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第一位中文教師,與代表清政府出訪各國的美國人

2021-01-09 第一財經

在中美貿易摩擦走勢變幻不定的當下,《中國人與美國人:一部共有的歷史》這樣一本書,很自然地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書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始於1860年鴉片戰爭結束,終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作者對這一個半世紀的交流史的研究告訴我們,儘管中美兩國的官方外交關係不儘是互利與友誼,而是時有衝突和對抗,民間和文化層面的交往卻始終是高度活躍的。

通過五位在中美交流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卻又不為大眾所知的使者的故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大學嘉裡集團基金全球化歷史講系教授徐國琦為讀者打開了廣闊的視野,填補了官方論述中細節與實例的空白,也挖掘出在傳統中美關係史論述中缺席的重要人物。他以文化而非政治、經濟、種族或外交為參照系,「揭示了中國人和美國人共有的歷史過去如何為民族的發展追求帶來影響,指出了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共同經驗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同時,徐國琦還希望這本書能挑戰費正清「西方衝擊-中國反應」的模式,帶來方法論上的突破:「我們目前的研究似乎過分強調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歷史背景的不同,側重中美之間的衝突、對抗以及分歧。這些差別和分歧無疑是歷史事實,但不可能是中美關係的全部。只不過我們通常對其他不屬於衝突和對抗範疇的歷史視而不見而已。」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赴美國學習生活,後因局勢變化,留美幼童大都尚未完成學業便被召回。這是廣為人知的歷史。然而很少人知道,為什麼在中國內憂外患的19世紀70年代會有這項計劃,以及它是如何實現的。徐國琦的敘述就從留美幼童計劃的直接推動者——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開始。

蒲安臣的時代,屬於中美兩國多方面歷史交會和重疊的時代: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美國內戰方休,也處於關乎生死存亡的政治危機之中。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允許外國使節常駐北京,蒲安臣成為首任美國駐京公使,中美之間的官方直接來往正式開始。蒲安臣的重要還在於他在駐華任期屆滿後,因被認為「處事和平,洞悉中外大體」,竟搖身一變成為近代中國首次出使世界的使臣。1868年起,蒲安臣使團代表清政府,用了近三年時間出訪美國和歐洲,是中國近代外交的第一次重大活動,目的是要表達當時清政府加入「文明世界」的決心,希望列強給中國以時間。而當時,幾乎只有美國的政府和精英接受了蒲安臣的說法,願意幫助中國加入所謂的「國際大家庭」,這與美國當時的國際地位有關,也得益於蒲安臣是美國人。在美國,蒲安臣還為中國爭取到了近代第一個平等條約《蒲安臣條約》,徐國琦認為,這一條約在相當大程度上將美國《排華法案》的通過推遲了十幾年。「因為在1882年前,該法案幾次被提交到美國總統面前,美國總統都說,《蒲安臣條約》墨跡未乾,我們不能這樣做。」

正是《蒲安臣條約》直接促成了留美幼童計劃。條約第五款、第六款寫明,中美兩國人民可以自由往來、常住入籍,可以遊歷、貿易、久居,兩國是平等的,且給予對方最優待遇。而第七款,直接提出中國人與美國人可以進入對方國家的學校學習,也可以在對方國家設立學堂。對中國來說,留學美國是彼時最好的選擇,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當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這些大學是沒法跟歐洲百年名校相比的,但是留美幼童在學習交流中迅速成長,也迅速吸收和認同了美國文化,並在回國後成長為各個領域的精英。這些人中,有後來中華民國的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有設計和建造了京張鐵路的詹天佑,海軍高級將領蔡廷幹——蔡廷幹後來作為袁世凱的私人秘書,還促成了美國政治學家古德諾(Frank Johnson Goodnow)來中國協助制定憲法。留美幼童中還有一位梁成,他在1908年說服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把庚子賠款餘額用於讓中國學子再到美國留學,胡適就是庚款留學生,並在1919年邀請他的老師杜威(John Dewey)訪華講學,為中國知識界帶來了「德先生」與「賽先生」,對中國幾代知識分子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人與美國人》也有專門章節研究古德諾和杜威,所以這本書所選的各個人物,都是彼此相關的。

