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陳丹青說,為什麼我們看不懂畢卡索?

2020-09-02 藝術新青年

Pablo Picasso

巴勃羅·畢卡索


畢卡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畢卡索是西方現代最具創造力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藝術家,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被視為現代藝術開創者,西方現代派繪畫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等作品均成為現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然而,即便在今天,我們面對畢卡索的畫作,很多觀眾的反應仍舊是「看不懂」。就此問題,我們一起聽聽陳丹青的分析和闡述。

《曼陀林演奏者》布面油畫 162×71cm 1911


畢卡索是1881年生的,跟魯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們有幸跟畢卡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1973年他去世的時候我在江西農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人叫畢卡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畫。


畢卡索的名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傳到中國來了,那時候中國正在戰亂當中,沒有可能邀請歐洲的展覽來中國。但已經有中國的畫家知道畢卡索,像徐悲鴻在法國留學,他不但不懂畢卡索還討厭畢卡索,他也不喜歡印象派;劉海粟是另外一種畫家,他覺得畢卡索的畫跟中國畫文化相同。


他們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北方的現實主義陣營,一個是以劉海粟為主的現代主義陣營。1949年以後,北方的現實主義陣營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基本上畢卡索的立體主義就銷聲匿跡了。


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中國恢復了正常的國家生活,包括文化生活。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法國商量,請來了法國鄉村畫展。我第一次看到了19世紀的一些現實主義畫家、印象派畫家,像米勒。直接影響到後面畫的東西。


米勒《拾穗者》布面油畫 83.5×111cm 1857


在北京、上海、重慶、東北等地都出現了很多的藝術活動,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綱領,就是超越古典主義、超越現實主義,超越早期現代主義,甚至超越畢卡索這一代人,直接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的現代主義,所以很快,1985年出現了美術新潮運動。


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中國美術界比較有主見的人,其實對畢卡索已經不再感興趣了。從民國到1949年,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國接受西方的現代主義,以畢卡索為例,出現了很多波折。


他曾經被民國的留法生喜歡或者不喜歡,解放後一度在中國消失,文革後又以一種遲到的方式成為被模仿的權威和超越的對象。在小圈子裡,年輕人已經不太看得起他了,大家開始關注二戰後,被稱之為後現代的新興藝術,開始關心像杜尚、博伊斯這些人。


上海昊美術館展覽「見者的書信:約瑟夫·博伊斯×白南準」現場


1982年我第一次到紐約,進入大都會美術館,進入現代美術館,我發現畢卡索在西方早就過時了。或者說,畢卡索不是過時了,而是進入了歷史的背景,變成了一個山峰,變成了一個記憶。他不再是一個問題。從時間脈絡看,畢卡索相當於中國的齊白石和吳昌碩的年代。


‍畢卡索《彈曼陀鈴的少女》布面油畫 1910


又過了將近30年,繪畫界差不多要忘記畢卡索了,畢卡索來了,平心而論,這是我們國家引進的展覽當中,相對來說比較嚴肅,比較完整的一個。第一,從他小時候一直到他去世時的畫都包括了,雖然數量不是很多;第二,雖然他經典的畫沒有來,但是有1/4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他畫兒子的作品,這些是畢卡索重要時期的作品,還是來了。


還有他晚期的塗鴉作品也來了不少。更珍貴的是他早年畫一個女孩子和流浪漢,在西方的博物館,這些畫都是非常珍貴的,能夠到中國來不容易。這麼不容易的一個展覽來了,我非常高興公眾來看,公眾會不會有困擾?畢卡索有什麼好的,他為什麼這樣畫?


2013年,大連萬達以1.72億元購得畢卡索畫作《兩個小孩》


這裡面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西方有一個錯位或者說時差。這個錯位和時差造成我們對西方認知上的一個困境。我們不能說這個困境一定是負面的,因為機會同時也來了。


話說回來,西方絕大部分民眾對畢卡索未必喜歡,在他那個時代大家也是看不懂。塞尚是1906年去世的,1907年左右畢卡索推出了《亞維儂少女》。今天的《亞維儂少女》被收藏在博物館,它使美術史有一個大轉彎。但是當時畫完以後,除了畢卡索的幾個老朋友喜歡,公眾都不喜歡,這個畫到十幾年以後才被人所認知。


