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隱田園並不是因為淡泊名利,而是他鬱郁不得志後的選擇!

2020-12-12 長文陪你讀歷史

陶淵明是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大詩人,他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後,八十多天就棄官而去,歸隱田園,開始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後人都說陶淵明是淡泊名利,不為五鬥米折腰,所以推崇備至。然而,仔細分析陶淵明的經歷,就會發現他歸隱田園根本不是因為淡泊名利,而是在仕途上鬱郁不得志後的無奈選擇!

陶淵明是東晉初年可以與王導、郗鑑並列的權臣陶侃後代,雖然家世已經沒落,但憑藉祖宗餘威,陶淵明還是年紀輕輕就出仕做官了。宋書裡說陶淵明「弱年薄官」,意思就是剛剛弱冠,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做官了。陶淵明當時在江陵任職,而此時佔據荊州的正是東晉末年的權臣桓玄。桓玄是東晉門閥的最後一個代表,他利用父親桓溫經營荊州數十年的資本,在擊敗殷仲堪、楊佺期之後,持節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七州,為荊州刺史,是炙手可熱的權臣。可見這個時候的陶淵明,是熱衷於做官的,而且作為權臣桓玄的幕僚,自然也有政治上的野心。

桓玄不久就東下廢掉了東晉皇帝,自己稱帝。但桓玄又被以北府軍為根基的寒門劉裕等人消滅。此時的陶淵明也投入了劉裕麾下,當時劉裕是鎮軍將軍,陶淵明是他的參軍。後來又轉入劉裕心腹建威將軍劉靜宣的幕府,並最終辭官隱居,不再出仕。

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在此期間的陶淵明,從他是詩歌裡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他對未來從滿了野心,希冀自己能大展宏圖,成就一方事業,在他的詩裡有這樣幾句話:

先師遺訓,餘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孰敢不至!

可以看出陶淵明雖然「四十無聞」,四十歲了還沒有名聲,但是這不足為據,揚名天下的

也就是陶淵明出仕劉裕的時候,有著相當的雄心,劉裕是當世英雄,功勳蓋世,鎮壓孫恩起義、平定桓玄之亂,復闢東晉,確實擔得起「氣吞萬裡如虎」的評價。陶淵明此時也志得意滿,對為了充滿了憧憬。但是他的雄心在次年就灰飛煙滅,並決定從此隱居。這又是為什麼呢?

對此,通常的解釋就是陶淵明發現了劉裕想要篡位的野心。然而,雖然最後劉裕確實篡位了,但不代表此時剛剛戰勝桓玄的劉裕就想要篡位。因為劉裕出身寒門,在東晉門閥士族的時代,這樣的出身能居於高位就已經少有的情況了。今天我們知道劉裕終結了門閥的時代,實現了寒門建立皇權的創舉,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無異於天方夜譚。就算劉裕真的要篡位,也是有魏晉時代一系列的標準流程:拜相、封王、加九錫,但就陶淵明在劉裕手下那幾個月時間,劉裕甚至連控制朝政大權的錄尚書事還沒有,所以說陶淵明看出了劉裕想要篡位的野心,其實並不現實。

那麼陶淵明最後選擇歸隱的原因是什麼呢?

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

這裡說的其實是很明白了,陶淵明曾祖陶侃是東晉名臣,位高權重,但隨著劉裕逐漸坐大,權勢日盛,陶淵明發現自己始終游離於劉裕的權力核心之外,沒有絲毫躋身權力中樞的機會,這讓陶淵明心灰意冷,鬱郁不得志之後才決定歸隱田園。實際上,劉裕作為北府軍核心,他的用人始終是與他一起舉兵的次等士族北府兵將,如劉毅、諸葛長民、孟昹之、檀道濟等人,雖然這批人都是劉裕集團的核心,但也不可避免的會排斥其他階級的成員,比如高門士族,也比如其他低級士族如陶淵明。陶淵明就是意識到了這點,知道了自己在劉裕手下永遠也沒有被重用的機會,所以最終再次辭官。

也就是說,陶淵明歸隱田園,並不是由於他淡泊名利,不為五鬥米折腰,而是在晉宋換代之際,經過長期反覆的出仕於歸隱之間的抉擇,先後為桓玄、劉裕劉敬宣賣命,當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實現抱負後,才最終選擇了隱居。

