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我的孩子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寫作文依然很費勁?」「我的孩子為什麼讀完了書,一問三不知?」期中考試完,我看到家長會上,平時就深受這兩個問題困擾的家長們,都抓住語文老師問個不停。
事實上,學好語文的關鍵就在於「閱讀」!可是,「閱讀」影響的卻絕不僅僅是語文這一門學科。
正如一位高中語文老師所說:「閱讀不好,不僅影響語文的學習,連數理化都要受連累。因為,按照高考的要求,各學科都會有大量的閱讀題。閱讀能力差,連數理化的題都讀不懂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好閱讀呢?聽聽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老師們所認同的方案是什麼?
1
判斷識別:孩子在泛讀還是精讀?
老師說:閱讀方式分兩種,要想對語文學習真正有幫助,泛讀沒用,而一定要精讀才行。
那要如何識別孩子是在泛讀還是精讀呢?
泛讀,顧名思義,就是廣泛的、泛泛的閱讀,指一般性的瀏覽。
結合到孩子身上,就表現為閱讀速度快,很厚的一本書一兩個小時就讀完了;可對內容的掌握上,卻只有框架性的東西;孩子更多關注故事情節,對用詞、文學素養的積累、閱讀能力的提高基本沒有幫助。
相對而言,精讀,就是指認真、仔細、反覆地閱讀,孩子會關注書中的細節描寫。
如果一個孩子,閱讀速度不快;對內容的掌握上,能體會到很多細節的描述,理解上也會比較深入,那就可以判定是在精讀。
至於泛讀和精讀的效果,一位大咖級語文老師說得形象:「好的書籍如同美味佳餚,如果只是了解其色香味多麼美,營養有多麼好,而不去咀嚼、品味、消化、吸收,那麼即使天天滿漢全席,也不會獲得任何營養。」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看似讀了不少書,但對閱讀能力的提高沒有幫助,對於輸出的方式之一——寫作文仍然是急得「抓耳撓腮」了。
2
解決方案:怎麼樣才能做到精讀?
除了按照老師的要求,還有三個方法,我們可以在家裡來引導孩子建立精讀的好習慣。
01
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創造快樂的閱讀體驗
在精讀的習慣養成之前,需要我們家長的示範、參與和引導。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或文章)。書的篇幅可長可短,最主要的是孩子自己選擇的讀物。
做法:1)在讀的過程中,做一些批註的工作,或者做讀書筆記,通過積極的示範,可以讓孩子看到精讀的具體做法,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樹立認真閱讀的榜樣。
2)讀完一個章節後,我們就可以和孩子共同討論一下,作為家長印象最深刻、有趣的情節,或者大聲朗讀一下生動的描寫,對我們思想和內心有觸動的地方,以及為什麼會讓我們「心動不已」?
3)對一些精妙的用詞,可以裝作不「理解」。
我們的偽裝,會給孩子提供一個做老師的機會,或者和孩子一起查字典。
我們將收穫的可不僅僅是一個詞義那麼簡單了,還有孩子對閱讀的濃厚興趣,學會使用工具,以及未來他會樂此不疲地找出很多詞來考我們。
這個「偽裝」的方法特別適合一到三年級的孩子,而這個階段也是容易養成精讀習慣的階段。
對於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的孩子,我們就不需要這種小兒科的「偽裝」了。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和孩子探討,在真誠、平等的交流過程中,讓我們彼此為師為友。
這樣下來,精讀的種子會「隨風潛入夜」,於「潤物細無聲」中生根發芽。
目的:1)用熱情、真誠和技巧,創造充滿積極、快樂情緒的閱讀體驗,讓孩子體會並愛上精讀的方式;
2)讓孩子在閱讀中關注語句的表達,細節的描寫和刻畫;
3)避免孩子進行一個人的「啞巴閱讀」,因為這樣的閱讀無趣,枯燥,只能通過關注情節來獲得快樂;
4)在交流中,促進孩子對於文章內涵的思考,並提供輸出渠道。
提醒:1)對於篇幅較長的書,不宜等書都讀完了再交流,因為內容太多,不便於記憶。可以讀完一兩個章節,就進行討論;
2)等孩子的精讀習慣建立起來,我們就可以不用共讀了。
但如果我們依然堅持讀自己的書,然後和孩子多分享,那將是強化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對高年級的孩子。
02
通過提出好的問題,引導孩子關注內容和細節,一邊積累輸入,一邊慢慢輸出。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閱讀過程中,提出好的問題非常關鍵。問題太簡單了,孩子不屑一顧;問題太難了,孩子又很有挫敗感。並且,既不能太籠統,也不能太複雜。
問題清單:1)這本書裡都有哪幾個主要角色?
