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別三日的故事告訴我們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不能用老的眼光看人和事情。」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孝順、善良,多做好人好事。」
「以茶代酒的故事告訴我們要講禮,喝不下酒時可以拿茶代替。」
「量體裁衣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對症下藥。」
......
參加時代傳奇故事演繹的新區實小五十餘名文明實踐小使者正熱火朝天地討論著演繹收穫和故事啟發,討論中的孩子們沉浸其中,有的還穿著表演時的漢服捨不得脫下。
丹陽是古吳文化發祥地,歷史源遠流長,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衍生了許多與丹陽相關的膾炙人口的故事,像季子掛劍、梁武用賢、陳東上書、鳳子美育......所以,故事演繹是本季活動中文明實踐小使者們的一項特殊的任務:演繹丹陽故事,傳頌丹陽文化,踐行丹陽文明。
本期文明實踐小使者們還接連完成了多項任務:
▲參觀歷史展廳
▲填塗知識手冊
>>>
▲視聽盛宴
▲丹陽知識pk賽
其中有三個小組的文明實踐小使者們表現優異,獲得了額外的證書與獎品。
▲演繹達人組
▲知識達人組
▲最佳代言人
在演繹中學歷史,在PK中學知識,根據隊長獲贊次數評比每隊的紀律規範度、合作默契度,別樣的「第二課堂」讓同學們興趣滿滿,意猶未盡。
截至目前,本季「丹陽那些事兒」歷史文化系列研學活動圓滿收官啦,接下來還會有紅色教育研學課程,精彩不精彩你說了算哦!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職務,去陸口的時候路過呂蒙屯兵的地方。當時魯肅還是很輕視呂蒙的,有人勸魯肅說:"呂蒙將軍的功名一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應該重視這個事情。"魯肅於是去拜訪呂蒙。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面軍,打算用什麼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慢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種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從飯桌上跨過去,做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並和呂蒙結為朋友,告別而去。
摘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p23
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
「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父母雙亡孤單一人」家喻戶曉的黃梅戲《天仙配》,道明了董永與七仙女神話傳說中的董永是丹陽人。
相傳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天。玉帝第七個女兒被董永「賣身葬父」的孝舉打動,嚮往人間幸福生活,下凡與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緞,將董永三年工期改為百日;天上玉帝査出七仙女私下凡塵,降旨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庭,派天兵天將來追。夫妻就此訣別。
摘自《丹陽讀本》p371
以茶代酒
三國時期吳國,韋曜,雲陽人。他年少時好學,擅長寫文章。
等到孫皓即位,初期很賢明,韋曜一路升遷,封為高陵亭侯,任中書僕射(中書令的主要屬官)。孫皓嗜酒,常常從早喝到晩。他規定:「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韋曜酒量只有二升。他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孫皓對他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命令侍從:「他不能喝了,換上清茶。」韋曜很感激孫皓,決定報答他。於是忠心耿耿,經常向孫皓提出合理化建議。
有次,孫皓說:「我想為父親孫和作『紀』。」韋曜答:「孫和未登帝位,他的歷史記載文字只能作『傳』。"孫皓氣得不行,對你這麼好,反而忤逆我。臉色越來越陰沉。此後酒宴上,對待韋曜,不僅不再換成茶,反而強迫他多喝酒。
摘自《丹陽讀本》p494
量體裁衣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製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製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幹什麼?"裁縫回答說:"年青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後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後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抑鬱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後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麼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御史大夫認為這個裁縫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不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樣,而且善於把握對象的特點,從中悟出"短長之理"來。
摘自《丹陽讀本》p498
來源:丹陽自然資源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