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其實古埃及成也尼羅河,敗也尼羅河

2020-12-15 茶餘史話

如果要用一句話描繪埃及,最經典的莫過於「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據說它出自古希臘旅行家赫克特斯(Hecataeus)之口,並通過希羅多德的「剽竊」而廣為人知。這句話說得十分中肯,毫無溢美之詞。尼羅河就是如此重要,她不僅僅是古埃及文明的母親河,也是古埃及文明的全部,甚至可以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古埃及。

尼羅河地形圖

緣起尼羅河

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埃及位於非洲東北角,它東面是紅海,北面是地中海,東北面通過狹小而沙漠化的西奈半島與亞洲相連,而它的西面和南面是利比亞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唯一的綠色便是由南至北貫穿全境的尼羅河谷,以及在入海口附近散開的三角洲,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

埃及的氣候極度穩定,常年炎熱乾燥,頭頂是萬裡無雲的天穹,烈日一直炙烤大地,沒有陰霾,幾乎不會降雨,更不會下雪和霜凍。假如沒有尼羅河,這裡將徹底成為一片不毛之地,幸好造物主十分慷慨,才讓沙漠煥發出無限生機。

尼羅河由南向北貫穿埃及全境,它的上遊有兩條重要支流,分別是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和發源於維多利亞湖的白尼羅河。青尼羅河雖然長度較短,但徑流量遠大於白尼羅河,是尼羅河最主要的支流,此外青尼羅河流量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季節性強。

和不定期泛濫的黃河不同,尼羅河是有規律的定期泛濫。每年春季,大地回暖,衣索比亞高原的春雨摻和著融雪匯入青尼羅河,驟然增強的水流量引發了下遊地區的泛濫。不僅如此,這些水流還帶來了上遊地區的火山土和有機物,當洪水退卻後給兩岸留下了富含營養的淤泥,古埃及文明正是誕生在這片沃土上。

古埃及人不清楚尼羅河的源頭在哪裡,只知道每當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時,尼羅河就會泛濫。人們觀察著天象,及時撤到高處,等到洪水退去再在留下的沃土上種植糧食和蔬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僅使古埃及人成為最早掌握農業技術的民族之一,還讓他們在這裡繁衍興旺,成為當時世界上人煙最稠密的地區。

除了灌溉之外,平緩的尼羅河水也便利了古埃及人的交通。憑藉簡易的木筏,古埃及人就可以暢通無阻地沿著河道航行,南到第一瀑布,北至入海口,於是整個埃及被連為一個整體。在這裡有著稠密的人口,頻繁的交流,於是最早的文明社會就此誕生。

在傳統上,上遊的尼羅河谷地(花梗部分)被稱為「上埃及」,下遊的尼羅河三角洲(花冠部分)被稱為「下埃及」。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的君主那爾邁(Narmer)徵服下埃及,埃及在歷史上首次實現統一,古埃及第一王朝也因此誕生。

在希羅多德的著作裡,那爾邁又被稱為美尼斯(Menes),他將都城遷至上下埃及交界處的孟菲斯,成為統一埃及的首位法老,相當於埃及的秦始皇。

原先上埃及地區崇尚白色,國王戴白冠,下埃及地區崇尚紅色,國王戴紅冠。自埃及統一之後,一種由紅白兩色組成的新式王冠便戴到了法老頭上,象徵著他對埃及兩地的統治權。

紅冠、白冠以及紅白冠

就在埃及統一之際,地球上除兩河流域外的絕大多數地區還處於一片蒙昧之中,即便是在文明起步不晚於埃及的兩河流域,古蘇美爾人也始終處於彼此獨立的城邦狀態,未能形成統一國家。因此統一的埃及可謂是開創了人類社會之先河,成為當時世界最閃耀的文明燈塔。

文明的困境

古埃及人歌頌著尼羅河,把她視為神明和母親,從留存於世的古代歌謠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這份濃濃敬意。誠然,尼羅河賜予了埃及生命、富庶和繁榮,可從另一個方面說,她也是最終導致埃及文明止步不前的罪魁禍首。

