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引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這首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引自百度百科詞條)。但時至今日,《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敕勒歌》的民族屬性和語言屬性(鮮卑族或鮮卑語?敕勒族或敕勒語(維吾爾民歌)?蒙古族或蒙古語?),以及歌中描寫的地域,均存在爭議。
對於這首歌描繪的景象,比較普遍的認識是內蒙古大草原,根據是歌詞中的「陰山下」。然而全面考察歌詞,內蒙說很難成立。敕勒歌即敕勒族民歌,敕勒,亦稱疏勒、鐵勒,系同一族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音譯。《史記》和《漢書》均記,疏勒是西域35國之一,位於今新疆喀什噶爾。《後漢書·耿恭傳》記,公元76年(建初元年)範羌迎耿恭自疏勒城東歸,「虜兵至,且戰且走,吏士急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三月至玉門,維餘十三人」。耿恭被困的疏勒城是車師後部所屬小國之一,在天山北,今烏魯木齊一帶。《隋書·裴炬傳》引裴炬於大業初年撰寫的《西域圖記·序》記:「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巴裡坤湖)、鐵勒部(烏魯木齊)、突厥可汗庭(庭州)渡北流水河,至佛林國(東羅馬),達於西海(地中海)。」天山南西漢疏勒與天山北東漢疏勒,是否同一個部族?有待考證,可以肯定的是東漢的疏勒城與北朝隋初的鐵勒部,是同一地點的同一個部族。
十六國(304-439年)和北朝(386-589)時期,史稱「五胡亂華」,是一個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北方的上百萬遊牧民族南下中原,西域的少數民族也東遷河西走廊。據《北史》等歷史典籍記載,490年(北魏孝文帝十四年)至北周至隋,河西西部嘉峪關外的疏勒河流域(玉門、瓜州、敦煌)沒有大的動蕩,政權過渡平穩,有一百多年相對和平時期(引自張鍾《敦煌簡史》),期間鐵勒(亦譯為敕勒)佔據數年,然後遊牧東去,最遠到達寧夏。525年高平鎮(今寧夏固原)兵民起義,推敕勒族酋長胡琛為高平王。他死後,各組群眾在万俟醜奴率領下克東秦州(今甘肅天水)、圍岐州(今陝西鳳翔),530年失敗,沒有到達內蒙古陰山的記載。
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發源於祁連山系的疏勒南山與託勒南山(一名託來南山)之間,出南山後流經玉門、瓜州,斷流前西經敦煌流入羅布泊。疏勒河東面的討賴河(一名討來河、北大河)發源於託勒南山和託勒山(一名託來山)之間,出南山後流經嘉峪關、酒泉、金塔,斷流前入黑河流入居延海。疏勒、託勒、託來、討來等山水名稱,和疏勒、鐵勒、敕勒等部族名稱,其實都是同一名稱的不同音譯,或曰同音異讀。敕勒族佔領走廊西部期間,留下的這些山水名稱,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出現同音異讀的現象是難免的。北朝民歌中的敕勒川,即今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只是書面用川字換成了口頭用語河字,而內蒙古陰山下並無敕勒川、疏勒河。
水之北、山之南為陽,陽面即太陽照射面;水之南、山之北為陰,陰面即背對太陽面。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俗稱南山,書面語言稱為陰山,南山下的疏勒河,就是陰山下的敕勒川。陝西的秦嶺相對關中平原而言也稱南山;內蒙古的陰山相對內蒙草原而言也稱南山,南山不是祁連山的專用名詞,同理,陰山也不是內蒙古草原山脈的專用名詞。
見牛羊即現牛羊。一般的牧草只能遮蔽羊腿,較高的冰草可及羊背,再高就會倒伏,遮蔽牛身是不可能的。能隱沒牛羊的牧草只有一種,就是生長在河西鹼性土壤草原上的特產芨芨草。芨芨草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砂套的鬚根。稈直立,堅硬,內具白色的髓,形成大的密叢,高50-250釐米。唐代邊塞詩人岑參路過河西時,寫《贈酒泉韓太守》詩曰:「酒泉西望玉關道,千山萬磧皆白草。」王維《出塞》詩曰:「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詩中描寫的「白草」正是芨芨草。當代河西的草原面積已大大減少,「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已成為往昔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