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亂象為何難管?專家因法律位階低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網絡直播亂象叢生緣何難管? 專家因法律位階低

資料圖:網絡美女主播現身龍蝦宴,線上直播吃龍蝦。 李珂 攝

  前不久,一則新聞在朋友圈瘋傳——天津一所中學教室內,學生們上課和課間活動的情況,被一家網絡直播平臺現場直播。

  直播經過學生們同意了嗎?學生們知道自己成為網紅了嗎?事件一經曝光,立即引發輿論熱議,絕大多數聲音認為,該做法不妥,甚至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隱私權。然而,這只是網絡直播亂象的冰山一角。

  直播唱歌,直播睡覺,直播遊戲,直播扔單車,直播算命,直播色情、賭博甚至吸毒,直播獵殺受保護的野生動物……一塊屏幕中的內容五花八門,循規蹈矩與違反法律、道德底線的內容都會在切換中遇到。

  近年來,網絡直播快速發展,用戶量激增使得網絡直播不斷野蠻生長。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國內網絡直播平臺超過300家,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但其內容的隨意性,很容易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同時也暴露出內容低俗、監管乏力等問題。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劉德良近日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建議,應當提升法律位階,提高法律效力,同時加強網絡直播監管力度,給網絡直播打一針強有力的「鎮定劑」。

  直播亂象叢生 只為牟取利益

  當前,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形式迅猛發展,已成為網際網路傳播的新業態。除了鬥魚、映客、花椒等原生直播應用,秒拍、美拍等各種視頻社區也紛紛嵌入直播功能。

  然而,網絡直播在呈現出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亂象出現。

  2016年10月31日曝光的一段視頻顯示,兩名男子在網絡直播平臺上直播做慈善,給四川涼山州某村村民發錢,直播結束後又從村民手中把錢拿回。

  2016年12月30日,安徽省靈璧縣一名女子為吸引粉絲,在澡堂洗澡的時候用手機直播澡堂洗澡鏡頭,一些女子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曝光。

  除了直播內容「博眼球」,天價打賞亂象也引發各界關注。近日,上海一名13歲女孩偷用其母親手機給網絡主播打賞,兩個月花掉了家裡25萬元存款。

  「有人通過花錢來購買存在感,滿足虛榮心;有人則藉此成名,為自己牟利創造條件;更有一些直播平臺、經紀公司、主播三方合謀,從普通網民觀眾身上『套利』」。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這樣分析網絡直播亂象的產生根源。

  「直播行業的亂象涉及心理、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但說到底,還是為了牟利。在巨大的經濟利益推動下,為了吸粉、刷禮物賺錢,進行譁眾取寵甚至低級趣味的表演。」朱巍指出,這還與網絡直播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有關,網絡直播的成本較低,沒有嚴格的準入門檻。

  在北京偉博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偉民看來,網絡直播獨有的行業特徵是網絡直播亂象的主要原因。「行政監管部門難以監管直播的內容,不同於電影、電視等傳統的傳播方式,網絡直播具有即時性,直播過程一旦開始,無法對主播演繹的內容進行事前審查,即使事後處罰,其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已經發生。」李偉民說。

  監管頻出重拳 落實卻成難題

  鑑於頻頻出現的網絡直播「事故」,我國相關部門已陸續出臺了約束網絡直播的相關規定。

  2016年7月,文化部出臺《文化部關於加強網絡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6年9月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重申廣電總局的有關規定:直播平臺必須持有許可證,未取得許可證的機構和個人不能從事直播業務。

  2016年11月4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並於12月1日正式施行,規定要求實行「主播實名制登記」「黑名單制度」等強力措施,同時明確提出了「雙資質」的要求。並明確,不得利用直播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傳播淫穢色情等法律法規禁止的活動,不得利用網際網路直播服務製作、複製、發布、傳播法律法規禁止的信息內容。

  2016年12月12日,文化部印發《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規定網絡直播平臺要有許可證,網絡主播也要進行身份證實名註冊。

