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童》暴力所彰顯的「惡」之美

2020-12-06 付琳說事情

雖說這是一部由日本聲優配音的動畫作品,作品的原型也是日本漫畫家松本大洋的漫畫作品,但導演卻是不折不扣的美國人,他曾是《黑客帝國》的導演,這樣的組合很奇妙,用美國人的視角去詮釋日本動畫。

暴力美學是日本審美價值的一種展現這部動畫中所描繪的主角,是兩個十幾歲的小孩,小黑和小白,他們是生長在這座廢棄城市的孤兒,某種意義上來說,

動畫中所出現的人物都是社會邊緣群體,拾荒者,性冷淡的警察,黑道頭目,貓黨成員,甚至說著鳥語的殺手,他們都是無法攤開在陽光下的存在,只能和這座城市相依相偎。

從動畫的開頭,小黑就展現了超常的」暴力天賦「,他可以自由穿梭在房頂,仿佛貓一樣,出場時總是伴隨著烏鴉,能打到整條街的混混都不敢再找他麻煩。

但畫面並不血腥,甚至充斥著一種感官上的」美「,暴力在日本文化中同樣是另一種審美的存在。

動畫中最明顯的暴力標籤就是黑道,黑道頭目鈴木,代表的是這個城鎮的暴力符號,雖說是暴力團夥,但它同時也教導手下要有愛。

暴力的另一層意義就在於「義」這是日本獨有的審美觀念。暴力與美本是兩個毫不相關甚至本質相反難以相容的概念,但藝術使二者走到了一起,並融合成為一個統一體。暴力美是人類對自身力量的確認。

是對自身本能力量的欣賞與再現。這種力量體現在個體身上,是野性的動作和破壞力,但體現在人類整體上,是突破阻力、困難,奮勇向前的力量,而在動畫中彰顯的就是日本人的「強者崇拜」文化根基。強者才能獲得生存空間,發展自己的領地,慢慢才能發展文化。

就如同動畫中展現的那樣,身為孤兒的小黑,如果想要守護什麼,就必須竭盡全力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而生存空間的範圍取決於自身暴力值的高低,只要能不斷驅趕外來者,自然能守護自己想守護的東西。

暴力美學是日本文化的一種常態

日本文化以強調堅忍和冷靜著稱,崇尚自然的靜謐與格鬥的悽美同為日本文化的極致品味,在日文中,悲哀和美是相通的,日本的藝術作品往往充滿了哀傷與幽怨的情調。

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曾分別以「菊花」與「刀 」來作比,菊花,高雅柔和,刀,好鬥殘忍,日本的美是菊花與刀交織著的悲哀的美。

她歸納的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即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愛美,及蠻橫又文雅,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

雖然《菊與刀》已經是一部早期的美國學者考察日本所寫的日本文化研究,但裡面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其中對暴力的闡述我認為是客觀的。

眾審美在經歷了反傳統的現代美學和反美學傳統的當代美學後日趨物質化。所謂的物質化事實上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美學研究的內容與對象物質化,尤以各種物質欲望為中心。

美應是靈魂的面孔,現在卻變成物質性的表徵,所以「身體美學」、「暴力美學」甚至「性美學」大行其道。

觀眾的需求和商業利益的驅動使電影的教化功能和藝術特質逐漸退去,電影在更大程度上成為了一種商品,用以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

在這樣的環境中,暴力的作用更多是滿足於觀眾情緒的發洩和壓力的釋放,人們不再有充裕的時間玩味沉重、晦澀的片段和思想,屏幕上開始呈現出更多刺激著人類感官的影像。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一方面直白、血腥的暴力表現調節了觀眾,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大量脫離了思考的純粹暴力也不免顯得空洞蒼白。

暴力在一定程度上對「惡」進行了升華

同於其他藝術形式,影視自身強大的藝術表現力及其寬廣的胸懷,使它完全可以把世界上一切美的東西全部都容納進來,變成自身有機的血肉,從而構築出一個美的天地,形成一個『美的大展匯』。

