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辦法,幫助孩子建立「精讀」好習慣

2020-12-19 百家號

(本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我的孩子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寫作文依然很費勁?」「我的孩子為什麼讀完了書,一問三不知?」期中考試完,我看到家長會上,平時就深受這兩個問題困擾的家長們,都抓住語文老師問個不停。

事實上,學好語文的關鍵就在於「閱讀」!可是,「閱讀」影響的卻絕不僅僅是語文這一門學科。

正如一位高中語文老師所說:「閱讀不好,不僅影響語文的學習,連數理化都要受連累。因為,按照高考的要求,各學科都會有大量的閱讀題。閱讀能力差,連數理化的題都讀不懂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好閱讀呢?聽聽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老師們所認同的方案是什麼?

1

判斷識別:孩子在泛讀還是精讀?

老師說:閱讀方式分兩種,要想對語文學習真正有幫助,泛讀沒用,而一定要精讀才行。

那要如何識別孩子是在泛讀還是精讀呢?

泛讀,顧名思義,就是廣泛的、泛泛的閱讀,指一般性的瀏覽。

結合到孩子身上,就表現為閱讀速度快,很厚的一本書一兩個小時就讀完了;可對內容的掌握上,卻只有框架性的東西;孩子更多關注故事情節,對用詞、文學素養的積累、閱讀能力的提高基本沒有幫助。

相對而言,精讀,就是指認真、仔細、反覆地閱讀,孩子會關注書中的細節描寫。

如果一個孩子,閱讀速度不快;對內容的掌握上,能體會到很多細節的描述,理解上也會比較深入,那就可以判定是在精讀。

至於泛讀和精讀的效果,一位大咖級語文老師說得形象:「好的書籍如同美味佳餚,如果只是了解其色香味多麼美,營養有多麼好,而不去咀嚼、品味、消化、吸收,那麼即使天天滿漢全席,也不會獲得任何營養。」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看似讀了不少書,但對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幫助,對於輸出的方式之一——寫作文仍然是急得「抓耳撓腮」了。

2

解決方案:怎麼樣才能做到精讀?

除了按照老師的要求,還有三個方法,我們可以在家裡來引導孩子建立精讀的好習慣。

01

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創造快樂的閱讀體驗

在精讀的習慣養成之前,需要我們家長的示範、參與和引導。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或文章)。書的篇幅可長可短,最主要的是孩子自己選擇的讀物。

做法:1)在讀的過程中,做一些批註的工作,或者做讀書筆記,通過積極的示範,可以讓孩子看到精讀的具體做法,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樹立認真閱讀的榜樣。

2)讀完一個章節後,我們就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一下,作為家長印象最深刻、有趣的情節,或者大聲朗讀一下生動的描寫,對我們思想和內心有觸動的地方,以及為什麼會讓我們「心動不已」?

3)對一些精妙的用詞,可以裝作不「理解」。

我們的偽裝,會給孩子提供一個做老師的機會,或者和孩子一起查字典。

我們將收穫的可不僅僅是一個詞義那麼簡單了,還有孩子對閱讀的濃厚興趣,學會使用工具,以及未來他會樂此不疲地找出很多詞來考我們。

這個「偽裝」的方法特別適合一到三年級的孩子,而這個階段也是容易養成精讀習慣的階段。

對於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的孩子,我們就不需要這種小兒科的「偽裝」了。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和孩子探討,在真誠、平等的交流過程中,讓我們彼此為師為友。

這樣下來,精讀的種子會「隨風潛入夜」,於「潤物細無聲」中生根發芽。

目的:1)用熱情、真誠和技巧,創造充滿積極、快樂情緒的閱讀體驗,讓孩子體會並愛上精讀的方式;

2)讓孩子在閱讀中關注語句的表達,細節的描寫和刻畫;

3)避免孩子進行一個人的「啞巴閱讀」,因為這樣的閱讀無趣,枯燥,只能通過關注情節來獲得快樂;

4)在交流中,促進孩子對於文章內涵的思考,並提供輸出渠道。

提醒:1)對於篇幅較長的書,不宜等書都讀完了再交流,因為內容太多,不便於記憶。可以讀完一兩個章節,就進行討論;

2)等孩子的精讀習慣建立起來,我們就可以不用共讀了。

但如果我們依然堅持讀自己的書,然後和孩子多分享,那將是強化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對高年級的孩子。

02

通過提出好的問題,引導孩子關注內容和細節,一邊積累輸入,一邊慢慢輸出。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閱讀過程中,提出好的問題非常關鍵。問題太簡單了,孩子不屑一顧;問題太難了,孩子又很有挫敗感。並且,既不能太籠統,也不能太複雜。

問題清單:1)這本書裡都有哪幾個主要角色?

