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雅昌快訊】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展覽海報

2017年12月30日上午,「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大廳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馮遠,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鄧衛教授,王國維先生孫女王令之女士、曾孫王捷夫婦,羅振玉先生後人羅懷祖先生,吳其昌先生後人吳令華女士,海寧王國維研究會榮譽會長王學海先生,清華大學檔案館、校史館館長範寶龍,圖書館黨委書記蔣耘中,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鄭藝,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清華大學歷史系彭林教授,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以及香港翰墨軒美術館館長許禮平先生等藝術機構代表,清華大學師生及校友等2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主持。馮遠、範寶龍、蔣耘中、王令之、王學海、鄧衛先後致辭。

展覽現場觀眾觀展

展覽現場觀眾觀展

2017年時逢靜安先生誕辰140周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合國學研究院、檔案館、校史館、圖書館等單位,特主辦「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 140 周年紀念展」,以志紀念。「獨上高樓」,取自靜安先生「三重境界說」之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不僅可喻其令後人望其項背的學問之大成就,亦可喻其孤傲的個性和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

王靜安先生遺照明信片 香港翰墨軒提供

王國維名刺 靜安先生後人提供

展覽分為羅王之交、平生交遊、清園執教、靜安不朽等四個部分。

羅王之交

「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這是王國維《詠史二十首》中的佳句,也是羅王定交的媒介。時在 1898 年,二十二歲的王國維來到上海,進入上海時務報館任書記,同時入羅振玉創辦的東文學社學習,羅氏因激賞《詠史》詩而與王定交,二人開始了近三十年的密切交往,此後的人生便一直交織在一起——先是師生,後是共事,其後羅王兩家共赴日本僑居 5 年,再後結成兒女親家。無論是羅振玉,還是王國維,二人後來在學術研究上獲得巨大成功,與彼此之間的互相幫助是密不可分的。本單元展件,主要有王國維之父王乃譽的日記和書法作品、王國維與羅振玉往來書札、王國維羅振玉題跋金石拓本等,以多方面反映王國維的人生。

王國維致羅振玉書札 上海藏家提供

陳寅恪挽王觀堂聯 清華大學檔案館藏

平生交遊

王國維生前已是舉世公認的學術大師,儘管他有著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並給人以「老實得像一根火腿」(魯迅先生評語)般的木訥和迂闊,但是因其過人的才華、開創性的治學方法和了不起的學術創見,而獲得國內外學術同行的廣泛尊重。本單元展件,主要反映王國維的交遊圈,不僅有王國維的書法作品,也有故交好友的書法作品,國人如梁啓超、沈曾植、姚茫父,國際友人如伯希和、鈴木虎雄、內藤虎次郎等人。從中不難想見王國維在當時的學術影響與學術地位。

王迺譽日記 靜安先生後人提供

王國維書贈朱自清詩軸 清華大學檔案館藏

清園執教

1925 年 2 月,王國維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擔任國學門導師。4 月 18 日,攜眷屬遷居清華園之西院。直至其去世,王國維人生最後的時光均工作、生活於清華園。期間,他與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一道,書寫了中國教育史上一段無法複製的傳奇。本單元展件,主要是與王國維相關的國學研究院檔案,以儘可能還原其當時在清華的生活軌跡。在王國維去世前,國學研究院有兩屆畢業生,很多均是後來的學術名家,本單元亦選取了部分國學研究院畢業之學生的手跡。

姚茫父《杞菊圖》壽王國維五十 北京重華軒提供

靜安不朽

1927 年 6 月 2 日,王國維於頤和園昆明湖魚藻軒自沉,舉世震驚。關於王國維自沉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特別是因羅振玉偽造「遺折」,更使其死因變得撲朔迷離,成為學界一段未決的懸案。本單元的展件有王國維遺書的石印本、訃告原件、陳寅恪所擬輓聯等一批珍貴文物,較大程度上還原了王國維去世後之哀榮與治喪情形。

