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傳唱千年的敕勒歌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畫像

文/劉建祿

「《敕勒歌》流傳至今有1600多年,歷史久遠,文化厚重。蒙漢等各族人民在這裡共同演繹的團結、統一、和諧、相融之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雲山(2010年9月8日致內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會的賀電)

北魏民歌《敕勒歌》是最早吟詠陰山敕勒川的詩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古老的敕勒族,歌頌自己美好家鄉的一首著名民歌。穿越1600年的歷史時空,至今仍傳唱不衰,也讓人們記住了敕勒族。

敕勒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於我國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之一。史載「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或雲其先匈奴之甥也」,因所制木車「車輪高大、輻數至多」又稱高車族(《魏書·高車列傳》)。大約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遊牧於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附近大鮮卑山(屬大興安嶺山脈)的拓拔鮮卑,歷經艱難西進南遷,於3世紀中葉進入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和山西、河北北部一帶。公元310年在盛樂(今和林格爾)建立代國,公元386年稱帝建立魏朝,之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雄踞中國北方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史稱北魏。4世紀末北魏興盛時期,降服了遊牧在陰山南北的敕勒族,將數十萬部眾「皆徙置漠南千裡之地」,「東至濡源,西暨五原、陰山,竟三千裡」(《北史·高車傳》)。他們依靠這些地區的良好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畜牧業,使這裡出現了一派繁榮興旺景象。部分敕勒族還成為鮮卑拓拔氏的組成部分。有學者推測,《敕勒歌》就產生於這個時期。

《北齊書·神武紀》指出,《敕勒歌》最早吟唱者,是東魏名將斛律金,這是關於敕勒歌的最早記載。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且相互間徵戰不已。掌握東魏大權的大丞相、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公元546年親率大軍攻打西魏重鎮玉璧(今山西稷山),結果不但久攻未下,反而損失慘重,軍心因而浮動不安。面對困境的高歡,「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高歡公元547年病死,其次子高洋公元550年廢東魏建北齊,追高歡為神武皇帝)。斛律金出身敕勒族,史載他擅長騎射,善於用兵,「行兵用匈奴法,望塵知馬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北齊書》)。很顯然,高歡是想用這首歌頌家鄉的歌曲以安定軍心,激勵鬥志。但在客觀上,使這首民歌得以記載並流傳下來。由於北魏、東魏和北齊都屬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故後世稱之為北朝民歌,也有人稱北魏或北齊民歌。

《敕勒歌》中的陰山,是我國北方東西走向的一條著名山脈,也是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和天然的軍事屏障。其南側山勢巍峨挺拔,奇峰聳立,北部則傾斜和緩,低山淺丘,沒入高原之中。山間埡口,自古為南北交通孔道。現代所說陰山,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陰山,「西起狼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南為涼城山、樺山,東為大馬群山。長約1200公裡」;狹義的陰山,指「大青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平原以北」(《辭海》)。陰山這一名稱自古有之,《史記·匈奴列傳》載,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闋為塞」。 因秦漢時期今巴彥淖爾市五加河為黃河故道,故將北面的山即今狼山稱陽山,《史記·蒙恬傳》載,蒙恬「北逐戎狄,收河南。……於是渡河,據陰山」。 這說明秦漢時期的陰山與現代廣義陰山的範圍除狼山外大體相同。但陰山南麓的幾塊平川中,今土默川無疑是面積最遼闊、水草最豐美、地勢最坦蕩的一塊。

《敕勒歌》這首民歌,以豪邁而純真的情感,凝練而樸素的語言,雄渾而剛勁的風格,鮮明而濃鬱的民族地域特色,歌頌了草原的壯美富饒,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滲透著作者歌者對家園的深厚感情,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敕勒歌》傳唱不衰的過程中,敕勒川隨之名揚天下,後人也常常將「陰山敕勒川」連用。

唐代的敕勒詩歌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後,結束了我國自西晉末年以來約300年的分裂局面,繼起的唐朝進一步統一了全國,而且比秦漢的統一範圍更大,鞏固程度更強。鮮卑、敕勒等族雖然在這一時期消失了,但他們豪邁開放的基因注入了中原漢族和草原其他遊牧民族。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生母獨孤氏,即是鮮卑貴族之女。隋唐兩代對邊疆少數民族雖然也採取過武力徵伐的政策,但總的來講是以懷柔招撫為主。特別是唐代,對歸附的南突厥部眾在漠南妥善安置,加強對敕勒川地區的開發,從而促進了這裡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融合。這些情況,在吟詠陰山敕勒川的唐詩中有著生動形象的反映。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作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陰山邊關,同數百年前、萬裡之長的秦漢邊關聯想在一起,給人以一種悠遠蒼茫的意境,指出「徵人未還」是世代人們的共同悲劇。後兩句則表達了對戍邊將士的稱頌和對邊疆安寧的祈盼。