相關焦點

  • 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不是因為不喜歡官場,而是另有隱情
    很多熱愛文學的朋友喜歡陶淵明,不只因為他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永垂不朽的詩文之外,還因為他辭官歸隱田園的個人經歷,在很多人心目中,陶淵明是一個喜歡田園生活,不慕榮利的人,他辭官是因為看不慣官場的黑暗。陶淵明辭官是真的,但是不是因為淡泊名利,不喜歡官場,而是因為大官是當不上,小官不願意幹,這是他自己說的。陶淵明說自己辭官的原因是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我也不知道編中學語文教材的專家們是怎麼從這句話裡看出來陶淵明厭倦官場的。
  • 王績:一直不被重用,一生都是鬱郁不得志,兩次歸隱,直到死去
    王績是一個一直不被重用,沒人發現的一個詩人,他的一生都是鬱郁不得志,兩次歸隱,直到自己死去。所以他寫的很多詩都是在歸隱的時候,那寫的大多數也都是田園風光類的詩了。其中有一首叫做《秋夜喜遇王處士》,根據詩的名字,我們大概了解了做事的時間和發生的事情。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為何會選擇歸隱?
    公元405年,陶淵明高唱著「歸去來兮」歸隱山林,從此,他那不慕名利,高潔傲岸的隱士形象為後人所景仰。而古往今來,人們在為其高大形象而傾倒的同時,又不免會思考陶淵明在當時為何會選擇歸隱?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從《晉書.隱逸傳》一書來談一談陶淵明隱逸的原因。
  •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一生淡泊名利的陶淵明
    晉安帝義熙二年,有一位彭澤縣的知縣,他是何許人也?乃是名垂千古的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並有著五柳先生的稱號。說起五柳先生陶淵明,大家都會想起他的美好田園生活的景象,那採菊、東籬、鋤、草,都是那麼令人心曠神怡。
  • 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田園後,我在回歸自我中找到了詩和遠方
    他選擇辭職,並不是只因為體制內工資低,事務繁雜,而僅僅是為了自由,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像自己,所以這種無拘無束,自由愜意的生活,讓他獲得精神上的極大快樂。當然跟陶淵明交往的,再也不是官場上的達官貴人和虛偽之徒,是老農、是親朋,甚至是一些陌生人,陶淵明與他們交往,是愜意的,自然的,沒有拘束的,更是快樂的。他和這些普通人在一起,不僅喝酒聊天,也暢談農事,陶淵明沒有把自己當成隱士和世外高人,以欣賞著,同情者的身份來對待這些淳樸的百姓,而是融入在田園生活中,和他們同苦同樂。
  • 陶淵明,田園與歸隱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原文標題《陶淵明,田園與歸隱》,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歸隱田園,親身參加勞動,才成就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後來很多詩文中,陶淵明都在說明,他的做官主要是生活所迫。對這種解釋,錢志熙分析還有一個原因是,陶淵明曾做桓玄參軍,而桓玄後來篡位為帝,儘管謀反發生時,他剛好因母喪離開江州,但對潔身自許的他來說,不能不算一個汙點。正因如此,「淵明更感覺到早年輕率出仕,在政治選擇上完全是一個錯誤,因此也就不願意承認有追求政治前途的動機」。
  • 歸隱田園的孟浩然並不快樂,是不得已的選擇,不信讀他《田園作》
    晉代陶淵明一篇《歸去來兮辭》,讓後世多少士大夫所羨慕,仕途不順的時候往往會發出歸歟之嘆。陶淵明可貴的不是幾篇詩而已,更是歸隱田園的身體力行。他的詩作可以模仿,他的辭官歸隱的踐行卻極少有人去模仿。正是「人人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從古到今,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也只有一個。
  • 我國古代第一位田園詩人:走進五柳先生陶淵明的瀟灑人生
    在儒學和道家思想的雙重影響下,逐漸形成了陶淵明喜愛自然山水,豁達開朗,不慕名利的思想和行為。由於受到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的影響,陶淵明自幼就不喜人多之處,喜歡寄情於山水,在山水間獨自一人玩耍遊歷。從他早期的性格就可以看出,他後來遠離官場,獨自一人隱居於山水是他必然的選擇。
  • 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提起陶淵明,大家馬上就想到他的田園詩&34;,眼前就會想像出遠山,鄉下,田間,農夫,並怡然自得的樣子。陶淵明在他歸隱之前的最後一份工作,3個月試用期都沒到,只80多天就自己辭了,還昭告天下寫了著名的&34;《歸去來兮辭》。
  • 不為五鬥米折腰:淡泊名利,自持清高姿態
