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配美器,古代盛食具可不止盤和碗

2020-12-06 騰訊網

古代盛食具指進餐時所使用的盛裝食品的器具,約相當於今天所說的餐具,包括有盤、盆、碗、盂、缽、豆、殷、敦、俎、案等類。古人的盛食容器種類繁多,葷素有別,不僅功能明確,造型和裝飾也別有趣味。

盤:新石器時代已廣泛使用陶盤作為盛食器皿,自此而後,盤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與我們朝夕為伴。盤包括陶、銅、漆木、瓷、金銀等多種質料。最為常見的食盤是圓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

碗:碗似盤而深,口大底小,多為圓形,也是中國炊食用具中最常見、生命力最強的器皿。碗最早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歷久不衰且品類繁多。

缽:碗中較小或無足者稱為缽,或寫作缽,也是盛飯的器皿,後世專以缽指稱僧道隨身攜帶的小碗,故有「託缽僧」之謂。

盆:盤之大而深者為盆,從「鍋碗瓢盆」這一習語中可知,盆自然是用於炊事活動的。新石器時代的陶盆均為食器,式樣較多,與今天所用基本無別。

豆:盤下附高足者稱為豆,豆即是此類物品的泛稱,也專指木質的豆,陶質豆稱為登,竹質的豆則做籩,都是盛食的器皿。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產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時期,漢代已基本消亡。商周時期,豆均是專以盛裝肉食的,廣泛用於祭祀場合。

俎(zǔ):平板下安有足謂之俎。俎即可用來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鴻門宴上張良自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案:案的形態功用與俎多有相似,但秦漢及其後多言案而少稱俎。食案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案面長而足高,可稱几案,既可作為家具,又可用作進食的小餐桌;另一種案面較寬,四足較矮或無足,上承盤、碗、杯、箸等器皿,專作進食之具,形同今天的託盤。

簋(guǐ):青銅質圓形帶足的大碗稱為簋,專指商周時期的盛食器。在青銅器產生之前,此類器物是陶質或竹木質,功能與碗相同。與豆不同的是,簋專盛素食,秦漢之際,作為實用器的簋已不復存在。

盒:兩碗相扣成為盒。盒產生於戰國晚期,流行於西漢早中期,有的盒內分許多小格,自西漢至魏晉流行於南方地區,被稱為八子樏,後也發展出方形,統稱為多子盒,無蓋的多子盒又叫格盤,此類器具均是用來盛裝點心的,但扣碗形的食盒也一直在使用,不過由陶器變成漆木器或金銀器了。