唐代史籍曾明確提到「陰嶺一帶,青冢嵯峨」。在唐詩中吟詠王昭君、青冢的篇數眾多。盛唐詩人張仲素在《王昭君》一詩中寫道:

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

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詩中讚揚了昭君出塞和親對促進胡漢和平、民族友好和生產發展的積極意義,也是當時這一地區邊境安寧、民族和睦情況的寫照。

晚唐著名詩人溫庭鈞也寫有一首《敕勒歌》:

敕勒金(左耳旁+貴)壁,陰山無歲華。

帳外風飄雪,營前月照沙。

羌兒吹玉笛,胡姬踏錦花。

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家。

如果說,北魏《敕勒歌》描繪了敕勒川夏日白晝的原野自然風光,那麼這首《敕勒歌》則寫出了敕勒川冬季夜間的景色,並刻畫了帳內的人物形象。在陰山下敕勒川的夜晚,無論是風中飄落的雪花,還是明月映照的沙地,都給人一種寧靜遼遠的感覺。在軍營大帳內,少數民族少男吹奏著悠揚的玉笛,少女則伴跳起優美的舞蹈。來自江南的人們,和他們一起盡情歡樂。詩中向我們展示了各民族和諧相處的動人畫面。

兩宋和遼金對峙時期十分推崇《敕勒歌》

北宋和南宋時期雖就中國整個局勢來看,仍處於分裂時期,但它是一個結束五代十國割據局面後相對統一時間較長的王朝。與兩宋先後對峙的遼、金兩朝,也使中國北部大部分地區得到統一。兩宋和遼金都為中華多民族走向融合和統一做出了貢獻。對峙雙方的有識之士和詩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十分推崇北朝《敕勒歌》。

北宋文學家郭茂倩潛心編撰了一部《樂府詩集》,輯錄了從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凡100卷,分為12類。其中在卷86《雜歌謠詞》類中,收錄了北魏民歌《敕勒歌》。並註:「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語,故其句長短不齊」。自此,這首《敕勒歌》流傳得更加廣泛。

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他在《詩評《敕勒歌》》一詩中贊道:

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詩中前兩句讚頌《敕勒歌》之所以傳唱不衰,是由於該詩氣勢慷慨大氣,風格渾然天成。後兩句則指出中原文化對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巨大影響,說明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互相滲透和融合。

北宋官員劉敞,曾奉命出使遼國,途徑陰山時,寫下了《陰山》一詩:

陰山天下險,鳥道上稜層。

抱石千年樹,懸崖萬丈冰。

悲歌愁依劍,側步怯扶繩。

更覺長安遠,朝光午未升。

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陰山的地勢險要和道路艱難,也表達了盼望國家統一的心情。

元明清時期的敕勒歌

元明清三朝,是我國連續時間長達600餘年的3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也確立了今天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廣闊版圖。在元明清3個朝代中,吟詠陰山敕勒川的詩歌,反映了民族和諧相融和經濟文化發展,「敕勒歌」也成了蒙古族民歌的代名詞。

早在遼代,敕勒川上就建起了豐州城,成為遼西南的商貿和軍事重鎮,敕勒川又被稱為豐州川。蒙古族統一全國建立元朝後,豐州很快發展成長城以北的一座比較熱鬧繁華的城市。元人劉秉忠在《過豐州詩》中描寫了在嫋嫋炊煙中吟鞭驅車途經豐州所見景象:山邊河水,滾滾西流,路旁繁茂,莊稼稠密,城內白塔高聳,城樓雄偉,街市車水馬龍,喧鬧有序……

山邊瀰瀰水西流,夾路離離禾黍稠。

出塞入塞動千裡,去年今年經兩秋。

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

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嫋過豐州。

元代詩人張翥在《上京秋月》詩中寫道:

水繞雲回萬裡川,鳥飛不下草連天。

歌殘敕勒風生帳,獵罷閼氏雪沒韉。

這首詩大氣磅礴地描寫了草原的遼闊美麗,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蒙古族歌曲在氈帳中蕩漾,極具誇張地描寫了沒入馬鞍的冬雪和雪中打獵的人們,展現出冬日草原的獨特風光。