2)在TA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3)什麼時候發生的?在哪裡發生的?

4)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主人公是怎麼處理的?

5)最後主人公的結局是什麼?你喜歡這樣的結果嗎?

6)在所有人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呢?

7)你覺得哪個情節最有意思,或者印象最深刻?說說原因?

8)你喜歡這個故事嗎?我猜你(不)喜歡,因為……

目的:1)通過有的放矢地提問,讓孩子關注到故事中地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些基本要素和重要情節。

2)通過提一些主觀題,「喜歡」或者「印象深刻」等方式,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3)通過回答「為什麼」,讓孩子找到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和證據,建立一定的邏輯思維。

提醒:1)對於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孩子,都可以參考這份清單,但對於大孩子,提問題的態度需要有所不同,更誠懇、平等一些,多提開放性的問題會更適合他們的特點。

2)孩子年齡越小,問題越不要太複雜和太有難度,也不宜過多。因為這個階段激發興趣最重要,複雜的問題會讓孩子有挫敗感。同時,也別忘了鼓勵孩子多問問題。

3)提問題看上去是單方面的,但在孩子反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就沒有正確與否的評判,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應該放在首位。

4)親子共讀,會讓我們與孩子探究問題的過程更加深入和飽滿。這就是精讀中吸收「養分」的過程。

話說回來,我們千萬不要被清單束縛其中。

只要我們抱著一顆好奇、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在讀的過程中很多好的問題會自然產生。關鍵是別抱著敷衍的態度,因為孩子可以一眼看穿我們是真喜歡參與他的閱讀,還是裝裝樣子、走走過場。

03

多載體、多維度的閱讀讓精讀更加生動

一位熟悉美國閱讀體系的老師說:「讀書不是閱讀唯一的方式。」

同一個故事可以通過動畫片、電影、書籍、甚至是繪畫、雕塑、建築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我們可以與孩子通過多載體、多維度的「閱讀」達到精讀的效果。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有小說,有電影;《巴黎聖母院》有小說、電影,還有巴黎聖母院的建築;《渴望生活》有小說,電影,動畫片,還有梵谷的許多繪畫作品來「閱讀」一樣。

在不同的載體之間,文字和表演,文字和繪畫的交互會讓孩子有更豐富的閱讀體驗,更能對其中耐人尋味的部分反覆咀嚼、消化和理解,理解更深刻,樂趣也更多。

這一點,尤其適合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階段的孩子,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越高,閱讀的載體也會越多。

我們要做的是幫孩子架起多載體閱讀的橋梁,和打開觀察世界的視野。

在人類眾多的智能當中,「語言」是遷移面最廣的智能之一。所以,閱讀的益處除了學好語文,遠超我們的想像:

提高認知水平,並建設豐富的精神世界;社會教育構成的一部分:可以了解人性,了解真實的社會,但又可以有積極的視角(前提是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建立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的有效方式;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還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手機遊戲的依賴。

而不閱讀的壞處,也不容小覷:

從功利點的角度上,會直接影響語文的學習,表現為閱讀能力差,寫作文費勁;還會影響數學、物理等其他理科的學習,到了中學的階段表現會越來越明顯,因為閱讀的文字太多,讀懂都會困難;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因為認知水平不高的孩子,往往會被同伴評價為「幼稚」。

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最佳的精讀習慣養成是在嬰幼兒(6歲以前)階段。如果錯過學齡前的關鍵期,我們也不要慌亂,還有小學一到三年級這個階段可以把握;即使在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階段(需要先做好親子溝通),仍然可以有改善的契機。

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他們能否走得堅定和從容,需要強大的精神世界做支撐。所以,作為媽媽或者爸爸的我們,千萬別忘了,賦予孩子一份獨特、旺盛的精神生命力,抵抗來自現實生活的電閃雷鳴。

PS:關於如何抓住學齡前(0-6歲)的閱讀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請搜索閱讀——去年洋媽在「明了父母課堂」分享的小小作家養成秘籍:【乾貨】手機時代作文高手的養成密碼