既然是共同的歷史,書中也有專章研究了一位向美國傳播中國文化的中國人——被哈佛大學聘用的中文老師戈鯤化。戈鯤化作為美國的第一位漢語教師,當年赴美時可以說掀起了一陣輿論熱潮,然而他如今卻比上文提到的美國人被忽視得更徹底,以至於徐國琦也是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經人提醒才發現了他。不過,戈鯤化所任教的哈佛大學始終將他作為校史的一部分。前不久,哈佛大學校長在北大的演講中,還特別提到:「1879年,戈鯤化先生帶著妻子和六個子女,不遠萬裡從上海來到波士頓,成為了哈佛的第一位中文教師。他從中國帶來的經典書卷,是哈佛獲得的第一批亞洲語言文獻,也是哈佛燕京圖書館最早的館藏。」戈鯤化在美國的短短幾年間,努力學習英語,參加社交活動,還與美國同事分享中國詩歌,贏得了眾多讚賞與私交。這可以說比他究竟教了多少位美國學生更有趣、更有意義。《中國人與美國人》一書首次將這些被遺忘的人和史實作為主體,有效地納入到我們的敘事和思考當中。

在徐國琦看來,中國人和美國人之間雖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在自19世紀直到現今的漫長旅程中,兩國人民和社會也共有或共同經歷過夢想、希望、失望、激動以及挫折。在共同的歷史中,文化國際主義早已作為一個主題長期存在於中美關係之中,這也應受到與其他研究同等的重視。