敦(duì):青銅質盛食器,存在於商周兩代,盛行於春秋戰國,進入秦漢便基本消失。敦呈圓球狀,上下均有環形三足(或把手)兩耳(或無耳),一分為二,蓋反置後把手為足,與器身完全相同,用來盛裝黍、稷、稻、梁類穀物食品。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美食美器:中國古代食具
    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具,在製作上亦更為精緻。 此次西漢海昏侯墓考古挖掘現場發現的食具主要是海昏侯墓1號主墓藏閣內的大型青銅蒸餾器、青銅火鍋和數十件陶瓷器及陶胎漆器儲酒器。值得一提的是,青銅蒸餾器裡裝滿板慄、荸薺、菱角、花生等果實,從顏色看,和現在的沒有太大變化。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軍介紹,青銅蒸餾器、青銅火鍋在江西境內是首次發現。
  • 烹飪菜品的配器審美
    如因盛放主、副食的需要,出現了用以盛飯和羹的重、籃、盈(xu),盛肉食的鼎、盛湯的罐、缽,盛幹肉的篷,盛放整牛、整羊的組及盛放乾鮮果品、滷菜和腊味的多格攢盒等。後來經過演變、規整,終於形成了現在的盆、盤、碟、碗等類餐具。食器的美感也是促使食器翻新的重要因素。
  • 美食,美器
    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也說過「煎炒宜盤,湯羹宜碗,參錯其間,方覺生色」,這算是對食與器二者關係的精煉總結。中國是世界上最講究飲食的國度,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從茹毛飲血的原始文化沉澱到美食美器相映成趣的講究
  • 美食配美器,吃飯有腔調!網友:太美了,可惜1個都買不起
    美食配美器,吃飯有腔調!網友:太美了,可惜1個都買不起!「民以食為天。」吃,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吃得賞心悅目,更是一大樂事。李白詩云:「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意思是美酒要配「金樽」,珍饈美味要用「玉盤」來裝飾,才能價值萬千。
  • 風雅的宋代元素:《知否》裡的美食與美器正宗嗎?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開播已有一周,它以北宋為時代背景,在前十集的劇情中已經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宋代元素,那麼我們就來拿著「放大鏡」來瞧一瞧,這部劇裡的美食與美器到底正宗不正宗?南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北人以乳酪拌櫻桃食之。《摭言》新進士重『櫻桃宴』。劉覃及弟,櫻桃初出,和以糖、酪,人享蠻畫一小盎,不啻數升。」(哎長柏哥哥高中之後也可以試試嘛)李時珍也提到過櫻桃的鹽藏、蜜煎等做法,「或同蜜搗作糕食,唐人以酪薦食之。」從漢唐時代開始,人們就用新制的乳酪加蔗漿澆在櫻桃上,用小匙舀食。《齊民要術》記載「三月末,四月初,牛羊飽草,便可作酪,以收其利,到八月末止。」
  • 美食不如美器,皇室御用餐具欣賞
    皇宮御膳在講究排場大、味道美的同時,更注重餐具的精緻和美觀,正如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器具須知》中所說:「美食不如美器。」這些活動並不輕鬆,它們具有禮儀隆重、規格高的特點,是飲食中「禮」文化的生動體現,同時更是宮廷美食、美味、美器之集大成者
  • 美食配美器|匠心獨運301年香蘭社讓生活更有儀式感
    飲食是一門藝術,若不為果腹,必追求食色,美食當然要配上美器。日本人對食器的講究,是日本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人認為:美食強健體魄,美器美化心靈。美器不僅是對美食表面的烘託,更是對美食內涵的詮釋。
  • 古代陶瓷碗器型
    瓷碗是古代瓷業生產的大眾產品,漢代始見,魏晉流行,唐以後大量生產。
  • 宋人雅食:一飯一蔬,樸素為至美,清歡為至味
    >中國人講:「美食不如美器因為飲食中也有審美意識的覺醒,在享用美食時,食器若是雅器,飲食餘,也能有悅目悅心的審美體驗。司馬光曾記過一次飯局:「食具務簡素,食不過五味。」是說每次飯局餐具須簡,每頓菜不超過五種,不用大張排場,器皿樸素簡約,菜式簡單清淡。
  • 宋人雅食:一飯一蔬,樸素為至美,清歡為至味
    圖片|李白鹿-攝中國人講:「美食不如美器」。因為飲食中也有審美意識的覺醒,在享用美食時,食器若是雅器,飲食餘,也能有悅目悅心的審美體驗。宋人更重食器之美,皇家食器是金銀,文人庶民用瓷器,追求樸素簡約。司馬光曾記過一次飯局:「食具務簡素,食不過五味。」
  • 器物之美 , 古代盛器知多少
    美食還需美器配,如果空有「美酒」而無「金樽」,空有「珍饈」而無「玉盤」,定然會遜色不少。中國人向來注重器物,不僅美食要有美器,其他方面亦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古代有哪些常見的盛器。1.瓢多用剖開的匏瓜做成,一般用來舀水、酒等。韋應物《簡盧陟》:「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 日本料理的食具,原來可以這麼美!
    作為美食大國的日本不只在對食物的追求上具有「匠人精神」,同樣他們在對食具的要求上也不含糊,我們常會驚訝於他們對美的執著和追求。這種追求 「自然之美」的趣味,在食具的設計上記錄四季風光的美妙變化,是日本獨有的。看到這款餐具小張都忍不住想要把它帶走。
  • 藝博文創 | 歲月不語,記四季食事——三果紋高足碗
    清 雍正高12.4cm 口徑16.4cm 足徑4.6cm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雍正時期的瓷器清雅柔婉,簡約溫潤寓意吉祥的三果紋明快飽滿與淡淡的青花相映成趣高挑的底座讓它有別於常規食器在實用基礎上更具裝飾性藝博文創 · 三果紋高足碗高7.3cm 口徑16cm 足徑8.5cm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出品博物館奇妙物聯合出品
  • 古代美食那些事兒,鐘鳴鼎食的夏商周
    周代專供天子之食的「八珍」中佔頭兩把交椅的「淳熬」和「淳母」,其實就是與豬油拌飯相類的東西。關於「淳熬」的記載是:「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即將肉醬熬熟之後放在米飯上,再澆上豬油。而「淳母」基本上相同,只是把大米飯換成了黃米飯。這就是古代天子的美食,比現代版的豬油拌飯多了一層「醢」。「醢」在先秦時代非常流行,是一種魚肉或豬肉熬的醬,也有用動物的肝或髓做的,相當於英式的鵝肝醬。
  • 青銅時代——青銅食器大全
    人們的口食之欲、對飲食的精緻化要求,推動了餐具的發展。青銅食器是古代最早、最正式的飲食用具,可分為烹煮器與盛食器、挹取器、切肉器等3類。青銅食器不僅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的重要禮器,也是人們日常的飲食用具。
  • 美器配美酒,中國酒器你知多少?
    美酒自要美器,更增飲酒之樂,宴饗之美那下面這些古代酒器,你認識哪些呢?夏商時期,貴族之間飲酒之風盛行,而盛酒的器具必然要配得上他們的身份,於是爵就出現了。「藏禮於器」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禮具有的等級關係以具體的器來體現,行什麼樣的禮,就享有什麼樣的器,在古代爵就是身份尊貴的象徵。
  • 美食與美器點亮2016年日本食品展
    來自日本各地的清酒酒窖、醬油味增等調味料企業、北京丘比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在華日資食品公司等在現場布展推介旗下產品和新品。 展會現場,清酒廠商提供試飲品鑑機會,調味料企業則現場用自己的調味料烹製美食供食客品嘗。美食配美器,日式茶具和酒器也成了展會的另一主角,來自三重縣與山形縣的工藝品企業向觀眾介紹食器的原料、功能、特點等。
  • 中國古代酒器管窺(圖)
    古人云,「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國人歷來講究美食美器,飲酒之時更是講究酒器的精美與適宜,所以酒器作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歷史悠久,千姿百態。   說到飲酒之器,我們不禁想起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情景。
  • 青銅食器 鐘鳴鼎食(文物有話說)
    中國古代青銅食器起源甚早,源遠流長,經夏商周三代而臻於隆盛。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曾出土一件距今3500多年的平底圓鼎。商代之後,青銅食器逐漸作為主角登上歷史舞臺。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杜嶺方鼎,就是目前所見商代前期形體最大的青銅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