相關焦點

  • 三大精讀法幫助孩子寫作文
    您聽說過三大精讀法嗎?為什麼孩子看了很多書還是不會寫作文,問題出在哪裡?我們都希望孩子作文拿高分,我們都相信孩子想要寫好作文,喜歡看書是前提。2、常用的讀書方法有兩種:略讀和精讀。何為略讀,以追求好看的故事為目標,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不去細嚼慢咽的讀書方式,我們都可稱為略讀。略讀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式,略讀的好處是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吸收到很多信息。
  • 讓孩子養成讀書好習慣很難?爸媽掌握這3個方法,讓娃喜歡上讀書
    讓孩子養成讀書好習慣很難?爸媽掌握這3個方法,讓娃喜歡上讀書讓孩子養成讀書好習慣其實不難,3個方法讓孩子喜歡上讀書現在科技時代的來臨孩子玩手機時間越來越長,沒有像以前一樣讀書是最好的娛樂方式,古人都說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各位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龍鳳。
  • 藉助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堅持寫作的好習慣,搞定作文難題
    前兩年有個很受歡迎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影片中主人公為了培養兩個女兒成為摔跤冠軍,要求兩個小姑娘每天5點起床訓練。對於這一點,很多家長都表示很羨慕能早起,但是自己家孩子完全做不到。不用說每天早起了,就是每天早睡,堅持每周看一本書,每天儘快完成作業,堅持每天練習半個小時英語口語……這些很日常的習慣都做不到。
  • 帶孩子用思維導圖精讀一本書,對孩子大有幫助
    當我上大學時,我受到一位老師的啟發,我學會了使用思維導圖來掌握這本書的要點並精讀一本書。後來,我還向孩子們教授了這種方法,並在閱讀過程中提升了他的獨立思考能力。現在,當他獨立閱讀時,還將繪製一個思維導圖來幫助他理解,這很棒。實際上,製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思考練習的過程。今天我想和大家聊天,我教孩子們如何製作思維導圖。
  • 孩子的臭毛病太多很難改咋辦?教你2個策略,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今天給大家分享2個策略,讓你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首先,要明確一點,壞習慣是無法根除的,因為人類運行某個習慣是在潛意識層面發生的。這個習慣就跟埋藏在大腦深處的一個定時炸彈一樣,只要條件滿足,它就有可能被激活。
  • 適合小學三四年級同學的精讀法,掌握3個批註能力,閱讀不再發愁
    也就是讓孩子習慣閱讀、對閱讀產生興趣,但不少家長常把閱讀培養的順序搞混了,閱讀要和語文成績掛鈎,在啟蒙階段,就要求孩子必須進行閱讀過程的轉化,所獲得的一切知識都要建立在如何提高考試成績上,孩子閱讀的能力提高就很慢。閱讀是有方法和技巧的,每個階段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如何掌握一些閱讀技巧來提高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才是我們家長和老師需要在語文教育中思考的。
  • 適合小學三四年級同學的精讀法,掌握3個批註技能,終身閱讀受益
    也就是讓孩子習慣閱讀、對閱讀產生興趣,但不少家長常把閱讀培養的順序搞混了,閱讀要和語文成績掛鈎,在啟蒙階段,就要求孩子必須進行閱讀過程的轉化,所獲得的一切知識都要建立在如何提高考試成績上,孩子閱讀的能力提高就很慢。閱讀是有方法和技巧的,每個階段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樣。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好習慣,不僅記憶力好,大腦也更發達
    眾所周知記憶力對於人類的幫助可以說是非常巨大,上學時期,能夠讓孩子學習更好;工作上能夠讓我們記住更多要點;生活上,能夠減少丟三落四的情況。 而孩子6歲之前正是記憶力發展的高峰期,若能夠在此時「逼」孩子養成這3個好習慣,不僅能夠讓孩子記憶力更好
  • 孩子進行名著精讀,家長應該怎麼引導?
    孩子進入小學中高年級後,除了日常堅持閱讀外,特別要對一些經典名著進行精讀,家長一般可以通過4個環節來引導孩子完成好閱讀。以下,分別講講閱讀4個環節中家長都該做些什麼:01 導讀(薦讀)導讀就是激發起孩子的興趣,這點在孩子剛開始進入名著閱讀時,尤其重要。家長在向孩子推薦圖書時,要有所準備,對書的內容和背景相關知識都要有所了解。
  • 什麼是「精讀」?怎樣才能讓孩子也學會?
    「精讀」適合重要的學習內容,「泛讀」則適合消遣性、娛樂性閱讀,或只是一般的獲取信息類的閱讀。遠川君:深遠來說,精讀可以給到孩子的成長什麼樣的幫助?水心老師:精讀,是為增加理解力而讀。說實話,大多數成人自己都還沒有學會「精讀」,很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從頭學習,孩子成長,自己提升。遠川君:確實如此!通過水心老師的講解,我們已經大概了解了什麼是「精讀」,為什麼要「精讀」,但是怎麼進行「精讀」,是需要方法的。