《亞維儂少女》是他立體主義實驗的一個先身,此後畢卡索進入到嚴謹的立體主義時期。《亞維儂少女》跟非洲雕刻做了一個交融。像《亞維儂少女》這樣的作品如果今天能夠過來,把畢卡索同時代正在發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看,可能要比單獨做畢卡索的展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示。


畢卡索《亞維儂少女》布面油畫 244×233.5cm 1907


《亞維儂少女》習作系列


也許還是不懂,但是我們要的不是懂而是啟示。藝術的懂是沒有窮盡的。我們認知一個藝術家,比如說像畢卡索這麼一個豐富的矛盾的藝術家,其實是需要時間的。並不只是我們的問題,西方人也一樣。


我很想知道是哪些觀眾在畢卡索哪些作品面前覺得不懂,他為什麼要懂,如果懂了對他有什麼影響,因為藝術是跟每個人的視覺,每個人的內心在溝通。這個溝通如果被所謂的不懂所阻斷是什麼意思?這對我們的文化是什麼意思?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個話題。


在我居住美國的18年,包括這些年我每年都回去,關於畢卡索的研究,畢卡索的展覽,畢卡索的畫冊,畢卡索的專題從來沒有中斷過。這些展覽綜合起來才構成一個完整的畢卡索,這樣的條件我們這裡也會具備。


畢卡索《格爾尼卡》布面油畫 349.3×776.6cm 1937


比方說在畢卡索的時代,產生了很多流派。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這是西方現代主義的黃金時代。同時有很多事情在發生,巴黎之外,義大利有超現實主義。


西班牙的米羅和達利這兩位大師雖然都跑到巴黎去了,但是他們做的事情跟畢卡索非常不一樣。年輕的達利第一次到巴黎,一早就去找畢卡索。他說我今天剛到巴黎,我沒有到羅浮宮去,我先到你這裡。畢卡索說,你做得對,這個就是當時畢卡索的氣魄。


畢卡索與達利


德國有另外一個運動,所謂的新表現主義,這些人當時不是很主流,可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到今天整個歐洲的美術圈越來越重視新表現主義的畫家。在一部分的荷蘭和大部分的比利時,還有一個流派是屬於超現實主義的一個支流,裡面最著名的代表畫家是瑪格麗特,還有南歐的吉利科遙相呼應。這些人做的事情跟畢卡索都不一樣,同時在俄羅斯和蘇聯還有一批人遙遠地回應畢卡索。


瑪格麗特《戴黑帽的男人》布面油畫 1895


回到巴黎,單單在巴黎就有很多流派,當時最大的一個和古典主義相對應的流派就是野獸派,以馬蒂斯為代表。另外還有一派後來被稱之為巴黎畫派,裡面有很多人,跟畢卡索很要好。


馬蒂斯《紅色的和諧》布面油畫 180.5×221cm 1908


我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我們要知道畢卡索活著的時候,他那個年代還有多少流派跟他不一樣,同時又是和他呼應的。畢卡索過來了,我們不懂。為什麼不懂有種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生態沒有過來,只有他一個人過來。等於只過來一幅畫是沒有上下文的,這句話講得再精彩,沒有上下文,你真的沒有辦法理解。


畢卡索(左一)和藝術家朋友在家中


剛才講的是空間的脈絡,回到時間的脈絡,我們不得不講塞尚。西方人喜歡認爹,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血脈,我們的資源,我們今天做這個事情,都是「其來有自」。塞尚從哪裡來?表面上他從印象派來;印象派又從哪裡來?印象派其實是從巴比松過來的,包括一部分英國過來的。


此外刺激印象派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石油已經發現了,整個資產階級時代和現代文明開始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古典主義已經無法滿足了,畫得像不像美不美已經不是畫家關心的了,畫家注意到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用顏料、用筆觸、用光線,用溫度表達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像從前一樣模擬現實世界。資產階級時代開始了,這才會有印象派。


畢卡索15歲自畫像與90歲自畫像


這個仍然沒有說明塞尚從哪裡來,塞尚的理想是我要回到普桑的時代。普桑是17世紀的人,跟塞尚相差200多年。普桑一輩子待在義大利,他的理想是什麼,他的理想是文藝復興,而且真正的理想來自希臘。


