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引自網絡--海寧鹽官鎮
西漢時,吳王劉濞的轄地計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在他治理下,封國內「國用富饒」, 「能使其眾」。劉濞開礦鑄錢、海水煮鹽,使吳國財源充沛;吳王重視民生,不但減輕了老百姓稅賦,免去了勞役,甚至還發給「過節費」,所以轄地老百姓還是比較擁戴他的。
海寧鹽官鎮處於錢塘江入海口的咽喉,為東南交通要道,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吳王就在這裡設立司鹽官,以官職為地名至今。
海寧人才輩出,但我原先有所了解的,只古代陳元龍、近代王國維、現代金庸等幾個人。還有一個叫陳學昭的女作家也是。
說是了解,也僅僅在讀書中了解到的。如陳元龍陳閣老,是從金庸小說中才知道乾隆皇帝是海寧陳家兒子的傳說;如王國維,因為他提出的冶學「三境界」,幾乎人人皆知;至於陳學昭,則很早前看過她的一本小說,題目叫《工作著是美麗的》。
鹽官的老街同南方許多的古鎮老街大同小異,臨河建築,休憩廊棚,精緻商鋪、深屋大宅。
陳閣老大宅和金庸書院就在同一條邑廟街上。陳家大宅我沒進去,去了金庸書院參觀。但是這金庸書院並不是金庸故居,而是仿清嘉慶年間的陳家的安瀾院建築格局建造的。
至於真正的安瀾院,聽此地人說,在清朝鹹豐年間已遭到破壞,到民國初年成了一個農場,現在那個地方,還可以看到一座殘缺的曲橋;幾潭池水;一塊刻有「漾月」字樣的石匾。
當年的安瀾院與蘇州獅子園、杭州小有天園並稱江南三大名園,我想,這新建的金庸書院無論如何是仿不像原先的安瀾院。
原創圖片--金庸書院無拘風月亭
乾隆為修建海寧海塘,六下江南,四次來到海寧,住在安瀾園, 作為帝王,乾隆的心中還是牽繫著海塘的安危,也表示他對民生的關切。皇帝御駕親督,海潮安瀾,這便是「安瀾園」題名的出處。
史說乾隆「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厚惠於民」。但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乾隆主要為尋親而來,並將乾隆與陳家的血緣關係傳說,描述逼真。如今安瀾院已一片蔓草廢墟,包括乾隆在內的古今多少風流人物,也皆化作雲煙!
圖引自網絡--金庸
金庸,是我由衷佩服的人物之一。金庸書院裡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跡。他不但有才,有錢,還有道。有才,他寫下的武俠小說風靡國內外,上至政要,下至普通百姓,都愛看他的小說;他還辦報紙雜誌,撰寫評論文章。有錢,他的小說一版再版,改編的影視一輪再輪;僅他創辦的《明報》鼎盛時,一年收入就達7000萬元港幣。有道,他寫的小說中,沒有極端的民族傾向性,無論漢、滿、蒙、藏民族人物,都是根據人物性格的展開和情節的需要而自然生成,漢人裡有壞人,其它民族裡有好人,《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就是經典人物。
金庸後期,擁護香港回歸,並積極參與其中,為香港繁榮努力。他說過:「歸根結底,政府的命脈是真正操在廣大人民手裡。」而今,斯人已逝,而他仍然擁有數以億計的金庸迷。
原創圖片--金庸書院
我購有小字本金庸小說全集,其中的幾部小說看了不至兩遍。相信金庸迷都喜歡看《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等。《連城訣》我只看了一遍就放下了,因為裡面太充滿了陰謀詭計,人世太險惡,讓人太窒息,不喜歡。
我愛看金庸小說的重要原因,是他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真實事件的影子和純粹虛構的事件巧妙地結合,將傳統武俠小說的江湖恩怨、門派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與當時的國家大事融合在一起,似真非真似虛非虛,加之情節曲折,令人耐看,痛快淋漓。
圖引自網絡--神鵰俠侶劇照
按現在海寧地屬,金庸不是鹽官人,是另外一個鎮。說來湊巧,我開車去時,沒有在鹽官下高速,而是提早在南北湖下了,估計在省道上多繞了至少20多公裡。在路上,突然看見道路邊上寫著「金庸舊居」的標誌,欣喜若狂,立馬將車按指示箭頭左拐到一條鄉村小道,很快就到了舊居門口。
原創圖片--海寧袁花鎮金庸舊居
讓人失望的是,方方正正深宅大院的金庸舊居,竟顯得異常冷落,我好像成了這裡稀客。舊居「1998年修建,總建築面積近1100平方米,分前後兩進,四個廳堂,有備弄與前牆門披屋相連貫通。廳堂為五開間,間帶廂房,各有牆門與天井,為晚清民間風格建築。著名小說家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此。」
舊居裡的介紹,使我知道了查氏祖先為徽州婺源(現屬江西)人,後因避戰亂遷居浙江海寧袁花赫山房。至清康熙年間,查家進入歷史上最鼎盛時期,以查慎行為首的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康熙稱讚說,「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原創圖片--金庸的先祖
舊居裡介紹中,盛讚金庸「天下武俠作者奇多,繁星滿天,獨有金庸才是俠之大者,眾星拱月。」
望著白色圍牆,青灰磚瓦的金庸舊居,我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將金庸書院放在這裡?為什麼參觀的人寥寥無幾?可能原因多方面,但據說最主要的原因是,金庸離開此地後便再沒有回來過,而且一直不肯為自己的舊居題字。可是大門上端的「金庸舊居」四個字很像他的筆跡,難道是誰模仿的?
