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畫像
文/劉建祿
「《敕勒歌》流傳至今有1600多年,歷史久遠,文化厚重。蒙漢等各族人民在這裡共同演繹的團結、統一、和諧、相融之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雲山(2010年9月8日致內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會的賀電)
北魏民歌《敕勒歌》是最早吟詠陰山敕勒川的詩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古老的敕勒族,歌頌自己美好家鄉的一首著名民歌。穿越1600年的歷史時空,至今仍傳唱不衰,也讓人們記住了敕勒族。
敕勒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於我國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之一。史載「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雲其先匈奴之甥也」,因所制木車「車輪高大、輻數至多」又稱高車族(《魏書·高車列傳》)。大約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遊牧於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附近大鮮卑山(屬大興安嶺山脈)的拓拔鮮卑,歷經艱難西進南遷,於3世紀中葉進入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和山西、河北北部一帶。公元310年在盛樂(今和林格爾)建立代國,公元386年稱帝建立魏朝,之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雄踞中國北方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史稱北魏。4世紀末北魏興盛時期,降服了遊牧在陰山南北的敕勒族,將數十萬部眾「皆徙置漠南千裡之地」,「東至濡源,西暨五原、陰山,竟三千裡」(《北史·高車傳》)。他們依靠這些地區的良好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畜牧業,使這裡出現了一派繁榮興旺景象。部分敕勒族還成為鮮卑拓拔氏的組成部分。有學者推測,《敕勒歌》就產生於這個時期。
《北齊書·神武紀》指出,《敕勒歌》最早吟唱者,是東魏名將斛律金,這是關於敕勒歌的最早記載。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且相互間徵戰不已。掌握東魏大權的大丞相、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公元546年親率大軍攻打西魏重鎮玉璧(今山西稷山),結果不但久攻未下,反而損失慘重,軍心因而浮動不安。面對困境的高歡,「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高歡公元547年病死,其次子高洋公元550年廢東魏建北齊,追高歡為神武皇帝)。斛律金出身敕勒族,史載他擅長騎射,善於用兵,「行兵用匈奴法,望塵知馬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北齊書》)。很顯然,高歡是想用這首歌頌家鄉的歌曲以安定軍心,激勵鬥志。但在客觀上,使這首民歌得以記載並流傳下來。由於北魏、東魏和北齊都屬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故後世稱之為北朝民歌,也有人稱北魏或北齊民歌。
《敕勒歌》中的陰山,是我國北方東西走向的一條著名山脈,也是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和天然的軍事屏障。其南側山勢巍峨挺拔,奇峰聳立,北部則傾斜和緩,低山淺丘,沒入高原之中。山間埡口,自古為南北交通孔道。現代所說陰山,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陰山,「西起狼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南為涼城山、樺山,東為大馬群山。長約1200公裡」;狹義的陰山,指「大青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平原以北」(《辭海》)。陰山這一名稱自古有之,《史記·匈奴列傳》載,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闋為塞」。 因秦漢時期今巴彥淖爾市五加河為黃河故道,故將北面的山即今狼山稱陽山,《史記·蒙恬傳》載,蒙恬「北逐戎狄,收河南。……於是渡河,據陰山」。 這說明秦漢時期的陰山與現代廣義陰山的範圍除狼山外大體相同。但陰山南麓的幾塊平川中,今土默川無疑是面積最遼闊、水草最豐美、地勢最坦蕩的一塊。
《敕勒歌》這首民歌,以豪邁而純真的情感,凝練而樸素的語言,雄渾而剛勁的風格,鮮明而濃鬱的民族地域特色,歌頌了草原的壯美富饒,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滲透著作者歌者對家園的深厚感情,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敕勒歌》傳唱不衰的過程中,敕勒川隨之名揚天下,後人也常常將「陰山敕勒川」連用。
唐代的敕勒詩歌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後,結束了我國自西晉末年以來約300年的分裂局面,繼起的唐朝進一步統一了全國,而且比秦漢的統一範圍更大,鞏固程度更強。鮮卑、敕勒等族雖然在這一時期消失了,但他們豪邁開放的基因注入了中原漢族和草原其他遊牧民族。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生母獨孤氏,即是鮮卑貴族之女。隋唐兩代對邊疆少數民族雖然也採取過武力徵伐的政策,但總的來講是以懷柔招撫為主。特別是唐代,對歸附的南突厥部眾在漠南妥善安置,加強對敕勒川地區的開發,從而促進了這裡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融合。這些情況,在吟詠陰山敕勒川的唐詩中有著生動形象的反映。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陰山邊關,同數百年前、萬裡之長的秦漢邊關聯想在一起,給人以一種悠遠蒼茫的意境,指出「徵人未還」是世代人們的共同悲劇。後兩句則表達了對戍邊將士的稱頌和對邊疆安寧的祈盼。