我們想一想這個問題,塞尚是現代主義之父,馬蒂斯說我們都從這裡來。從塞尚回到普桑,普桑回到希臘,這樣的時間緯度對以後中國引進展覽就是一個漫長的名單,可以把西方的整個文脈帶進來。這不一定是奢望,這個名單應該在我們期望邀請的當中。


塞尚《靜物》布面油畫


我們今天有錢了,尤其是歐洲和美國遇到了經濟蕭條,他們非常渴望到中國來,明年、後年甚至會有更好的作品到這裡展覽,今後有的是這樣的機會。這個機會意味著什麼?具體來說,就是我們會不會邀請展覽。我關心的是年輕人、小孩子和所謂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大街上的人會不會都能進來看。


但是大街上的人一旦進來又說不懂怎麼辦?這些責任在中國的策展人,挑選作品也要有能力,好東西人家不給,大東西給的話我們也不好運。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範圍的、不必花這麼多錢,但是把文脈理得很清楚的展覽引進來。


可以借鑑歐洲人、美國人辦展覽的方法。比方說僅僅關於印象派,我就看過好幾個不同版本的展覽;關於梵谷我也至少看過四個以上他的專題展覽,每個展覽的主題都不一樣。不管你懂不懂,四個展覽看下來,你對這個人,對這個人的畫一定跟你只看他一個展覽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回到畢卡索,如果真的要懂畢卡索,我相信你大約要看一下非洲藝術,看一下塞尚的藝術,看一下新古典主義也就是安格爾的藝術,當然還要看一下希臘的藝術。當你了解這些藝術以後再來看畢卡索可能情況會不太一樣。


一個人物過來,一件作品過來缺乏上下文,缺乏它周圍的對照和前後的脈絡,難免會產生認知上的迷失。我們經常會看到對藝術家單一的崇拜、模仿某一個畫家或是某一個流派,而缺少一個全景觀。今天終於我們有機會,不讓這個情況再延續下去,所以我們至少要修補、粘連支離破碎的歷史記憶和常識。


安格爾《布羅格利公主》布面油畫 121.3×90.8cm 1853


懂不懂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永遠的問題。我出國這麼多年,從這麼多的眼界當中學會了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想懂,前提就是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文脈。你一定要認識很多的藝術家,才會好好地愛其中的一位藝術家。懂到什麼程度是每個人自己的造化。