圖引自網絡--王國維
王國維故居在鹽官鎮面向錢塘江的西門。故居是王國維九歲時其父王乃譽所建,時名 「娛廬」, 王國維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的十三個春秋。
據介紹,王國維(1877-1927年),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代國學大師,與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著有《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觀堂集林》等著作62種。他的史學研究特別有成就,甲骨文、敦煌學乃至古代服飾、古代建築、古代石器等等,所涉之廣,著述之豐,少有人比肩。
圖引自網絡--王國維故居
可我僅囫圇吞棗式地看過他的《人間詞話》,而且僅記住了他的冶學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將晏殊的柳永的辛棄疾的詞以共同的內在邏輯融合一起,來說明「懸思──苦索──頓悟」的三重境界。
原創圖片--王國維書房
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我就想,人同樣以境界為上,但是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即使如王國維本人,雖然他成就了大學業,可依舊悟不透人生,當歷史已經進程至1927年,他還堅決地留著一條辮子;他的名聲已經譽滿京華的時候,他卻投入了昆明湖。有人寫道:「他不知道,昆明湖不是海寧的錢塘潮,三尺湖水遊不了他這樣的人中之龍,更回不去他的故鄉了。」
圖引自網絡--王國維書法
很多人認為,王國維之死因,是因為他不忍心看見中國文化傳統的的日漸衰微,屬殉道。我不以為然,他的投湖,主要原因還是骨子裡對清朝的留戀不舍。清政府被推翻後,他和羅振玉等人,堅決「效死清室」,堅持留下長辮子。他在自盡前,留下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世道變了,他卻沒有因勢而變!
1921年初,北京大學邀請他出任文科教授,遭他拒絕;次年又請他擔任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導師,他跑到紫禁城裡去請示溥儀後,才答應下來的,且不收酬金。而在1923年春,經人推薦,就興高採烈地到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溥儀被逼出宮後,他就已經有過一次投金水河未遂行為,而且每年去覲見寓居在天津的溥儀。所以,他的死似乎殉清更說得通。這跟他符合不符合一個國學大儒的胸懷聯繫不上。當然,他的學術成就誰也抹煞不了。
作家劉再復有一篇散文《王國維之死》,其中寫道:雪飄落著,雪花在為你嘆惜!是啊,如果活的不被死的掐住了咽喉,如果前進的不被守舊的拖住了腳跟,如果春的萌芽不被冬末的殘雪徵服,那麼,活著的,前進的,萌芽的,該會散發出多少更加濃鬱的生命的芬芳。劉再復嘆息的是王國維的守舊!
故居內的王國維銅像
故居內,一尊王國維先生的青銅半身塑像,瓜皮小帽,黑框眼鏡,長袍長辮,這樣的清朝衣冠裝束,是否成了束縛他一生的象徵,也成了他最後自沉昆明湖的根本原因?
王國維的女兒王東明曾經問他:別人都不留辮子,為什麼你要留呢?王國維的回答是:辮子已經存在,就留下吧。我們試著再問王國維:那末清朝已不存在,你怎麼辦?王國維沒有回答,因為他已經以實際行動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