唐代史籍曾明確提到「陰嶺一帶,青冢嵯峨」。在唐詩中吟詠王昭君、青冢的篇數眾多。盛唐詩人張仲素在《王昭君》一詩中寫道:
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
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詩中讚揚了昭君出塞和親對促進胡漢和平、民族友好和生產發展的積極意義,也是當時這一地區邊境安寧、民族和睦情況的寫照。
晚唐著名詩人溫庭鈞也寫有一首《敕勒歌》:
敕勒金(左耳旁+貴)壁,陰山無歲華。
帳外風飄雪,營前月照沙。
羌兒吹玉笛,胡姬踏錦花。
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家。
如果說,北魏《敕勒歌》描繪了敕勒川夏日白晝的原野自然風光,那麼這首《敕勒歌》則寫出了敕勒川冬季夜間的景色,並刻畫了帳內的人物形象。在陰山下敕勒川的夜晚,無論是風中飄落的雪花,還是明月映照的沙地,都給人一種寧靜遼遠的感覺。在軍營大帳內,少數民族少男吹奏著悠揚的玉笛,少女則伴跳起優美的舞蹈。來自江南的人們,和他們一起盡情歡樂。詩中向我們展示了各民族和諧相處的動人畫面。
兩宋和遼金對峙時期十分推崇《敕勒歌》
北宋和南宋時期雖就中國整個局勢來看,仍處於分裂時期,但它是一個結束五代十國割據局面後相對統一時間較長的王朝。與兩宋先後對峙的遼、金兩朝,也使中國北部大部分地區得到統一。兩宋和遼金都為中華多民族走向融合和統一做出了貢獻。對峙雙方的有識之士和詩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十分推崇北朝《敕勒歌》。
北宋文學家郭茂倩潛心編撰了一部《樂府詩集》,輯錄了從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凡100卷,分為12類。其中在卷86《雜歌謠詞》類中,收錄了北魏民歌《敕勒歌》。並註:「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語,故其句長短不齊」。自此,這首《敕勒歌》流傳得更加廣泛。
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他在《詩評《敕勒歌》》一詩中贊道:
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詩中前兩句讚頌《敕勒歌》之所以傳唱不衰,是由於該詩氣勢慷慨大氣,風格渾然天成。後兩句則指出中原文化對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巨大影響,說明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互相滲透和融合。
北宋官員劉敞,曾奉命出使遼國,途徑陰山時,寫下了《陰山》一詩:
陰山天下險,鳥道上稜層。
抱石千年樹,懸崖萬丈冰。
悲歌愁依劍,側步怯扶繩。
更覺長安遠,朝光午未升。
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陰山的地勢險要和道路艱難,也表達了盼望國家統一的心情。
元明清時期的敕勒歌
元明清三朝,是我國連續時間長達600餘年的3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也確立了今天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廣闊版圖。在元明清3個朝代中,吟詠陰山敕勒川的詩歌,反映了民族和諧相融和經濟文化發展,「敕勒歌」也成了蒙古族民歌的代名詞。
早在遼代,敕勒川上就建起了豐州城,成為遼西南的商貿和軍事重鎮,敕勒川又被稱為豐州川。蒙古族統一全國建立元朝後,豐州很快發展成長城以北的一座比較熱鬧繁華的城市。元人劉秉忠在《過豐州詩》中描寫了在嫋嫋炊煙中吟鞭驅車途經豐州所見景象:山邊河水,滾滾西流,路旁繁茂,莊稼稠密,城內白塔高聳,城樓雄偉,街市車水馬龍,喧鬧有序……
山邊瀰瀰水西流,夾路離離禾黍稠。
出塞入塞動千裡,去年今年經兩秋。
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
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嫋過豐州。
元代詩人張翥在《上京秋月》詩中寫道:
水繞雲回萬裡川,鳥飛不下草連天。
歌殘敕勒風生帳,獵罷閼氏雪沒韉。
這首詩大氣磅礴地描寫了草原的遼闊美麗,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蒙古族歌曲在氈帳中蕩漾,極具誇張地描寫了沒入馬鞍的冬雪和雪中打獵的人們,展現出冬日草原的獨特風光。
明朝建立後,元帝室退守蒙古草原與明對峙,史稱北元。16世紀初,蒙古土默特部分封在敕勒川一帶,因此這裡又有了土默川之稱。該部首領阿拉坦汗奉行「蒙明友好」,實現了通貢互市。明代詩人王世懋在《華夷呼市》中,描寫了土默川出現了邊境和平安寧、蒙漢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以及互市貿易給雙方都帶來極大的益處:
大漠高空寂建牙,兩軍相見醉琵琶。
天閒苜蓿多羌種,胡女胭脂盡漢家。
雲裡射生旋入市,日中歸騎不飛沙。
金錢半減犁庭費,五利應知晉史誇。
(最後一句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人說「和戎有五利焉」)
取代明朝的清朝,重新統一了蒙古高原。土默川地區社會安定、蒙漢各民族和睦相處,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發展。清代詩人王循在《歸化城》所寫「穹廬已絕單于域,牧地猶稱土默川。小部梨園同上國,千家鬧市入豐年」,形象地說明這裡牧民已實現定居,經濟農牧結合、商貿興旺,文化進一步繁榮。晚清曾任綏遠城副都統的三多在《次和厚卿歸化秋感》所寫「盛世同文霑化雨,邊風尚武富清霜。漸移遊牧為耕稼,會看家家足稻粱」,生動地反映了這裡各民族經濟文化逐步相融。餘正酉在《出塞絕句》所寫「此生夢斷封侯想,也到陰山敕勒川」,則深情表達了對這裡的嚮往。
至於用敕勒歌來代表蒙古族民歌及草原歌曲,在清代詩歌中更是比比皆是。例如:
看牧獨回歌敕勒,射生雙獲笑軒渠。——乾隆《過蒙古諸部落》
遠流崑崙水,雄風敕勒歌。——升寅《早尖後赴沙拉木楞》
我正狂吟敕勒歌,心腸鐵石肯消磨。
忽聞一串如簧舌,頓覺冰天氣也和。——崇實《帳下聞歌》
人們吟唱《敕勒歌》,吟唱蒙古族民歌及草原歌曲,從中產生愉悅、雄壯、氣和的感受,這就是敕勒歌傳唱不衰、歷久彌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