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之:說說我的父親——你所不知道的林散之

2020-12-11 晉堂書畫

2017年2月25日

九十高齡的林筱之在央視展示了

三件傳家寶:書信、拐杖和長卷

也是隨著這三件傳家寶的的展示

讓我們更加了解林散之老先生的事跡

2017年4月10日

《追憶草聖林散之》攝製組一行4人

也專程來到林筱之工作室

採訪拍攝林散之長子、著名書畫家林筱之先生。

林散之長子、著名書畫家林筱之在工作室

林筱之,又名林昌午,1928年10月出生,著名書畫家,其父乃當代草聖林散之。林筱之3歲識字,5歲跟父親學畫,21歲進杭州華東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深造,師從一代巨匠黃賓虹。在其父林散之和黃賓虹的教導下,詩文與書畫兼進,遍遊名山大川。林筱之創作,胸有丘壑,灑脫不拘,運筆老辣,用墨蒼潤,黑白得體,布局空靈,既有賓老遺法,亦有散翁意趣,從而自成一家。數次在全國多地舉辦個人書畫作品展,特別是在臺灣、日本影響極大,作品深受專業機構和資深藏家的歡迎。如今林筱之已屆鮐背之年,但他「九十如童」,每天筆耕不綴,樂在其中。

王罡:你好!筱老,今年高壽?

林筱之:90 歲!

王罡:請問,你父親林散之的名字是誰起的?

林筱之:在我們姓林的家族中,我父親的排行是「以」字輩。小時候,祖父為他起的名字是林以霖。

大分家後,我父親在家後面的小山坡上蓋了3間草房,叫散木山房。他的老師張慄庵以「散木山房」中的「散」字,給我父親起名林散之。他說,我父親是一個瀟灑閒散的人。

王罡:有人說,你父親的名字林散之中的「散之」是「三痴」的諧音?

林筱之:17歲時,我父親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叫「三痴生」,意思是一生痴愛詩、書、畫。張慄庵老師給我父親起名林散之,「散之」是詩、書、畫「三痴」的諧音。

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王罡正在採訪林筱之

王罡:1929年,林散之先生拿著張慄庵的介紹信到上海拜黃賓虹為師,請問黃賓虹是怎樣教林散之先生的?

林筱之:在張慄庵老師的指導下,我父親小有名氣,常有人來家裡要字索畫。那時候,我父親書法寫的是楷書、隸書和行書,人物畫的是《鍾馗》、《東方朔》、《風塵三俠》,山水主要臨摹清代王石谷的畫。有一天,我父親畫了一幅《陶淵明醉酒圖》,他感到很得意,就拿給張慄庵老師看。張老師對我父親說:「你現在基礎不錯了,如果要進一步發展,還要靠真師。我有個好朋友在上海,他叫黃賓虹,名氣很大。我寫一封信給你,可以到上海拜他為師。」就這樣,我父親辭去了範期琨家的教書工作,帶了十幾幅山水人物畫來到上海,其中一幅長卷,是我父親花了很長時間臨摹王石谷的山水。黃賓虹先生看完畫和畫上的題跋,對我父親說:「你的畫有一定的功力和才氣。但是,路子不對,全是臨摹珂羅版印刷品,不知道用筆用墨。中國畫講究的是筆墨,不能一味地描。」

聽了黃先生的話,我父親恍然大悟,於是在黃先生住處附近的西門裡租了一個亭子間,也就是一個小閣樓,開始了苦攻3年的書畫生涯。同住閣樓的還有安徽和縣的夏伯周,他也是跟黃先生學畫的。我父親給黃賓虹先生看的長卷有三四米,一直在我的手上,後來不知道弄到哪裡去了。黃賓虹先生由簡至繁,口傳手授。先教我父親如何看畫,一幅畫是從哪裡起筆的,又是到哪裡收筆的。先畫什麼,後畫什麼。怎樣構思,做到意在筆先。如何知白守黑,黑處沉著,白處空靈。黃賓虹先生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畫,一般不給人看。可是對我父親例外,經常輪換著拿出來叫我父親用心體會,並結合真跡,經常給我父親作畫示範。我父親勤奮刻苦,堅持不懈,技藝大增。

林散之山水畫

王罡:黃賓虹用墨有濃淡枯溼,山水畫多為濃墨宿墨。濃的就是深的,淺的就是淡的,焦墨是幹墨,宿墨是陳墨。墨色不同,用處也不同。請問,宿墨是怎麼形成的?