隨著審美觀念的改變,這其中不僅包括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美的東西,同樣還包含「暴力」這「惡」的事物,藝術的轉換在某種程度上使「暴力」以一種獨特的美學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在動畫中的體現可謂是淋漓盡致,小黑和殺手打鬥時身體的舒展和速度,木村對鈴木開槍時留下的眼淚,殺誰去追殺木村時所營造的氛圍,小白和小黑共同戰鬥時所呈現的狀態。

他們都是暴力的場景,但這些從「惡」中延伸的場景卻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美。動畫中的諸多暴力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美的」,正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們對美的形式感追求。

美化的暴力場面,浪漫詩意的血腥打鬥使暴力在形式感的包裝下具有了不同的意味。

暴力如影隨從的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從古至今藝術作品中對暴力的描述和揭示也從未消失過,

從原始巖畫中的捕獵圖到《拉奧孔》的雕像,從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到當代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這些人類思想和情感的凝固無不體現著對現實暴力中人性及社會的醜和美、卑微和偉大、無奈和悲慟的關注和思考。

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早已使我們遠離了投石鑿火、茹毛飲血的年代,但暴力未就此而消逝,武裝衝突、恐怖襲擊、暴力案件仍不斷發生,人類只是在用更現代的手段來施暴。

暴力,是一種永遠無法消除的客觀存在。

動畫中所展現的正是社會工業化進程下加快時,社會效益與人情冷暖之間所進行的取捨,小黑無法放下心中的歸屬感,而選擇用暴力,以暴制暴,這不能說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卻也不是極端的選擇。

如果用暴力能守護自己想要守護的東西,那這種「惡」之力又未嘗不可成為一種內心的力量?而這樣強硬的內心力量又何嘗不屬於美的範疇?