  但在朱巍看來,這些新規定出臺後直播行業雖有所好轉,但不良直播仍然沒有杜絕,究其原因,還是監管出了問題。

  「黑名單制度和雙證資質審查無法落實,這是管理網絡直播的核心區域,這個若無法落實的話,其效果可想而知。」曾參與制定《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的朱巍直指要害。

  「任何法律法規要落實,都應當是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但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網絡直播的監管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我國現階段遠遠無法滿足,並且從技術層面上也有所欠缺。」

  「黑名單制度要落實的前提,是應當有完善的審查機制。該機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實名登記工作,然而,我國的身份信息盜用情況泛濫已經成為共識,冒用身份證信息註冊直播的不在少數,黑名單制度如果建立在虛假信息的基礎上,那麼這個制度要落實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劉德良認為。

  而對於規定所提到的「雙資質」,李偉民認為其落實情況也不容樂觀。

  「規定中應持雙證上崗,是對網絡主播和平臺的基本要求,而相關部門進行監管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於是,大部分監管責任落到了直播平臺自身。」李偉民說,首先,平臺負責監管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何況還有很多中小平臺的盈利方式就是靠打內容的擦邊球來吸引觀眾;然後,持證上崗的主播也不代表在直播中就一定不會違規,直播即時性太強,臨時突發狀況很難避免。

  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法律位階

  「直播平臺涉及的監管部門較多,比如,內容違規屬於版權局的管理範圍;傳播過程中的違規由文化部門管理;如果運用電影和電視的審查機制,監管方面則屬於廣電總局,還包括公安、工信等部門。如此多部門聯合管理、交叉管理,結果很可能是都有監管權,卻無人真正去管。」劉德良說,網信辦要平衡多重利益關係,既要嚴格管理又不能過於限制其發展,這無疑是一個重大課題。

  劉德良認為,這不僅拷問著政府部門的管理水平,也對立法提出了要求,需要立法進行一定調整。

  「網絡直播的違法違規現象是一個跨學科的法律問題,有些法律法規在適用網絡直播管理中並不貼切,並且法律法規之間的銜接也不好,給法律適用造成一定難度。」劉德良建議,立法在這方面也應予以適當調整。

  「同時,對於網絡直播管理,現階段出臺的多是通知、辦法、規定等,其位階不高,能作出的處罰力度也相對較小,對違法違規人員的威懾力不足。」劉德良說。

  劉德良建議,將網絡直播的法律位階予以適當提高,其法律效力將會有很大提升,在執行上於法有據,這將對後續的打擊懲處網絡直播違法違規現象提供法律保障,同時處罰的領域和力度也更加寬泛,威懾力加強之後,效果也就會更加明顯。

  對此,李偉民表示認同:「網絡直播確實存在『違法成本太小但獲利卻很大』的情況,難免會使很多人為了逐利而鋌而走險,以身試法。若加大打擊力度,在違法犯罪成本提高的前提下,種種問題才不會繼續蔓延。」(記者蒲曉磊)