    【釋義】五鬥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儘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
  • 陶淵明歸隱田園12年,才寫出這最美詩句,10個字影響後世上千年
    陶淵明雖然流傳後世只有100多首古詩。但是詩人卻創造了一個愜意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從他之後兩千年的時間當中,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少的人想要效仿他歸隱山林,不為五鬥米折腰。他成為了後人的榜樣,他也被這些人譽為隱逸詩人之宗。
  • 別搞錯,陶淵明是不折不扣的田園詩人,但他不是要做個地道的農夫
    提起陶淵明,大家馬上就想到他的田園詩「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眼前就會想像出遠山,鄉下,田間,農夫,並怡然自得的樣子。陶淵明在他歸隱之前的最後一份工作,3個月試用期都沒到,只80多天就自己辭了,還昭告天下寫了著名的「辭職信」《歸去來兮辭》。「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都要荒廢了,我怎麼能夠不回去料理農田呢?於是他就收拾行囊回家去。
  • 中國田園詩第一人,東晉詩人陶淵明,你知道他哪一句最廣為流傳?
    ,依然會有人追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羨慕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名利、寧靜超脫的心境。田園生活是我們心中的桃源,可望不可及,只因我們於紅塵滾滾中還有很多追求,太難取捨。又如何能似陶淵明他這般淡然?一切由來,皆有出處,得先了解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東晉詩人。
  •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淡泊名利,陶淵明的隱居田園生活
    回望過去,多少遷客騷人,對於自然的熱愛,追求,狂熱,為此放棄官職,名利,他們追求於那種自由的世界但我最為喜歡和敬佩的就是-------陶淵明何必像牡丹一般齊爭鬥豔?又何必似睡蓮一樣濯清漣不妖?你當然有你文雅高潔的一面。做好平淡、真實的自我,這就是你,一個當之無愧的君子。
  • 東晉時期詩人陶淵明,為何中年歸隱田園?其實跟他早期為官有關
    」這一稱號,是後人稱讚他不苟且於仕途,而歸隱田園生活的氣度。當年,他為東晉時期的彭澤縣令,而為官後深受上級所讚賞,在任期間也為百姓做出了很多貢獻,但為什麼都說,他是自己放棄為官?陶淵明是位心直口快的人,特別不喜歡官場上的明爭暗鬥。陶淵明其實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他的性格卻十分耿直,但從來不為名利。
  • 一生淡泊名利,追求世外桃源生活,帶你看陶淵明的一生
    說到陶淵明後世人都知曉就是一個不在乎官權與名利的典型代表,一生喜愛遊蕩,自由,放蕩不羈的閒雅生活。因為他一心嚮往這樣的生活,以至於他所著《桃花源記》裡,就把他心中的世界,所嚮往的生活在這首詞裡把在這裡生存在那個世界裡人的「善良,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戰爭,只有和平,只有安穩的生活」。
  • 陶淵明隱世的原因,一半是喜愛田園生活,一半則是無奈
    孩提時,我們便開始背誦唐詩宋詞,長大後,又漸漸熟悉李白、杜甫、李商隱等詩人。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風,其中田園詩最為接近大自然。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脫俗的意境開闢了中國詩壇的新天地。
  • 陶淵明曾說過「不能為五鬥米折腰」,為何放棄仕途歸隱田園
    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是因為不喜官場的爭鬥,而想放棄官職。但辭官之後的他,因為這句話付出了什麼?而在之後的田園生活又過得如何呢?>說到陶淵明「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一稱號,是後人稱讚他不苟且於仕途,而歸隱田園生活的氣度。
  • 陶淵明不貪圖富貴,不追求名利,他像菊花一樣淡泊名利
    陶淵明不貪圖富貴,不追求名利,他像菊花一樣淡泊名利陶淵明是古代淡泊名利非常典型的代表,相信提到陶淵明大家一定非常清楚,畢竟陶淵明這個名字是出現在課本中最多的文人之一,他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非常偉大的詩人,他非常的有志向
  • 傲霜的東籬菊,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命的選擇
    就像陶淵明,其實,我和很多人都一樣,都是從小學課本裡的古詩認識了陶淵明,在語文老師的嘴裡知道他是一位歸隱田園的隱者,可當我長大後認真品讀了他的其他一些詩之後,我慢慢開始真正了解他了,他的歸隱並不是他一開始就想的,他也是無奈之下所做的,歸隱並不是他想要的一種生活方式,難道他真的不需要吃飯不需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