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語文(上)目錄及部分課文。
很快就要放暑假了,袁女士有些糾結,女兒呦呦今年幼兒園大班畢業,要不要提前讓孩子學拼音?提前學吧,擔心她因為「炒冷飯」厭學;若不學,又怕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幼升小,學不學拼音只是其中一個點。家長該怎麼做比較好?記者昨天請教了相關專家。
現實在倒逼?種種原因讓孩子提前學
今年初,袁女士便了解到,女兒班上的不少孩子被陸續送到培優班學習,其中的拼音,是小學一年級的內容。
「到底有多少孩子去學了我沒統計,但這個暑假是呦呦提前學習的最後機會了。」袁女士說,不難設想,當開學時全班40個孩子,有半數以上學過拼音,老師還會按部就班進行教學麼?換句話說,呦呦會不會一上學就落後了?
袁女士並未「誇張」現狀。記者通過一線教師了解了情況:5年前,李老師接手一年級新生,班裡三分之二的孩子接觸過拼音;3年前,徐老師班上的新生一半學過;去年,趙老師班上有五分之二的大班孩子暑期去學了;今年,姚老師班上也有一半的孩子報名。
給孩子報拼音班的原因挺多。家住江北的林女士認為,不是說老師故意加快進度,而是班裡的「平均水平」不允許你「一竅不通」。
朱女士家是雙職工,暑假期間她不希望老人帶孩子,整天一起看電視。「兩三個小時,學學拼音也好。」朱女士說,至少能讓孩子接觸點新知識。
市民王先生覺得很無奈,兒子資質平平,如果不能「笨鳥先飛」,恐怕一開學就會受打擊。「首先學的就是拼音吧,希望他『導入』順利一點。」王先生說。
啟用新教材拼音在開學一個月後才教
語文第一課,最早學的是拼音?不對。記者了解到,從去年9月開始,一年級小朋友用上了新的語文教材,拼音差不多要到入學一個月左右才「上手」。
記者從首南第一小學找了一冊一年級語文(上)的新教材。課本中,第一個單元是識字,一共有19頁,上面所有的漢字都沒有標註拼音。孩子們要學唱《上學歌》等多首兒歌。兒歌中出現的漢字,只備註了一些筆畫分解圖。
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寧波市小學語文學科教育家培養對象羅樹庚說,現在的一年級學生使用的是部編教材,「拼音後移」是個很大的特色。據他了解,這套語文教材已在全國大部分省市推廣,我省已全面推開。按照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的相關文件,倡導的是「零起點」教學。
鎮明中心小學教導處副主任、海曙區語文名師陳豔萍說,新語文教材的學習順序改動是基於「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來安排的,從實際情況來看,拼音對很多孩子而言,是個很難學的內容,尤其是到後期的雙韻母之類,容易產生學習壓力。倘若一開始學語文,就讓孩子覺得有負擔,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興趣造成一定影響。「這樣適當調整一下順序,挺好的。」陳豔萍說。
提前學好麼?一位語文教師媽媽現身說法
汪老師是小學語文教師,就在女兒就讀的學校任教。女兒今年上小學三年級,幼小銜接的那個暑假,汪老師思考再三,最終還是讓女兒參加了拼音輔導班。
「一是沒空帶孩子,二是培養她的儀式感(自己教孩子沒有那種上課的感覺),三能稍微學點知識也好。」汪老師說,不用讓孩子學得太深入,只要簡單接觸一些就好,主要是培養學習拼音的興趣。她認為,需要結合不同孩子的情況選擇輔導班,學拼音更多的只是「錦上添花」,絕對不要強求孩子在短時間內過關。
她很坦誠地說,從日常教學情況來看,班裡邊的孩子不可能「一刀切」「零起點」,這種參差不齊的狀況會讓老師感到困惑。老師當然會統一教拼音,但是教學進度不可能一點都不受「平均水平」的影響。
「要教,但是沒有階段性的要求,最終還是家長怎麼看。」執教多年的汪老師說,根據自己的經驗,現在拼音教學的時間拉長了,孩子之間的差異並不會特別明顯。最明顯的是前兩周,慢慢地讀寫能力就趨同,到了三年級這種差距幾乎就消失了。
她認為,有些家長會考慮到孩子自信心受打擊之類的問題,而事實上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體驗,比如體會到後來者居上的感受。「不同的孩子,是不是提前學,沒有很強的可比性。」汪老師說。
學拼音算小事建議家長更多關注習慣調整
記者就是否提前學拼音請教了一些老師們,爭論也是比較多的。有的老師堅決反對提早學習拼音,認為培訓教師中存在的「發音不標準」等教學不規範、培訓要求不接軌的問題,反而會對孩子日後的學習造成困擾。也有像汪老師這樣,持相對中立的態度,但希望家長選擇培訓教師時要格外慎重,對「得失」放寬心。
不過,老師們普遍認為,讓孩子多在生活中識字(比如在外逛的時候,認識一下超市名、路名等),多開展親子閱讀,多一些陪伴孩子的時光,肯定是對將來學習有好處的。
老師們表達更為一致,且希望家長們更多關注的是生活習慣、獨立能力的培養,這才是老師們看來「幼升小」的關鍵點,過分糾結「是否提前」,只怕抓了芝麻丟了西瓜。
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校長羅樹庚說,6月25日那天,學校提前召開了「準新生」家長會,也有家長提問,該不該讓小孩去學「20以內的算數」。和拼音一樣,他並不推薦,也建議家長莫焦慮。在家長會上,他給出的「提前系」如下:提前熟悉小學的作息;提前適應獨自睡覺;提前學會繫鞋帶;提前適應整理個人物品……
鎮明中心小學陳豔萍老師也贊同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可能難以想像,喝水、上廁所這種小事,才是產生差別的『大事情』。」陳老師說,每年都有這樣的孩子,到了上課就想去上廁所,影響聽課效果;丟三落四習慣了,會連自己的文具都不認識,學習上也可能存在類似的現象。所以在她看來,家長確實要特別重視幼小銜接,但是重要的並非知識點,而是作息時間、學科安排、新的人際關係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多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