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顧
唐憲宗李純即位後,仰慕先朝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奮發有為、改革弊政,帶來中興局面。賢相李吉甫出於國家安定的需要,編纂了《元和郡縣圖志》,成為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名著。
本期提要
查理曼帝國在西方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被視為西羅馬帝國的短暫復興,並奠定了西歐地區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基礎。然而,相較於中國古代社會以大一統王朝為主流的歷史特點,歐洲地區在歷史上從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在自然環境的阻隔、日耳曼傳統習俗的延續以及不同地區間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帝國在查理曼大帝逝世後便很快走向分裂的道路。
查理曼大帝加冕
查理曼大帝
要說查理曼帝國,我們先說查理曼大帝。在西羅馬帝國覆滅之後,隨著蠻族不斷入侵,西歐地區陷入長期的混亂。查理曼的父親丕平,也就是矮子丕平,曾粉碎了穆斯林徵服法蘭西的行動,成為法蘭克國王。
公元754年,倫巴第大舉進攻羅馬,時任教皇斯特凡二世不得不親自前往法蘭西求助。法蘭克國王丕平不僅幫助教皇驅逐了倫巴第人,而且將羅馬周邊的一塊地區劃作教皇國的領地。作為回報,教皇不僅在聖德尼修道院教堂給丕平本人施行了祝聖禮,而且為他的親人祝聖。在得到教皇的認可之後,丕平便獲得了宗教合法性,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統治地位。丕平在768年去世,留下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法蘭克王國。
查理曼繼承了法蘭克王國的努瓦永地區,並在其弟去世後兼併了蘇瓦松地區,實際佔有了法蘭克王國。此後,查理曼東徵西戰,南攻北伐,叱吒風雲,迅速擴展了帝國的疆域。查理曼在位46年,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
公元799年,羅馬地區再次發生騷亂,教皇便前去請求查理曼的幫助。查理曼抓住此次時機,於次年親率軍隊前往羅馬地區進行平叛,再次恢復了教皇國的統治。公元800年12月25日,教皇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為查理曼加冕,承認其為「羅馬人的皇帝」。自此,「最虔誠的奧古斯都,為上主所加冕,偉大的皇帝,和平的給予者」便成為帝國臣民歷久傳唱的讚美詩。教皇親自為查理曼加冕,不僅使他成為西羅馬帝國名義上的繼承人,而且委託其擔負起維護基督教世界的職責。
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因感染風寒逝世,由其建立的查理曼帝國也很快走上分裂的道路。
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的文治武功
查理曼帝國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被視為西羅馬帝國的短暫復興,並為此後西歐地區的政治社會發展奠定了歷史基礎。關於查理曼寶藏的傳聞,不僅成為西方民眾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且常常被搬上銀屏,查理曼帝國似乎成為西方世界嚮往的繁榮盛世。然而,查理曼帝國的輝煌並未得到延續,令人嘆惋不已。
查理曼在位的46年間,對外徵伐53次,西徵伊比利亞半島,奪得伊比利斯東北地區;東攻巴伐利亞,兵力直抵多瑙河中遊地區;北伐薩克森地區,將其收入囊中;南下亞平寧半島,吞併了義大利北部。在鼎盛時期,查理曼帝國成為一個西起大西洋,東抵多瑙河,北達波羅的海,南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疆域規模堪與西羅馬帝國媲美。
面對疆域日益擴大的帝國,查理曼已經意識到鞏固帝國統治的重要性。查理曼將戰爭中新獲得的領土封賞給追隨自己南徵北戰的臣屬,並定期召開貴族大會,在中央層面籠絡和約束高官顯貴。在地方,查理曼將帝國疆土劃分為98個郡,並派遣行政長官進行治理。為了防止地方離心離德,查理曼還設置了「巡察使」和「巡迴法官」兩個特殊的帝國官職,強化對於地方的管理和監督。這兩個官職由中央負責任免,代表國王的權威,負責巡視地方的行政治理與司法審判。這種制度安排,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和處理地方出現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又展現了中央權力的威嚴。
