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立體的王國維

2020-12-05 寵愛影視

 

王國維書贈朱自清詩軸

  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獨上高樓」便是取自王國維「三重境界說」之第一境界,不僅比喻令後人望其項背的學問大成就,亦喻其孤傲的個性和特立獨行的風格。

  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大師。他早年追求新學,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上古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敦煌學和邊疆學等,在諸多學術領域均有開創性的貢獻。終其短暫的一生,著作60餘種,曾自編定《靜安文集》《觀堂集林》刊行於世,逝世後另有《遺書》《全集》《書信集》等出版。

  展覽以「羅王之交」「平生交遊」「清園執教」「靜安不朽」四個板塊,按照作品內容和風格分類展示了王國維和故交好友的日記、書法、手札、書信以及與王國維相關的檔案、王國維遺書的石印本等共118件。

  大眾對王國維的了解多側重於學術成就,此次展覽展出的手札、書信、書法等作品是其學養、治學精神和人生理念的綜合體現,也折射出這位學術大師的藝術境界。胡適、梁漱溟等人寫給王國維的求教信,顯示出時人對王國維深厚學養的尊重與認可。當然,王國維的手札有很多是寫給家人的,他的關注點包括孩子的工作、生活,孫女的病情以及對物價和時局的憂慮等,處處顯示出其細緻、耐心的特性。這些碎片化的生活場景在信札中娓娓道來,向大眾展示了王國維日常生活中的情懷與情趣,塑造了一個立體的王國維。

