大門上端的「金庸舊居」四個字很像他的筆跡,難道是誰模仿的?

話說王國維

圖引自網絡--王國維

王國維故居在鹽官鎮面向錢塘江的西門。故居是王國維九歲時其父王乃譽所建,時名 「娛廬」, 王國維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的十三個春秋。

據介紹,王國維(1877-1927年),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代國學大師,與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著有《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觀堂集林》等著作62種。他的史學研究特別有成就,甲骨文、敦煌學乃至古代服飾、古代建築、古代石器等等,所涉之廣,著述之豐,少有人比肩。

圖引自網絡--王國維故居

可我僅囫圇吞棗式地看過他的《人間詞話》,而且僅記住了他的冶學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將晏殊的柳永的辛棄疾的詞以共同的內在邏輯融合一起,來說明「懸思──苦索──頓悟」的三重境界。

原創圖片--王國維書房

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我就想,人同樣以境界為上,但是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即使如王國維本人,雖然他成就了大學業,可依舊悟不透人生,當歷史已經進程至1927年,他還堅決地留著一條辮子;他的名聲已經譽滿京華的時候,他卻投入了昆明湖。有人寫道:「他不知道,昆明湖不是海寧的錢塘潮,三尺湖水遊不了他這樣的人中之龍,更回不去他的故鄉了。」

圖引自網絡--王國維書法


很多人認為,王國維之死因,是因為他不忍心看見中國文化傳統的的日漸衰微,屬殉道。我不以為然,他的投湖,主要原因還是骨子裡對清朝的留戀不舍。清政府被推翻後,他和羅振玉等人,堅決「效死清室」,堅持留下長辮子。他在自盡前,留下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世道變了,他卻沒有因勢而變!

1921年初,北京大學邀請他出任文科教授,遭他拒絕;次年又請他擔任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導師,他跑到紫禁城裡去請示溥儀後,才答應下來的,且不收酬金。而在1923年春,經人推薦,就興高採烈地到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溥儀被逼出宮後,他就已經有過一次投金水河未遂行為,而且每年去覲見寓居在天津的溥儀。所以,他的死似乎殉清更說得通。這跟他符合不符合一個國學大儒的胸懷聯繫不上。當然,他的學術成就誰也抹煞不了。

作家劉再復有一篇散文《王國維之死》,其中寫道:雪飄落著,雪花在為你嘆惜!是啊,如果活的不被死的掐住了咽喉,如果前進的不被守舊的拖住了腳跟,如果春的萌芽不被冬末的殘雪徵服,那麼,活著的,前進的,萌芽的,該會散發出多少更加濃鬱的生命的芬芳。劉再復嘆息的是王國維的守舊!

故居內的王國維銅像

故居內,一尊王國維先生的青銅半身塑像,瓜皮小帽,黑框眼鏡,長袍長辮,這樣的清朝衣冠裝束,是否成了束縛他一生的象徵,也成了他最後自沉昆明湖的根本原因?

王國維的女兒王東明曾經問他:別人都不留辮子,為什麼你要留呢?王國維的回答是:辮子已經存在,就留下吧。我們試著再問王國維:那末清朝已不存在,你怎麼辦?王國維沒有回答,因為他已經以實際行動回答了。

