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根據咱們的時間線,前唐的第三首古詩《敕勒歌》,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
一、初讀知詩意
這首《敕勒歌》是誕生在南北朝的北朝時期,當時,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
作者是高歡,他是一個將領,率兵十萬攻打敵國,後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hu)律金帶頭作一首能表現鮮卑、敕勒族民族性質的歌曲。斛律金即作《敕勒歌》,並帶頭領唱,高歡也隨之附唱,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
二、細讀解詩句
敕勒川:泛指敕勒族遊牧的草原。
陰山:陰山山脈,今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穹廬: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
蒼蒼:青色。天蒼蒼,是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通「現」,呈現、出現。
整詩的解讀: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三、精讀想詩境
這首民歌,給我們呈現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先是在前兩句,告訴我們家鄉的地址,陰山下。接著用穹廬來比喻自己民族的氈帳,寫出了家鄉的壯闊,恢宏。後面的詩句,用疊詞的形式,描繪了天空的蒼闊,家鄉的富足、融樂生活,牛羊遍地。
四、美讀悟詩情
作者描述了家鄉美麗富饒的情景,寫出了對家鄉的熱愛。家鄉的景色壯闊,家鄉的人民也是勇敢,豪放,地域的博大也暗示著人民的胸襟博大。整首詩用簡潔的語言,明快的抒發了遊牧民族驍勇善戰、彪悍豪邁的情懷。對當時的作戰大軍,起到了鼓舞的作用。
在這裡,我們可以科普一下鮮卑族的領袖鐵木真
鐵木真:蒙古帝國可汗,汗號「成吉思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徵戰,徵服地域西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
五、吟讀記詩文
我們在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後,對於每句的停頓、韻腳、節奏都有一定的體會了,讓我們更好的記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