自然環境總是對人類文明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同作為大河文明的中華文明也有一條母親河,那就是喜怒無常的黃河。每次黃河泛濫都是中原大地的一場噩夢,但中華兒女在和這位暴虐的母親作鬥爭時,不但培養出了堅毅勇敢的性格,還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儘管尼羅河也有異常的時候,但相比暴虐無常的黃河,它實在太過親切平和,太過有規律。正如埃及的其他事物那樣,日升月落,周而復始。於是古埃及人就像一個被寵慣的孩子,固執地認為世間的一切莫不如此,現在發生的事過去曾經發生過,未來仍將繼續重複下去,永不停止。

這種理念深深植入埃及人靈魂深處,並融入到政治、宗教、文藝、習俗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古埃及文明根深蒂固的消極成分。於是在面對災難和動亂時,古埃及人放棄了抗爭而選擇消極等待,等待幸福和秩序重返人間。

假如埃及人能夠與其他民族進行更廣泛的文化交流,更正自身文化中的劣根性,多半能獲得新生。然這些並未發生,因為埃及被海洋和沙漠包圍,在交通運輸能力低下的上古時期,這樣的地理狀況給埃及人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向外擴張和交流,最終讓他們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於是,徵服與被徵服在漫長的古埃及史中只是曇花一現,而在大多數的歲月裡埃及人醉心於封閉的地理環境和永恆的時間周期,默默種田不問世事。幾千年過去了,埃及仍是那個埃及,外面的世界卻已天翻地覆。

偶然被野蠻人徵服還有轉圜餘地,可當比埃及人更先進的民族最終闖入這片富庶而封閉的土地上時,病入膏肓的埃及人已然毫無還手之力,他們只會再次妄想歷史循環:混亂終將過去,秩序重回大地。

亞述人來了,巴比倫人來了,波斯人來了,希臘人來了,羅馬人來了,最後阿拉伯人也來了,古埃及文明元素一點點被侵蝕,文字、語言、宗教、習俗等等幾乎無一倖免,直至整個文明徹底斷絕在歷史長河中,唯獨那些殘存的金字塔、神廟、石碑還在向遊客訴說著逝去的輝煌。

參考資料:

《歷史》(希羅多德)

《古代埃及史》(劉文鵬)

《古埃及史》(喬治·羅林森)

