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哲學認為:有形生於無形。天地在未分之前,只是一種混沌的元氣,就像雞子兒在胚胎未形成前,氣與形質合而未離,杳冥昏昧,這種在天地未開闢之前的元氣被後人稱為太極元氣。由於太極元氣的自身運動,等到「一氣盤中結」,混沌出現分化,清輕之氣上升,混濁之氣下降,清輕之氣懸浮而動,為天;渾濁之氣沉積而靜,為地。
所以說:「天地之間,一氣已生。」一氣遂分陰陽,清輕者為陽,混濁者為陰,清、濁二氣相輔相成,陰陽也隨之產生。這種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換,陰陽互生的狀態,被稱為太極。作為事物的本原,陰陽仍然是一種氣,上者為陽,下者為陰,輕者為陽,濁者為陰,動者為陽,靜者為陰,在氣的基礎上,由陰陽的運動和相互的作用,派生出四時、五行、日月星辰,便形成了宇宙自然的萬事萬物。
作為解釋陰陽學說最絕的就是所謂太極圖,也稱陰陽圖,一張白紙稱為無極,畫上一個圓圈,稱為無極生太極,中間一條曲線分成黑白兩個部分,稱為太極生兩儀,中間的曲線表示了陰陽的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特別是黑白兩個半球中,各有一個與之顏色相反的小圓圈,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個圖可是說把陰陽學說的基本思想,簡單明了完整形象的表現了出來,在陰陽學說的推廣普及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所謂「老少」者,就是指少陽、少陰、老陽、老陰,表示著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四個階段,古人不得不用四個連續的詞來解釋。原文說老者」,陽動陰靜,動靜到了極點稱為老,又稱為太陽、太陰;而「少者」,是初動初靜之際,也就是動靜剛剛開始的時候,便為少陰少陽。原文又說,有老少,遂分四象,四象者,即少陽、少陰、老陽、老陰。兩儀者陰陽也,陰陽既對立,又統一,成為哲學中普遍應用的對立統一的規律。而陰陽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於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也被應用到四柱命理學中來,「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此造化所由立焉」。
象者,像也,有了形,有了象,就能成為可聞可觸的具體的物質形象。四象,又解釋為春夏秋冬四時,並以此代指東、西、南、北四方太陰為水,太陽為火;少陽為木,少陰為金;而陰陽老少,木火水金氣結於土,所以有四象,金木水火土五行就在其中了。
金木水火,乃天地自然之質,萬物皆成於土而歸土,金木水火之質,皆出於土。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人亦由五行而成,暖氣,火也;流質,水也;鐵質,金也;血氣之流行,木也。而人身之骨肉,運用此金木水火土而成。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剛,這在自然界中,以各種形態出現,是由先天元氣凝聚而成,陰陽因動靜而生剛柔,動者為剛,於人為義靜者為柔,於人為仁;於自然中,白晝為剛,黑夜為柔;諸如此類。人生稟氣受形,為天地萬物之靈,也必須隨此自然之氣而轉移。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朱熹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陰陽者,天地之祖,萬物之母,天地萬物,五行獨先。陰陽五行學說,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關於事物之間普遍聯繫的學說。陰陽著重於事物內部具有相反屬性的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由此揭示事物發生和變化的內在動力。五行則側重於事物構成和分類及其屬性,有利於揭示事物內部結構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天地之間,有哪一種事物能離開五行呢?五行陰陽滾合,便是生成萬物的材料。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就在於能把任何物質,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精神的編排,就能演化成生命。我們人類,就是物質運動的結果。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就是全部物質運動的最重要的動力今天的生態,就是陽光雨露的傑作。陰陽生萬物,陰陽構成了宇宙中最豐富的物質,包括生命。所以說,陰陽是氣,五行是質,那麼我們說討論的命局,就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