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的倔強和寧靜

2020-12-06 大學老師談閱讀與教育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作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的夏天,原作一口氣寫了五首,我們讀的是第一首,也是五首裡面最有名的一首。

從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北宋出現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就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雖然非常偉大,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遭到了當時很多正直士大夫的反對,蘇軾就是反對者之一。他覺得變法中有些政策過於激進,有些完全不合理,有些雖然制度合理,政策不錯,但是在用人過程中出了問題。這些都是蘇軾不滿意的地方。

既然蘇軾有一肚子的不滿意,那些主張變法的人當然就會很討厭蘇軾,兩派之間發生了很多碰撞和摩擦。蘇軾稍微有點心灰意懶了:他覺得自己說的他們不聽,他又怕在京城待的時間多了,捲入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他心想,那我就先走吧,離開是非之地,走個迂迴路線,回頭再跟他們理論!他向皇帝請求說,我不在中央做官了,我找了一個好地方,想去杭州做官!去杭州之後半年多,他就寫下了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望湖樓」在哪裡呢?在杭州西湖的昭慶寺旁邊,是五代十國時吳越王所造。既然叫「望湖樓」,視野一定非常開闊,適合登高望遠。我們都知道,蘇軾非常喜歡西湖。在蘇軾所有吟詠西湖的詩中,這首詩可能不算是最有名的,也不算是藝術水平最高的,但它很耐人尋味。蘇軾懷著一腔的不滿意,帶著一種不得志的感受,來到了杭州,寫下了這首詩。它能夠凸顯蘇軾的特殊心境和性格特質。

詩題裡有個日期,「六月二十七日」。關於農曆六月的西湖,大家會想到什麼景致呢?楊萬裡有首著名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見,六月的西湖丰姿綽約。此時,蘇軾遠離了京城的政治鬥爭,心情慢慢平復,生活也悠遊自在。有一天他喝醉酒了,跑到望湖樓邊的小船上,趁著微微的醉意,一口氣寫下了五首詩作。現在要讀的是第一首。

第一句,「黑雲翻墨未遮山」。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蘇軾的狀態和視角才能讀懂這句話。他是喝醉酒之後,躺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此時此地,他去感受湖面,感受天空,感受夏日的暴雨。他最容易先看到什麼呢?是巨大的黑雲。遠處天邊的烏雲翻滾著,而且越翻越黑,猶如墨汁在清水裡攪動、旋轉,故曰「翻墨」。大家可以去做個小實驗:練書法的時候找個玻璃杯,把墨汁滴到清水裡,就會清楚地看到「翻墨」的現象。這是取自日常生活的比喻,才會如此生動。

黑雲滾滾,應該能夠把山全部遮擋住,但蘇軾卻說「未遮山」。這很有意思。「未遮山」可能是實寫,也可能包含一些特殊的心情和寓意。為什麼說是實寫呢?劉禹錫說過,「東邊日出西邊雨」,也許東邊還有太陽光,西邊卻已是漆黑一片。夏天暴雨前,最容易見到這樣的景色。烏雲翻滾起來,瞬息萬變,並不會完全遮蔽西湖邊連綿的小山丘,所以叫「未遮山」。雖然烏雲那麼黑,那麼有壓迫感,但是小山丘中有一些部分可能還在被陽光照耀著。

說它有寓意呢,是因為可能包含著蘇軾對於政治環境的看法。當時的政治環境也很有壓迫感,皇帝和王安石都堅決要推行變法,誰不變法,誰反對我們,我們就要制裁他,打擊他!蘇軾覺得當時的政治壓力很大。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看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你就會知道蘇軾最終沒有躲過政治上的烏雲。他後來經歷了「烏臺詩案」,差點連腦袋都丟掉。所以,這個時候他寫「黑雲翻墨未遮山」,可能包含倔強的抗議:烏雲遮不住秀美的湖山,就像強大的政治壓力遮蔽不了我內心的理性與良知!由此可見蘇軾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特質。

第二句寫暴雨已經來了,「白雨跳珠亂入船」。我們仍要關注蘇軾的視角。前文說了,他是喝醉酒後躺在船上看大雨。撲面而來的,不是直接落下來的雨滴,因為船上可能還有一個雨棚。雨滴應該是砸在雨棚、船舷、湖面之後,又飛濺起來的。這些小水珠猶如小顆粒的珍珠一般,體現大雨滂沱,力道驚人。同時,蘇軾還用了一個顏色詞來修飾,「白」。雪亮的雨點,跟剛才看到的大塊烏雲,一亮一黑,兩相映襯,顯得雨點尤其白淨。

以上兩句,呈現出了對比鮮明的畫面:上面是黑雲壓過來,底下是清亮的雨點濺到船裡。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碰到的夏日暴雨。如果暴雨的時候你在爸爸媽媽的車裡,或者在計程車上,你可能就會感受到「白雨跳珠亂入船」。當大雨點砸在擋風玻璃上,真像是珍珠,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如果上面再有一層烏雲的話,就成了黑色的背景:遠方是黑壓壓的烏雲,眼前是白色的雨珠。

第三句,「捲地風來忽吹散」。突然來了一陣風,吹散了什麼呢?吹散了烏雲,也吹散了雨點。注意,這是捲地而來的風,貼著岸邊地面吹過來。說明風向變了,不是從湖面上吹來烏雲,而是從湖岸上吹來了清風。烏雲跑了,大雨也走了,那剩下什麼呢?