相關焦點

  • 曾祥裕風水團隊赴浙江海寧考察國學大師王國維故居風水隨筆
    important} 曾祥裕風水團隊赴浙江海寧考察國學大師王國維故居風水隨筆 ----試論和諧社會環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人間詞話》所說 的三種境界為追求目標:即「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先經過三種之境界」。
  • 鹽官這樣玩:半天時間看王國維、金庸,訪孔廟學宮、海神廟
    我們的路線是王國維故居→金庸書院→孔廟學宮→海神廟→春熙門,這些地方都隔得不遠,步行可以抵達。建議購買聯票,還包含觀潮勝地公園,可以一併遊覽。學術界的朝聖之地:王國維故居提起王國維,最出名的便是他提出的研究學問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俠之大者 溫潤如玉——憶金庸大師
    看到等候已久的陳省身先生,金庸先生俯下身去,緊握著他的手,說:「您很好啊!」金庸先生的聲音親切輕柔,是一種綿軟到似乎可以產生暖流的聲音。這就是我敬仰的俠之大者,綿綿地、輕輕地、暖暖地來了。 金庸先生和陳省身先生是幾十年的老朋友。早在1964年,金庸就在他主辦的《明報》上發表了陳省身的文章《學算四十年》,海內外影響很大。可以感覺到,從初見到席間,老友相見格外動情。陳省身先生求證金庸先生是不是浙江嘉興人,金庸說自己是海寧人,海寧現在也屬於嘉興。陳先生十分開心地笑了,指著金庸說:「你是我的小同鄉啊!」
  • 91年前的今天,全能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
    (萬象特約作者:老驥伏櫪)【1927年6月2日】91年前的今天,全能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王國維是近代罕見的全能型國學大師。1877年12月3日,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杭州海寧。王氏家族世代書香,對王國維的成長和人生道路,影響巨大。1892年(15歲),考中秀才,被稱為「海寧四才子」之一。在20歲以前,他的童年、青少年,都是在故鄉海寧度過的。
  • 歷史上的今天,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原因至今成謎
    王國維是近現代享有國際聲譽的大學者,曾做過皇帝溥儀的老師。他涉獵廣泛,著作豐厚。魯迅說論研究國學,王國維算一個人物。他出生於清朝末年,經歷改朝換代,西方列強入侵。歷史上的今天,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原因至今成謎。我們一起來看看!
  • 最是人間留不住:王國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王力在清華國學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課,是聽王國維講《詩經》。在王力的想像中,能寫出像《人間詞話》那樣才氣橫溢、詞句清麗的王國維,必定是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大學者。當王國維步入教室時,王力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這位國學大師竟是個小老頭。他頭戴瓜皮帽,帽子下面拖著一條小辮子,身穿長棉袍,腰間還系著一條藍帶子。
  • 海寧鹽官,金庸筆下武俠江湖的源頭
    在回鄉期間,金庸和友人一起遊覽過海神廟、陳閣老宅,並多次觀看了海寧鹽官一線潮。金庸和海寧的關係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袁花的一個書香世家。海寧查氏是當地的大族,且科甲鼎盛。康熙年間更是出現過「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盛況,文名之盛,在海寧與鹽官陳閣老家可分庭抗禮。
  • 金庸:俠之大者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人。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其後以筆名「金庸」出版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等,其作品更屢被翻拍成影視作品,經久不衰。
  • 金庸的格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018年的深秋,武俠小說泰鬥金庸(查良鏞)與世長辭。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一部部小說以書籍、廣播、電視、電影等各類形式廣泛流傳,影響了一代人。不過實話實說,我看他的原著並不多,只看過《鹿鼎記》等寥寥幾本。
  • 西學、國學之間的王國維
    能夠真正識得王國維學說之真諦的只有同為教授中之教授的陳寅恪,其它議論種種無非盲人摸象,更多的則是掩埋者。那些把王國維推選為國學大師第一人的投票者,其實很少有人認真讀過「王國維」,對王國維學說有所理解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他們捧起的不是王國維,他們企圖捧出的是自己的思想意識,他們推舉的是中國舊文化,如同上世紀40年代陪都重慶的文人們
  • 「閒雲野鶴」海寧之行