明朝建立後,元帝室退守蒙古草原與明對峙,史稱北元。16世紀初,蒙古土默特部分封在敕勒川一帶,因此這裡又有了土默川之稱。該部首領阿拉坦汗奉行「蒙明友好」,實現了通貢互市。明代詩人王世懋在《華夷呼市》中,描寫了土默川出現了邊境和平安寧、蒙漢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以及互市貿易給雙方都帶來極大的益處:

大漠高空寂建牙,兩軍相見醉琵琶。

天閒苜蓿多羌種,胡女胭脂盡漢家。

雲裡射生旋入市,日中歸騎不飛沙。

金錢半減犁庭費,五利應知晉史誇。

(最後一句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人說「和戎有五利焉」)

取代明朝的清朝,重新統一了蒙古高原。土默川地區社會安定、蒙漢各民族和睦相處,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發展。清代詩人王循在《歸化城》所寫「穹廬已絕單于域,牧地猶稱土默川。小部梨園同上國,千家鬧市入豐年」,形象地說明這裡牧民已實現定居,經濟農牧結合、商貿興旺,文化進一步繁榮。晚清曾任綏遠城副都統的三多在《次和厚卿歸化秋感》所寫「盛世同文霑化雨,邊風尚武富清霜。漸移遊牧為耕稼,會看家家足稻粱」,生動地反映了這裡各民族經濟文化逐步相融。餘正酉在《出塞絕句》所寫「此生夢斷封侯想,也到陰山敕勒川」,則深情表達了對這裡的嚮往。

至於用敕勒歌來代表蒙古族民歌及草原歌曲,在清代詩歌中更是比比皆是。例如:

