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擁有一些美好的心理特質,首先自己要成為這樣的人。」
榜樣教育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動作的模擬到語言的掌握,從態度的習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過對榜樣的觀察和模仿加以完成。
從心理學角度看,榜樣學習的心理機制主要基於兩個層面。第一層面,人生來需要獲得尊重、認可、接納的心理感覺,如何獲得這種感覺呢?我們看兩歲的小孩,就會有意識地從效仿中獲得這種心理需要。第二層面,既然對效仿的對象產生了一定的行為認同,如何成為他,就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強化效仿,真正將認同的東西變成自己自然而然的行為。談到這一層面,又涉及榜樣作用存在正激勵和反激勵兩方面的效用。所以,我們需要輿論導向和環境氛圍的營造。因為青少年學習的特點,觀察和模仿是其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方式,其品德習得、社會性形成、人格建立,都是在模仿、觀察中逐漸建立和形成。
正因為青少年在價值觀、品性的形成和習得需要引導,所以我們看到教育人越來越重視並試圖在畢業典禮、開學典禮等各種儀式場合,利用各種方式向青少年學子傳遞正能量,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啟發、引導學生的行為選擇,在內心播下正向的種子。
作為專業的心理學工作者,如果要給出一點提升榜樣教育效能的建議,我想以今年北京大學校長的畢業典禮講話為案例。林建華校長向學生們講述了三個校友的故事,以寄語畢業生,希望他們記住作為一個北大人所應有的家國情懷。我們看到林校長選擇的三位校友經歷是多樣的:有將諾言堅守一生的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有因為熱愛永不放棄的數學家張益唐,有對保護自然有擔當精神的生物學家呂植。學生的個體潛能不同、優勢資源不同,作為教育人,我們給他們提供可參考、可學習的榜樣也要多樣,這正是林校長今年做得很好的方面,就是給學生提供了不同類型的學習榜樣,讓學生感覺到從這三位榜樣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適合自己,可以學習的東西,自己有可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同時,從這三位校友的故事中,學生也會感悟到:雖然他們的成就不同、生活路徑不同,但身上有共性的品質,就是他們傾聽內心的呼喚,在擅長的領域發揮自己的力量,懂得堅守,勇於擔當。這樣的一次榜樣學習,是鮮活的,形式不枯燥,效果也會比較理想。
當然,我們說身教總是重於言教。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是最為深刻的,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重要他人的影響。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榜樣作用對一個個體未來能否成為自尊、幸福、有同理心、願意為他人付出這些心理特質的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榜樣作用。因此,家長如果希望孩子擁有一些美好的心理特質,首先自己要成為這樣的人。試想,如果一個媽媽總是做事時先考慮自己的得失,而要求孩子勇於擔當,孩子如何可能做到?孩子在品格由外化認可到內化轉化的過程中,得到的信息是矛盾的,他勢必會產生內心衝突、矛盾和懷疑,當然不會照著做。所以,進行榜樣教育,更要關注如何內化,如何將言教與身教統一。
(林丹華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心理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