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的秀才,大家會怎樣想?像範進一樣,整日苦學,學成就發瘋?還是像孔乙己那樣,迂腐不堪?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清朝的一位秀才,他卻與眾不同,登上了哈佛大學的講臺,他就是戈鯤化。
戈鯤化,被譽為中美文化交流的第一人,近代中華文化輸出的先驅,雖然成就斐然,但卻一直鮮為人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
敢於變通,抓住機遇
戈鯤化,字硯畇,一字彥員。他是安徽休寧人,生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也是咱那著名的慈禧老佛爺出生的第二年。自小聰明伶俐,對國學和詩文造詣頗深,年紀輕輕的便成為了秀才。
成了秀才,意味著他是要走當官這一條路,但是在他20歲時,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戈鯤化的父母去世,家道中落,他就決定不再走科舉這一條路,轉而從軍幕府,投到與太平軍對立的將軍將領黃開榜麾下。這也就開始了他人生不同的道路。

後來太平天國失敗,而湘軍也必須要裁撤,戈鯤化便到英國領事館擔任翻譯和中文教師,這不難看出,戈鯤化的英語學習從這裡便開始了,同時他也不像當時國內的其他人,一味地排洋,他還是很樂意去接受的。他在領事館待了整整十五年,因此結交了很多的外國朋友,他在這期間還捐了一個五品候選同知的官職,頭上多了個藍頂戴。
留洋海外,登上哈佛講臺
在1879年,也就是光緒五年,美國駐牛莊領事官鼐德代表哈佛大學邀請他去擔任哈佛大學中文教習一職,為期三年,戈鯤化同意了。
於是,經過了五十天的行程,戈鯤化一家到達了美國紐約,之後前往波士頓劍橋城開始了他在哈佛的三年教學生涯。僅僅三年,也就是這三年,讓美國人記住了他的名字,一個來自清朝的中國老師。

雖然清朝當時沒落,但戈鯤化卻不自卑,他在哈佛一周要講五天的課,他每次上課都要穿戴官服,並且要求他的學生按照儒家禮節敬拜老師,講究一個尊師重道,如果違反了他的規定,他就不會允許學生進入課堂。
當時留洋在外的華人以說英文為榮,以說中文為恥,但是戈鯤化是個例外。他在美國很少與人講英文,同時在上課期間全用漢語,因為戈鯤化認為中國文化要遠勝歐美,中國漢字遠強於英文字母,而詩歌又是中國文化中的精髓,他在課堂上也主講詩歌。所以,無論在何地,戈鯤化來了感覺他就會作詩吟詩,也成為了當時哈佛校園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受美國人尊敬,為美國人愛戴
為了更方便教學,也為了更好的傳播中國文化,他親自編寫中文教材《華質英文》,這也是哈佛大學第一本中國人編寫的中英文雙語介紹中國詩詞的教材。
在當時的哈佛大學,戈鯤化的課和講座是最受歡迎的,也是因此,讓美國人了解了中國文化,知道了中國的博大精深。

1882年,戈鯤化因肺炎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4歲,這讓當時哈佛大學和美國人極為悲痛,哈佛大學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而他的遺體最終也魂歸故裡,安葬在寧波。
為了紀念這位使者,哈佛大學在燕京圖書館牆上為他繪製了巨幅畫像,而他從中國帶來的經典書卷,也是哈佛獲得的第一批亞洲語言文獻,哈佛燕京圖書館最早的館藏。從此戈鯤化成為了哈佛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標誌,成為了哈佛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

「他是一個文化高度自信的人,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他講的每一句詩都是中國(China),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中國(China)」這是鼐德對他的評價。
而戈鯤化的這種文化自信,我們如今也是極為需要,為什麼有人說外國的月亮更圓,那是因為你沒有看過中國的月亮,你心中更沒有這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