最後一句,「望湖樓下水如天」。這句詩點出了詩歌題目:我是在望湖樓下的小船裡,觀賞如上的景色。同時,這句詩本身也給出了一個特別安靜、純美的境界。「水如天」,表面上看非常質樸,非常簡單。這不是廢話嘛!但凡有水面的地方,一定是水中有天,天中有水,水天相映。這樣一個質樸的場景,平常看來是不值得去寫的,但是大家要體會蘇軾此時的心情。

他剛剛經歷一場暴雨。剛才天上還是烏雲密布、大雨滂沱,湖水還是波浪滾滾、水花四濺,整個天地都是渾濁的。突然間,天空重新變得清澈,湖水重新變得寧靜,仿佛在一瞬間回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輕清之氣上揚,重濁之氣下沉,天地分明,水和天重新交相輝映。所以,這裡面包含經歷了暴雨、災難之後的一種慶幸,一種驚喜。蘇軾此時的心情,就好像那首兒歌:「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至此,這首詩我們就讀完了。從表面上看,它寫了一場夏季暴雨來去的過程:先寫烏雲翻滾,暴雨馬上要來了;然後寫白雨跳珠,暴雨已然來臨;然後寫清風襲來,暴雨又走了;走了之後,只剩下「望湖樓下水如天」。

從內在意義來看,它還展現了詩人心理發展的過程。一開始,蘇軾是倔強的,是倨傲的。他說別以為你們打擊打擊我,我就能順從你們。不會!該怎樣還是怎樣。經歷暴雨之後,蘇軾又說,別以為我是在跟你們鬥氣,我的內心自有我的安詳和寧靜。保持倔強與享受寧靜,兩者都很重要!一個經歷了政治風波、人生風波,同時心裡存著一份定力、一份深思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境界。所以,這首詩雖然不像蘇軾很多描繪湖光山色的作品那麼優美,但是它卻傳達出一種深沉、曲折、耐人尋味的心境,自有一番味道。

總之,這首詩表層是寫西湖暴雨的過程,裡層則是寫政治風波中的心態,寫人生路程中的心境。我們讀蘇軾,既要讀出他眼中的美,也要讀出他心中的那份智慧,那份堅定,那份寧靜。