相關焦點

  • 網絡直播亂象問題的認知與規制
    【摘要】網絡直播井噴式的增長衝擊了網絡發展的固有業態,開闢了新的發展空間,但其失真、失範、失德等亂象也暴露出隱患,制約了網絡直播行業的健康發展。應深刻分析網絡直播亂象的深層次原因,採取「德律+行律+法律」的多重約束方式,促使網絡直播行業良性發展。
  • 「剁手指」「燒紙幣」……網絡直播亂象,得管!
    為規範網絡直播,必須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光在平臺建立實名制還不夠,網絡主播未來需持證上崗,有基本職業認定。跟傳統媒體相比,網絡直播有眾多傳播優勢:生產成本低、技術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變現能力快、社交能力強。對廣大網民而言,網絡直播不僅讓他們有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還能激發個體創造力。
  • 網絡直播亂象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原標題:網絡直播亂象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摘要】直播帶貨近期十分火爆。直播可分為對店鋪銷售進行延伸的直播,以及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由職業主播開設的直播。但隨著直播帶貨頻頻「翻車」,部分平臺直播帶貨的虛假宣傳、信息公示不全以及缺乏售後保障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日漸嚴重。
  • 提升法律位階規制網絡謠言
    目前,我國網際網路信息傳播和規製法律體系雖已初步建立,但網絡信息傳播及規制的法律體系尚存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完善的程序規定和具體的界定標準,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現有法律法規對網絡信息傳播原則性規定較多,對怎樣依法監管、糾正和懲處違法行為規定得少。
  • 網絡直播中低俗行為怎麼管?專家:立法應對禁播內容進行列舉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近日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現在的網絡直播亂象與前幾年相比有著很大不同,與前幾年的涉黃涉暴等違法違規行為相比,現在更多的是侵犯他人隱私、宣揚封建迷信、傳播低俗文化等亂象。「網絡直播不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能挑戰公序良俗。
  • 網絡直播中低俗行為怎麼管
    網絡直播中低俗行為怎麼管專家建議設置不得違反公序良俗兜底條款□ 本報記者  蒲曉磊近日,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網絡文化工委在其官方微博上喊話鬥魚,希望鬥魚能夠「嚴守平臺內容安全生命線」。未成年少女懷孕、衣著暴露與搔首弄姿、公然調侃國歌……為了爭奪巨大的市場,在過去幾年時間裡,網絡直播平臺可謂是「機關算盡太聰明」,放任主播以一種低俗乃至違法違規的行為來吸引粉絲。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行為,終究是「反誤了卿卿性命」——近年來,國家網信辦接連重拳出擊,近百家直播平臺因內容涉嫌違規而被監管叫停。
  • 網絡直播打「擦邊球」低俗現象仍存在
    網絡直播中低俗行為怎麼管專家建議設置不得違反公序良俗兜底條款製圖/李曉軍近日,中國文化管理協會網絡文化工委在其官方微博上喊話鬥魚,希望鬥魚能夠「嚴守平臺內容安全生命線」。未成年少女懷孕、衣著暴露與搔首弄姿、公然調侃國歌……為了爭奪巨大的市場,在過去幾年時間裡,網絡直播平臺可謂是「機關算盡太聰明」,放任主播以一種低俗乃至違法違規的行為來吸引粉絲。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行為,終究是「反誤了卿卿性命」——近年來,國家網信辦接連重拳出擊,近百家直播平臺因內容涉嫌違規而被監管叫停。
  • 直播亂象 不是辛巴辛有志一人之過
    中消協發布報告,雙十一期間,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已達33.41萬條,日均在1.24萬條左右,虛假宣傳、售後服務差是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地,直播帶貨風口下的行業亂象逐漸顯現。另一方面,監管重拳出擊,網信辦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第一次對直播服務流量造假、虛假宣傳等作出直接規定。
  • 透過夜空直播,看網絡直播變相賭博猖獗橫行,這層紙怎樣包住的火
    夜空直播給用戶的支付寶返現記錄除了伺服器和運營人員都在境外的賭博平臺,國內公司開設的網絡直播平臺也敢公然撞過法律紅線,赤裸裸開設網絡賭場。可是令人震驚?然而,夜空直播不過反映出網絡直播涉賭泛濫亂象的一角縮影。
  • 網絡直播亂象:直播性行為抓車震 男女闖女生宿舍
