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難中文歌刷屏,語文老師哭了,不看拼音唱對一半算你贏!

2020-11-22 騰訊網

聽一首外文歌,

我們看翻譯很正常,

因為不是自己的母語。

但最近網上出現的一首中文歌,

我們竟然也要看拼音才能讀出來,

想跟唱卻無從下口,

堪稱史上最難的一首中文歌。

這首歌叫《生僻字》,

是用70多個生僻字串聯而成,

「魃魈魁鬾魑魅魍魎,又雙叒叕,

火炎焱燚,煢煢孑立,沆瀣一氣……」

看完歌詞我們認識的字甚至

連一半都不到。

前方高能

這麼難唱又拗口的歌,

卻刷爆朋友圈火遍全網,

歌曲發布短短一周播放量

就達到近5000萬,

點讚量252萬,留言12萬多。

還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

新京報等多個官方媒體轉發點讚,

多次被刷上微博熱搜榜。

聽完歌的網友紛紛感嘆:

「 所學的漢字全都還給了語文老師,」

「這歌能逼死外國人。」

「難怪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

「歌曲蠻好聽的,就是唱得太快,

字典已經翻不過來了……」

「這比《忐忑》還難唱。」

這首歌的創作者,

是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的

江蘇90後陳柯宇。

談起創作靈感,源於去年他曾經在網上看到「又雙叒叕」類似的表達。

雖然知道網友想表達「經常看到」的意思,卻不認識後兩個字,便去查字典原來「叒」與「叕」分別讀「ruò」、「zhuó」,就萌生了創作一首集合生僻字的歌。

於是他用了長達半年的時間,

搜集整理了200多個生僻字,

正值高考來臨之際,

就把一些高考中可能出現的生僻字寫進去,

一來可以幫助高考考生「聽歌記字」,

二來也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

曲風悠揚婉轉,

歌詞工整押韻,

意境宏大磅礴,

受到眾多網友追捧翻唱。

不僅高中生把它當成備考資料,

小學老師也把其當成作業

要求學生學習演唱。

甚至外國人也紛紛模仿,

正如歌詞中寫到:

「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漢字。」

不僅颳起了翻唱風潮,

還掀起了一陣「中國識字熱潮」。

網友表示聽完這首歌后感情複雜,一面自豪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一面慚愧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

於是紛紛查字典,解析歌詞中字詞成語的文學出處和背後的典故含義,感受文字之美。

就像歌詞寫到:「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網友儼然一副中學生

學習語文的認真模樣。

有網友評論:「五千年有李唐風氣,五千年有鐘鳴鼎食,五千年有僧侶禮佛,五千年有道人牽鶴,五千年有口誅筆伐,五千年有棄筆從戎,五千年有將士利劍官宦智謀安邦定國,戰滅外敵不肯休!滿腔熱血付諸刀槍,一聲長笑寄與筆毫,縱然有萬人所向,不肯休志,縱然有口誅筆伐,不肯頹唐。哉我華夏!這樣的歌曲才應該被流傳,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文字,是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

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

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所在。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最美麗的文字之一。

漢字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四聲交替,橫平豎直結構優美,「久視則熟字不識,注視則靜物若動」。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

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

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

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也正是因為有了漢字,我們今日才有了讓民族引以為傲的唐詩宋詞元曲漢章,才有了揮毫潑墨的書法藝術,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等千古絕唱文壇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才得以傳承,數千年的文明歷史才得以銜接。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

鍵盤取代了紙筆,

人們日漸提筆忘字,見字不識,

錯字成語錯用屢見不鮮,

對文字的傳承意識愈發淡薄。

《生僻字》所帶來的正能量影響,

喚醒了人們對文字的珍視與保護意識,

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從而不讓我們遠離傳統,

勿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正如在QQ音樂熱評中,

有網友評論到:

中華這片土地留給我們後人

最大的禮物應該是這麼兩件了吧。

一件是歷史,一件是文化。

前者可鑑世,後者可潤心。

陳柯宇希望這些傳揚中國文化

的歌能被更多人聽到,

他說:

「因為我們的國家現在真的很強大!

