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大道生成,萬物不離道,萬法不離道,萬靈不守道則亡

2020-12-07 歷史與輪迴

萬物皆大道生成;

萬物皆大道載體;

萬物不離道,萬法不離道;

萬靈不守道則亡;

萬靈守道則恒生;

道雖無相,卻有萬物可究。

道雖無言,卻有法理可證。

道雖無聲,卻有真心可修。

道雖難悟,不離萬物生靈。

悟道證道,先修無垢之心。

心欲不淨,大道無理可證。

天地宇宙萬物生靈,皆由大道化生顯化而生成。

因此,一切天地萬物生靈,皆應該遵循大道法則而行。

凡逆「大道創造法則」之萬物生靈,則無法超脫,生命輪迴之劫難。

萬物生靈之生成,皆為大道化生而出的德性顯化,亦可稱之為,生命靈性。

若萬物生靈,失去「德性」,亦等於失了「靈性生命存在之靈智」,俗稱「失德」。

失去「道之德性的生命」則必失,靈性,靈魂之智性。

失去靈性,靈魂,慧性的生命,則如同未開「靈智」之蒙昧野物。

無靈智之生命,所言所行,必無法遁「大道」而為,亦無正念,正德智可生。

不能生「德智之生命,必然會「迷失自我本性智德」,背離大道化生法則,走向衰落滅亡。

其生也迷,其亡也迷,終無法超脫,「生命輪迴」之定數與劫難。

永生,永世,必「迷失」在宇宙文明史的欲界黑暗時空之中。

因其智德不足,必承受無盡 「苦難劫數」,必難以逃離「無間煉獄「之苦劫。

若其生命歷「萬世輪迴劫」,德智仍不能顯化,其靈魂必被大道法則所「磨滅」。從宇宙「顯化時空法則」之中徹底抹除,送入黑暗無間地獄。

因此,天地萬物生靈,人類,文明,國家,若離開「道德慧性」必不能健康向上成長。

唯有遵循「道德慧性」,修煉己心,才能做到心中有道,

循「大道」而為,則不會因失偏頗,而走上邪道。

所以,生命,文明,國家,需要遵循天地「正覺大道」前行。因為只有如此,

才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永恆智慧」光明大道。

凡靈性之智慧生命,自不失「道德之慧性」。

凡非靈性智慧生命,自必失「道德之慧性」。

相關焦點

  • 道生萬物,德養眾生,道德是人體生命之根
    「順道者昌,悖道者亡」,這是天道自然規律,天地萬物眾生如此,人的生命也毫不例外。「道」是宇宙的本源核心,是天地人萬物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是宇宙的結構模式和運行規律。「德」是道的外顯,是道的載體和表現形態,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高能量物質。她充滿宇宙太空,養育滋潤著天地人萬物,大至宇空星群,小至物質夸克,一切生命的生存與發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質的巨大作用力。
  • 所思越少,離道越近
    所以小編認為,所思越少,離道越近。修道其實就是在尋找宇宙的真理。剛開始也是慢慢在摸索,所以這段時間思考的內容是非常多的。也是靈感爆發的時候。古人云:三千大道。其實說的就是這世間的各種規律。這世間的規律可能還不止三千。不過悟道並不是在做加法,而是再做減法。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完全的悟透世間所有的規律,因為就算耗盡我們一生,也不可能全部悟得。悟道是在做減法。我們把人生所有不重要的都剔除,只留下最重要的,直到最後,發現什麼都沒有那麼重要,都已經可以放下了,那麼此刻,便是得道了。悟道其實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 萬物生成的順序
    萬物生成的順序是這樣的。道,德,物,形,象,符。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現象。象呈現之後,人可以用符號標識這些象,便有了符。符更進一步演化,就有了文。以文字承載大道,教化百姓,便有了化。文化就出現了。它們怎麼來的?《黃帝陰符經》告訴我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通過觀察天道而推知天文,以天文而定人文,以天倫定人倫。天倫定,則法天則地合於天。
  • 道德經:道化萬物,各司其職
    即如「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當然也可以是「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這就是道,無形之象,無狀之狀,可以說它大,也可以說它小。,足見其大,小是因為道生萬物缺不主宰它們,有功卻不自傲,讓人容易忽略它的存在。
  •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血肉融合的整體關係,萬物都是由道生化演變而來,並無高低貴賤之分。而人類只有順其自然,萬物才可同生共榮,世界才能和諧發展。《莊子》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西升經》云:「道非獨我,萬物皆有之。」唐代成玄英說:「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太平經》中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血肉融合的整體關係,萬物都是由道生化演變而來,並無高低貴賤之分。而人類只有順其自然,萬物才可同生共榮,世界才能和諧發展。 《莊子》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西升經》云:「道非獨我,萬物皆有之。」唐代成玄英說:「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 《太平經》中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 強扭的瓜不甜,強摘的花不香 道德經小解-第29章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道法自然故一切具足,道本空無,故無所求,道本無情故長久不衰 所以道是自然而然的客觀存在,與自然萬物互為表裡,不需要外力操控容不得半點人為因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要不斷的放下固有認知,不執著於物慾、榮辱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才能獲得大道智慧!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人類與天地萬物共榮共存的最高原則