林筱之:宿墨不是現磨的墨,是一天天積下來的。我現在用的就是宿墨。今天用剩下來的墨不要倒掉,明天在剩墨的基礎上加水繼續磨,日復一日,時間長了就成了宿墨。宿墨有什麼好處呢?宿墨寫出來的字,淡墨洇出去了,濃墨外面有一層淡淡的影子,給人的感覺是鮮活、靈動。

林散之書法

王罡:林散之先生按照黃賓虹老師的教導,行萬裡路,學大自然,去了很多地方,請你給我們講一講這方面的事。

林筱之:行萬裡路與讀萬卷書不一樣。為什麼要行萬裡路?關在家裡學畫畫,只能照著古人的樣子描,它畫什麼樣子,就描成什麼樣子,是畫不出好畫的,至少說沒有靈性。行萬裡路,看到的是大自然的變化,如山脈走勢,松石形狀,雲海變化,等等。只有看多了,看到真山真水,才有可能用筆用墨構畫出來。

林散之山水畫

王罡:聽說林散之先生在太白山差一點丟了性命,有沒有這回事?

林筱之:聽他說過,遇到了巨蟒。有一次,在山間行走聽到睡覺打呼聲,這個地方還有人嗎?我父親好奇就走過去看看,來到崖邊,呼吸聲越來越大,還有一股氣味,我父親感到頭暈,聲音就在崖下,又向崖下走了幾步。因為峭壁,無法過去。於是我父親用手抓住身旁小樹向下看。只見壁下有一塊兩間屋大小的大石板,石板上盤著兩條巨蟒,頭如小桶,身粗如柱,頭靠著頭就像夫妻一樣,閉著眼睛正在睡覺。我父親嚇得兩眼發黑,急忙轉身,輕輕地爬上山崖,就往回跑,直到一個小村莊才敢停下來,我父親向村民講了見到兩條巨蟒的事。村民說我父親命大,巨蟒發出的呼吸聲有一股氣味,聞到使人頭暈,時間一長就會中毒。如果再近一點,巨蟒被驚醒,我父親必死無疑。村民還告訴我父親,在儻駱道中要多加小心,儻駱道上蛇很多,所以道路邊上經常插有竹杆,供行人隨時抽出竹杆打蛇。

林散之書法

王罡:有一次,你父親林散之發現拐杖丟了,十分著急,立即叫挑夫去找,因為拐杖裡裝的都是錢。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林筱之:事實經過是這樣的。我父親林散之聽說太白山附近比較亂,土匪見到外人就搶身上的錢。他想了一個辦法,找了一根比較粗的竹子做拐杖,用東西把竹子中的竹節搗通,把銀元換成紙幣,捲起來放在竹子中,然後再用東西堵起來,身上只留一些零用錢。這個方法還真的有用,藏在拐杖裡的錢既沒有被土匪搶去,也沒有被人偷去。不過有一次倒讓我父親虛驚一場。那時候,我父親一個人在山裡走不動,因為有好多行李,就請了一個當地的農民叫張益榮做挑夫。一次休息時,我父親發現拐杖沒有了,就問張益榮:「我的拐杖弄到哪裡去了?」「要那東西幹什麼?很不方便,被我扔掉了!」聽到挑夫的回答,我父親急了:你把的命給扔了,沒有錢怎麼活呢?可是我父親又不好明說,只好委婉地勸他,陪我父親一起去找。直到鬥母宮附近一懸崖峭壁,只見拐杖被一些藤蔓架著,下面就是深谷。我父親拿到拐杖,懸在半空中的心才放下來,這裡面都是錢啊!