畢卡索《公牛》系列


當然這裡面又牽出很多的問題,我非常渴望回到像小孩一樣,像鄉下人一樣非常質樸地面對一件作品的狀態。有時候看到不懂的東西,我會非常喜歡,這個不懂本身就是一種狀態,一種非常質樸的、原始的狀態。所以我覺得如果有人在乎懂或者不懂這件事,第一你不要自卑,第二如果你真的想懂,知道有怎樣的途徑可走。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不懂畢卡索?| 陳丹青
    畢卡索1881年生,跟魯迅同年,1973年他去世時我正在江西農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人叫畢卡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畫。——陳丹青來,聽陳丹青談畢卡索。以下文章第一人稱(我)為作者:陳丹青畢卡索為什麼不好懂?
  • 陳丹青:畢卡索的畫看不懂,東方畫家也模仿不了,缺少一樣東西
    也是出於解決這一個話題的疑問性,陳丹青也公開形容藝術就是一種直覺的自我感受,每一個人對於藝術的理解不一樣,所以大家對於同一個作品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就拿畢卡索的畫來講,很多人喜歡但也有很多人看不懂,甚至還有人看到了就會覺得畢卡索就是一位被西方學者捧出來的藝術家。
  • 陳丹青:我們為什麼不懂畢卡索?
    有一次我跟木心先生到紐約博物館去看一個專題大展,其中畢卡索晚年的歲月15年左右的作品,有的作品也出現在我們今天的這次展覽當中。那時候我們是一點點看下來,我走到第二樓的時候木心先生就非常快的往下走,我說你怎麼這麼快下來了,他說這沒有什麼好看的。他不喜歡這些作品,我就非常的驚訝,我說這麼好的東西,你說說看為什麼不好?他說他還是有才氣,但是花已經枯敗了,只是沒有從樹上掉下來。
  • 陳丹青:畢卡索來了,我們不懂。為什麼?
    然而,即便在今天,我們面對畢卡索的畫作,很多觀眾的反應仍舊是「看不懂」。就此問題,我們一起聽聽陳丹青的分析和闡述。藝術的懂是沒有窮盡的。我們認知一個藝術家,比如說像畢卡索這麼一個豐富的矛盾的藝術家,其實是需要時間的。並不只是我們的問題,西方人也一樣。 我很想知道是哪些觀眾在畢卡索哪些作品面前覺得不懂,他為什麼要懂,如果懂了對他有什麼影響,因為藝術是跟每個人的視覺,每個人的內心在溝通。這個溝通如果被所謂的不懂所阻斷是什麼意思?
  • 陳丹青:畢卡索來了,我們不懂.為什麼?
    這個錯位和時差造成我們對西方認知上的一個困境。我們不能說這個困境一定是負面的,因為機會同時也來了。話說回來,西方絕大部分民眾對畢卡索未必喜歡,在他那個時代大家也是看不懂。塞尚是1906年去世的,1907年左右畢卡索推出了《亞維儂少女》。今天的《亞維儂少女》被收藏在博物館,它使美術史有一個大轉彎。
  • 陳丹青:畢卡索有什麼好?這不是懂不懂的問題
    他為什麼這樣畫?」這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中國現代化進程和西方的錯位,和西方的時差。錯位,時差,是我們認知西方的一個常態,也是一個困境。不能說困境全是負面作用,因為機會跟著來了-民國可憐,沒有西方展覽,共和國初期,蘇聯畫展可以來,剛來,1964年左右,中蘇又鬧翻了——為什麼我把講題叫做「機會與困境」,因為機會來了,但機會提醒了我們的困境。
  • 陳丹青解讀畢卡索創作:要了解他的朋友和敵人
    陳丹青講解畢卡索藝術 胡曉芒 攝「畢卡索的畫很經典,畢卡索的畫看不懂。」這兩種矛盾的感受令很多普通參觀者困惑。
  • 陳丹青:怎麼看懂畢卡索 不懂也是一種狀態
    陳丹青口述/陳丹青整理/於青畢卡索大展的主辦方告訴我,大家看了畢卡索的作品後還是不太懂畢卡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知識準備對於繪畫來說跟文本不太一樣,我讀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讀英文書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視覺藝術。
  • 陳丹青:畢卡索說他越來越像女人嗎?羅西尼說他得的都是女人的病
    畢卡索陳丹青:這我倒不知道,畢卡索說他越來越像女人嗎?羅西尼說過這樣的話,他說我得的都是女人的病,對他的朋友說,他說我除了沒有子宮,我得的都是女人的病。我不知道他什麼意思,他有例假?羅西尼我也很奇怪,大多數年輕人都會問說你對我們年輕人有什麼建議。你們聽建議太多了已經,從生出來到幼兒園到大學到社會,一切都在建議你們,甚至命令你們要怎麼樣,你們怎麼還要聽建議。
  • 陳丹青:畢卡索有什麼好?這不是懂不懂的問題
    他為什麼這樣畫?」 這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中國現代化進程和西方的錯位,和西方的時差。錯位,時差,是我們認知西方的一個常態,也是一個困境。不能說困境全是負面作用,因為機會跟著來了-民國可憐,沒有西方展覽,共和國初期,蘇聯畫展可以來,剛來,1964年左右,中蘇又鬧翻了——為什麼我把講題叫做「機會與困境」,因為機會來了,但機會提醒了我們的困境。
  • 陳丹青:從畢卡索看中國人對西方的認知困境
    畢卡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知識準備對於繪畫來說跟文本不太一樣,我讀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讀英文書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視覺藝術。但是當時畫完以後,除了畢卡索的幾個老朋友喜歡,公眾都不喜歡,這個畫到十幾年以後才被人所認知。《亞維儂少女》是他立體主義實驗的一個先身,此後畢卡索進入到嚴謹的立體主義時期。《亞維儂少女》跟非洲雕刻做了一個交融。像《亞維儂少女》這樣的作品如果今天能夠過來,把畢卡索同時代正在發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看,可能要比單獨做這麼一個畢卡索的展覽,對我們有更多的啟示。也許還是不懂,但是我們要的不是懂而是啟示。
