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描述的景象究竟在哪裡?

2020-08-27 大花貓2018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引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這首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引自百度百科詞條)。但時至今日,《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敕勒歌》的民族屬性和語言屬性(鮮卑族或鮮卑語?敕勒族或敕勒語(維吾爾民歌)?蒙古族或蒙古語?),以及歌中描寫的地域,均存在爭議。

對於這首歌描繪的景象,比較普遍的認識是內蒙古大草原,根據是歌詞中的「陰山下」。然而全面考察歌詞,內蒙說很難成立。敕勒歌即敕勒族民歌,敕勒,亦稱疏勒、鐵勒,系同一族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音譯。《史記》和《漢書》均記,疏勒是西域35國之一,位於今新疆喀什噶爾。《後漢書·耿恭傳》記,公元76年(建初元年)範羌迎耿恭自疏勒城東歸,「虜兵至,且戰且走,吏士急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歿,三月至玉門,維餘十三人」。耿恭被困的疏勒城是車師後部所屬小國之一,在天山北,今烏魯木齊一帶。《隋書·裴炬傳》引裴炬於大業初年撰寫的《西域圖記·序》記:「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巴裡坤湖)、鐵勒部(烏魯木齊)、突厥可汗庭(庭州)渡北流水河,至佛林國(東羅馬),達於西海(地中海)。」天山南西漢疏勒與天山北東漢疏勒,是否同一個部族?有待考證,可以肯定的是東漢的疏勒城與北朝隋初的鐵勒部,是同一地點的同一個部族。

十六國(304-439年)和北朝(386-589)時期,史稱「五胡亂華」,是一個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北方的上百萬遊牧民族南下中原,西域的少數民族也東遷河西走廊。據《北史》等歷史典籍記載,490年(北魏孝文帝十四年)至北周至隋,河西西部嘉峪關外的疏勒河流域(玉門、瓜州、敦煌)沒有大的動蕩,政權過渡平穩,有一百多年相對和平時期(引自張鍾《敦煌簡史》),期間鐵勒(亦譯為敕勒)佔據數年,然後遊牧東去,最遠到達寧夏。525年高平鎮(今寧夏固原)兵民起義,推敕勒族酋長胡琛為高平王。他死後,各組群眾在万俟醜奴率領下克東秦州(今甘肅天水)、圍岐州(今陝西鳳翔),530年失敗,沒有到達內蒙古陰山的記載。

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發源於祁連山系的疏勒南山與託勒南山(一名託來南山)之間,出南山後流經玉門、瓜州,斷流前西經敦煌流入羅布泊。疏勒河東面的討賴河(一名討來河、北大河)發源於託勒南山和託勒山(一名託來山)之間,出南山後流經嘉峪關、酒泉、金塔,斷流前入黑河流入居延海。疏勒、託勒、託來、討來等山水名稱,和疏勒、鐵勒、敕勒等部族名稱,其實都是同一名稱的不同音譯,或曰同音異讀。敕勒族佔領走廊西部期間,留下的這些山水名稱,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出現同音異讀的現象是難免的。北朝民歌中的敕勒川,即今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只是書面用川字換成了口頭用語河字,而內蒙古陰山下並無敕勒川、疏勒河。

水之北、山之南為陽,陽面即太陽照射面;水之南、山之北為陰,陰面即背對太陽面。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俗稱南山,書面語言稱為陰山,南山下的疏勒河,就是陰山下的敕勒川。陝西的秦嶺相對關中平原而言也稱南山;內蒙古的陰山相對內蒙草原而言也稱南山,南山不是祁連山的專用名詞,同理,陰山也不是內蒙古草原山脈的專用名詞。