林散之山水畫

王罡:你到中央電視臺《家有傳家寶》節目作嘉賓,帶的是不是這根拐杖?

林筱之:不是這根!是方的,裡面是實心。那根拐杖是1937年我父親林散之遠遊時帶回來的。我到中央電視臺帶的傳家寶是黃賓虹的信和我父林散之的長卷。拐杖是我帶去拄拄的,結果被導演看中了,說我的拐杖很特殊。我告訴他,是我父親傳下來的,已有80多年了。

王罡:中央電視臺報導的是3件寶:書信、拐杖和長卷。

林筱之:是的,三件寶。我家的傳家寶多呢!清朝同治年間,我家祖上做過一品官,封建威將軍,鎮守雁門三關,他一品官帽子上的珠子,現在還有幾顆,我也帶到了中央電視臺,可是沒有拿出來。

王罡:這是《旅行雜誌》,你見過吧?

林筱之:見過。上海出版的《旅行雜誌》,這本雜誌連載了我父親寫的《漫遊小記》。

1935年11月,中華民國《旅行雜誌》開始連載林散之的《漫遊小記》

王罡:1935年11月,《旅行雜誌》從第九卷第十一號開始連載《漫遊小記》,這一期發表了序言和《漫遊小記》(一),第十二號連載《漫遊小記》(二)。1936年2月,《旅行雜誌》第十卷第二號連載《漫遊小記》(三),第三號連載《漫遊小記》(四),第七號連載《漫遊小記》(五)。你父親寫的《漫遊小記》,對沿途名山大川作了詳細描述,還配了不少寫生畫,如《蒼龍嶺》、《黑虎關》、《太白頂》、《千佛崖》等,後面為什麼沒有連載下去?

林筱之:因為抗日戰爭爆發,雜誌停辦了。記敘成都以後行程的書稿也散失了。你這些雜誌是從哪裡找到的?

王罡:是請北京朋友從香港買來的。

林筱之:你肯定花了大價錢。

王罡:是的。我還要問你一個事。林散之先生在書法創作中,落款常用「林散耳」而不是「林散之」,這是為什麼?

林筱之:張慄庵給我父親起的名字是林散之,後來我父親左邊的耳朵有點聾,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常用「左耳」。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左耳聽不見。另外一層意思是與國民黨相左。「相左」,古漢語的解釋是不同。他不願跟國民黨走,用「左耳」表示與國民黨政治背道而馳。解放後改成「林散耳」,這個「耳」,就是指耳朵聾了,聽不到聲音了。

林散之書法

王罡:1975年5月,應榮寶齋邀請你父親林散之到北京與趙樸初、啟功、李真、陳英等名家交流書畫。一次,你父親在李真將軍家寫字,啟功在旁邊觀看。他說:「林老寫字真如大鵬展翅!」當看到落款是「林散耳」時便問:「為什麼叫林散耳?」「因為耳朵不好,聽不到聲音,就在名字上加了一個耳字。」聽到這個解釋,啟功說:「如果我以後耳朵聽不見了,也叫啟耳。」然後,兩人哈哈大笑。

林筱之:是的,有這回事。

王罡:1984年5月,日本書法巨擘青山杉雨率領書法代表團訪問南京,點名要拜見你父親林散之。見到你父親林散之後,青山杉雨行九十度大鞠躬禮,寫了「草聖遺法在此翁」。我看到有關材料,你也參加了接見,請你給我們講一講當時的細節,好嗎?

