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整理:2019年新出明清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2020-12-06 古代小說研究

1

內容簡介

明清以降,中國的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汴京、臨安、北京、金陵、蘇州等歷史名城,一方面見證了中國近代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一方面更挾其豐沛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動能,深深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形態,也在文學的創作與接受中有著或隱或顯的表現。

胡曉真進入文本細部論述文學與城市生活的交織,帶領讀者走入「虛幻實境」,感受空間與創作的虛實辯證、相輔相成之妙。

目 錄

夜行長安

聲色西湖

前言

感官經驗與杭州的城市性格

杭州與女性

說話與吟唱

敘說、記憶與遺忘

開封士聲

前言

讀一座城的身世

蕭牆之內

鬼域權當仙界觀

戲說與戲喻

城市身世

從市井到「大世界」

志於坊巷

行樂之都與文化之子

離亂杭州

不離錢塘,永無兵燹

城市的記憶與原罪

庚辛之役戰爭記事中的私人情感與公議空間

不堪回首話秋燈

兩京夢憶

前言

「變調」的世情小說

往事追憶錄

人生寄旅

風雅隨書,傖俗如市

夢卿遺愛

結語

北京日用

無用閒人的入世之言

雙鳳村

日用與禮數

師古或懷舊?

語言、辯論、笑聲

結語

後記

2

內容簡介

該書研究課題中心論題是明代文學思潮的流變。本書從學術思潮與文學流變的視角將藝術思潮、文化思潮、社會思潮貫穿其中,互相滲透激蕩。著述分別從子學、宋學、古學、心學、俗學、情學、實學與文學的關係,講述明代思想流變的問題,且自成體系,將多學科交叉研究和文化動態研究用於古代文學研究,重在探究文學發展大勢和內在規律,突破了一般文學史的書寫模式,對學科創新建設是有意義的。對觀察當今文學現狀,制訂文藝文化策略提供了一種歷史參照。

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元明之際:子學與文學

第二章 明代前期:宋學與文學

第三章 明代中期(上):古學與文學

第四章 明代中期(下):心學與文學

第五章 明代後期(上):俗學與文學

第六章 明代後期(下):情學與文學

第七章 明清之際:實學與文學

徵引文獻要目

後記

3

內容簡介

該書以全面梳理明代文話文獻為基礎,從話語體系、文本形態、表述策略、批評意義、文化語境等多方面,探討明人文話的文本特性與理論品格;引入「近世性」研究視角,結合明代特有的學術風尚和社會氛圍,重點考察文評、文法類著作的實用性、通俗化及商業化特徵,以此呈現明代文章學及文學批評發展的近世趨向。

目 錄

緒 論

第一章 明文話的話語體系及其演變

第二章 尋章摘句:明文話的文本生成與製作

第三章 引譬連類:明文話的表述策略及其意義

第四章 典範與正宗:文章批評視野下的明文話

第五章 刊布與閱讀:社會文化語境中的明文話

明代文話總目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4

內容簡介

該書探討了明代楊貴妃的文學形象,透過審視和比較楊貴妃這個穿越時代的文學載體,帶領讀者窺探明人創作的獨特之處與其價值觀。作者分別就明代楊貴妃的外形、行為性格和鬼魅形象作出深入研究,除點出了明代文學中的楊貴妃在不同層面的獨特形象外,亦根據相應的時代背景,解釋了這些文學形象形成的原因,填補了學術界暫時還沒有對明代李楊文學作出專門研究的「學術空隙」。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明代楊貴妃的外形形象

第三章 明代楊貴妃的行為性格形象

第四章 明代楊貴妃的鬼魅形象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明代有關楊貴妃文學形象的文本

附錄二 明代有關楊貴妃文學形象的比較列表

附錄三 明代其他有關李楊文學的圖像

附錄四 明代有關李楊文學的詩歌文本

後記

5

內容簡介

該書認為明代學風並非通常認為的偏激霸道、黨同伐異,特別是在詩學領域,至少從萬曆後期以來,時人已能清醒認識到過往之弊,積極予以矯正,舉凡治學態度與治學方法皆有積極改觀,詩學領域也隨之煥然一新。與此同時,明末文人通過系統反思與梳理,清醒、辨正地認識到了過往詩學主張得失所在,既有對師心流弊之清算,又有對師古價值之重估,上承晚明,又下啟清初,既實現了晚明諸家詩學理論的融會貫通,又為清初詩學提供了寶貴經驗。