    在開放的直播平臺中,觀眾可以評論,可以彈幕,可以給主播送禮物,甚至可以和主播一起做遊戲。然而,普及後的網絡直播出現了泥沙俱下、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的亂象。鬥魚、熊貓TV、戰旗TV、龍珠直播等多家網絡直播平臺因涉嫌提供含有宣揚淫穢、暴力、教唆犯罪、危害社會公德內容的網際網路文化產品,均被列入查處名單。
  • 別神化電商直播,是時候「打假」了
    亂象叢生中消協報告指出,在 10 月 20 日 - 11 月 15 日共計 27 天監測期內,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 334083 條,主要的「槽點」集中於明星帶貨涉嫌刷單造假;售後服務滿意度低、體驗較差兩方面。
  • 主播真會玩 由阿怡代打看網絡直播亂象
    可惜整個故事沒有給人帶來的沒有歡笑,帶來的只有對人們對網絡直播亂象的反思。而另一方的網友也找到了越來越多的阿怡代打的視頻證據,甚至截圖一段一段的分析為何這不是主播的操作。兩方觀點都有不少支持者,兩方互相指責對方為「水軍」,網上罵戰不斷升級。
  • 網絡直播亂象:直播性行為抓車震 男女闖女生宿舍/圖
    在開放的直播平臺中,觀眾可以評論,可以彈幕,可以給主播送禮物,甚至可以和主播一起做遊戲。然而,普及後的網絡直播出現了泥沙俱下、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的亂象。鬥魚、熊貓TV、戰旗TV、龍珠直播等多家網絡直播平臺因涉嫌提供含有宣揚淫穢、暴力、教唆犯罪、危害社會公德內容的網際網路文化產品,均被列入查處名單。
  • 揭秘網絡直播平臺「打賞」背後猖獗的變相賭博
    正當該男子懊悔不已之際,直播平臺居然以做活動的名義將他打賞的錢悉數返還。不了解網絡直播深層真相的人,看到這則新聞必然感到匪夷所思。第一,這人瘋了嗎,觀看直播不惜舉債打賞。第二,直播平臺瘋了嗎,為何要將百萬巨款全部退還。要知道一個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即便過度消費,後果也應該由他自己承擔。
  • 網絡直播無下限咋治?含色情算不算傳播淫穢物品?
    近日,一名網絡主播因在直播平臺播出色情內容,被深圳警方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刑事拘留。網絡直播平臺的火爆、主播的走紅、頻繁發生的直播負面事件,由此引發對相關法律問題的深思:直播色情內容是否構成犯罪?直播的法律界限在哪裡?如何淨化直播環境?  火爆背後亂象叢生  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
  • 從法律位階制度審視《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口當下位階法律制度與上位階法律制度不一致或相牴觸時,制定機關應自行廢止或修改該法律制度。如該機關不作為,上級有權機關得依法將其改變或撤銷。   ■我國的法律位階制度   我國法律體系是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規章組成的統一整體。那麼怎樣來維護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統一呢?
  • 整治網絡直播亂象——曾經的網紅一哥們,拜拜了!
    最近這幾年,網絡直播很火,無論是電腦還是手機都可以參與直播。而直播的內容也多種多樣:唱歌、跳舞、講故事、各種遊戲、沒事、戶外探險……不少人沒事就打開來看看、刷個彈幕、刷個禮物。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網絡直播用戶達4.22億,而這一數字超過網民總數的一半;這樣的規模其背後的技術支撐也自然龐大,提供網際網路直播平臺服務的企業達到數百家也就不足為奇,市場營收超過300億元。一個新行業如雨後春筍般狂野的生長,但事情從來都是兩面的。在網絡直播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各樣讓人不安、甚至是嚴重的亂象,淨化網絡直播螢屏顯得尤為迫切。
  • 深網觀察 第66期|網絡直播企業應堅守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
    深網評論員 梁煖近日,深圳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市「掃黃打非」辦公室集中約談了迷人直播、番茄直播、粉嫩直播等19家網絡直播平臺負責人,就各平臺存在的低俗色情等亂象,責成平臺切實履行企業主體責任,全面整改,確保良好網絡直播生態。縱觀這些直播平臺的名字,或多或少都有一絲不可言說的意味,引人遐想。
  • 【網絡安全宣傳周】六位專家被聘任為我市網絡安全法律顧問
    【網絡安全宣傳周】六位專家被聘任為我市網絡安全法律顧問 2020-09-17 20:3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專家怎麼看網路遊戲直播中的著作權問題
    原標題:專家怎麼看網路遊戲直播中的著作權問題 目前,智慧財產權界對於中國網路遊戲業和網路遊戲直播業所關聯的一系列著作權方面的法律問題還存在不小的爭議,司法實踐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和回答也並不一致,特別是今年專利法、著作權法將作重新修訂,因此,大家希望民法界、智慧財產權界的專家集中做一次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