相關焦點

  • 王國維開天眼
    二 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並稱「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其中梁啓超家庭富足才華出眾,娶鄉試主考官之妹為妻又師從康有為,梁啓超奔走於維新運動在《時務報》做主編時僅小他四歲的王國維還只是在家鄉讀《時務報》。
  • 最是人間留不住:王國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楊步偉是個直爽的大嗓門,但見了王國維卻總是噤不出聲。王國維五十壽誕時,清華大學的同事辦了三桌酒席祝壽,趙太太硬是避讓著不和王國維同桌:「不!不!我不跟王先生一桌。」果然,王國維那一席一直都是默默不語,而趙太太那桌卻笑語不絕。王國維性格淡泊,不喜歡與人交遊,在清華除了講書授課以外,一般不主動跟學生談話。
  • 西學、國學之間的王國維
    那些把王國維推選為國學大師第一人的投票者,其實很少有人認真讀過「王國維」,對王國維學說有所理解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他們捧起的不是王國維,他們企圖捧出的是自己的思想意識,他們推舉的是中國舊文化,如同上世紀40年代陪都重慶的文人們
  • 王國維 | 《人間詞話》手稿欣賞
    — 圖片源自坦腹齋 —《人間詞話全譯釋評》王國維 著 李夢生 譯評2018年7月出版32.00元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經典之作,甫一面世便引起學界震動,並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被稱為啟迪靈性的金鑰匙,是中國古典詩詞、美學領域必讀書目。
  • 清華大學舉辦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
    清華大學舉辦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 2017-12-30 14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中新網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 馬海燕)「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
  • 王國維讀書「四法」
    比如,王國維讀詞時,還自覺地將詞與詞、此一詞人同彼一詞人的意境、神韻、風格、表現手段、失誤等諸多方面進行對比。同時,他還將此一時代的詞人同前一時代或後一時代的詞人、甚至是詩人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可以使某詞人的特點更為突出,這樣,對詞人的了解就更加深透、全面、準確。 王國維提倡探求本源地讀書,堅持用疑問的眼光去讀書,在讀書之時,就極易發現問題。
  • 金庸與王國維:同在海寧出生 ,一個是俠之大者,一個成國學大師
    話說王國維圖引自網絡--王國維王國維故居在鹽官鎮面向故居是王國維九歲時其父王乃譽所建,時名 「娛廬」, 王國維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的十三個春秋。據介紹,王國維(1877-1927年),是我國近代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代國學大師,與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著有《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觀堂集林》等著作62種。
  • 王國維自沉迷局:「八種死法」孰是孰非
    既然如此,王國維自己身為人臣,便必然守忠貞之節,如果需要,自然「以一死謝國」。而在王國維自殺以前,也曾經不止一次地流露過「殉清」的念頭,例如,他在1924年「甲子之變」時曾「援君辱臣死之義,欲自沉神武門者再」。在1925年8月,他又曾說到「事到艱危誓致身」。王國維「自沉」昆明湖的時間,正是馮玉祥軍隊逼溥儀搬出故宮,避居「日使館」,又轉天津「張園」之後。
  • 《人間詞話》十三則:王國維銳利的審美眼光
    這裡將這二則分開,是因為前面一則主要是分析溫、馮二詞特點以佐證自己的美學觀點,這一則分析李璟詞的特點,所以將二則分開,但是兩則都是表達王國維自己的美學觀點的作品。這一則意思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詞作「菡萏香銷翠葉殘」一句讀起來有屈原《離騷》中「哀眾芳之蕪穢」、「恐美人之遲暮」的感覺。
  • 王國維在無意之中最早介紹了歌德名著《浮士德》
    王國維在無意之中最早介紹了歌德名著
  • 解析王國維自沉迷局:「八種死法」孰是孰非?
    一個人的死因受到學術界如此重視,也是歷來少有的奇事。  對王國維的死因,其親屬自始至終諱莫如深。而後世臆測大致又分以下幾種:  一為「殉清」說。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王國維始終不肯剪去辮子,不僅自稱「亡國之民」,而且其著作及書信對清室始終以「我朝」、「本朝」、「國朝」、「大清」相稱,無一例外。
  • 1927年,王國維走進昆明湖中,留下16字讓溥儀淚流滿面
    劇烈的思想運動在此時爆發,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傲骨文人,在風雨飄搖之際不斷激勵著中華民族繼續前進。一位又位的文人墨客,用自己手下的筆,喚醒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半百之年,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赫然長逝1925年,王國維接受了清華大學的聘用,來到清華講學。此時的王國維奔波半生,才剛剛有一段清閒的日子。不幸的是,在一年之後,他的長子卻在上海病逝,這讓王國維痛苦萬分。此時誰也沒有想到,王國維會在一年之後,結束自己的生命。
  • 巨匠文選|魯迅與王國維
    郭沫若 在近代學人中我最欽佩的是魯迅與王國維。但我很抱歉,在兩位先生生前我都不曾見過面,在他們的死後,我才認識了他們的卓越貢獻。假使當年我知道了王國維在擔任那個大學的教授,說不定我從心裡便把他鄙棄了。我住在民厚南裡的時候,哈同花園的本身在我便是一個憎恨。連那什麼「倉聖明智」等字樣只覺得是可以令人作嘔的狗糞上的微菌。 真正認識了王國維,也是在我亡命日本的時候。那是1928年的下半年,我已經開始作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甲骨文、金文發生了接觸。
  • 王國維、羅振玉:寄命學術 以拯衰亂
    武昌變起,都中人心惶惶,羅振玉與王國維相約,多備米、鹽,誓不去。事後,羅振玉陳述他此時的態度是:「萬一不幸死爾」。王國維時年三十四歲,為學部編譯。  備糧效死,「忠臣不事二主」,是傳統士大夫在變亂之際張揚品格的激進手段。但羅、王二人,都不過是京師掌文翰的小吏,萬萬輪不到他兩人來做表率。  由此,備糧約死也可看成是羅、王二人觀望朝中怯懦顯貴的一個高調姿態。果不其然,事變兩月餘,袁氏秉政,清室危殆,皇族內閣無人赴死,鐵帽子王世家無人赴死,唯良弼遇刺而已。
  • 91年前的今天,全能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
    (萬象特約作者:老驥伏櫪)【1927年6月2日】91年前的今天,全能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湖自盡王國維是近代罕見的全能型國學大師。(王國維海寧故居)1898年,王國維到上海《時務報》館當校對,進入羅振玉(甲骨文大師)所辦東文學社,學習西方文化。1900年12月,王國維到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後因病回國。
  • 受不得一點「辱」的王國維,投水「自盡」的原因是什麼嗎?
    留在歷史影像中的王國維是清高、憂鬱,甚至有些悽涼的,他不是個會混世事的知識分子,魯迅就曾說過:「要談國學,王國維才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過,老實得像火腿一樣。」正是因為這種老實,王國維的人生之路才會顯得那麼孤寂失意。一身才華,考舉卻總是名落孫山。被迫去做私塾先生,又見不慣僱主的庸俗氣。
  • 200名學生聆聽王國維故事 長者會客廳「開課」鹽官
    10月29日下午,一場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與國學大師王國維故鄉的弟子對話」為主題的長者會客廳活動走進人傑地靈的鹽官鎮。鹽官鎮豐士小學二百多名高年級學生齊聚一堂,聆聽國學專家講述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故事,感悟國學與人生的際遇。
  • 寫出《人間詞話》的王國維,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那些被王國維品評過的詩詞大家縱觀本書被他點評過的詩詞大家,王國維表現出了兩種鮮明的極端態度:欣賞和嫌棄。接下來,我將分別從欣賞派和嫌棄派兩方面為大家逐一解讀。一、欣賞派能夠得王國維欣賞的諸如李煜、歐陽修、辛棄疾、蘇軾、納蘭容若等人。南唐後主李煜在欣賞派裡,可稱得上頭一號詞人。
  • 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原標題:【雅昌快訊】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展覽海報 2017年12月30日上午,「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大廳舉行。
  • 曾祥裕風水團隊赴浙江海寧考察國學大師王國維故居風水隨筆
    1886年,王國維家原住鹽官鎮雙仁巷,九歲時父親王乃譽在周家篼建了新房,在此造這座「娛廬」,於是全家從居住的雙仁巷搬來這裡。王國維則稱其為「西城老屋」。他從10歲起,在這裡生活了12年。其故居為磚木結構庭院式建築,兩進三開間,前進為平房,後進為兩層樓,中有天井與廂房。故居座北朝南,子山午向兼癸丁庚子土穴,水口甲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