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重「學」風尚的形成與凸顯

第二章 治學態度與方法的調整

第三章 「情」之內涵的反思與重建

第四章 師古與師心的匯流

第五章 典範之爭的深入與**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6

內容簡介

本卷論述乾隆一朝詩學的流變,以詩壇對王漁洋神韻詩學的反撥與對葉燮詩學的接受為邏輯起點,按時序展開六十年間詩學思潮的更替和消長,依次論述了沈德潛新格調詩學、紀曉嵐試帖詩學、袁枚性靈詩學、翁方綱學人詩學、桐城派詩學和高密派詩學的基本觀念、理論創新、批評成就及其交互影響,在學問·性情的衝突、融合主題下辨認其主張的異同及對後來詩學的影響。

全書秉持「進入過程」的學術理念,力求在歷時性的觀照中展開各派詩學的內部差異,使乾隆朝的詩學史在呈現其空前豐富性的同時,更顯出清晰的脈絡和整體格局。

總之,無論是對乾隆詩學的總體認知,還是對各家詩學的具體闡釋和評價,本卷都提出了不同於學界定論的全新論斷。

目 錄

緒 論

第一章 沈德潛與詩歌正統的建構

第二章 紀昀與試帖詩學的勃興

第三章 袁枚與性靈詩學的流行

第四章 性靈詩學思潮的迴響

第五章 翁方綱的學人詩觀念

第六章 桐城派的詩學建樹

第七章 高密詩派的詩學品格

附錄 論文初刊雜誌一

引用書目

後 記

7

內容簡介

清初承明制,以八股取士。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會試,朝廷下旨增五言八韻律詩一首,試律取士遂成定製。目前留存的清代各種詩話、選集、別集序跋和詩文批評中都保存了大量試律詩學理論資料。

該書以清代試律詩學發展為線索,考察其初期發朝,中期完成到清末新變三個發展階段的理論特點和成就,深入剖析其階段性特徵,並對核心理論觀點進行闡釋,全面梳理和展現了清代試律詩學發展脈絡。

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清初到乾隆二十二年:試律詩學的發軔期

第二章 乾隆二十二年到嘉慶末年:試律詩學的完成期

第三章 紀昀的試律詩學理論及影響

第四章 道光到清末:試律詩學的新變期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8

內容簡介

清代田園詩數量巨大,內容豐富,藝術形式上也不無創新。該書將清代田園詩創作分為清初、乾嘉、道鹹同及光宣朝四個時期,展現清代田園詩的全貌與發展,進而聯繫清代農村特點,探研清代田園詩的文化內涵,並對清代五古體田園詩、七絕體田園詩、「新樂府」體田園詩作了分析,展現清代田園詩的藝術特點。

目 錄

引言

第一章 清代世風轉移與田園詩之流變

第二章 鄉村政治的詩歌參與

第三章 深厚富贍的文化展現

第四章 貼近田園的詩意觀照

第五章 清代田園詩藝術論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9

《清代宋詞學研究》,曹明升著,中華書局2019年10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從浩繁的文獻中提煉出清人研究宋詞的主要命題,略分詞史、詞體、詞人、風格、作法、文獻六大部分,再加批評方法研究,建構出了清人研究宋詞的基本體系,並在梳理其脈絡中總結出了清代宋詞學的學術特徵。

具體而言,「詞史論」是對清人關於詞體如何發生、宋詞如何發展等問題進行梳理。從「學」而言,清人關於詞體生成方式有「文體代嬗」與「音律遞變」兩種主要觀點;從「術」而言,清人探究詞體發生問題的著眼點主要在文體和音樂兩個向度。