1984年5月16日,林散之在莫愁湖鬱金堂會見日本書法代表團。圖為青山杉雨在寫字 楊康樂 提供

林筱之:好的。日本書法代表團住在南京金陵飯店,青山杉雨最早提出的是,到我家來拜見我父親林散之。我家房子不好,當時我父親正在家裡整修。最後有關領導決定,在莫愁湖的鬱金堂接見。鬱金堂環境好,設施全,是專門接見外賓的地方。那天下午,我是陪著我父親去的,青山杉雨一行到長江坐船遊覽,來晚了一會。鬱金堂中堂掛著一幅山水畫,兩旁是一副對聯,畫下面是一張紅木方桌子,桌子兩邊放著椅子,我父親坐在桌子的左邊,我站在我父親的旁邊。青山杉雨坐在右邊,後面是翻譯王志華,代表團秘書長谷村憙齋等其他人在兩邊就坐。青山杉雨問我父親對中國書法和日本書法有什麼看法,我父親說,從整體水平來看,日本的書法水平走在前面,因為我們搞文化大革命停下來了,日本沒有停,日本小學生書法寫得很好,中國的小學生寫不出來。青山杉雨又問,對中國書法和日本書法總的發展趨勢是怎麼看的。

我父親說,日本也好,中國也好,兩國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兩個派系在鬥爭。一種是傳統的,從秦漢出來,按照規矩寫。另一種強調變化,強調改革,那個字草的叫人不認識。我父親說,這種是怪字,不是正宗的書法。書法是國粹,講究筆墨,講究功底,不能亂寫。後來就是筆會,青山杉雨是客人,客人先寫,他寫了「草聖遺法在此翁」,意思是草聖的筆法只有林散之能寫。

我父親寫得簡單,不是精品,是三個字:「魚水情」,指中國的書法與日本的書法,以及兩國人民的關係是魚水之情。第二天,在江蘇省美術館,青山杉雨和我父親觀看中日書法展。谷村憙齋一直推著我父親坐的輪椅,青山杉雨在旁邊陪著,不時地給我父親介紹日本書法家的作品。

青山杉雨書法:草聖遺法在此翁 王玉亞 攝

王罡:1975年下半年的一天,朱興邦到你家去,你父親林散之對他說:「啟功有信給我,說要拜我為老師。」朱興邦說:「信呢?」你父親隨即從畫桌抽屜裡拿出來給他看。這封信是將方格稿紙橫過來,豎行用毛筆寫的,字體是小行楷,完全是舊式書信的格式,是文言文,每個格子一個字,沒有標點,沒有塗改,總共3頁紙。啟功在信中表達了對你父親林散之的敬仰,以及想拜你父親為師的心願。朱興邦被信的優雅文辭和書法所吸引,當即向你父親提出,要將信的內容抄寫下來,你父親叫他帶回去抄。朱興邦抄完後又將信還給你父親。你父親去世後,朱興邦問有關親屬,有沒有見到這封信,他們都說沒有見過。最後朱興邦將抄件拿出來,加上標點符號,發表在2001年5月《書法之友》雜誌第五期上。2011年這封信收入《啟功全集》第十卷。請問,你有沒有聽你父親講過這件事?這封信的原件,你見過沒有?

林筱之:啟功要拜我父親為老師的事,聽他講過,田原也跟我說過。我父親寫信給他的好友邵子退,也提到過這件事。至於那封信的原件,我是沒有看到過。

2001年5月,《書法之友》雜誌第五期發表《啟功致林散之的一封信》 王玉亞 攝

王罡:關於啟功要拜林散之為師的事,華東政法學院教授潘善助在論文《論啟功精神》一文中,專門將「要拜林散之為老師的事」作為論據,證明啟功具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關於原件,我問了不少人,都說不知道下落。前不久,我把這封信翻譯出來了。為了保證釋文的準確、精煉、流暢,專門請了俞律、王宜早、尹樹人、王月舉、蔡鑫、華幹林、王茜等專家學者作了修改,《壹周刊》雜誌執行長鄭文釗給譯文潤了色。