見牛羊即現牛羊。一般的牧草只能遮蔽羊腿,較高的冰草可及羊背,再高就會倒伏,遮蔽牛身是不可能的。能隱沒牛羊的牧草只有一種,就是生長在河西鹼性土壤草原上的特產芨芨草。芨芨草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砂套的鬚根。稈直立,堅硬,內具白色的髓,形成大的密叢,高50-250釐米。唐代邊塞詩人岑參路過河西時,寫《贈酒泉韓太守》詩曰:「酒泉西望玉關道,千山萬磧皆白草。」王維《出塞》詩曰:「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詩中描寫的「白草」正是芨芨草。當代河西的草原面積已大大減少,「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已成為往昔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敕勒歌
    [解釋]  ①《敕勒歌》:這是南北朝時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水土,對遊牧生活無限熱愛之情。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從中我們也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讚美之情。
  • 朔州民歌《敕勒歌》及其藝術源流
    《敕勒歌》的創作背景千百年來,關於《敕勒歌》作者及其產生之地,學界眾說紛紜。有以斛律金為作者的,也有以斛律金為已知最早的傳唱者的。至於歌中所描述的地域,即「敕勒川」的地望所在,歷代學界給出了三種不同答案:其一,敕勒川在今山西朔州、寧武一帶;其二,敕勒川在今內蒙古陰山地區,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頭昆都倫河流域;其三,敕勒川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與所有民歌的產生一樣,《敕勒歌》應該是一首群體創作的歌曲。其作者一定是北朝時期遊牧於敕勒川的敕勒部民。
  • 影響戰爭的歌曲---《敕勒歌》和玉璧大戰
    敕勒歌《敕勒歌》,是一千五百年前流傳於我國蒙古草原上的一首敕勒族民歌。它之所以能夠幹古傳唱於江河南北,且被歷代文人收編入文學史冊,實與古代發生在稷山縣的玉壁大戰有關。高歡聞訊,勉力坐起,召集將士,讓部將觸律金(敕勒族人)唱《敕勒歌》,自為唱和。歌詞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此歌氣象雄渾,描繪了蒙古草原蒼茫遼闊的景象。在此軍情危急之中,高歡激昂高歌,意在激勵士氣,誰知將士多是敕勒族和鮮卑族人,一聽家鄉歌聲,反激起懷鄉之情,鬥志大洩。
  • 敕勒川傳唱千年的敕勒歌
    他們依靠這些地區的良好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畜牧業,使這裡出現了一派繁榮興旺景象。部分敕勒族還成為鮮卑拓拔氏的組成部分。有學者推測,《敕勒歌》就產生於這個時期。《北齊書·神武紀》指出,《敕勒歌》最早吟唱者,是東魏名將斛律金,這是關於敕勒歌的最早記載。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且相互間徵戰不已。
  • <敕勒歌>古詩朗讀
    敕勒歌根據咱們的時間線,前唐的第三首古詩《敕勒歌》,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一、初讀知詩意這首《敕勒歌》是誕生在南北朝的北朝時期,當時,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作者是高歡,他是一個將領,率兵十萬攻打敵國,後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hu)律金帶頭作一首能表現鮮卑、敕勒族民族性質的歌曲。
  • 《敕勒歌》的源頭在山西,在朔州
    一千五百餘年過去,歌中描述的敕勒川到底在哪裡?對於「敕勒川」的地望,歷代學界給出了三種不同答案:其一,敕勒川在今山西朔州、寧武一帶;其二,敕勒川在今內蒙古陰山地區,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頭昆都倫河流域;其三,敕勒川就是今天內蒙古的土默川平原。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yīn shān xià。
  • 書法原創作品 敕勒歌(草書)
    #敕勒歌#這是一首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敕勒族民歌,本來是鮮卑語,後來才翻譯成漢語。敕勒族是當時居住在現在山西省北部一帶的一個少數民族。歌詞唱出了北方草原蒼茫遼闊的特有景象和敕勒人民對自己家鄉草原的熱愛。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提起《敕勒歌》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你絕對不會沒聽過其中的一句詩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感覺了?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是鮮卑人的後裔,他讀了《敕勒歌》之後也深為讚賞:「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我們就同詩人元好問一起,來欣賞這片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吧!