目 錄

序一

序二

緒論 清代宋詞學論綱

第一章 詞史論

第二章 詞體論

第三章 詞人論

第四章 風格論

第五章 作法論

第六章 文獻論

第七章 批評方法論

結語

參考文獻

10

內容簡介

該書以康熙博學鴻詞科為主要事件,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在詩壇演化的整體性考察和個人獨特性分析基礎上,從遺民(顧炎武、王弘撰)、官員(王岱、王士禛)、布衣(潘耒)不同身份出發,揭示了力圖避免徵闢的詩人(顧炎武)、中式人員(潘耒)、落第人士(王岱),以參加考試的方式達到歸隱(王弘撰)的種種複雜情形,闡述視角上兼顧清廷對詩人的影響、徵辟對象之間的相互影響、官員間的不同態度,從思想家、詩壇盟主、詩風不同詩人等方面出發,多角度、多側面地闡述了博學鴻詞科、明史館開局、以馮溥為主導的清廷詩壇整飭之間的關係以及三者對詩人、詩歌創作、詩歌理論的作用,揭示了和平雅正詩風的趨勢,勾勒出宋詩風向唐詩演變的軌跡,從而揭示出康熙博學鴻詞科的詩歌史意義,詮釋了康乾盛世詩風何以成為可能。

11

內容簡介

一般認為,清代桐城派的真正創立,始於乾隆年間姚鼐對「桐城文統」的有意塑造。那麼在姚鼐之前,「桐城派」的歷史如何?該書作者認為,從康熙二十五年戴名世、朱書等拔貢入國子監開始,到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發,這二十多年間,文壇上曾有一個以戴名世、方苞為核心的江南士人團體。相近的籍貫、趨同的志向、重疊的經歷、深厚的交誼,使得他們成為一個富有影響力和傳承性的作家群體。

全書從時代背景、文體論、作家論三個層面,對這一群體的文學活動進行了描述,充分展示了他們在「猥雜佻侻之文,霧塞一世」之時,力求「正聲」的動機和實踐。

目 錄

前言 「桐城派早期作家群」的界定與本書研究思路

第一章 康熙朝的士風與桐城派早期作家心態

第二章 桐城派早期諸家的明季史事書寫

第三章 以古文為時文:桐城派早期作家的時文改良

第四章 客路山川:早期桐城派作家的行記和遊記

第五章 情與禮之間:桐城派早期作家的「節婦傳」 「烈婦傳」寫作

第六章  方舟的八股文創作

第七章 王源的文章取向及其文學史意義

第八章 豪傑之人與豪傑之文:朱書論

第九章 盛世哀歌:劉巖的詩文創作

第十章 《古文約選》與方苞的「義法」說

第十一章 何焯的文章批評與文學觀念

參考文獻

後記

12

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討論錢謙益的「詩史」理論及其於清代的接受史,也論述錢謙益個人的詩史創作實踐。分上下兩編,上編包含兩章,第一章考論明遺民性詩學在清初發展的歷史環境和理論脈絡,第二章對錢謙益在有清一代和民國初年的接受史進行考察。下編包含三章,分別對三組詩歌展開文本細讀,這些作品均來自錢謙益的《投筆集》。