    ,前往海寧遊玩。年9月22日落成對外開放。,我們又到王國維故居。 王國維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西門內周家兜,是近代國學大師少年時代的住宅。
  • 嘉興出品首部金庸傳記連環畫《俠之大者金庸》
    (《俠之大者金庸》封面圖,奚文淵繪)  「凡有井水處可是,金庸的成就並不止於武俠小說一項。從查良鏞到金庸,其間的經歷是另一部厚厚的傳奇。  國內第一部金庸傳記連環畫《俠之大者金庸》,由嘉興廣播電視報社、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等聯合策劃,陸小弟繪圖,簡兒編文,奚文淵繪製封面。  金庸的經歷堪比任何一部武俠小說的曲折,或者說,他的武俠小說裡潛藏著無數個自己。
  • 春遊「中國唯一潮鄉」海寧鹽官——金庸故裡觀大潮、百裡錢塘賞櫻花
    經歷2020肺炎疫情宅家幾十天後,佇立在防潮堤上,真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感。每日潮峰時間不定,因此來觀者,必須提前了解,做足準備。一代學術大師出「娛廬」--王國維故居王國維是鹽官鎮人,是中國近、現代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被後人譽為「人間才子,遺珍未央」。
  • 一個立體的王國維
    >  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獨上高樓」便是取自王國維「三重境界說」之第一境界,不僅比喻令後人望其項背的學問大成就,亦喻其孤傲的個性和特立獨行的風格。  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大師。
  • 海寧日報副刊「海寧潮」的本土文化探索
    筆者考慮:海寧地靈人傑,從唐代到現代,孕育了詩人顧況、女詞人朱淑真、戲曲家陳與郊、史學家談遷、詩人查慎行、數學家李善蘭、國學大師王國維、詩人徐志摩和穆旦、武俠小說家金庸……屈指算來,有名有姓的名人當在200位以上,有的還是有著世界性影響的一流人物呢!這是一份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因為本土的名人最富「鄉土味」,當地老百姓對此有一種自然的親和力。
  • 金庸與古龍,俠之大者or俠之風流?
    縱觀金庸的作品,就能發現其筆下多是一些「為國為民」的大俠形象。如郭靖、蕭峰、袁承志等。顯然金庸宏揚的是儒家修身養性,建功立業的「儒俠」傳統,他看重的是階級的理想;而古龍筆下則是些風流瀟灑、意氣風發的遊俠與漂泊天涯、四海為家的浪子形象。他繼承了道家逍遙達觀的「遊俠」傳統,他關注的是人性的自由與人格的獨立。這正是他與金庸的不同之處。
  • 海寧硤石燈會:有浙江特色的節日活動,絕對不容錯過!
    不僅有氣勢磅礴的「海寧潮」觀賞基地,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挾石彩燈」和「皮影子戲」,而此次山野君就見識了頗具浙江特色的地方硤石燈會,非常有人文氣息,絕對不容錯過!海寧中國皮革城還是全國最大的、連鎖範圍最廣、影響力最為深厚的大型商貿城,其影響力與地位僅次於義烏商貿城。如今海寧中國皮革城也成了一種皮革製品的代名詞與品牌了。
  • 清華大學舉辦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
    王國維生於1877年,1927年去世,初名國楨,字靜安,浙江海寧人,一生著作60餘種,是近現代史上舉世公認的學術大師。他早年追求新學,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古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敦煌學和邊疆學等,在諸多學術領域皆有開創性貢獻。
  •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投湖自盡,解密王國維自殺的真正原因
    王國維在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向朋友借了五元錢,乘坐人力車來到了頤和園,於昆明湖中投湖自盡,一代國學宗師,就此隕落對於王國維自殺的原因,學術界有頗多爭議,基本總結下來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被羅振玉逼債致死,羅振玉也是一位近代的國學大師,是中國現代農學和考古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同時也是王國維的老師、朋友和親家。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的小說為何如此令人著迷
    ——金庸金庸的傳奇事跡要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這樣一位報人,在他創辦《明報》之時,為我們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盪氣迴腸,英雄兒女的江湖故事。突然,他看著老工友,來了靈感「年近六十,鬚眉皆白,可是神光內蘊,精神充沛」就從塞外古道上一個老者寫起吧……  這就是小說《書劍恩仇錄》的開頭就是這樣一個偶然金庸大師拿起筆來,手不停揮為中國武俠小說添上一筆又一筆奇蹟一代武俠神話就此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