2)在TA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3)什麼時候發生的?在哪裡發生的?
4)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主人公是怎麼處理的?
5)最後主人公的結局是什麼?你喜歡這樣的結果嗎?
6)在所有人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麼呢?
7)你覺得哪個情節最有意思,或者印象最深刻?說說原因?
8)你喜歡這個故事嗎?我猜你(不)喜歡,因為……
目的:1)通過有的放矢地提問,讓孩子關注到故事中地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些基本要素和重要情節。
2)通過提一些主觀題,「喜歡」或者「印象深刻」等方式,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3)通過回答「為什麼」,讓孩子找到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和證據,建立一定的邏輯思維。
提醒:1)對於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孩子,都可以參考這份清單,但對於大孩子,提問題的態度需要有所不同,更誠懇、平等一些,多提開放性的問題會更適合他們的特點。
2)孩子年齡越小,問題越不要太複雜和太有難度,也不宜過多。因為這個階段激發興趣最重要,複雜的問題會讓孩子有挫敗感。同時,也別忘了鼓勵孩子多問問題。
3)提問題看上去是單方面的,但在孩子反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就沒有正確與否的評判,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應該放在首位。
4)親子共讀,會讓我們與孩子探究問題的過程更加深入和飽滿。這就是精讀中吸收「養分」的過程。
話說回來,我們千萬不要被清單束縛其中。
只要我們抱著一顆好奇、而又充滿熱情的心,在讀的過程中很多好的問題會自然產生。關鍵是別抱著敷衍的態度,因為孩子可以一眼看穿我們是真喜歡參與他的閱讀,還是裝裝樣子、走走過場。
03
多載體、多維度的閱讀讓精讀更加生動
一位熟悉美國閱讀體系的老師說:「讀書不是閱讀唯一的方式。」
同一個故事可以通過動畫片、電影、書籍、甚至是繪畫、雕塑、建築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我們可以與孩子通過多載體、多維度的「閱讀」達到精讀的效果。
正如,《肖申克的救贖》有小說,有電影;《巴黎聖母院》有小說、電影,還有巴黎聖母院的建築;《渴望生活》有小說,電影,動畫片,還有梵谷的許多繪畫作品來「閱讀」一樣。
在不同的載體之間,文字和表演,文字和繪畫的交互會讓孩子有更豐富的閱讀體驗,更能對其中耐人尋味的部分反覆咀嚼、消化和理解,理解更深刻,樂趣也更多。
這一點,尤其適合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階段的孩子,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越高,閱讀的載體也會越多。
我們要做的是幫孩子架起多載體閱讀的橋梁,和打開觀察世界的視野。
在人類眾多的智能當中,「語言」是遷移面最廣的智能之一。所以,閱讀的益處除了學好語文,遠超我們的想像:
提高認知水平,並建設豐富的精神世界;社會教育構成的一部分:可以了解人性,了解真實的社會,但又可以有積極的視角(前提是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建立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的有效方式;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還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手機遊戲的依賴。
而不閱讀的壞處,也不容小覷:
從功利點的角度上,會直接影響語文的學習,表現為閱讀能力差,寫作文費勁;還會影響數學、物理等其他理科的學習,到了中學的階段表現會越來越明顯,因為閱讀的文字太多,讀懂都會困難;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因為認知水平不高的孩子,往往會被同伴評價為「幼稚」。
在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最佳的精讀習慣養成是在嬰幼兒(6歲以前)階段。如果錯過學齡前的關鍵期,我們也不要慌亂,還有小學一到三年級這個階段可以把握;即使在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階段(需要先做好親子溝通),仍然可以有改善的契機。
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他們能否走得堅定和從容,需要強大的精神世界做支撐。所以,作為媽媽或者爸爸的我們,千萬別忘了,賦予孩子一份獨特、旺盛的精神生命力,抵抗來自現實生活的電閃雷鳴。
PS:關於如何抓住學齡前(0-6歲)的閱讀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請搜索閱讀——去年洋媽在「明了父母課堂」分享的小小作家養成秘籍:【乾貨】手機時代作文高手的養成密碼