看牧獨回歌敕勒,射生雙獲笑軒渠。——乾隆《過蒙古諸部落》

遠流崑崙水,雄風敕勒歌。——升寅《早尖後赴沙拉木楞》

我正狂吟敕勒歌,心腸鐵石肯消磨。

忽聞一串如簧舌,頓覺冰天氣也和。——崇實《帳下聞歌》

人們吟唱《敕勒歌》,吟唱蒙古族民歌及草原歌曲,從中產生愉悅、雄壯、氣和的感受,這就是敕勒歌傳唱不衰、歷久彌新的魅力所在。

相關焦點

  • 朔州民歌《敕勒歌》及其藝術源流
    為重振軍心,高歡帶病設宴,面會諸將,並命部將斛律金即興高歌《敕勒歌》,將士懷舊,軍心稍振。由此,這首北朝民歌經過一代代人們的傳唱,成為民歌的精品,樂府的絕唱。被元代大詩人元好問譽為「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即使在今天來看,其蒼莽遼闊的境界,悠揚洪亮的音調,明白如話的語言,以及其超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所有的民歌中,仍不失為「千古絕唱」。
  • 蒙草生態讓敕勒川草原再現《敕勒歌》美景
    8月2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會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為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項目揭牌,標誌著以敕勒川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為代表的首批39個國家草原自然公園正式開展試點建設。
  • 《敕勒歌》的源頭在山西,在朔州
    一千五百餘年過去,歌中描述的敕勒川到底在哪裡?對於「敕勒川」的地望,歷代學界給出了三種不同答案:其一,敕勒川在今山西朔州、寧武一帶;其二,敕勒川在今內蒙古陰山地區,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頭昆都倫河流域;其三,敕勒川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
  • 《敕勒歌》是怎樣成為眾口傳唱的詩歌的?
    這是《敕勒歌》中描寫北方大草原上光麗風景的句子。 《敕勒歌》的作者據說是東魏的斛律金,因為當時斛律全蔭東魏開國皇帝高歡在玉壁一戰中失敗損失了七萬多兵馬。 當時高歡身負重傷,在返回的路上高歡命令他的部將斛律金作一首能表現敕勒族民族個性的詩歌,於是斛律金便做成了《敕勒歌》。這首歌由斛律金帶頭吟唱,激起了士兵們心中的壯志情懷,高歡聽了也隨著一起吟唱,使得軍心大振。
  • 敕勒歌
    [解釋]  ①《敕勒歌》:這是南北朝時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②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甘肅、內蒙一帶。川:平川、平原。  ③陰山:一條山脈的名稱,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北部,又叫「大青山」。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 影響戰爭的歌曲---《敕勒歌》和玉璧大戰
    敕勒歌《敕勒歌》,是一千五百年前流傳於我國蒙古草原上的一首敕勒族民歌。它之所以能夠幹古傳唱於江河南北,且被歷代文人收編入文學史冊,實與古代發生在稷山縣的玉壁大戰有關。高歡聞訊,勉力坐起,召集將士,讓部將觸律金(敕勒族人)唱《敕勒歌》,自為唱和。歌詞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此歌氣象雄渾,描繪了蒙古草原蒼茫遼闊的景象。在此軍情危急之中,高歡激昂高歌,意在激勵士氣,誰知將士多是敕勒族和鮮卑族人,一聽家鄉歌聲,反激起懷鄉之情,鬥志大洩。
  • 回味經典:敕勒歌
    點擊上方藍色「書香人生」可快速關注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敕勒川,陰山下。
  • 詩詞欣賞 |《敕勒歌》
    敕勒歌南北朝 佚名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 簡說《敕勒歌》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流傳的民歌,也稱「樂府」詩。但它與一般漢古詩有所不同,因牽涉到史學、民族學、文學等諸多問題,所以,《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作者是誰?其文學價值、史學貢獻等,一直存在著爭論。現根據一些史料作一分析考索:一、《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 千古絕唱《敕勒歌》竟然與北齊皇帝高歡有關
    接著上期節目今天繼續為您帶來梟雄高歡的傳奇故事敕勒川的絕唱魏晉南北朝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一個英雄的造就不僅是輝煌的戰果,在輝煌的背後一定有悽悽的悲歌。高歡是北齊王朝的締造者和響堂石窟的營造主。斛律金,這個敕勒老兵,用蒼勁而深沉的歌喉唱出了敕勒族的歌謠: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渾樸蒼莽,跌宕多姿的敕勒歌,唱出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英雄高歡一邊隨著斛律金蒼涼的歌聲低聲和唱,一邊留下了痛楚的淚水。
  • 【丫丫爸爸講古詩】敕勒歌 北朝民歌
    丫丫爸爸講古詩讀詩詞、有溫度、有態度【朗讀】【講解】【原文】chì Lè gē敕 勒 歌【作品簡介】《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傳唱的一首民歌,最早見錄於宋代郭茂倩所編著的《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由當時少數民族的語言鮮卑語譯成漢語。這首民歌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鬱的草原氣息,主要表現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敕勒歌:這就是大草原上的歌,只能是大草原上的歌
    羅斌冰書法《敕勒歌》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念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歌,就是北齊時候敕勒的民歌。敕勒川,就是敕勒平川,在陰山下,也叫敕勒草原,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穹廬,指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 <敕勒歌>古詩朗讀
    敕勒歌根據咱們的時間線,前唐的第三首古詩《敕勒歌》,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一、初讀知詩意這首《敕勒歌》是誕生在南北朝的北朝時期,當時,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作者是高歡,他是一個將領,率兵十萬攻打敵國,後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hu)律金帶頭作一首能表現鮮卑、敕勒族民族性質的歌曲。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yīn shān xià。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提起《敕勒歌》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絕對不會沒聽過其中的一句詩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感覺了?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是鮮卑人的後裔,他讀了《敕勒歌》之後也深為讚賞:「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我們就同詩人元好問一起,來欣賞這片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吧!
  • 譚維維版《敕勒歌》,多麼好聽的旋律!
    送給大家聽一聽吧喜歡的朋友請收藏與分享給更多人欣賞《敕勒歌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託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 敕勒歌描述的景象究竟在哪裡?
    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引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這首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
  • 2018重慶小學語文必背古詩詞:敕勒歌
    2018重慶小學語文必背古詩詞:敕勒歌   敕勒歌   公元4到6世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誦讀:   情緒要明朗豪放。
  • 中國歷史傳奇故事:高歡與敕勒歌
    中國歷史傳奇故事:高歡與敕勒歌 2013-08-21 13:15 來源:《徐連達評說中國歷史的205個細節》 作者:
  • 古詩成為小學生的心病,用《敕勒歌》舉例,應該怎麼學?
    今天解析的古詩是一年級下冊的《敕勒歌》。《敕勒歌》①(北朝樂府)敕勒川②,陰山 ③下。天似穹廬④,籠蓋⑤四野。天蒼蒼⑥,野茫茫 ⑦,風吹草低見⑧牛羊。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知識點>: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