  • 2018重慶小學語文必背古詩詞:敕勒歌
    2018重慶小學語文必背古詩詞:敕勒歌   敕勒歌   公元4到6世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誦讀:   情緒要明朗豪放。
  • 人以歌傳:《敕勒歌》和斛律金
    回想當年,當我們帶著紅領巾,捧著課本,跟著老師大聲朗誦這段歌詞的時候,你會遙想這首歌的原唱者和首唱之地嗎? 這首的原唱,是北齊人斛律金,他可不是等閒之人。此公生活在南北朝北魏時期(公元488—567),出生於部落領袖世家。
  • 從《敕勒歌》到《登幽州臺歌》看人誤入歧途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1敕勒歌這首詩歌雖然是北朝民歌,但是意境是非常悠遠的。考慮到北朝的遊牧民族的文化生態,可以把這首詩歌當做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詩歌來看。
  • (部編)二年級語文上冊預習教案,《夜宿山寺》《敕勒歌》
    《救勒歌》歌詠了大草原蒼茫遼闊、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救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敕勒歌》注釋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 簡說《敕勒歌》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敕勒歌》是北朝時期流傳的民歌,也稱「樂府」詩。但它與一般漢古詩有所不同,因牽涉到史學、民族學、文學等諸多問題,所以,《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作者是誰?其文學價值、史學貢獻等,一直存在著爭論。現根據一些史料作一分析考索:一、《敕勒歌》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 新詠唱版《敕勒歌》登陸央視火爆網絡
    不止有豪情壯志、草原蒼茫,還有少女情絲、追尋美好——在不少網友的評論中,新詠唱版《敕勒歌》讓人看到了經典與情感、歌詞與旋律融合的最佳範例。也許人們不知,為這版《敕勒歌》填詞的是我省著名詩人薛保勤。著名文化學者康震對新詠唱版《敕勒歌》讚美有加,他認為,這首歌唱出了《敕勒歌》蒼茫雄渾的氣質,為觀眾創造出無邊無際的巨大想像空間,「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曾被用在戰鬥期間,用來聚合人氣和士氣。而此次譚維維演唱的版本,不僅雄壯,更不失神聖。」康震說。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6:北朝民歌《敕勒歌》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詩句譯文: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裡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 敕勒歌:這就是大草原上的歌,只能是大草原上的歌
    羅斌冰書法《敕勒歌》二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念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歌,就是北齊時候敕勒的民歌。敕勒川,就是敕勒平川,在陰山下,也叫敕勒草原,是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穹廬,指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 三晉史話|他是最早的《敕勒歌》歌唱者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斛律金是《敕勒歌》已知最早的演唱者。
  • 《敕勒歌》是怎樣成為眾口傳唱的詩歌的?
    這是《敕勒歌》中描寫北方大草原上光麗風景的句子。 《敕勒歌》的作者據說是東魏的斛律金,因為當時斛律全蔭東魏開國皇帝高歡在玉壁一戰中失敗損失了七萬多兵馬。 當時高歡身負重傷,在返回的路上高歡命令他的部將斛律金作一首能表現敕勒族民族個性的詩歌,於是斛律金便做成了《敕勒歌》。這首歌由斛律金帶頭吟唱,激起了士兵們心中的壯志情懷,高歡聽了也隨著一起吟唱,使得軍心大振。
  • 2018烏蘭託婭《故鄉敕勒歌》專輯發布會
    烏蘭託婭在京發布新專輯《故鄉·敕勒歌》首次以慢歌做主打,致敬經典,感恩故鄉。12月19日下午,「內蒙古情歌天后」、《套馬杆》原唱烏蘭託婭在京發布2018全新專輯《故鄉·敕勒歌》。這是烏蘭託婭出道以來發行的第十四張專輯,收錄了她12首原創單曲,主題是致敬經典、感恩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