    道不止於大,又能不分晝夜的運行不息,故又可謂之「逝」。其愈逝愈遠,無法窮盡其源,故又可謂之「遠」。但雖遠至六合之外,無窮無盡,卻始終未嘗離道,仍然依道循環運行,故又可謂「反」。這是老子對「道」的全面描述,它將生成天地萬物的本體、運動性、規律性、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集於一身,指的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 南懷瑾:擁有越多煩惱越多 我執越強離道越遠
    四、話語越多,傷害越重 除神佛聖賢外,人說話越多(包括寫文章),對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傷害越重,這就像一個管理不善的企業或一臺精度不高的機器,生產的量越大,精品越少,次品廢品越多。被人厭煩,是因為自己話語太多。
  • 老子的宇宙生成觀——萬物是如何產生的?
    老子在《道德經》裡至少有五次提到「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意思是,如果管理者不橫加幹涉,萬事萬物物就能夠按照道的法則自然而然的化生。那麼聖人做什麼?老子「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則更進一步說明,聖人對萬物的化生需要做的有兩種:一,不敢為:即「為不為」,杜絕妄為;二,輔之自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提供必要的服務,形成使民眾能夠按照自己的本願依靠自身的力量來實現各自價值的環境。
  • 道德經48章譯文/原文:損之又損,不退轉的修證路?
    為學的道路是天天增加知識,(離道越來越遠,)(無分別智越來越少。)為道的修證路是天天減損知識,(離道越來越近,)(無分別智越來越多。)(不僅牛可生馬,)(輕輕點擊滑鼠,)(非牛非馬皆可成就,)(宇宙萬法不過是算法而已。)
  • 萬物有始,大道寂寥
    兩千多年前,屈原在其傳世名篇《天問》中發出自己對宇宙人生的如此提問,在天地未分,萬物未育,宇宙間是混混沌沌的時候有沒有一個根本性的力量在支配?這也是不論東方還是西方,無數古哲賢人慾窮盡一生所要追求的終極學問。
  • 離道甚遠
    但從究竟的成就道理上講,不一定是圓滿的,就好比:修十善、修四攝法是成道的「基礎」,修了就一定成道嗎?往往修十善得能得人身,修四攝法能夠更高一級的「蛻變」……所以修行,修的不單單是「錯誤」行為,因為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或者說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判斷,那又何談修正呢?因為認知對與錯「分別心」總是在波動。
  • 老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不需要走出大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理;不需要探窗口外,就可以明了自然的法則。走出大門越遠,所知道的事理也就越少。所以聖人不外出遠求,天下的事理就可以知道;不觀察外界,自然的法則就可以明了,不造作施為,萬物就可以化育生成。【解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戶」,就是門。「牖」,窗子。「天道」,自然之道,真理。
  • 64卦石頭陣,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八卦中的六卦皆為其子女
      64卦石頭陣,天地相交而生成萬物,八卦中的六卦皆為其子女.  在河南省安陽市中華路南段與湯陰縣易源大道交界處自中華路與易源大道交叉口向西3000多米可直達羑(yǒu)裡城。
  • 宇宙萬物的生成
    金木水火,乃天地自然之質,萬物皆成於土而歸土,金木水火之質,皆出於土。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人亦由五行而成,暖氣,火也;流質,水也;鐵質,金也;血氣之流行,木也。而人身之骨肉,運用此金木水火土而成。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朱熹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陰陽者,天地之祖,萬物之母,天地萬物,五行獨先。陰陽五行學說,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關於事物之間普遍聯繫的學說。陰陽著重於事物內部具有相反屬性的兩個方面的對立統一,由此揭示事物發生和變化的內在動力。
  • 道化萬物,萬物齊一:借老莊的智慧回答生態的問題(上)
    道家的老莊智慧則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人與萬物皆是大道所化,天地人間乃是同一系統,想要融入大道,就得融入自然。大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人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老莊為代表的道教哲學以此為核心信條,而現代生態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這一觀點解釋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事實。
  • 萬物皆不為我所有,萬物皆能為我所用
    萬物皆不為我所有,但是萬物皆能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