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產生於宋代,是儒家的思想哲學。宋代的理學家有很多,最著名的當屬「二程」,也就是程顥、程頤兄弟二人。雖然同為理學家,但他們之間的理論也不完全相通,比如同為理學家的朱熹和陸九淵曾經發生過激烈的辯論。理學家的研究範圍從天地萬物生成的道理入手,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沒錯,就是那位寫下《愛蓮說》的周敦頤。《太極圖說》晦澀難懂,後世學者研究起來十分困難,往往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為理學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邵雍是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了「道生天地」的理論。他認為在天地之外,還有「道」。這樣的學術觀點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另一位理學創始人張載認為,「地物也,天神也。」這樣的觀點就比較容易理解一些了。
張載和「二程」關係很好,並且他們還有親戚關係,張載是「二程」的叔叔。他們三人的學術觀點比較接近,他們認為「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這一切都要歸結於內心,用心指引。
南宋著名學者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的研究結論顯得有些綜合性,他承認「太極生陰陽,理生氣也」。這句話十分難懂,可以理解為,朱熹覺得物質是客觀存在的,除此之外還有神秘的自然力量主宰萬物的精神。現代學者把他的研究結論歸入「客觀唯心主義範疇」。
前文已經說了,陸九淵和朱熹的研究成果截然相反。陸九淵認為「吾心即是宇宙」,離開了「心」,一切都不存在。古人用儒家學說觀點研究自然科學,這一點估計很多現代人都無法理解。這和經學在學術界佔據統治地位有關,古人學習文化,都是從「四書五經」中獲取知識。這樣的知識結構,讓他們認為儒家經典包含了天下所有的學問。
這幾位理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有講學的經歷,並且廣收門徒。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成為文人群體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朝廷官員對他們採取的態度就變得比較曖昧了。比如「二程」,他們是出生於洛陽的世家子弟,交友廣泛,祖輩、父輩都是朝中的重臣。恰逢當時王安石變法,洛陽聚集了一大批保守派勢力,「二程」成為了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因研究結論不同而產生的爭議原本屬於學術範疇,但這種爭議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之後,就成了黨派之爭。
由於這種狀況,在宋神宗年間,理學家在朝廷上是不得寵的。宋神宗駕崩之後,宋哲宗年幼,朝中大權由高太后掌控。新政的推行受到了阻礙,理學家在朝廷中的地位才得以不斷提升。到了南宋時期,理學家不關心國家大事,還在探討學術爭端,讓理學研究蒙受到了很多詬病。其實,研究學問沒有錯,但忽視了家國大事,這就是大錯特錯了。
拓展閱讀
南宋的滅亡和他有關
《嶽飛傳》中的大反派,金國皇子金兀朮
實景入畫,天然美好,石濤繪《松風書齋》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和晏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