林筱之:你也太重視了。

林散之書法

王罡:因為這封信太重要了。幾年前我就看過這封信的內容,當時並沒有引起重視,認為只是一般的信件而已。今年3月,我在修改《與著名書畫家蕭平談林散之》一稿時,又看到這封信,仔細一讀,才發現這封信非常重要。後來我把《啟功全集》第十卷中的書信146封,全部拜讀了一遍,從而進一步認定,此信是研究林散之和啟功交往的重要史料。在這裡我講其中一段啟功要給林散之寄墨的故事。啟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信中的先祖,啟功指的是他祖父,叫愛新覺羅毓隆,清朝時在安徽當過學政,相當於現在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毓隆的書法寫得很好,啟功的父親死的早,啟功對書法的熱愛,主要是受他祖父毓隆的影響。啟功要送給林散之的墨,就是他祖父在安徽任職期中定製的。這個墨從定製到1975年,大約有70多年。在這期間,經歷了晚清、民國、新中國,發生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後來又經過幾次大的運動。啟功從皇室成員到平民布衣,從老百姓到反革命,到右派,多次搬家,特別是文革期間,經常被批鬥。啟功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保留,就是把祖父的墨錠保存了一部分。可見啟功對墨是如此熱愛。啟功是書法家,林散之也是書法家,在這種情況下,啟功要把祖傳的清墨郵一部分給林散之。由此可見,啟功對林散之敬仰之情,要拜林散之為師的心情是由衷的、十分誠懇的。

林筱之:你說的這些,有不少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點我是肯定的。我父親林散之對啟功很敬重,送給啟功的字畫都是精心創作的精品力作。可見啟功先生同我父親的友誼很深。

林散之山水畫

王罡:我看到一篇文章,說你現在專攻隸書。請問這是為什麼?

林筱之:我本來是跟我父親林散之學習草書的,後來決定改變方向。因為我草書再寫10年、100年,我也趕不上我父親林散之。我父親隸書寫得好,但不是專長。我來攻隸書,說不定將來能超過他,人家稱他為「草聖」,也許叫我「隸聖」。在中國來說,我的隸書是一流的,我到過北京、上海,全國各地都看了,隸書能超過我的,還真的沒有。但是,我的隸書還要發展,將來還要變法。

我還要活30年,在這30年中,我有四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我要好好地臨帖,把漢代的隸書再臨寫一遍。第二個五年計劃,用隸書寫古代的詩、寫我父親的詩、寫我自己的詩。第三個五年計劃,把我的隸書再改變一下,把行書、楷書的成份加進去,使我的隸書有點行書、楷書的味道。第四個五年計劃,將來辦一個大的展覽,把我隸書的成果進一步發揚光大。哈哈哈!我今年已90歲了,還要再活30年,這是不可能的!