我們作為黃皮膚的人,

都應該驕傲地把頭抬起!」

作者:鯉思魚

- END -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微博@陳柯宇K-KO,

感謝主人公接受採訪並授權發布)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相關焦點

  • 史上最難中文歌刷爆朋友圈,語文老師哭了,不看拼音能唱對一半算你贏!
    但最近網上出現的一首中文歌,我們竟然也要看拼音才能讀出來,想跟唱卻無從下口,堪稱史上最難的一首中文歌。這首歌叫《生僻字》,是用70多個生僻字串聯而成,「魃魈魁鬾魑魅魍魎,又雙叒叕,火炎焱燚,煢煢孑立,沆瀣一氣……」看完歌詞我們認識的字甚至連一半都不到。
  • 這些生僻字你都認識麼?史上最難中文歌,語文老師和歪果仁都哭了,你...
    原標題:這些生僻字你都認識麼?史上最難中文歌,語文老師和歪果仁都哭了,你還不會唱? 但最近網上出現的一首中文歌, 我們竟然也要看拼音才能讀出來, 想跟唱卻無從下口, 堪稱史上最難的一首中文歌。
  • 史上最難中文歌《生僻字》刷爆朋友圈,有中小學教師要求學唱
    史上最難中文歌《生僻字》刷爆朋友圈,有中小學教師要求學唱 2018-12-21 0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首歌你不看拼音肯定不會唱,語文老師都要哭了
    點 擊 了 不 起 頻 道 星 標 我 們最近這首堪稱史上最難的中文歌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和抖音,發布短短一周播放量就達到近5000萬。而且還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官微轉發點讚,多次榮登微博熱搜榜單。這麼火的歌,小喬當然也想嘗試一下啊,但是它的歌詞實在讓我無法張口:魃魈魁鬾魑魅魍魎,又雙叒叕,火炎焱燚,煢煢孑立,沆瀣一氣……仿佛回到了那個被小學語文老師支配的恐懼時光中,於是我居然打開了歌詞面板,照著拼音去讀。平時我們聽一首外文歌,看翻譯很正常,因為不是自己的母語。
  • 語文老師:別給低年級的學生看帶拼音的書,提高不了閱讀能力
    根據一些老師的建議,給孩子買的書也符合低年級階段的語文學習能力,都是帶拼音的書,不會存在因為識字量太少的問題,有閱讀障礙。可是暑假來臨,孩子一本書都沒看完,對閱讀的興趣完全沒有,甚至有一些牴觸。家長很苦惱:明明是有能力閱讀的,為什麼孩子還是不愛看書呢?針對這個問題,作為語文老師,我想說,家長還是儘量少給孩子買帶拼音的書,確實提高不了閱讀能力。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 語文老師自嘲要向學生"認錯"
    原標題:《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 語文老師自嘲要向學生「認錯」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文中列舉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並寫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這篇文章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   澄清:這是個徵求意見稿,還沒定!
  • 《一年級》拼音測試逼瘋眾孩子 語文老師教你不著急
    那麼到底拼音教學有什麼樣的難點?老師和家長將如何幫助孩子度過幼小銜接的第一關呢?看真正一年級的教學老師如何化解回答。    拼音教學 難在何處?    如果向一年級的老師請教「拼音教學的難點有哪些?」老師們都會不假思索的列出幾點「b和p、d和q」難區分、前後鼻音難區分、鼻音邊音難區分、平舌翹舌難區分,這四點可謂是小學生們學習拼音會遇到的四大攔路虎。    而湖南的家長們還會擔心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帶有濃厚韻味的湖南「塑料普通話」,「電視上經常拿『塑普』開玩笑,我們也擔心小孩子會養成這樣一種口音」,家住芙蓉苑的楊媽媽,小孩正上一年級,她的擔憂也代表了部分家長的心聲。
