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腳步不斷加快,智慧水務等一系列新應用在蕪湖應運而生。目前,蕪湖排水系統智慧運行管理平臺一期工程已通過專家評審。該平臺建成後,水環境監管保護工作將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應對」、從傳統人工到智能自動、從碎片化治理到全要素全過程治理的轉變,為長江大保護插上「智慧翅膀」。
促進水環境長治久清
對於蕪湖而言,水環境治理是長江大保護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以來,蕪湖和三峽集團合作,採用「廠網河湖岸」一體化方式,共同推進城區汙水系統提質增效PPP項目,努力實現長江水質根本好轉。項目建成後,將由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在蕪湖運營6座汙水處理廠,涉及汙水管網663公裡、汙水提升泵站20座。
「目前水環境治理領域缺少專門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存在水務資產底數不清、監測感知基礎薄弱、數據共享通道不暢、運營與監管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問題。」長江生態環保集團相關負責人坦言,想要真正實現長治久清,智慧化管控手段必不可少。目前,他們正在積極推進智慧水務平臺建設,在排查、巡檢、養護、調度、監督、考核等方面,不斷提高水務設施的運行效率,實現汙水處理系統提質增效。
智慧水務系統既是實現長治久清的有力舉措,也是蕪湖踐行「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系統在運行過程中,水務資產、運行狀態等信息一目了然,讓過去「看不見」的都能「看得見」。同時,實現問題智能診斷、汙染精準溯源,讓過去「說不清」的都能「說得清」;並對問題處理留痕,優化運行調度,讓「管不住」的都能「管得住」。
提升長效治理效能
蕪湖市區由於管網設施不健全、汙水處理能力弱,內河水系沿線老舊小區布局數量多、功能配套不完善,加之城市地勢低洼、水網密布等原因,導致部分黑臭水體「反覆治、治反覆」。
2019年以來,在「一城一主體」原則基礎上,蕪湖成立了水環境治理辦公室,依託三峽集團,創新「廠網河湖岸」一體化治水模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益,累計投入治理資金100多億元。隨著一批水環境治理項目的陸續建成並通過省級驗收,「三峽模式」也在我市經開區、無為市、繁昌區紮實推進。
「三分建、七分管」,想要實現水環境長效治理,智慧水務必不可少。近年來,三峽集團按照「流域統籌、區域協調、系統治理、標本兼治」的原則,積極開展智慧水務建設,不斷完善智慧水務系統的應用功能,為治水工程、系統運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服務。同時,依託智慧水務系統,進一步優化「廠網河湖岸一體」「泥水並重」等治水模式,確保城鎮汙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讓城市水環境質量日益改善。
為長江大保護「助力添彩」
長江大保護任務艱巨。當前,蕪湖市智慧水務建設也處於先行先試階段。今後,該平臺將進一步完善應用功能,擴大應用範圍,為長江大保護「助力添彩」。
智慧水務如何發揮作用?據了解,一期工程以城南汙水系統為基礎,建立健全蕪湖排水系統智慧運行管理平臺,基本完成片區內監測感知體系、配套網絡系統建設。通過搭建成資料庫框架,構建汙水管網數值模型,實現「廠、站、網」數位化與可視化,並上線「GIS一張圖」、資產管理、運行監測、綜合調度、報表管理、決策支持、績效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二期工程將深度應用「廠站BIM」模型、管網數值模型、汙水處理廠工藝模型等技術,進一步提高汙水處理廠節能降耗水平,實現「全覆蓋、深應用、展智慧、全業務」管理。
「隨著智慧水務平臺的建設,源、網、站、廠、河(湖)將進行全鏈路貫通,水環境治理成效也將全面提升。」長江生態環保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我們將全面打造一個基於「全面感知、科學評估、智能預警、調度決策」的智慧水務全要素管控平臺,並在全市範圍內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