相關焦點

  • 黑與白善與惡的相生相依 ▏《惡童》解讀
    ——《惡童 》今天,次元君給大家帶來一部陰暗,暴力重口味的動畫電影《惡童》。《惡童》是松本大洋所畫的漫畫,松本大洋以獨特的畫風和深刻的內涵著名,吸引了無數粉絲。導演麥可·艾利亞斯(Michael Arias)就是被原作所吸引,帶著自己製作的 CG 圖像四處奔波,最後召集起幾位松本大洋的粉絲作為精英骨幹製作電影。
  • 戰爭中惡童的惡是一種選擇
    雅歌塔·克裡斯多夫的《惡童日記》《惡童日記》出版於1986年,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的晚成之作。她於1935年出生在科澤格市,親身經歷了二戰和冷戰時期,這是作家根據自己童年的真實經歷寫成的作品。小說在法國一經出版便引起轟動,獲得多項圖書獎,後來她相繼寫出續集《二人證據》和《第三謊言》,與本書合稱「惡童三部曲」。
  • 淺談《惡童當街》為何經典?
    但要以精美的藝術價值和設計感,且集前衛與復古風情讓人印象深刻的動漫畫大作,松本大洋的《惡童當街》首之無愧。故事以人情冷暖、充滿俠義暴力,人稱「地獄之街」的寶町,在寶町住了兩個無父無母的少年,小黑和小白,兩人無拘無束的在城市過活,但這城市正面臨都更,廠商準備將寶町實行「孩子之城」計劃,生活在此的小黑小白跟城市的命運一樣,即將受到重大牽連,和展開不可預料的命運。
  • 日影《惡童》: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惡童」在填補空缺
    《惡童》改編自日本漫畫大師松本大洋的同名漫畫作品,導演麥可·艾利亞斯將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結合運用得爐火純青,在影片中呈現出極具視覺奇觀效果的美學影像。漫畫《惡童》創作於1993年,銷量突破100萬部,電影版導演是曾任《黑客帝國》動畫版製作總指揮,他是在日本工作期間被《惡童》的獨特魅力所吸引,並萌生了與作者合作的想法,電影講述了一個城市的故事,進而講述一個有關人類文明的故事。
  • 隱秘角落裡,行走在人間的惡童
    這些影視作品,塑造了共同的兒童形象:那就是在走向惡的深淵時,他們絕不比成年人速度慢,甚至還有天真無邪的外表和《未成人年保護法》作為庇護。那份讓人毛骨悚然的狡黠和乖戾,正是戲劇張力的來源。更加耐人尋味的圖景是,大人們看著「惡童」,一面細思極恐,一面津津有味。天真無邪與陰暗妒惡,這種反差讓惡童們看起來「迷人又危險」。
  • 《惡童日記》惡童三部曲
    《惡童日記》 [匈牙利]雅歌塔 克裡斯多夫 著 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定價:22.00元  內容簡介  一座被外國軍隊佔領的城市,由於糧食短缺,人民生活艱難困苦,一位年輕婦女只好帶著雙胞胎兒子們投靠住在鄉間的母親
  • 腹黑蘿莉顏值逆天,這惡童恐怖片絕了
    惡童恐怖片。即以邪惡的兒童形象為主體,或以未成年人犯罪為主題的恐怖片。熟悉小嗨的小夥伴知道,這是我的心頭之愛,沒有之一。之前也給大家推薦過很多。它沒有從小惡到大惡的層層遞進,而是先讓你知道這個女孩不簡單,隨後一步一個王炸。再配合著麥肯娜·格瑞絲天使一般的逆天顏值,讓人看到最後都有種「到底是不是她幹的」的恍惚感。簡直難以置信。
  • 關於「惡童」的殘酷與悲傷
    □特約作者任瑜    從「兒童作文」開始    從1986年的《惡童日記》到1988年的《二人證據》再到1991年的《第三謊言》,雅歌塔·克裡斯託夫用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她的「惡童三部曲」。但是,最佳選擇肯定是一部都不錯過,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遺漏它所能帶給你的震撼和愉悅,才可以全面體驗它的特異和精彩,才能夠深刻體會作者令人驚嘆的寫作才華。    《惡童日記》是雅歌塔用法語寫出的小說處女作。對這位匈牙利籍的女作家而言,法語寫作並不是主動的選擇,卻是最有成效的選擇,就如同寫小說不是她最初的選擇,卻是最明智的選擇一樣。只有高中學歷的雅歌塔,從14歲起就開始用母語寫詩。
  • 時隔11年,我依然對這部惡童恐怖片心有餘悸
    《安全鄰域》還有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直接告訴你「人性本惡」的《壞種》。看似是夫妻倆被她獨特的氣質所吸引,實則一切都是她精心設計的相遇。細思極恐。雖然家庭教育是大多數惡童恐怖片所探討的重要話題,但本片還真屬於那一小部分。由於誕生年代的問題,它沒有像後來的同類型恐怖片那樣將恐怖的根源歸結於社會問題。而是堅持探索人性中那些深藏的扭曲和黑暗,以及當這種黑暗爆發時會對社會造成怎樣的危害。