  • 一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看拼音、寫詞語彙總,老師:這資料太貼心了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看拼音、寫詞語彙總,老師:這資料太貼心了!由於2020年春季開學時間的延遲,這幾天最火的教學方式就是網絡直播教學了。網絡直播教學我也看了一些,說實話,老師是真不錯,講課很生動有趣,善於帶動學生的情緒,讓孩子很喜歡上這樣的課。但是由於孩子沒有課本,也不好整天盯著手機、電腦學習。所以,個人認為網絡教學還是不能完全替代老師上課。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目標仍然是以學習漢語拼音、認字、詞語、簡單的閱讀、短句、句子為主。同學們在網上聽課後,如何複習是個難題。
  • 把生僻字編成歌詞,你能唱到第幾句?
    最近有一首大火的歌曲《生僻字》,看後讓人懷疑人生,一首歌一半歌詞不認識!感覺語文白學了!很多人聽完歌懵了:歌詞裡都是些什麼字,我怎麼都不認識?感覺自己十幾年的學白上了;有人說:這是史上最難的中文歌吧,語文老師都要聽到懷疑人生;有人看完歌詞,直接覺得腦瓜疼
  • 高考史上最難的數學題,中科院院士看完直搖頭:這太不適合高考了
    簡單的時候,學姐學長嘆氣,題目難的時候學長學姐更嘆氣。就拿今年高考的語文作文來說,很多人看到「管仲、齊桓公、鮑叔牙」後懵了,而且能穩中求新,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尤其是要跳出固有的思路,去分析,重新寫出來一篇亮眼的文章,對於在考場上的考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但是語文的思路即使不能百變,但也可以千篇一律不出錯。數學呢?
  • 中國最難讀的10個城市名字,念對一半,算你贏!
    中國最難讀的10個城市名字,念對一半,算你贏!我們國家有660個城市,有些城市常常是人們旅遊必去的地方,但是也有些城市卻很少有人認識,包括一些縣級市或者縣,它們可能沒有比那些熱門旅遊城市被大家所熟悉,甚至有些人連這些名字都沒聽過,但是這些很少有人知道的城市儘管不是什麼熱門景區,但也是有屬於它們獨特風格的。接下來介紹的這10個城市,如果你能把他們全部念出來,那你贏了!
  • 拼音說難也不難,孩子「五讓」家長「三不要」
    作為學習漢字的扶手,拼音會伴隨孩子學習語文相當長一段時間。  「初入學的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學拼音認漢字,說實話,拼音比漢字難教。拼音本身是一種字母符號,學起來枯燥、機械,會讓初入學的孩子感到學習困難,連家長對拼音也有望而生畏之感,害怕教錯,因為離自己學習的年代太久遠。」時代小學語文教師酈雲說。
  • 一年級語文老師哭訴:幼兒園不教拼音,你就放手孩子玩?別心大了
    今年欣穎明顯的發現一年級語文是越來越難教了,甚至讓自己開始懷疑人生,質疑自己的能力。這是為什麼呢?現在小學語文不少地區已經改革,一年級的語文學習內容看似減負,但對於零起點入學的孩子來說,還是相當的困難。零基礎的孩子需要從頭開始學習拼音、生字、組詞、造句,難度可想而知。
  • 學好語文從看拼音寫詞語開始!語文老師整理了8張寫字卡,很實用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部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看拼音寫詞語,來自小學語文老師的整理匯總,總共有8套聯繫卡,非常適合二年級的孩子進行拼音和詞語的鞏固練習,也是家庭教育中茶餘飯後進行輔導的有益參考。 小學二年級的語文相對於一年級來說,難道稍微增大,但是仍然要注重拼音、漢字、詞語的學習,這是為孩子小學、初中乃至高中整個語文學習打下基礎的環節,當然不容小覷。