  • 陳丹青:畢卡索的畫過時了,雖然價值很高,可作品沒有語言力量
    講到繪畫,陳丹青曾公開的說過「畢卡索的畫過時了,雖然價值很高,但作品沒有語言的力量!」可能大家不信,但陳丹青就是一個敢於批評的牛人,他可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敢說畢卡索的繪畫風格有問題,敢說他不行的中國文化人,陳丹青的依據是什麼,憑什麼這麼說呢?
  • 陳丹青:如何讀懂畢卡索?
    畢卡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知識準備對於繪畫來說跟文本不太一樣,我讀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讀英文書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視覺藝術。比如他畫兒子的作品,這些是畢卡索重要時期的作品,還是來了。還有他晚期的塗鴉作品也來了不少。更珍貴的是他早年畫一個女孩子和流浪漢,在西方的博物館,這些畫都是非常珍貴的,能夠到中國來不容易。這麼不容易的一個展覽來了,我非常高興公眾來看,公眾會不會有困擾?畢卡索有什麼好的,他為什麼這樣這裡面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西方有一個錯位或者說時差。
  • 名家解讀畢卡索 陳丹青做客"畢卡索中國大展"
    陳丹青解讀畢卡索引來眾多「粉絲」  東方網12月27日消息:今天,著名畫家、文藝評論家陳丹青做客「2011畢卡索中國大展」,在世博園區中國館發表了一場精彩的專題演講。早在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西藏組畫》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界的巔峰人物。    本次畢卡索大展攜手「光明致優」特邀陳丹青作專題演講,隔空對話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畢卡索,通過「強強」碰撞,激發深邃、精湛的思想火花,為社會公眾奉獻了一場精妙絕倫的文化大餐。
  • 陳丹青:怎麼才能看懂畢卡索(圖)
    [導讀]如果真的要懂畢卡索,我相信你大約要看一下非洲藝術,看一下塞尚的藝術,看一下新古典主義也就是安格爾的藝術,當然還要看一下希臘的藝術。當你了解這些藝術以後再來看畢卡索可能情況會不太一樣畢卡索為情人所繪的《年輕的黑髮女人(朵拉·瑪爾)》畢卡索大展的主辦方告訴我,大家看了畢卡索的作品後還是不太懂。畢卡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
  • 為什麼畢卡索之後,就越來越看不懂繪畫藝術了?
    畢卡索《拿菸斗的男孩》 能看得懂的早期作品作為近現代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畫家——畢卡索,這種級別的藝術家之所以能如此有名,更重要的是因為其所佔據的美術史地位。畢卡索是「立體主義」的核心代表(追求幾何立體形體之美),啟蒙於「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的「彩色方蘋果」。
  • 怎麼看懂畢卡索?
    ,主辦方告訴我,大家看了畢卡索的作品後還是不太懂。畢卡索為什麼不好懂,這牽涉到知識準備和眼界問題。畢卡索1881年生,1973年去世,我們有幸跟畢卡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畢卡索的名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傳到中國來了,那時候中國正在戰亂當中,沒有可能邀請歐洲的展覽來中國。但已經有中國的畫家知道畢卡索。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中國美術界比較有主見的人,其實對畢卡索已經不再感興趣了。
  • 陳丹青很諷刺別人畫兒的語錄,有時候我們都有這種想法,卻不敢說
    說起看不起別人的畫兒,諷刺別人的畫兒,我們作為藝術生的都有這個時候。我記得我讀高三那會兒,班主任因為忙不過來,所以在外面聘請了一位畫畫的老師來教我們,給我們培訓。而聽同學們說這位畫畫的老師也只是我們上幾屆的學長,只是過了聯考而已。
  • 陳丹青:如何讀懂畢卡索?
    他說我今天剛到巴黎,我沒有到羅浮宮去,我先到你這裡。畢卡索說,你做得對,這個就是當時畢卡索的氣魄。就是我們要知道畢卡索活著的時候,他那個年代還有多少流派跟他不一樣,同時又是和他呼應的。我們不懂畢卡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了解他的生態。單篇講得再精彩,沒有上下文,你還是沒有辦法理解。
  • 畢卡索的畫,可以這樣欣賞!
    畢卡索是一位很偉大的畫家,但是很多人看不懂他的畫。陳丹青曾說過:畢卡索為什麼不好懂,怎麼看懂畢卡索的畫,這牽涉到一個知識準備,一個眼界。知識準備對於繪畫來說跟文本不太一樣,我讀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讀英文書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視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