  • 《惡童日記》三部曲
    1986年,她的小說《惡童日記》獲得歐洲圖書獎,而惡童三部曲至今已被翻譯成了40種語言出版。2009年,《惡童日記》及續篇《二人證據》、《第三謊言》的簡體中文版陸續出版。作者以自己獨特的構思探索愛與孤獨、欲望與失去、真相與騙局這些人類永恆的思索主題,她的表述方式雖然極為簡潔克制,但卻有內在的莊嚴與鄭重。她的書,給人們一個去經歷悲劇的契機,也促使人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的荒謬與混亂。
  • 《惡童》獲美評選最優秀日本漫畫獎
    《惡童》英文版海報松本大洋的詭異動作漫畫《惡童》(鉄コン筋《惡童》漫畫英文版由VIZ Media於2007年8月在美國推出,漫畫以其高素質徵服美國讀者,視覺特效師Michael L.Arias也是受作品堪稱怪誕的視覺效果所感染而執導電影版。
  • 尋找童年:《惡童日記》
    (匈牙利)克裡斯多夫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2.00透過兒童無垢之言但是卻讓人感受到人類在抵抗恐怖與壓抑時所產生的精神火花——法國世界報以簡單、淺顯的文體,淬鍊出一把寒光利劍,直指人類最原始的面貌。
  • 《惡童日記》
    《惡童日記》 [匈牙利]雅歌塔 克裡斯多夫 著 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定價:22.00元  內容簡介  一座被外國軍隊佔領的城市,由於糧食短缺,人民生活艱難困苦,一位年輕婦女只好帶著雙胞胎兒子們投靠住在鄉間的母親
  • 《惡童》作者克裡什託夫·阿戈陶去世
    三故事雖敘事角度有變,但人物、情節相連,並稱大筆記本三部曲,享譽世界,已有40種語言譯本問世,其中包括世紀文景在2009年出版的簡伊玲漢譯惡童三部曲:《惡童日記》、《二人證據》和《第三謊言》。    法新社說,克裡什託夫女士寫了23本書,只有九部得以出版,足見流亡作家用外語寫作的艱難。
  • 惡童之惡,從何而來?朱朝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少年之惡,真的會發生嗎 看完網劇,讀完小說的網友除了佩服作者強大的推理和邏輯能力,也不禁要問:「這樣的少年之惡,真的可能發生嗎?」 很多人回頭看,自己十幾歲青春期都有過陰暗的想法,但絕大部分都不會去行動。
  • 央媒評大連女童遇害案:「惡童」造成的傷害,法定監護人須承擔後果
    在此類案件中,「惡童這也為此類案件,藉助民事訴訟程序,尋求社會正義的彰顯提供了範本。對於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下的惡行,法定監護人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為監護失責付出代價,為「惡童」給他人造成的傷害承擔後果。那些家有「熊孩子」的家庭,也應當以案為鑑。
  • 《惡童日記》的"簡單"和"曖昧"
    據書中的「作者介紹」,克裡斯多夫生於1935年,《惡童日記》是其處女作,出版於1986年,也就是作者51歲「高齡」之際。該書出版後反響熱烈,續集《二人證據》、《第三謊言》隨後出版,與《惡童日記》統稱為「惡童三部曲」。該「三部曲」如今已被翻譯成35種文字,分別獲得過不少重要的文學獎項。
  • 縱容和參與網絡暴力是「平庸之惡」
    誰也不能把群體無意識當作藉口,你發言的地方就是網絡,你的文明程度怎樣,網絡文明的尺度便怎樣  網絡暴力,是輿論空間中常見的一種現象。與現實社會中暴力行為的個體性不同,網絡暴力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由群體主導。在網際網路早期的論壇時代,網絡暴力就初現端倪。到了社交媒體時代,網絡暴力言論更是甚囂塵上。
  • 一部記述了太多人童年想法的電影,《惡童》你看過嗎?
    《惡童》走的是魔幻現實主義路線。驚嘆松本大洋的巨大想像力,柔和了日本的唯美和西方的簡約。錯綜複雜的建築物,巨大的摩天輪,斑駁的碎石小巷,熱鬧的遊樂場。所有的色彩都是柔和的,溫暖的,一切美麗的顏色堆砌起那座廢舊的城市寶町。最漂亮的地方,其實是那個荒蕪的角落,白和黑住的那個地方。
  • 時隔兩年,我依然對這部「惡童恐怖片」心有餘悸
    熟悉小嗨的小夥伴知道,我非常鍾愛「惡童恐怖片」。顧名思義,以邪惡的兒童作為恐怖形象的恐怖片。繼父答應幫他隱瞞,隨後又決定送他去一所偏遠的寄宿學校念書。不過對於見慣了「惡童恐怖片」的小嗨來說,本片還是頗為驚喜的。正如上文所說,它與以往的同類型電影相比,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