《埃及:法老的領地》(戴爾·布朗)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地圖看世界;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
    啊,尼羅河,我讚美你, 你從大地湧流出來, 養活著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減少, 人們就停止了呼吸。——古埃及人。埃及是尼羅河送給世界的禮物!埃及96%國土面積為沙漠,西邊是撒哈拉沙漠,東邊是阿拉伯沙漠,只有一條尼羅河從南到北穿過。尼羅河全長6670公裡,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流經非洲東部九個國家,但最大的贈禮給了埃及。
  • 【埃及遊記】尼羅河畔的卡納克神廟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一句詩意的名言:「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埃及人生生世世相依為命的母親河!在埃及人心目中她是培育世間萬物的恩澤之河,生命長河。埃及國土面積100.145萬平方公裡,百分之九十處於沙漠地帶,百分之十就是尼羅河兩岸狹長的沃土平原。在過去的數千年尼羅河每年夏季都兇猛地泛濫,浩渺的洪水浸灌著兩岸乾旱的土地。洪水過後沉積的泥沙和大量的礦物質腐殖質在兩岸形成狹長肥沃的黑土平原——這片蘊藏著生命寓言的河流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和古老而璀璨的埃及文化。因此古埃及人把自己的國家稱之為「凱麥特(黑土地)」。
  • 尼羅河的贈禮,帶你揭開古埃及的神秘面紗
    有這樣一個國家,它與古巴比倫、古印度還有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它地處非洲的東北方向橫跨亞非兩州,北臨地中海,東臨紅海,南臨努比亞,尼羅河縱橫貫穿於其全境,它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白尼羅河和發源於蘇丹的青尼羅河匯聚而成,由於在每年的七月到十一月之間尼羅河泛濫;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植質的泥沙順流而下形成了極其肥沃的黑土地所以他們的人民自稱自己為「凱麥特」翻譯成今意就是黑土地的意思,古希臘的有名的歷史學家稱他們為
  • 談談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原因:尼羅河為什麼能孕育文明?
    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的感情,像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與崇拜,又像信徒對神明的虔誠與敬畏。埃及人曾寫下無數浪漫的詩歌,去稱讚他們的繆斯女神——尼羅河:&34;正像詩歌裡提到的,尼羅河曾那麼偏袒這一地區的人民,孕育它第一個文明的孩子——悠久燦爛的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對人類的饋贈。今天,讓我們沿著尼羅河的脈絡剖析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原因。
  • 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從地理位置來看,為何尼羅河如此重要?
    前言毫無疑問,尼羅河在埃及人民的心裡,永遠都有著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很多人都認為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而歷史上,古埃及人民也一直是依靠著尼羅河在生存。古埃及人的文明也是一直在圍繞著尼羅河發展,尼羅河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埃及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後來的埃及文明。那麼為什麼尼羅河對埃及人民如此重要?它又到底為埃及人奉獻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 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文明是一步步如何走向黃沙之下的?
    從越建越小的金字塔上都可以看出,王權在這一時候的衰落是顯而易見的,先前法老能過問的很多事務在此時都己鬆弛了,這給地方勢力的發展留下很好的時機。各州其實在最初就擁有對領地的世襲收稅權,在法老權威衰落的時候,這就成為了各州擴張經濟實力的絕好途徑;同時,政治勢力的培養也為各州奠定了獨立的基礎;一些州甚至還籌備了自己的軍隊。
  • 世界地理小區域——尼羅河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人很早就發現尼羅河泛濫的規律,並找到與之相適應的農業耕作方式,他們不斷通過築壩、修渠引尼羅河河水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公元前1800年,古埃及人修建優素福運河,從艾斯尤特引尼羅河水進入法尤姆窪地,最後流入加隆湖。下圖示意尼羅河各地(局部)及其周邊地區地理事物分布。
  • 尼羅河畔古埃及人的「紙草書」
    古埃及位於尼羅河兩岸,公元前3200年左右,埃及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尼羅河定期泛濫,淹沒全部谷地,水退後,要重新丈量居民的耕地面積。公元前2900年以後,古埃及人又開始建造金字塔,並以此作為法老的墳墓來寄託民族的神聖信仰。
  • 探索古埃及的千年文明:尼羅河的古老傳說