《中國人與美國人:一部共有的歷史》

徐國琦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理想國 2019年1月版

相關焦點

  • 逝川:哈佛燕京圖書館的中文善本及其淵源
    哈佛燕京圖書館的源頭——從一本詩集開始 哈佛燕京圖書館的藏書可以追溯到1879年(清光緒五年),彼時有一位中國官員受聘到美國哈佛大學任教。不僅是哈佛大學的第一位中國教師,也是中國向西方大學第一次派出教授傳授中國文化,可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
  • 我國領導人出訪和見外賓都會贈送哪些禮品?
    禮尚往來是各國的重要外交手段,國家領導人出訪時都會互贈禮物,這種以國家領導人或以國家和政府名義送出的禮品,被稱之為「國禮」。外交無小事,而贈送「國禮」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的一種基本禮儀,其標準和規格也是大有學問。那麼,我國領導人出訪和接見外賓時,都會贈送哪些禮品呢?
  • 章可︱《大私報》的故事:二戰美國大兵在哈佛學中文
    而哈佛的外語特訓科目中,就包括了中文和日文,趙元任被聘為中文班主講教師。彭靖先生曾撰有專文,介紹當時給美國各大學「特訓科」講課的中國學人(《中華讀書報》2015年11月18日),筆者最近的一篇合撰文字中,也提到過哈佛的ASTP項目(《梵瑟樓與哈佛往事》,《文匯學人》2020年8月7日)。
  • 中國的第一個外交使團領隊,竟是一個美國人,他為何能擔此重任?
    這可不是什麼旅遊團,而是即將代表清政府外出訪問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使歐美的外交使團,那麼為什麼帶領訪問的人是一位美國人呢?他又是什麼人,有什麼資格帶領中國使團出訪呢?於是蒲安臣在繼任美國駐華大使之後選擇了與清政府以相對溫和的態度進行來往,積極執行美國政府「與華合作」的政策,具體來說就是「鼓勵中國政府對維護秩序的努力,在條約口岸既不要求也不佔領租界,以及不用任何方式幹預中國政府對本國人民的管轄,也永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努力在中國開展公正的外交活動,以此取代武力外交」。
  • 戈鯤化:登上哈佛講臺的中國第一人,哈佛大學的第一位中國教授
    戈鯤化後來太平天國失敗,而湘軍也必須要裁撤,戈鯤化便到英國領事館擔任翻譯和中文教師,這不難看出,戈鯤化的英語學習從這裡便開始了留洋海外,登上哈佛講臺在1879年,也就是光緒五年,美國駐牛莊領事官鼐德代表哈佛大學邀請他去擔任哈佛大學中文教習一職,為期三年,戈鯤化同意了。於是,經過了五十天的行程,戈鯤化一家到達了美國紐約,之後前往波士頓劍橋城開始了他在哈佛的三年教學生涯。
  • 100多年前,一中國人登上哈佛講臺,他說了啥讓美國人尊敬至今?
    從夏朝發展繁衍至今,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國家,幾千年來,中華文化輻射了周邊各國,不僅對日本、朝鮮產生了重要影響,就連東南亞、南亞,甚至是美洲地區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浸染。不過,若論到中華文化在美國的傳播,戈鯤化絕對功不可沒,畢竟他可是「登上哈佛講臺的中國第一人」。
  • 拜登將提名華裔女性任美國貿易代表,其中文流利且曾在廣州教過英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謝斯河據美聯社12月9日報導,有兩位知情人士稱,拜登將任命有多年貿易經驗的華裔美國人凱薩琳·戴(Katherine Tai)為新的美國貿易代表。若這項提名獲得參議院投票確認,她將成為拜登政府的第一位華裔內閣成員。(圖說:凱薩琳·戴)現年45歲的凱薩琳·戴出生在美國康乃狄克州,中文名叫戴琦,小時候經常隨父母回臺灣,在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 哈佛著名的中國老師,上課穿官服戴官帽,被洋人稱為第二個孔夫子
    在中國近代,各國列強利用船艦利炮,使得大清朝飽受屈辱,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中國文明受到世界的誤解,被認為是落後、野蠻的文明。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清政府決定派遣一個中國人,到美國宣揚華夏五千年的文化,要讓世界了解到,東方泱泱大國的文化底蘊。
  • 盤點世界各國的教師節
    在美國,教師節主要是給中小學老師過,大學教授一般不過這個節日。大多數美國家長都能記住這個特殊的節日,選擇通過發電子郵件給老師慶祝節日。 在管理層面上,美國對給老師送禮還是有一定的管理規定的。每個州甚至每個學校,對於老師收禮都有一定的規定。
  • 清教與哈佛:「美國教育的獨立宣言」