查理曼不僅能徵善戰,而且注重發展文教事業。他興辦學校,建立圖書館,廣泛搜集古籍,積極鼓勵文學藝術的發展,一度催生了「加洛林文藝復興」。查理曼帝國雖然並非西羅馬帝國的復闢,但在時隔數百年之後,大有重現羅馬帝國輝煌的可能。然而,現實往往與理想相距甚遠。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未以帝王將相的個人意願為轉移。
隨著衰老的加劇,查理曼開始為帝國的未來進行謀劃。公元806年,年過花甲的查理曼頒布了《分國詔書》,按照日耳曼傳統,將帝國分配給自己的三個兒子進行統治。然而,在公元810年和811年,查理曼兩位稍長的兒子相繼去世。814年,查理曼逝世後,其唯一尚存的兒子「虔誠者」路易繼承王位。此時,義大利地區處於查理曼大帝的侄子伯恩哈德的控制之下,帝國已經顯現出分裂的徵兆。
查理曼大帝在教導兒子路易
帝國分裂
817年,「虔誠者」路易效仿其父,頒布了《帝國御製》,立長子洛塔爾一世為共治皇帝,同時分別將阿奎丹和巴伐利亞分給自己的另外兩個兒子路易和禿頭查理。這份詔書強調了維持帝國統一的重要性,但又通過官方文書的形式再次將分國安排確立下來。新的帝國分配與領土安排,導致帝國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遂引發了義大利地區的騷亂。伴隨著新生子嗣的降臨,「虔誠者」路易又於831年宣布廢除《帝國御製》,企圖改變帝國的分配格局,頓時導致內戰的爆發。
父子兄弟之間反目成仇,混戰不已。在「虔誠者」路易逝世之後,其諸子間的內戰依然延續。843年,路易精疲力竭的兒子們最終達成了《凡爾登條約》,規定兄弟間重修於好,但前提是尊重彼此間的領地,形成了帝國一分為三的局面。855年,洛塔爾一世臨終前,再次按照日耳曼習俗將帝國一分為三。在此後,各個王朝之間繼續混戰,彼此為敵。如果領地上的君主沒有子嗣,那麼當君主逝世後往往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激烈爭奪。在870年的《墨爾森條約》和880年的《利貝蒙條約》之後,查理曼帝國已經被分裂成大大小小的不同邦國,基本上形成了以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為主的三個王國。
這種分裂的格局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常見的一種形態,並一直延續到當代。隨著時光的流逝及歷史的變遷,查理曼帝國不同王國間由於語言、風俗、傳統、民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國家。西法蘭克王國成為今日法國的雛形,東法蘭克王國逐漸演變成德意志王朝,後與北義大利、波希米亞等結合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中法蘭克王國則分裂為勃艮第、洛林和義大利諸公國。
總之,查理曼帝國的舊有領地,相繼演變成當代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家。
查理曼帝國的分裂是由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阿爾卑斯、庇里牛斯等山脈將歐洲地區分割成不同的地理單元,各個單元之間的聯繫相對薄弱,而且分布著不同的族群。日耳曼傳統習俗的延續,加之不同地區間經濟、社會、文化的差異,加劇了地區間的分裂。此外,中央與地方、皇室與貴族、世俗王國與基督教會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則導致彼此間的隔閡進一步加深。
古代歐洲地區則始終處於「王朝對立」之中,從未實現「對立王朝」間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即使歐洲地區曾相繼出現過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和拿破崙帝國等局部統一的帝國,但是它們都如同曇花一現,很快便由局部地區的短暫統一重歸歷時久遠的分裂。
(本欄目總撰稿為卜憲群,本期作者為山東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昌鑫)
中外大事記
中 國
公元820年
唐憲宗為宦官所殺,唐穆宗李恆即位。
公元822年
魏博鎮叛亂,河北三鎮再次陷入割據狀態。
公元823年
唐朝與吐蕃將盟誓以漢藏兩種文字刻石立碑,立於拉薩大昭寺門前。
公元829年
南詔攻佔成都,擄掠數萬民眾及珍寶而去。
西 方
公元820年
義大利王伯恩哈德舉兵反叛「虔誠者」路易。
公元821年
保加利亞阿莫塔格在大普列斯拉夫建立新都。
公元827年
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建立英格蘭王國,開創了撒克遜王朝。
公元829年
阿拔斯王朝的阿格拉布總督率軍佔領了西西里島的巴勒莫。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