  • 抖音爆紅神曲《生僻字》,不翻字典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有人說:這是史上最難中文歌,語文老師聽到懷疑人生。許多網友直呼,「聽完歌語文水平大漲」。先帶您來看看其中幾句歌詞:煢煢(qióng)孑(jié)立,沆(hàng)瀣(xiè)一氣,踽踽(jǔ)獨行,醍(tī)醐(hú)灌頂,綿綿瓜瓞(dié),奉為圭(guī)臬(niè),龍行龘龘(dá),犄(jī)角旮(gā)旯(lá),娉(pīng)婷嫋(niǎo)娜(nuó),涕(tī)泗(sì)滂(pāng)沱(tuó)、呶呶(náo)不休,不稂(làng)不莠(yǒu
  • 小學語文第一課不學拼音了?老師朋友圈瘋傳的消息,真相在這裡
    這兩天,鹿姐姐在朋友圈裡看到許多語文老師轉發一條消息:《據說這是新一年級的教材,你還不趕快搶先了解!》,貌似有圖有真相↓↓↓新教材中,增大了常用常見字的比重,減少了一些和孩子生活聯繫不太緊密的漢字。  三、新增「快樂閱讀吧」欄目,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  教材第一單元的入學教育中,有一幅圖是孩子們一起討論《西遊記》等故事,看得出來,語文學習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閱讀表達,通過讀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閱讀能力。
  • 語文期中卷1-6年級看拼音寫漢字,家長朋友一起挑戰能否全對
    語文期中卷1-6年級看拼音寫漢字,家長朋友一起挑戰能否全對語文是各個學科的基礎,也是我們的母語,學好語文是每一個小朋友首要做好的事。語文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筆者整理了小學1~6年級期中考試中的讀拼音,寫詞語,各位小朋友和大朋友們可以一起來看一下,特別是家長朋友來挑戰能否全對!雖然看拼音寫漢字是基礎,但是真正做對完的小朋友還不足一半。一年級沒有看拼音,寫漢字。但是卻讓寫拼音,拼音是漢字的基礎,16個整體認讀音節,一年級小朋友記得可是很牢固,不知道朋友您還記得嗎?
  • 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兩次在黑板上寫錯同一個拼音,該不該受指責?
    到了晚上,群裡有幾個家長看到了,他們提醒語文老師把錯誤的拼音糾正過來,語文老師雖然做了改正,但孩子們抄作業條的時候都是錯誤的抄了上去,其影響之惡劣可見一斑。過了幾天,又一次布置作業的時候,這個音節詞又出現了,而且棋字和上次一樣,聲調仍然是錯誤的。我看了有些納悶,這是新在黑板上寫的作業呢還是之前的照片,不得而知。
  •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考試真題,老師:消化吸收贏在起跑線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考試真題,老師:消化吸收贏在起跑線。一年級小朋友馬上就要開學了,雖然由於開學時間延遲了,但是假期時間很長,可以適當預習一下新學期的內容。第二個雨夾雪也是考的多音字「夾」,分別讀「jiā」和「jiá」,其他都是考漢語拼音的讀法。試卷的第三題,分別寫出字母的大小寫,這個比較簡單。第四題是給將兩個字組合成一個字再組詞。這題要求學生認識本單元所學到的生字,如果能將生字學會,就沒什麼難度。繼續看試卷的第二頁。第五題,仍然是考字,但是要跟韻母搭配後填寫在相應的位置。
  • 幼升小要不要提前學拼音 一位語文教師媽媽現身說法
    袁女士說,不難設想,當開學時全班40個孩子,有半數以上學過拼音,老師還會按部就班進行教學麼?換句話說,呦呦會不會一上學就落後了?  袁女士並未「誇張」現狀。記者通過一線教師了解了情況:5年前,李老師接手一年級新生,班裡三分之二的孩子接觸過拼音;3年前,徐老師班上的新生一半學過;去年,趙老師班上有五分之二的大班孩子暑期去學了;今年,姚老師班上也有一半的孩子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