王國維(1877-1927),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靜安先生是近現代史上舉世公認的學術大師,1925-1927 年曾擔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導師。他早年追求新學,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上古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敦煌學和邊疆學等,在諸多學術領域皆有開創之貢獻。終其短暫一生,著作六十餘種,曾自編定《靜安文集》《觀堂集林》刊行於世,逝世後另有《遺書》《全集》《書信集》等出版。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2018年5月4日。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紀念王國維誕辰140周年-清華大學新聞網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紀念王國維誕辰140周年來源:《中國教育報》2018-01-12 鄧衛如果要列舉出20世紀中國學術界最有成就、最具影響力的大師,王國維是當之無愧的必然人選之一。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一種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成為一個至今仍然驚世的命題。2017年是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當然,在王國維離開人世的90年裡,我們的懷念其實從未停止。
  • 清華大學舉辦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
    清華大學舉辦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 2017-12-30 14·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開幕式30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
  • 一個立體的王國維
    王國維書贈朱自清詩軸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獨上高樓·王國維誕辰14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獨上高樓」便是取自王國維「三重境界說」之第一境界,不僅比喻令後人望其項背的學問大成就,亦喻其孤傲的個性和特立獨行的風格。
  • 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此詞之負盛名。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蝶戀花》——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日本文化裡面有一點讓人觸動很深,就是萬物有靈,由此誕生的各種妖怪文化,惜物觀,乃至斷舍離,都非常的豐富有趣。然而更早時候的中國文化裡面,更多的是萬物有情,尤其是在文士詩詞之中。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感悟?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啥人生滋味?這本是一首普通的閨怨詞,出自北宋詞人晏殊的《蝶戀花》云: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不過,因為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說,這首詞被賦予了更多的人生意義。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是《人間詞話》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昨天夜裡凌冽的寒風將碧樹凋零,在這樣萬物蕭條的秋季,詩人獨自一人,登上西樓。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只有詩人獨自一人登高望遠!不自覺便在自己的腦海裡出現一個凌然大氣,不畏不懼的形象。那形象是那麼悽涼,但也那麼偉岸。「望盡天涯路。」
  •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王國維為何言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學習強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DAILY NEWS 學習強國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人生三境第一重「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其實,這三種境界說的是人的立志、奮鬥和收穫三個階段。
  • 讀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下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見西風勁厲肅殺吹落樹葉的聲響。秋風勁吹,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既蕭索,又孤獨。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 詩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按當前較為流行的說法,王國維先生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表達的人生第一境是堅守。詞的下闕,「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可想思念之深、思念之切,讓我想起了「望穿秋水」(望穿秋水出自
  •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的詞作工美意長,這個與作者的出身平民有關,他一步步走過來的經歷,以及他好學的品質,穩健有序,思路嚴謹,讓他的詩詞充滿了圓融與平靜,具有理念的思辨和智慧的光芒,所以可以說他是一位理性詞人。年中時,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誥、判集賢院。
  • 人生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王國維說,古來成大事業者,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句出自晏殊《蝶戀花》,是宋詞裡的名篇,本是寫深秋懷人,但換種理解倒也有另一種意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早上的時候,欄杆外的菊花被一層愁煙籠罩,蘭花上沾著露珠,仿佛是它哭泣的眼淚。羅幕中透著陣陣清寒,燕子也雙雙飛走了。明月不懂得離恨之苦,斜斜的月光照進朱紅的窗戶裡直到破曉之時。
  • 感於《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最近讀到這一首詞時,我十分喜歡,特別是那一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讀後,久久停留在記憶裡,揮之不去。「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學詩計劃
    下片繼續回溯昨夜,「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昨夜西風肅殺,盡凋碧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斷天涯。過片因王國維的引用而成為千古名句。王國維所謂:「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讀晏殊的《蝶戀花》: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讀晏殊的《蝶戀花》: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我們見到的世界五彩繽紛,世界之所以能夠如此絢麗,就是因為無數件獨一無二的事物構成了這個世界。所以往往最吸引人的也是最獨特的,但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一些因素,人們不自知的開始跟著潮流走,就形成了大眾化。
  • 孤獨傷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意思是:昨天夜裡秋風勁吹,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三句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盡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 獻給迷茫彷徨的你我:怎麼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在這裡我們不需要理解這首婉約派詞的傷離懷遠,只來談談人生的一重境界。人只有遇到艱難險阻或困惑的時候,才會感到迷茫彷徨。是人當時的境況,也是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