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詩作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的夏天,原作一口氣寫了五首,我們讀的是第一首,也是五首裡面最有名的一首。
從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北宋出現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就是「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雖然非常偉大,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遭到了當時很多正直士大夫的反對,蘇軾就是反對者之一。他覺得變法中有些政策過於激進,有些完全不合理,有些雖然制度合理,政策不錯,但是在用人過程中出了問題。這些都是蘇軾不滿意的地方。
既然蘇軾有一肚子的不滿意,那些主張變法的人當然就會很討厭蘇軾,兩派之間發生了很多碰撞和摩擦。蘇軾稍微有點心灰意懶了:他覺得自己說的他們不聽,他又怕在京城待的時間多了,捲入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他心想,那我就先走吧,離開是非之地,走個迂迴路線,回頭再跟他們理論!他向皇帝請求說,我不在中央做官了,我找了一個好地方,想去杭州做官!去杭州之後半年多,他就寫下了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望湖樓」在哪裡呢?在杭州西湖的昭慶寺旁邊,是五代十國時吳越王所造。既然叫「望湖樓」,視野一定非常開闊,適合登高望遠。我們都知道,蘇軾非常喜歡西湖。在蘇軾所有吟詠西湖的詩中,這首詩可能不算是最有名的,也不算是藝術水平最高的,但它很耐人尋味。蘇軾懷著一腔的不滿意,帶著一種不得志的感受,來到了杭州,寫下了這首詩。它能夠凸顯蘇軾的特殊心境和性格特質。
詩題裡有個日期,「六月二十七日」。關於農曆六月的西湖,大家會想到什麼景致呢?楊萬裡有首著名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可見,六月的西湖丰姿綽約。此時,蘇軾遠離了京城的政治鬥爭,心情慢慢平復,生活也悠遊自在。有一天他喝醉酒了,跑到望湖樓邊的小船上,趁著微微的醉意,一口氣寫下了五首詩作。現在要讀的是第一首。
第一句,「黑雲翻墨未遮山」。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蘇軾的狀態和視角才能讀懂這句話。他是喝醉酒之後,躺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此時此地,他去感受湖面,感受天空,感受夏日的暴雨。他最容易先看到什麼呢?是巨大的黑雲。遠處天邊的烏雲翻滾著,而且越翻越黑,猶如墨汁在清水裡攪動、旋轉,故曰「翻墨」。大家可以去做個小實驗:練書法的時候找個玻璃杯,把墨汁滴到清水裡,就會清楚地看到「翻墨」的現象。這是取自日常生活的比喻,才會如此生動。
黑雲滾滾,應該能夠把山全部遮擋住,但蘇軾卻說「未遮山」。這很有意思。「未遮山」可能是實寫,也可能包含一些特殊的心情和寓意。為什麼說是實寫呢?劉禹錫說過,「東邊日出西邊雨」,也許東邊還有太陽光,西邊卻已是漆黑一片。夏天暴雨前,最容易見到這樣的景色。烏雲翻滾起來,瞬息萬變,並不會完全遮蔽西湖邊連綿的小山丘,所以叫「未遮山」。雖然烏雲那麼黑,那麼有壓迫感,但是小山丘中有一些部分可能還在被陽光照耀著。
說它有寓意呢,是因為可能包含著蘇軾對於政治環境的看法。當時的政治環境也很有壓迫感,皇帝和王安石都堅決要推行變法,誰不變法,誰反對我們,我們就要制裁他,打擊他!蘇軾覺得當時的政治壓力很大。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看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你就會知道蘇軾最終沒有躲過政治上的烏雲。他後來經歷了「烏臺詩案」,差點連腦袋都丟掉。所以,這個時候他寫「黑雲翻墨未遮山」,可能包含倔強的抗議:烏雲遮不住秀美的湖山,就像強大的政治壓力遮蔽不了我內心的理性與良知!由此可見蘇軾獨立思考、堅持真理的特質。
第二句寫暴雨已經來了,「白雨跳珠亂入船」。我們仍要關注蘇軾的視角。前文說了,他是喝醉酒後躺在船上看大雨。撲面而來的,不是直接落下來的雨滴,因為船上可能還有一個雨棚。雨滴應該是砸在雨棚、船舷、湖面之後,又飛濺起來的。這些小水珠猶如小顆粒的珍珠一般,體現大雨滂沱,力道驚人。同時,蘇軾還用了一個顏色詞來修飾,「白」。雪亮的雨點,跟剛才看到的大塊烏雲,一亮一黑,兩相映襯,顯得雨點尤其白淨。
以上兩句,呈現出了對比鮮明的畫面:上面是黑雲壓過來,底下是清亮的雨點濺到船裡。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碰到的夏日暴雨。如果暴雨的時候你在爸爸媽媽的車裡,或者在計程車上,你可能就會感受到「白雨跳珠亂入船」。當大雨點砸在擋風玻璃上,真像是珍珠,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如果上面再有一層烏雲的話,就成了黑色的背景:遠方是黑壓壓的烏雲,眼前是白色的雨珠。
第三句,「捲地風來忽吹散」。突然來了一陣風,吹散了什麼呢?吹散了烏雲,也吹散了雨點。注意,這是捲地而來的風,貼著岸邊地面吹過來。說明風向變了,不是從湖面上吹來烏雲,而是從湖岸上吹來了清風。烏雲跑了,大雨也走了,那剩下什麼呢?
最後一句,「望湖樓下水如天」。這句詩點出了詩歌題目:我是在望湖樓下的小船裡,觀賞如上的景色。同時,這句詩本身也給出了一個特別安靜、純美的境界。「水如天」,表面上看非常質樸,非常簡單。這不是廢話嘛!但凡有水面的地方,一定是水中有天,天中有水,水天相映。這樣一個質樸的場景,平常看來是不值得去寫的,但是大家要體會蘇軾此時的心情。
他剛剛經歷一場暴雨。剛才天上還是烏雲密布、大雨滂沱,湖水還是波浪滾滾、水花四濺,整個天地都是渾濁的。突然間,天空重新變得清澈,湖水重新變得寧靜,仿佛在一瞬間回到了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輕清之氣上揚,重濁之氣下沉,天地分明,水和天重新交相輝映。所以,這裡面包含經歷了暴雨、災難之後的一種慶幸,一種驚喜。蘇軾此時的心情,就好像那首兒歌:「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
至此,這首詩我們就讀完了。從表面上看,它寫了一場夏季暴雨來去的過程:先寫烏雲翻滾,暴雨馬上要來了;然後寫白雨跳珠,暴雨已然來臨;然後寫清風襲來,暴雨又走了;走了之後,只剩下「望湖樓下水如天」。
從內在意義來看,它還展現了詩人心理發展的過程。一開始,蘇軾是倔強的,是倨傲的。他說別以為你們打擊打擊我,我就能順從你們。不會!該怎樣還是怎樣。經歷暴雨之後,蘇軾又說,別以為我是在跟你們鬥氣,我的內心自有我的安詳和寧靜。保持倔強與享受寧靜,兩者都很重要!一個經歷了政治風波、人生風波,同時心裡存著一份定力、一份深思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境界。所以,這首詩雖然不像蘇軾很多描繪湖光山色的作品那麼優美,但是它卻傳達出一種深沉、曲折、耐人尋味的心境,自有一番味道。
總之,這首詩表層是寫西湖暴雨的過程,裡層則是寫政治風波中的心態,寫人生路程中的心境。我們讀蘇軾,既要讀出他眼中的美,也要讀出他心中的那份智慧,那份堅定,那份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