目 錄

導論 明遺民性詩學

上編 錢謙益的詩史理論及其歷史脈絡

第一章 錢謙益的詩史理論與明遺民性詩學

第二章 錢謙益在清代的接受史

下編 投筆從戎:錢謙益《投筆集》詩史之作析論

緒言 《投筆集》解題

第三章 國家:詩史預奏的凱歌

第四章 戰爭:作為國師與策士的詩人

第五章 愛情:忠與愛於別離時

結語 錢謙益「詩史」再議

參考書目

相關焦點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說唱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2012年,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曲藝學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共同實施的《東北亞說唱藝術散論》研究項目正式啟動,並先後完成了對日本、韓國、蒙古國說唱藝術基本情況的研修。該書是以散論形式對東北亞各國說唱藝術種類、表演方式、分布情況、主要演員、作品、歷史傳承和現狀、演出場所、研究狀況等進行介紹與知識性普及。
  • 苗懷明整理:2020年1-2月新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該書分為十講,所討論的不是哲學層面的所謂「本體論闡釋學」,而是文學批評層面的「方法論闡釋學」。故書中著重介紹中國自先秦以來的關於文學作品解釋的傳統,力圖將文學闡釋的觀念、方法與詩歌的注釋形式、文集的編纂方式結合起來考察,從中見出某種共同的「闡釋學眼光」。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四大名著研究論著一覽
    ——《三國》《水滸》比較研究之一研究綜述新的進展新的突破——新時期《三國演義》研究述評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中國和日本:《三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期間搜集到20餘種罕見的19世紀英譯《三國》資料,並對其進行了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
  • 苗懷明整理:2019年新出中國古代小說論著要覽(閉門說書之五)
    《明清插圖本小說閱讀》,何谷理著,劉詩秋譯,三聯書店2019年6月版。該書以明清小說在當時的接受為研究對象,通過探討古籍版式、插圖風格、文人閱讀習慣與收藏風尚的變遷,分析明清世人的小說認知和閱讀行為。《明清小說倫理敘事研究》,趙毓龍、劉磊、陳麗平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6月版。該書以「明清小說」為研究對象。
  • 苗懷明整理:2019年新出中國古代戲曲論著要覽
    在論述中國古代戲曲與小說關係的基礎上,探討了唐傳奇經由說唱文學這一橋梁進而影響到元明戲曲的歷史過程,分別從承襲和變異兩個方面揭示了元明戲曲對唐傳奇的接受模式及其成因,對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歷代日記研究論著、史料一覽
    1100餘種,並酌情收錄了1900年以後涉及中國歷史的外國人士日記30餘種。,為研究當時文人社會生態提供了重要線索,成為學術研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很強的研究文獻性、收藏導讀性,同時也再現了近代海派文化的繁華。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該書將蒲松齡研究與民俗學研究巧妙融合,既闡析了蒲松齡,又顯豁了一個歷史時期的民俗現象,展示了「聊齋學」研究的新方向、新體系。,又從構思、人物、情節、語言等方面揭示出作者的藝術匠心。該書是第一本系統展示蒲松齡詩詞研究成果的選集,蒲松齡紀念館精選發表在《蒲松齡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的研究文章四十一篇,匯聚了路大荒、王利器、趙儷生、趙伯陶、鄒宗良 、馬瑞芳、趙蔚芝、白亞仁、八木章好等中外名家力作,涉及蒲松齡的生平思想、詩詞遺稿搜集、作品編年和辨偽、本事考證、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及與《聊齋志異》的比較等,相對完整地呈現出蒲松齡及其詩詞的面貌。蒲松齡研究專家袁世碩教授題寫書名,並傾情作序。
  • 劉璇:2019-2020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說 明本文搜集整理2019-2020年間日本出版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及說唱論著,部分2019年出版的論著在《日本新出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論著要覽》、《日本新出中國通俗文學研究論著》中已著錄,不再重複。由於筆者日語水平有限,難免出現遺漏與錯誤,敬請批評指正。
  • 劉璇:近十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六、村上正和《清代中國的演劇與社會》內容簡介該書以明清時期最大的娛樂產業——戲曲的社會實態為研究對象,利用檔案(公文)資料,嘗試從政治、社會等領域入手,描繪出戲曲文化逐漸成型的過程。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文化史、中國文學。著有《〈西遊記〉形成史研究》(「西遊記」形成史の研究,創文社1993年),《東亞典籍文化研究》(東アジア典籍文化研究,塙書坊2013年)等書。
  • 苗懷明整理:2001年—2020年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簡目