相關焦點

  • 旅遊:望湖樓——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望湖樓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路寶石山下,少年宮廣場西側,是一處綠樹掩映、巖巒烘託、飛簷凌空、典雅古樸的樓閣。望湖樓原名看經樓,在當時的昭慶寺前。始建於北宋乾德五年(967),為吳越王錢俶(音:處)所建,到宋時易名為望湖樓。
  • 仙人樓閣鏡中懸,望湖樓下水如天
    但是,北宋蘇大學士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七言絕句,力挫群芳,流傳百世。信不信,到現場一看就知道了。果不其然,一塊赭紅色的大牌子成瞭望湖樓的招牌帖,上面龍飛鳳舞的字,就是九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詩句:「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那嵯峨的壘石,講究的廊臺,似乎都成了它的陪襯。
  • 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雨急」還是「雨奇」?
    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是「雨急」還是「雨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我們先來看看這場雨有多急:「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遠處的天空,烏雲滾滾,像墨汁一樣。很明顯,這是要下雨了,而且是要下大雨。但是黑雲還沒來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點就像珠子一樣跳進了船艙。
  • 蘇軾喝醉了一口氣寫五首七絕,第一首望湖樓醉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蘇軾早年就喜歡讀史書,做文章。嘉佑二年應舉,深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甚至說「要放此子出一頭地」,就是說我們年紀大了,該退休了,要讓這樣有作為的年輕人去大展宏圖,所以蘇軾一舉成名。以下是我們來品讀的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云: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 溫柔美麗的西湖也有狂野的一面,不信看蘇軾《望湖樓醉書》
    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注釋:望湖樓:古建築名,又叫看經樓。位於杭州西湖畔,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又名錢弘)所建。醉書: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又如,韓退之《雙鳥》詩:「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開闊而且平靜。全文賞析:此時,蘇軾正乘船遊覽,黑雲像打翻了的黑墨水,布滿天空,還沒有來得及把周圍的山遮住。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醉後的蘇軾,眼中景色如此別致
    便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一組詩。蘇軾畫像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忽然間,一陣狂風捲地而來,將烏雲和暴雨全部吹散,寧靜的西湖恰如一面鏡子,倒影著天空的景色。
  •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白雨跳珠亂入船
    公元1072年,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蘇軾生活在杭州,擔任杭州通判。在六月二十七日這一天,他來到了西湖邊的望湖樓,和朋友們在這裡一邊開懷暢飲,一邊欣賞著西湖的美景。喝著喝著,有點醉了。突然之間,西湖上下起了陣雨,也許是蘇軾喝醉了,也許是蘇軾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他叫來紙筆,趁著酒興,他揮毫寫下了五首七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今天學習的是第一首: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白雨跳珠亂入船
    他的很多名句至今膾炙人口: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處是吾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突然之間,西湖上下起了陣雨,也許是蘇軾喝醉了,也許是蘇軾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他叫來紙筆,趁著酒興,他揮毫寫下了五首七絕《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今天學習的是第一首: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 仙人亭掛鏡,望湖樓水如天
    據說杭州西湖望湖大樓以湖山的優越位置吸引了眾多作家和各年齡段的作家。然而北宋蘇大的一首七言絕句《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打敗了群芳,流傳了幾個世紀。信不信由你,你可以在現場看到。果然,一個赭紅色的牌子成瞭望湖大樓的招牌,上面的龍飛鳳舞是900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詩:「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那塊高大的基石,精美的廊臺,似乎成了他的陪襯。望湖建築命名於宋代,原名觀景樓,他是由吳越王錢樹在五代建造的。
  • 小學古詩詞,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卷juǎn 地dì風 fēnɡ來 lái忽 hū吹 chuī散 sàn,望wànɡ 湖hú樓 lóu下 xià水 shuǐ如 rú天 tiān。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開闊而且平靜。賞析此詩描繪瞭望湖樓的美麗雨景。才思敏捷的詩人用詩句捕捉到西子湖這一番別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烏雲驟聚,大雨突降,傾刻又雨過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點。
  • 未來講堂|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 誦讀:郭政建
    今天,由著名配音演員郭政建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的作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作者|蘇軾(宋) 誦讀|郭政建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 賞析《水調歌頭.望湖樓》  清 郭麐
    》 清 郭麐樓上天如水,樓下水如天。「明豔」:寫出望湖樓的色彩明亮。和後面「湖影淡於煙」相牴觸。故用「高懸」。它們都可用,但是,望湖樓的煙一樣的影子不一定都是動的,也有靜止的時候。這要看當時郭先生的所要描寫的情景。先有意思,後有字兒。所以淡好。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背後的故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1072年寫作於杭州西湖。「只有經歷,才會懂得,只有懂得,才會深刻。一個人經歷大起大落,才可能明白人生。蘇軾的一生經歷幾次大起大落,因此蘇軾對人生,對社會,對官場有比常人更深的體會。
  • 譯典 |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1037—1101),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等。
  • 小學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注釋、譯文及賞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代: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譯文翻滾的烏雲像潑灑的墨汁還沒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開闊而且平靜。賞析此詩描繪瞭望湖樓的美麗雨景。才思敏捷的詩人用詩句捕捉到西子湖這一番別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 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捲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譯詩]烏雲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捲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 六年語文上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資深教師手寫筆記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詩,就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講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將一場突然而至的夏雨寫得十分生動。 下面同學們就跟隨杜du老師,一起走進這首古詩。
  •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譯文 烏雲上湧,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捲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注釋 1、望湖樓:古建築名,又叫看經樓。位於杭州西湖畔,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雲層很黑。
  • 雨中即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賞析
    我們在前幾期分享過一首蘇軾寫的《飲湖上初晴後雨》,講的是蘇軾與好友一起在西湖飲酒遊玩,本來是晴朗的好天氣,轉眼間就下起了雨,蘇軾不僅沒覺得掃興,還非常開心,因為他見到了雨中西湖的美景和晴天的西湖一樣美麗。同樣的西湖,同樣的飲酒遊玩,同樣的又趕上了一場雨。
  • 蘇軾泛遊西湖,寫出一首宋詩,卻能讀出「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味道
    蘇軾和西湖,那是一道怎麼都解不開的緣分。蘇軾在杭州經營多年,不光留下了著名的蘇堤,還留下了很多頌讚西湖的詩詞。最經典的,莫過於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句把西湖和美女西施聯繫到一起,賦予了西湖別樣的氣息,蕩漾著令人心醉的美感。而在另一個炎炎夏日,蘇軾登樓賞景,遭遇大雨。看到天邊烏雲滾滾,又看到雨點噼裡啪啦,還有一陣狂風風捲殘雲,俯瞰湖面,見識到了不一樣的西湖。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