    本文擬就清教思想入手,以哈佛學院為例,考察殖民地時期清教與新英格蘭的教育實踐及其對整個美國教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Parrinton)指出的那樣,新英格蘭城鎮學校起初源源不斷培養出的只是清教徒,而從事貿易和投機場所等非正式教育機構培養出的才是真正揚基人,「而且確實,揚基價值觀很早就出現在哺育清教徒的園地之中。        」清教領袖馬瑟哀嘆「宗教造就了繁榮,但繁榮卻毀掉了宗教」,反過來正可以說明清教思想中的積極因素對美國教育作出的貢獻。
  • 細數各國對外漢語教師需求現狀
    在國內,很多人認為多學好一門語言就多了一份機遇,在國外也是如此,隨著我國的壯大,中文持續發熱,美國、英國、澳洲、韓國、新加坡、泰國等一些國家的學校也把華語列為必修課。有很多國家因漢語發展速度太快,出現中文外教嚴重不足的局面。
  • 能講流利中文的美國華裔女高官或將在拜登政府中擔任要職
    儘管川普政府仍拒絕進行交接,但拜登持續遴選未來一屆政府的主要官員。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眾議院籌款委員會的首席貿易顧問凱薩琳-戴女士(Katherine Tai),將是出掌貿易代表的熱門人選。
  • 清政府派遣留學生時,為什麼選擇美國,而不選擇當時最強的英國
    武漢租界蒲安臣的行為與英法列強的粗暴蠻橫,巧取豪奪形成鮮明對比,他還幫助清政府對付在關稅上逼清政府吃虧的英國人李泰國。蒲安臣的行為使得他和美國獲得了清政府的好感和洋務派的信任。此時,恭親王奕欣正想派使團出訪西方各國,但是苦於沒有合適的團長,奕欣一聽蒲安臣這麼說,立馬眼前一亮,這位代表團的大使,不就坐在我面前嗎!
  • 第一個被邀請到哈佛講課的中國人,到現在他的照片都在哈佛牆上掛
    19世紀末期,哈佛大學想在學員們增設中文講座,為了培養一些學習中文的人才,用來以後和中國商業打交道,最終認定了戈鯤化,光緒五年(1879年),戈鯤化和哈佛大學籤訂了合同。當時清朝政府在世界上沒有地位,有些人為了生存都會去往國外謀發展,但是到了國外之後,因為清朝政府的腐敗,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在異鄉受盡欺辱。
  • 他是一個在清政府當大官的美國人 後來死在為中國爭權益的路上
    【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蒲安臣,1820年出生在美國紐約州,28歲開始進入美國政界,投身廢奴運動,林肯就任總統後,蒲安臣被派往中國擔任駐華大使,那時的清政府剛剛同意各國在北京派駐時節,所以蒲安臣也就是美國在北京的第一任大使
  • 美貿易代表將是華裔女性?曾任中山大學教授,美媒一語道破拜登意圖
    據環球網12月7日報導,日前知情人士已經透露:美國當選總統拜登預計將提名凱薩琳·泰為美國貿易代表。據悉,泰目前是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中民主黨的最高貿易顧問。作為一名亞裔美國人,凱薩琳·泰有望在即將上臺的拜登政府中擔任內閣級別的職務。
  • 美國人有學習中文的必要嗎
    美國《紐約時報》最近一篇報導稱,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文教學在美國蔚然成風。美國人真的會學中文嗎?就連美國人自己也一直在哀嘆,美國缺乏學習外語的傳統。外語熱在美國來得快,去得也快:冷戰期間是俄語,到上世紀80年代成了日語,「9·11」之後又變成了阿拉伯語。與此同時,數以千計的美國公立學校在過去十年來已逐漸停止了外語教學。
  • 15家企業代表將隨習近平出訪美國民營企業佔大頭
    趙萌原標題:什麼樣的企業家可以隨領導人出訪?明天開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赴美進行國事訪問。領導人出訪,在經貿領域,「領導人訂單」和「隨訪企業家」都備受關注。此次訪美,我國有15家企業代表隨行。這些企業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被選入隨訪團?與之前中國領導人訪美隨行企業代表有何不同?
  • 他身為清朝官員,照片至今掛在哈佛圖書館,在美國留下巨大影響力
    掛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的人,穿著一身清朝官服,頭戴頂戴花翎,雙目有神地直視前方;他名叫戈鯤化,是首位登上哈佛大學講臺的中國人;1838年戈鯤化生於安徽,高中進士之後加入了湘軍,時值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戈鯤化憑著卓越的軍事才能立下戰功,被拔擢為江西鎮總兵;三年後戈鯤化在美國駐上海領事館工作,後來又到了英國駐寧波領事館,工作了15年之久。
  • 以色列放棄出訪巴林
    以色列放棄出訪巴林楊舒怡以色列一個高級代表團原定本周赴巴林參加國際會議,14日放棄出訪計劃,據會議組織方說是「出於安全考慮」。觀察人士注意到,以色列與海灣遜尼派君主國近來外交互動頻繁,似乎意圖聯手對付什葉派國家伊朗。然而,巴林等國不少人提出質疑,反對與以色列結盟,甚至爆發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