    三百年遺響:蒲松齡俚曲音樂研究/劉曉靜/上海三聯出版社2003年11. 蒲松齡志/袁世碩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2. 聊齋新說/呂揚/中國文史出版社13.聊齋俚曲/陳玉琛/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22. 馬瑞芳講聊齋/馬瑞芳/中華書局(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版)23. 漫說聊齋/韓田鹿/人民文學出版社24.
  • 劉璇:近十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論著
    說 明本文是筆者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學期間,利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國立國會圖書館等館藏資源,以及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的書目資料庫(CiNii)等電子資源,對日本近十年來出版的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進行的整理。
  • 馬珏玶:《明清文學的社會性別研究》
    《明清文學的社會性別研究》,馬珏玶著,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版。>第二節 展 望參考文獻後 記序1999年,馬珏玶從山東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選擇了「明清文學與社會學別研究」作為課題,2001年學成出站。
  • 王飛燕:韓國近年出版中國戲曲研究論著一覽
    整理者的話本文是以「中國戲曲」、「傳統戲曲」、「戲曲」、「傳統劇」等為檢索詞整理的近二十年韓國學界出版的相關論著。很多都是對中國傳統戲曲的基礎知識進行介紹的書籍,另外一些則是相關主題的論文集。》(2010年9月-2013年8月)的基礎研究課題的一環而出版的。
  • 王文君:平生躍馬橫戈意 只惜風雲紙上過——讀盧前曲學論著三種
    盧前與吳梅結緣,在其考入東南大學之後,時間是在1922年。當時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運用白話創作已成文學的主流,盧前在這種風氣影響下,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成就,相繼出版有新詩集如《春雨》、《綠簾》,小說集如《三弦》,散文集如《酒邊集》、《炮火中流亡記》、《丁乙間四記》等。他本人也與老舍、張恨水、梁實秋等人時有往來。
  • 新世紀戲曲研究文庫還差一本就出齊,研究戲曲的您看過其中幾種?
    叢書計劃出版十種,目前已出版九種,內容涉及戲劇史、戲劇演出、戲劇傳播、戲劇理論批評等,反映了當前戲劇研究的前沿動態。作者中,既有吳書蔭、江巨榮、趙興勤、李曉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學者,也有劉禎、苗懷明、鄭志良、趙炳翔、李舜華、朱崇志等優秀的中青年專家,體現出戲曲研究之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 苗懷明的「書房觀」:我的理想是擁有一套放書的別墅
    比如作品及研究資料,要多讀細讀,對一般的研究論著,則可以挑選一些重要的、經典的,比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等就要反覆閱讀,重要段落達到能背誦的程度。至於一般書籍,翻翻就可以了,等到使用的時候再去詳細閱讀其中的某個章節或段落。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書,即便是專業書,也無法做到每本書都讀,只能採取精讀和泛讀結合的方式。
  • 回顧與總結 守正又求新——2019年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綜述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回顧與總結70年古代文學研究成績的一年。這一年,學界在研究中不斷拓展視野、更新方法,以此尋找新的學術增長點。從總體趨勢來看,研究者不斷回歸經典,在傳統中汲取力量,守正而出新。
  • 苗懷明、李燁、葉黎儂主編:《曾樸全集》資料卷
    除舊刊新輯外,還收有最新發現的曾樸信札,對已經收官的「全集」有所補充。值得關注的還有劉洪婧所編的《曾樸研究相關論文索引》,該文以開闊的視野整合了中國內地期刊、中國香港臺灣期刊、日本期刊、韓國期刊、英文期刊上的相關信息,極大地方便了讀者對目前學術界「曾樸研究」概貌的了解、提高了檢索效率。
  • 新書推介|苗懷明、李燁、葉黎儂主編:《曾樸全集》資料卷
    除舊刊新輯外,還收有最新發現的曾樸信札,對已經收官的「全集」有所補充。 值得關注的還有劉洪婧所編的《曾樸研究相關論文索引》,該文以開闊的視野整合了中國內地期刊、中國香港臺灣期刊、日本期刊、韓國期刊、英文期刊上的相關信息,極大地方便了讀者對目前學術界「曾樸研究」概貌的了解、提高了檢索效率。
  • 新世紀古典文學研究態勢
    進入新的世紀已五載有餘,古典文學研究在多元化格局中推進甚快,一批中年學者成果堅實,收穫頗豐,年輕博士才情勃發,銳力四射。可以說,研究隊伍的青黃不接與斷層現象已不復存在。但在新的世紀裡,古典文學研究如何進一步明了自己的責任與任務、如何進一步拓展研究的領域,取得更能令國人滿意的成果,卻是需要深加思考的。基於此,古典文學研究應取何種態勢,我以為可從三方面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