    尼羅河是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二大河,全長6700公裡,它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流淌了約有6500萬年。河道雖然發生多次變遷,但它仍然向北流。它有兩條上源河流,一條是白尼羅河,它西源出蒲隆地群山,經非洲最大的湖維多利亞湖向北流:另一條是青尼羅河,東源子衣索比亞高原的塔納湖。
  • 尼羅河畔的4000年古城,不只有古埃及文明遺蹟,其實看起來色彩斑斕
    但凡是說到埃及,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地處沙漠腹地 的金字塔,畢竟這可是古埃及文明中最具代表的精華之作。但其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而言,顯然不只有金字塔。可以說我在埃及的旅行中既看到了全世界聞名遐邇的古蹟,也看到了髒亂差的街頭,甚至是絢爛的海灘風景。但當埃及古文明逐漸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作為露天博物館的盧克索已然成為埃及最後的璀璨之光。當越來越多的世俗文化讓不少中東城市都變得越來越繁華和現代化,就連如今的首都開羅也是如此。
  • 「尼羅河」創造的古埃及,從興起到6次被入侵,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他說:"位列於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文明不可謂昌盛,武功不可謂強大,人民不可謂勤奮……"可是之後為什麼這著名的一個文明,消失在黃沙之下,僅僅是因為他國的六次入侵嗎?可是文明的強大我們是知道的,古埃及的文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說起古埃及的文明,是不禁讓人惋惜,畢竟這樣一個幾近"全能"的國都,卻失敗於自己先進的文明。
  • 尼羅河畔的傳說——四千年埃及文明
    埃及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尼羅河定期泛濫,給埃及帶了肥沃的泥土,埃及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早在公元前6000-前5000,其農業文化已經相當發達,並且已經使用銅器。一切的臣民都是國王的奴僕,臣民見了國王只能親吻他腳前的塵土,一位駙馬被允許親吻他的腳,就會感到無限的榮耀。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金字塔時期」。古埃及第3王朝國王喬塞爾的階梯金字塔,第4王朝的三位國王—胡夫、哈夫拉和孟考拉—的金字塔都在這個時期修建完成。
  • 埃及尼羅河遊輪遊
    8月下旬,埃及首都開羅至南部亞斯文的尼羅河長途遊輪遊在中斷18年之後恢復運營。遊客乘坐豪華遊輪,既可參觀眾多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古埃及文明遺蹟,又可悠閒地飽覽尼羅河兩岸旖旎的風光。在遭受動亂重創之後,埃及旅遊業就此準備振翅重飛。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埃及接待的外國遊客數量已經達到560萬人,同比增長近27%,這還不包括150萬回國探親旅遊的境外埃及人。
  • 尼羅河巡遊,走進神秘的北非埃及
    而埃及,這個位於非洲大陸最北端的神秘國度,沙哈拉沙漠就佔據了95%的土地面積,歷史和神話在這裡滋生,現世和傳奇在這裡融合。穿梭在古埃及眾神廟與金字塔之間,仿佛穿越了千年。終究理解了三毛所說的「遠方是你這一生現在最渴望的東西」,也滿足了年少時想要看看外面世界的願望。
  • 遊記——埃及尼羅河
    泛舟母親河——太陽照在尼羅河上人們都說 埃及 是尼羅河的禮物,確實如此,古 埃及 人圍繞尼羅河生活,依靠尼羅河發展農業,從而誕生了輝煌的文化,直到現在。而與此同時,尼羅河也充滿了浪漫,在尼羅河上泛舟一直都是旅遊者們所嚮往的。
  • 趣遊記:尼羅河上的太陽
    提起埃及,人們首先想到的,除了金字塔,就是尼羅河。有一部在國內觀眾中頗有影響的推理片,叫《尼羅河上的慘案》。大凡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些神秘而又宏偉的圖景:豔陽下列隊的公羊石雕、令人暈眩的石柱林。在赴埃及之前,我就從旅行社的介紹中得知,那些迷人的場面是在位於盧克素城附近的卡納克神廟拍攝的。因此,在看過金字塔之後,我們就把下一個重點目標鎖定在卡納克神廟。
  • 看《尼羅河上的慘案》尋古埃及驚豔傳奇
    這部影片中著重描寫了男女主人公和各懷鬼胎的一群人搭乘尼羅河上的遊輪時發生的驚險故事。除了尼羅河,故事的前半部分也出現了阿布辛貝神廟等埃及著名景點,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向觀眾展示了古代埃及燦爛的文明。作為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粉絲,筆者為自己設計了《尼羅河上的慘案》巡禮路線,搭乘遊輪從南部順流而下,到影片取景地親身探索這片神秘土地的美麗。
  • 尼羅河畔:張秋煌「埃及風情」攝影作品欣賞
    尼羅河畔:張秋煌「埃及風情」攝影作品欣賞 2020-04-15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尼羅河的饋贈:探尋古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秘密
    大家好,我是彥頁,今天我們在講法老與金字塔之前,我們先簡單的了解一下早期的尼羅河文明,在上篇我們提到過第四紀冰期結束對於人類生活可以說是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本來氣候溼潤的非洲北部,日漸乾旱,人們不得遷移至尼羅河兩岸,由此創造了影響頗大的同時並用文化。
  • 埃及的人口已經破億,全國人用水只靠尼羅河
    古代埃及是世界4大文明古國之一,建造聞名世界的金字塔和帝王谷。早在公元前3200年建立了奴隸制統一國家,距離現在已經有5200多年歷史。古埃及有著完整的政治制度、獨特的民族文化、優美的文字,古埃及的文字也是像現在的中文一樣是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