林散之書法

來源於|中國書畫名家俱樂部

相關焦點

  • 與90高齡的林散之長子、著名書畫家林筱之談林散之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黃賓虹先生看完畫和畫上的題跋,對我父親說:「你的畫有一定的功力和才氣。但是,路子不對,全是臨摹珂羅版印刷品,不知道用筆用墨。中國畫講究的是筆墨,不能一味地描。」聽了黃先生的話,我父親恍然大悟,於是在黃先生住處附近的西門裡租了一個亭子間,也就是一個小閣樓,開始了苦攻3年的書畫生涯。同住閣樓的還有安徽和縣的夏伯周,他也是跟黃先生學畫的。
  • 林散之的兒子,黃賓虹的徒弟,92歲的林筱之,他的書法怎麼樣?
    林散之的兒子,黃賓虹的徒弟,92歲的林莜之,他的書法怎麼樣?近代書壇,林散之的名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特別是他的那手老辣草書,蒼茫瀟灑,個性十足,充分的展現了草書應有的飄逸之美。郭沫若先生對林散之以及他的書法讚賞有加,在南京的時候,有人向郭沫若求字,他回答說:「有林散之在南京,我豈敢在南京寫字。」言語之中,可見他對林散之在當時書壇的影響力。林散之先生有兩個兒子五個女兒。作為大家之後,這七位子女自然會受其父親的影響攻讀書畫。就目前來看,影響力最大的當屬他的大兒子林筱之。
  • 林筱之:我90歲了,還要好好臨帖
    黃賓虹先生看完畫和畫上的題跋,對我父親說:「你的畫有一定的功力和才氣。但是,路子不對,全是臨摹珂羅版印刷品,不知道用筆用墨。中國畫講究的是筆墨,不能一味地描。」聽了黃先生的話,我父親恍然大悟,於是在黃先生住處附近的西門裡租了一個亭子間,也就是一個小閣樓,開始了苦攻3年的書畫生涯。同住閣樓的還有安徽和縣的夏伯周,他也是跟黃先生學畫的。
  •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不為人知的事情,聽我師父林筱之先生講述
    與林筱之先生參加《林散之紀念館》開幕關於父親林散之的名字在我們姓林的家族中,我父親的排行是「以」字輩,祖父為他起的名字是林以霖關於父親的師父黃賓虹那是在我父親三十二歲的時候,他得了一場大病差一點死去,這個時候被安徽的一位醫生叫張粟閹先生,他是一個清朝進士,被他看好了。有一天,我父親畫了一幅《陶淵明醉酒圖》,就拿給張慄庵老師看。張老師對我父親說:「畫畫我不懂,我替你介紹一個老師。他叫黃賓虹,名氣很大。
  • 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得其父遺韻 淡泊名利醉心藝業
    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得其父遺韻 淡泊名利醉心藝業
  • 林散之兒子確認天價對聯是真跡 笑稱不計較價格
    昨日下午,北京匡時拍賣攜644萬成交的天價對聯來到南京,請林散之之子、著名書畫家林筱之先生掌眼。林老在仔細觀摩了作品後,很肯定地告訴記者:這一副對聯是真跡,當時父親寫了兩副,第二副贈給了棲霞寺,第一副一直留在家中,後來不知何故流失出去。
  • 林散之長子堅稱」均為真跡「
    身處輿論漩渦的雙方「當事人」,紛紛以各自方式來自證「清白」:先是,北京匡時拍賣公司急忙攜帶被拍賣的那幅字畫前來南京,邀請林散之長子、著名書畫家林筱之「掌眼」;接著,一直不願向外界展示寺內所藏作品的南京棲霞寺,也「屈尊」、出示作品給林筱之查看。       有意思的是,林筱之對這兩幅作品鑑定後認為:兩副均為真跡。
  • 當代草聖林散之不為人知的事情,聽我師父林筱之先生講述(續)
    與師父林筱之先生父親關於林散之先生在書法創作中,落款為什麼不用「林散之」張慄庵給我父親起的名字是林散之 與師父林筱之先生在林散之書畫院關於啟功先生要拜父親林散之為老師的事情啟功要拜我父親為老師的事,聽他講過,田原也跟我說過
  • 當代唐伯虎-書畫家林筱之
    林筱之,又名林昌午,1928年10月出生,書畫家,其父乃當代草聖林散之。林筱之3歲識字,5歲跟父親學畫,21歲進杭州華東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深造,師從一代巨匠黃賓虹。在其父林散之和黃賓虹的教導下,詩文與書畫兼進,遍遊名山大川。
  • 林散之 | 我只和古人爭地位
    林散之看到王冬齡送來的老母雞,冠紅毛亮,既大又肥,本想把它殺了補補身子。再一看,老母雞已生了一個蛋,林散之很高興,便對家人說:「不殺了,把它養起來。」老母雞隔一天就生一個蛋。林散之每天都要到院子裡看看,還親自餵食。蘆花老母雞真乖,不到處亂跑,經常引得來人駐足觀看。後來,林散之專門給王冬齡寫了一封長信,信中幽默地說:你託人送給我的老母雞都生蛋了,你新娶的老婆還不會生蛋。
