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是樸樹在錄音棚裡錄《送別》,唱到一半時候,聲音哽咽,一度錄不下去。
我喜歡樸樹的歌,更喜歡李叔同的這首詞。在我看來,那麼多歌手唱《送別》,還沒有哪個人能把這首詞的意境唱出來。文字的感染力遠遠比音樂更強。
這些年選秀節目、音樂類的綜藝節目泛濫。我看到過某些綜藝節目上,專業的觀眾們聽著聽著淚流滿面;也看到過歌手在臺上,唱著唱著被自己感動的痛哭流涕。我看著他們,然後堅定的認為他們是演出來的。但是當我看到中年的樸樹唱哭了自己,我相信他是真誠的、真實的。
樸樹的才華和滄桑配得上媒體渲染的故事。他的憂鬱和嗓音,能觸動聽眾的內心。樸樹曾患有抑鬱症,銷聲匿跡十年。他再復出,粉絲們都還在,這就是他的魅力。
粉絲們喜歡樸樹,跟同情心無關。樸樹現在的成就,我們普通人可能窮極一生也無法觸及。他患有抑鬱症、他租房住,但是他家庭和諧,他每年數位音樂收入都超過兩千萬。他只是特立獨行,他沒有我們這些小人物的煩惱,他的煩惱在更高的境界。
但是,每個人的煩惱不同,不同的煩惱帶給人的痛苦卻相似,所以我們說感同身受。這可能是粉絲們喜歡樸樹的另一個原因,他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人生,光鮮的明星,也會像普通人一樣有煩惱。
我曾經覺得剛畢業時候,在南京的幾個月是我最失落的時候。為了省錢,連續吃了一個月的蛋炒飯,天冷的時候,蜷在光板床、涼蓆上。最後實在忍不住,花一百塊錢買了個被芯,心疼的好幾天晚上沒捨得吃飯。
後來輾轉回到鄭州,工作上有了轉機,卻有了新的焦慮。我沒有李叔同的坦然,對人生的大起大落不悲不喜。我也沒有樸樹的才華,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不受世俗的約束。張愛玲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在我因為房貸、契稅、裝修各種煩心事折騰,失眠一周之後,對這句話理解越來越深刻。
我翻看自己前些年寫的日誌。從上大學開始,就在一直在說應該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七年了,還沒長大,還不夠強大。
路就在腳下,深深淺淺的坑窪,都要自己去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