  •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外界勸言或者自己的心理原因,才導致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習慣。畢竟,壞的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是能夠把孩子的一生都拖垮的,但是好的習慣卻是能夠成就孩子優秀的一生的。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 語文老師沒教給你的精讀法,我來分享給大家,把握3個閱讀要點
    真正想提高語文成績,我們就需要精讀,但是語文老師除了帶著同學們學習課本裡的課文,也很少在閱讀課上告訴學生們如何來精讀一本書。精讀的方法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精讀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認認真真看書,去理解每個文字傳達的情感,去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甚至進行模仿寫作,讓自己的寫作能力得到提高。到底精讀該如何讀?作為語文老師,小島老師想跟大家分享3個閱讀要點。
  • 怎麼給孩子讀繪本才有效?用好「思維導圖」,幫助孩子精讀繪本
    而較相不同的是學校閱讀,在美國的課堂中,閱讀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精讀、指導閱讀、自主閱讀、夥伴閱讀,前兩者閱讀形式是指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和指導,而後兩者閱讀形式就是屬於泛讀的範疇。泛讀只是興趣閱讀,而運用閱讀策略學習就能夠直接達到閱讀目標。想要讓孩子有效讀繪本,就要用好"思維導圖",幫助孩子精讀繪本。
  • 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養成這個好習慣將來比同齡人更出色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取決於他性格上的優秀,而構成一個人優秀性格的,往往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個好的習慣。"李寧原是一位普通的體操運動員。但他有個好習慣:每天堅持訓練10多個小時,每次訓練一定要突破一個動作難度,不然就不離開訓練館。他終於成功了,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人獨得3枚金牌。
  • 孩子不聽話、亂發脾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用這一套繪本就夠了
    那麼既然已經知道了,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關鍵期,那用什麼方法來培養孩子好習慣呢?這裡我建議大家能用繪本給孩子培養習慣,咱就不用磨嘴皮子,因為磨嘴皮子的用處真的不大。在我的再三尋找調查之下,終於將目標鎖定在了好習慣培養繪本上,在朋友的再三推薦之下,嘗試通過繪本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朋友給我推薦的是這樣一套——《0-3歲繪本啟蒙早教故事書30冊》這據朋友所說,這是一套親子繪本,專門為了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而設計,光聽朋友的話我也不太清楚
  • 如何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孩子上了中學,學習壓力大了,讀課外書地時間減少了,家長不能讓孩子中斷讀課外書地好習慣,因為以書為友者少,寫作困難者多;看卡通漫畫地多,讀中外名著地少;家長要幫助孩子繼續養成讀書地好習慣,如下幾個方法,值得參考。
  • 精讀or泛讀?孩子的英語閱讀該如何規劃?
    在孩子的英語閱讀之路上,不管選擇什麼閱讀材料都避不開「精讀」和「泛讀」的規劃,這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對英語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鯨寶就和大家聊聊精讀泛讀的那些事兒。精讀和泛讀,孰輕孰重?在很多家長看來,精讀比泛讀更難、更重要。
  • 一個月精讀兩本好書,750名語文老師教會120萬小學生「有效閱讀」
    「不知道讓孩子讀哪些書?」「沒時間陪孩子讀書?」「怎麼讓孩子讀出效果?」 新學期開始,「魔獸」們重返校園,面對孩子課外閱讀輔導問題,不少家長不免又陷入焦慮。有沒什麼好辦法,可以有的放矢地解決「讀什麼」「怎麼讀」「如何讀出效果」的問題,讓家長不必發愁?9月7日開始,一場120萬人次小學生先後參與的「班班有讀」閱讀公益活動給出答案,孩子的有效閱讀不再是個問題。
  • 教孩子怎樣讀書:精讀讀書法
    袁桷所說的「狹墾」就是精讀。袁桷少年時讀書,也不得其法,濫於讀書,用力不專,結果收效甚微。他用自己的讀書經驗來告誡人們避免「廣種薄收」之弊,要精耕細作。精讀,也稱為「詳讀」「細讀」,「十目一行」式的閱讀。古今名人學者對精讀都有很多精闢的論述。宋代朱熹認為,熟讀之後應該「繼以精思,使其忘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 聰明家長掌握3點規律,區分精讀和泛讀,才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和能力上,有很多家長的確非常用心。他們在孩子還沒有上學的時候,就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培養親子共讀、創造家庭閱讀環境、建立孩子的閱讀意識。有些小學生非常厲害,我們對書本的好奇,不用去模仿閱讀行為,而是發自內心地去探索,養成閱讀習慣。這是我們對閱讀培養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