  • 神書在世,登峰造極,返璞歸真,方外仙家:林筱之老先生書法賞析
    林散之,林老,是舉世公認的草書之神,是我國不可多得史詩級書畫大師。可惜,林散之之後無人可以承接他的衣缽,唯有其子,林筱之,可以得其真傳「鉤手法」。鉤手法,是林散之林老獨創的秘技,由來其實說來讓人動聽不已,林老在晚年一次洗澡的時候,不小心掉進了燒水的鍋爐裡面,把手燙傷了,所以後來一直三指執筆。這樣執筆的好處是,懸腕中鋒,氣息平穩,發力蒼勁,連綿不絕。
  • 林筱之學藝八十載書畫匯報展
    2014年10月25日起,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A2區凡德藝術展覽館將舉辦林筱之學藝八十周年書畫展,歡迎各界人士及廣大群眾屆時光臨參觀。林筱之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名譽理事,黃賓虹書畫研究會會員。林筱之是當代書畫大師林散之先生長子,3歲識字,7歲起在乃父教導與薰陶下較為系統地學習書畫技法及古詩文知識,後在杭州美術藝術專科學校學習中國傳統山水畫,師從當代書畫宗師黃賓虹,深得教誨,學業日漸有成。
  • 93歲高齡的林筱之向王罡贈送草聖林散之用過的毛筆
    昨天(2020年4月22日)下午,林散之長子、著名書畫家、93歲高齡的林筱之先生,在林散之故居向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王罡贈送草聖林散之用過毛筆。林筱之先生對王罡說:「這是家父林散之題款用的小毛筆,送給你。」
  • 92歲書法家:「當代唐伯虎」——林筱之
    林筱之世稱「當代唐伯虎」。筱之三歲識字,五歲從父學書畫,得其教導和薰陶,其後師從當代水墨大家黃賓虹先生,經過60年的學習,畫臨黃子久、浙江、石濤諸家,書學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李北海,與乙瑛、曹全諸碑,均有涉獵,後書風頗似其父,氣勢平穩,書風秀逸,筆間苦藤,內含靈氣。
  • 當代最有靈氣的書法,神鬼莫測,守正創新:林筱之書法作品賞析
    文/果果木林筱之,世稱「當代唐伯虎」。他的父親是當代草聖,林散之。觀林筱之的書法,我們感覺到一種靈氣,這仿佛不是書法,是一種仙氣的凝結。這是多麼偉大的狀態,這個狀態是慢慢提煉出來的,通過自己一生的練習來積累。下面讓我們來欣賞林筱之先生的書法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
  • 走進江北省級傳統村落,探訪林散之故居
    遠遠的,「林散之故居」五個鏨金篆字映入眼帘。林散之的兒子林筱之告訴小編,當年復建林散之故居的時候只有3萬元, 但是為了讓後人重瞻父親當年的風採, 紀念當年美好的時光,自己仍然一步步完成了這項巨大的工程。
  • 「一代草聖」林散之先生長子,林筱之書法作品欣賞
    林筱之,又名昌午,江蘇江浦人,1927年10月生。5歲隨父林散之學畫,1948年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師從黃賓虹學習山水。1.林筱之書法作品:《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尺寸:35cm*137cm 2.林筱之書法作品:《上善若水》尺寸:35cm*35cm 3.林筱之書法作品:《厚德載物》尺寸:35cm*35cm 語出《周易》:
  • 南京棲霞寺林散之墨寶卷疑盜賣 拍品真假未知(圖)
    「是我的侄女告訴我的,當時我挺高興,後來一想不對,這副對聯是寫給棲霞寺的,怎麼可能出現在拍賣會上呢?」說這話的是林散之的二兒子林昌庚,今年已經80多歲的林昌庚身患胃癌一直住院治療。  林昌庚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父親林散之受佛家影響較深,當初遊訪棲霞寺時,專門寫了一副十一言聯贈送給寺裡,雖然具體時間記不得了,但內容仍有印象:「佛日重輝,四面青巒驚昨夢;江天無恙,滿林紅葉燦如花」。
  • 林散之寫錯字:「李學珍」變「李時珍」
    他研究林老和收藏林老草書作品已有三十多年,在江蘇收藏界享有盛譽,被林老長子林筱之先生譽為「金陵散王」。說他的名氣大,並非單指他的藏品數量多,而是他對林老的研究比較深入,比較全面。他撰寫的《草聖林散之軼事》,《林散之草書過眼錄》和《林散之草書賞析》等專題文章,深受廣大藏家和書畫愛好者好評,他帶著情感並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搜集素材,他所整理的很多資料都是研究林老的第一手材料,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